(
8
梦游天姥吟留别
/
登高
/
琵琶行并序(基础练)
第三单元
)
【基础知识·达标练习】
1.下列词语中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潦倒(liáo)
多财善贾
(gǔ)
传记(zhuàn)
无音信(miǎo)
B.双鬓
(bìng
)
前后相属
(zhǔ)
伺候(cì)
洁身自好(hǎo)
C.萧条(xiāo)
人才济济(jì)
静谧
(mì)
博闻强识(zhì)
D.混淆
(xiáo)
渚清沙白(zhǔ)
徜徉(
cháng)
操胜券
(quà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临摹
度假
作客他乡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B.浊酒
旋律
涣然冰释
鞠躬尽悴,死而后已
C.呼啸
寂寥
要言不繁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D.协迫
邂逅
穷困潦倒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B.遂命酒
C.使快弹数曲
D.歌以赠之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云霞明灭或可睹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B.①我欲因之梦吴越
②余因得遍观群书
C.①且放白鹿青崖间
②年且九十
D.①迷在倚石忽已暝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B.低眉信手续续弹
C.枫叶获花秋瑟瑟
D.终年不闻丝竹声
6.下列各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主人下马客在船
A.烟笼寒水月笼沙
B.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7.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和十年”中的“元和”是唐宪宗李纯的年号。所谓“年号”,即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为汉武帝首创。
B.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有的是有联系的,如杜甫,字子美,“甫”与“子美”的意思十分相近;而有的却毫无联系,如白居易,字乐天。
C.“江州司马青衫湿”中,“司马”是州刺史的副职,有职无权;“青衫”指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黑色,后借指失意的官员。
D.“名属教坊第一部”中的“教坊”是中国古时管理宫廷音乐的机构,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舞蹈、百戏的教习、演出等事务。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运用夸张手法,直接描写天姥山巍峨,挺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的高尚节操,揭示全诗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突出表现了秋江景物特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杜甫在《登高》一诗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6)杜甫在《登高》中抒发漂泊异乡,年老多病的惆怅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正面描写了琵琶女在诗人再三邀请下出场时那种羞怯的神态。
(8)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调动听觉,视觉来描写乐声由婉转流畅变为冷涩。
(9)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夜的静谧和月的皎洁来衬托琵琶女技艺的高超。
(10)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将琵琶女的命运与诗人的身世联系起来的句子(也是诗眼、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仿照下面的例句,为杜甫写一句话。
李白:潇洒而飘逸,在蜀道、飞瀑、美酒、明月之间情寄山水,他的诗是仰天长啸的一柄长剑。
10.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选择一首你体会最深的,写一篇鉴赏短文。也可以就你感兴趣的方面,如写景、抒情、对偶、布局谋篇、炼字炼句等,做一些比较分析。
(
不问耕耘,何求收获?
题目就是这些了,你都做对了吗?去对下答案吧。
)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A项,“杳”读
“yǎo”;B项,“鬓”读“
bīn
”“好”读“hào
”;C
项“济”读“jǐ”。
2.【答案】A
【解析】B项,“悴”应为“瘁”;C项,“繁”应为“烦”;D项,“协”应为“胁”。
3.【答案】C
【解析】A.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B.酒:名词作动词,摆酒;C.无活用;D.歌:名词作动词,作歌。
4.【答案】A
【解析】A项两个“或”均为“有时”的意思。B项的“因”,①依据;②于是。C项的“且”,①暂且;②将近。D项的“已”,①已经;②停止,放弃。
5.【答案】A
【解析】A项中“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B项中“信手”古今都是“随手”的意思。C项中“瑟瑟”古今都有“形容微风吹动的声音”的意思。D项中“终年”古今都是“终年”的意思。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熟记考纲要求掌握的常用修辞方法,并了解每种修辞的特征以便准确判断,还要掌握每种修辞的表达效果并能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本题例句手法为互文,应理解为“主人下马在船,客下马在船”。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互辞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互文修辞的运用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A项是互文修辞,应理解为“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B项是互文修辞,应理解为“将军百战死十年归,壮士百战死十年归”。C项是互文修辞,应理解为“不以物喜己悲”。D项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例句与其他三项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7.【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一般包括中外作家作品,古代文化知识,文体知识与类别等。学生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作答。本题B项说法有误。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有一定的联系,白居易,字乐天,名与字之间有因果关系,“居易”是因,“乐天”是果,因为身处安宁之境地,所以知命而乐天。
8.【答案】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
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解析】注意重点字词:姥,拔,飞度,摧眉,事,猿,渚,萧萧,作客,琵琶,莺,幽咽,舫,沦落。
9.【答案】杜甫:慷慨而忧愤,在急风落叶,烽火,家书之中心系黎民,他的诗是潦倒新停的一壶浊酒。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以仿写句子的形式考查。解答时既要仿形式更要仿内涵,形式要严格一致。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数。本题要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仿写时既要仿形式,又要仿内涵,即形式上要严格一致。本题要注意考虑到杜甫或李商隐的诗风或者诗歌的内容、主旨,就此写作。
10.【答案】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选择一首你体会最深的,写一篇鉴赏短文。也可以就你感兴趣的方面,如写景、抒情、对偶、布局谋篇、炼字炼句等,做一些比较分析”,可以选取自己有积累的一篇,写鉴赏短文。鉴赏时候,可以围绕思想情感、语言、表达技巧、意象等方面来写。也可以分别分析三首诗歌,做比较鉴赏。(
8
梦游天姥吟留别
/
登高
/
琵琶行并序(重点练)
第三单元
)
【重点知识·能力提升】
一、阅读与拓展
1.阅读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回答问题。
(1)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人并不直接说天姥山多高,而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入云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
B.诗人完全摆脱了诗律的束缚,随着梦境的变化、情感的运行而遣词造句。这种句法、韵法适应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绝的想象、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达到了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C.诗中特意提到南朝诗人谢灵运,是因为谢灵运在政治失意后游山玩水,曾在剡溪住过,李白有意仿效之。
D.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虽然诗末有不卑不亢的气概,但作者逃避现实、消极颓废,不免给人一定的消沉之感。
(2)“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在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
(3)诗人为何花大量的笔墨来描绘梦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写出了浓浓的江南味道,虽然未明写店外,而店外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杨柳含烟的芳菲世界,已依稀可见。
B.“尽觞”是喝干杯中酒之意,第三、四句写出了相送者殷勤劝酒,不忍分别;告别者要走又不想走,无限留恋,故“欲行不行”。
C.“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运用了反问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与李白的别离愁绪比起来,也是望尘莫及,可见李白愁之深,愁之长。
D.全诗热情洋溢,流畅明快,自然天成,情韵悠长,抒发了李白与金陵友人的深厚友谊,表现了李白的豪放性格。
(2)有人说,首句一个“香”字用得极佳。请你说说佳在何处。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题目。
登
楼
杜
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③。
(注)①玉垒:山名。②西山寇盗:指吐蕃。③梁甫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提挈全篇,以哀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一样,同是正衬手法。“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B.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描述山河的壮观,上句在空间上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照应第二句的“万方多难”,警告吐蕃莫来骚扰。
D.尾联运用刘禅宠信宦官终至亡国的典故,借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4.尾联说“可怜后主还祠庙”有什么用意?“日暮聊为梁南吟”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5.本诗与《登高》抒写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夜闻歌者①
白居易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注)①诗人当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当时的景色,用秋江月夜的环境来烘托故事的悲凉气氛。
B.三至十二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描写了歌女悲哀的神情。她的歌唱和哭立令人伤感难受,她年轻美丽,又是那样悲哀,靠着帆樯站立,眼泪直往下掉。
C.最后四句,诗人想去探寻歌女悲哀的原因,可是这位年轻的歌女却守口如瓶,一言不发,让人猜疑,给人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
D.这首诗用朴素简练的笔墨勾勒出一位楚楚动人的歌女形象。诗人是冷静、纯客观地记叙,语言中没有融进多少个人的感情。
7.这首诗与《琵琶行并序》相比,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古风(其二十四)
李白
大车扬飞尘,亭午①暗阡陌。
中贵②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
鼻息干虹蜺③,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翁④,谁知尧与跖!
(注)①亭午:正午。②中贵:“中贵人”的省称,指有权势的太监。③干虹蜺:冲犯天上的彩虹和云霞。干,冲犯。④洗耳翁:传说,尧想让天下给许由,许由认为这些话污了他的耳朵,就去水边洗耳。⑤跖(zhí):古代传说中造反的领袖,被诬为盗贼。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亭午时分却黯然不见阡陌,可见尘土之大,写出了大车之多与行驶之迅疾。
B.诗的第四句中以“连云”状宦官宅第高而且广,直接霄汉,突出其高大连绵。
C.斗鸡者路逢宦官,不禁赞叹其冠盖之光彩照人,侧面表现了宦官出行场面的豪华。
D.“鼻息干虹蜺”运用夸张手法,活现斗鸡者势焰薄天、不可一世的骄横神态。
9.本诗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小至①
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残,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在大历元年居夔州时所写,此时杜甫的生活比较安定。小至:冬至日的前一天。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是说冬至到来,白昼变长,阳气渐舒,这就意味着春天也即将到来。
B.第三句写刺绣女工因白昼变长而可以多绣几根彩线,显示出节气的变化。
C.颈联描写了春日景致,岸边柳条嫩绿,山中腊梅迎寒开放,充满生机。
D.全诗围绕“小至”来写,叙事、写景、抒情三者兼备,富有生活情趣。
11.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夜
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中的“紫袖”“红弦”分别代指弹筝人与等,暗示了弹筝女子形象的美好,“明月”照应了题目中的“夜”。
B.次句写弹筝。连用两个“自”字,写出了女子全神贯注于筝乐的神态,也表现了她的孤单处境。
C.三、四两句采用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写法,写筝声传达出的情感和感人效果,含蓄蕴藉,给人以遐想。
D.这首诗在写景上与《琵琶行(并序)》相似,都写到了月亮,采用了“以哀景写哀情”的正衬手法,借景物传达情思。
13.有学者认为《夜筝》是《琵琶行(并序)》的一个精妙的缩本。试分析两首诗对音乐描绘的最大不同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清溪行
李
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14.诗的颔联、颈联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清溪水色?请简要分析。
15.诗的尾联描绘了什么情境?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赠李白①
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②愧葛洪③。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注)①天宝四年,李白被唐玄宗逐出宫廷后的第二年,与杜甫游齐赵。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下了这首赠诗。②丹砂:朱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③葛洪:东晋著名道士,自号抱朴子,曾入罗浮山炼丹。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以随风飘荡的蓬草,来表现李杜二人相偕漫游,无所归宿的处境。
B.首句表达了惺惺相惜之意,诗人在为李白鸣不平的同时,也透露出自伤的情绪。
C.“愧”字照应了“未就”,这是指李白愧对葛洪,暗示了李白在炼丹学道方面的失败。
D.此诗饱含了诗人对李白的同情,赞赏和规劝等复杂情感。
17.这首诗中塑造的李白形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塑造的李白形象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两诗作简要分析。
二、语言综合运用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白居易一生不仅留下约3000篇诗作,
。他把诗歌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著名论点。情是诗的内容,
,义是诗的社会效果。他分析了诗歌创作中的感情活动,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又说“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认为情感活动并不是凭空产生的,
,要密切联系当时社会的“政”。
19.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语序,做到句式协调一致,整齐对称。
唐代诗人是一群生于情,长于情的时代宠儿,是一群天真烂燙的赤子,无论是报效祖国的慷慨歌吟,还是娓娓诉说的个人际遇;无论是怜悯民生的郁郁哀歌,还是深长呼唤的惋惜国运,都是如此的感情投入,声出肺腑,这在一般世故者眼中,简直不可思议。
20.仿照下面的示例,以“李白”为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仿。
示例:李清照是一支卿菊,淡雅脱俗,绽放在寂寞深秋;
李清照是一曲离歌,悲伤悠扬,惆怅了词的溪流;
李清照是一滴残泪,幽怨凄凉,憔悴了日月星州。
(
不问耕耘,何求收获?
题目就是这些了,你都做对了吗?去对下答案吧。
)
【参考答案】
1.【答案】(1)D(2)这两句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梦”字点题,既交代了“梦”之所由,也申述了“梦”之所向。(3)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之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选项解析不当,错在“消极颓废,不免给人一定的消沉之感”这个地方,这是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情感基调的错误解读。从文中最后一句话是的把握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可以看出诗人充满着正能量,有着自己独特的人格风范,读来令人肃然起敬,一点都不消极颓废。(2)本题考查学生诗歌中关键语句在结构上的作用。语句在结构上的作用往往有承上启下、铺垫、卒章显志等等。做的时候重点是结合该语句所在的上下文语境,判断其位置,然后从结构方面去思考和分析。题干要求回答:“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在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这两句话出自原文的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既承接了前面“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越人描绘的天姥山的情形,表现了诗人的向往,又开启了下文写自己的“梦游”并呼应了标题。(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要句子的把握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文章着墨最多的地方往往是最传神、最精彩的所在,其作用要么凸显主题,要么通过细节的刻画,使之生动形象,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题干要求回答:诗人为何花大量的笔墨来描绘梦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第一问主要是从标题、浪漫主义手法的表现方式等角度作答。文章题目是《梦游天姥吟留别》当然要花大量笔墨写梦境了,而梦境、神话等瑰丽的想象正是浪漫主义文学常用的创作方法。李白把梦境写得这么绚烂美好,令人神往,其目的是为了反衬现实的苦痛、现实的不堪。所以第二问关于这样写对主题的作用,那就是反衬和揭示。梦境是美好的,是诗人的政治理想,反衬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厌恶。
2.【答案】(1)C(2)“香”字所包含的不仅是柳花的香,还包括店外飘来的其他花香、店内横溢的酒香、吴姬身上的幽香。这一切汇成一阵阵醉人的醇香,怎能不使李白留恋呢!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C项,“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中没有运用夸张,而是兼用拟人、比喻、对比、反问等手法,抒发离别之愁。(2)
本题考查学生“炼字”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品鉴作者高超语言艺术魅力的能力。做“炼字”题的常规答题步骤:首先解释一下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其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简译,品味其意境、旨趣;最后,点出该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等。“香”是人的嗅觉所能感受到的美好的气息。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中一个“香”字,开启全篇,而且是“满店香”,说明“香”不只是柳花的香味,烂漫春天其他花草的香,更有浓郁的酒香、美人的体香,这不由得令诗人“欲行不行各尽觞”,这从侧面表现了酒好、景美,读来令人颊齿垂津。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A项,错误在于“以哀景写哀情”和“正衬”的说法,本诗是以乐景写哀情,用的是反衬手法。
4.【答案】诗人借眼前古迹,感叹刘禅任用小人而亡国,暗示了唐代宗宠信宦官(或治国无能),造成万方多难、寇盗进犯的局面。在这样的现实中,诗人空怀抱负,只能若躬耕陇亩的诸葛亮一样“好为《梁甫吟》”。诗人借助典故,感叹时事,借古伤今(借古讽今),抒发了自己垂暮多病,壮志难酬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中答题关键词“尾联说‘可怜后主还祠庙’有什么用意”“‘日暮聊为梁南吟’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答题时抓住这些点,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君主,寄托诗人的个人抱负。后主,指刘禅,宠信宦官,终至亡国;先主庙在锦官城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诗人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端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这是以刘禅比喻唐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袭扰的局面,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所不同的是,诗人生活的时代只有刘禅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
5.【答案】同:都抒发了流落他乡的伤感之情以及担忧国家命运艰难的忧国之情。异:《登楼》感叹当今皇帝如刘禅般昏庸无能,任用奸佞误国。《登高》感伤自己空怀济世之心,却无报国之路。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答题关键词“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解答此题时,首先要理解诗歌内容,然后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和能够表达情感的词句加以分析,答案应该包括异和同两个方面。《登高》全篇诗人通过对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自己漂泊异乡,忧国忧民的情怀。本诗中诗人借助典故,感叹时事,借古伤今(借古讽今),抒发了自己垂暮多病,壮志难酬的感慨。
6.【答案】D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情感解读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语言中没有融进多少个人的感情”,错,诗人表现出了同情的心意。
7.【答案】相同点:都用秋月来渲染气氛,显示了两诗基调的凄凉压抑。不同点:《琵琶行并序》运用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绘声绘色地描写难以言状的音乐;《夜闻歌者》只概括地写出歌者声调的“愁绝”“凄切”。另外,《琵琶行并序》对琵琶女的外貌描写只作简单概括,而《夜闻歌者》对歌女的外貌描写却很细腻。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具体而言属于表现手法的理解分析。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两首诗进行比较前当然是需要充分的了解相关内容,所以翻译是前提。然后宏观把握两首诗的“异同”,即相同点和不同点。宏观上建议从以下角度思考,比如描写环境时借助了何种意象,比如“用秋月来渲染气氛”,虽然明着问的是表现手法,但不能遗漏所表现的情感,比如“凄凉压抑”。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比如《琵琶行并序》运用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绘声绘色地描写难以言状的音乐;《夜闻歌者》只概括地写出歌者声调的“愁绝”“凄切”。另外,描写人物的手法有哪些,比如《琵琶行并序》对琵琶女的外貌描写只作简单概括,而《夜闻歌者》对歌女的外貌描写却很细腻。
8.【答案】C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五、六两句的描写对象是斗鸡者,不是写宦官的。写作者路遇斗鸡者,不禁赞叹其冠盖之光彩照人,侧面表现了斗鸡者出行场面的豪华。
9.【答案】①以许由自比,表明自己不慕荣利、不苟流俗的情怀,丰富了诗歌的内涵。②以议论作结,将宦官、斗鸡者这些骄横跋扈之人比作盗跖,加深了批判意味。③暗讽当时统治者不辨善恶,无德无能之徒飞黄腾达的社会现实,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从诗歌的标题、作者、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关键词、注释等入手。本诗前八句描写的两种人:一是多黄金的中贵人(宦官),一是不可一世的斗鸡者。显然这两种人是诗人批判的对象。“世无洗耳翁”中运用了许由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像许由一样不慕名利、不苟流俗的情怀。“谁知尧与跖”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将宦官和斗鸡者这些骄横跋扈的人比作盗跖进行批判。前八句写到宦官和斗鸡者的荣华富贵,飞黄腾达,暗讽当时统治者不辨善恶,无德无能之徒飞黄腾达的社会现实,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C项,“描写了春日景致,岸边柳条嫩绿,山中腊梅迎寒开放”赏析有误,“小至”说明诗句描述的是冬日景象,颈联中的“待”“将”“欲”都说明是即将进入春天,但春天还没有到来。颈联描写的是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
11.【答案】①冬至这一节气的到来和眼前景物让诗人联想到了故乡,诗人内心涌起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②想到故乡和异乡的景物没有什么不同,诗人举酒尽兴,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和享受生活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分清楚诗句中哪些写景,哪些写事,哪些写情;其次要结合整首词弄明白作者的感情是什么,进而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本题虽问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但仍要结合全诗来理解。律诗的结尾一般直接表明诗人的思想情感,但也是在前面写景叙事的基础上进行。全诗紧紧围绕“小至”这一时令,叙事、写景、抒情,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情趣。首联是说冬至后白昼渐长,阳气渐舒;冬至既到,春天也就不远了。颔联承接首联第一句,写刺绣女工因白昼变长而可多绣几根五彩丝线,用来测时令变化的律管已飞出了浮灰,预示着新的节气到来。颈联写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的梅花冲破严寒将要绽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尾联写眼前景物唤起了诗人对故乡的回忆,诗人虽然身处异乡,但这里的景物与故乡的没有什么不同,因此,让小儿斟上酒来,一饮而尽,体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和乐观豁达的胸襟。
12.【答案】D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D项,“‘以哀景写哀情’的正衬手法”错,本诗中的“月”交代了时间,照应了题目,并不是以哀景写哀情。
13.【答案】第一问:《琵琶行(并序)》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既运用比喻手法从正面对琵琶乐曲本身进行铺陈描写,也用环境和听者的感受从侧面对琵琶乐曲进行烘托。而《夜筝》则从侧面落笔,以“无声的片刻”来衬托乐曲的优美和人物的心情,引发读者对“自弹自感”内容的丰富联想。
第二问: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两首诗篇幅不一,《夜筝》仅四句,无法做到《琵琶行(并序)》那样的铺陈。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诗歌技巧的把握能力。描绘音乐的手法,常见的有正面描写手法和侧面烘托手法,还包括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对偶、夸张、通感等。考生作答时,需要仔细阅读文本,找出其中描写声音的诗句,把握诗歌运用的方法技巧。作答本题,考生首先明确回答第一问,两首诗对音乐描绘的最大不同是描写音乐的手法不同,《琵琶行》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而《夜筝》则从侧面落笔,以“无声的片刻”来衬托乐曲的优美和人物的心情,引发读者对“自弹自感”内容的丰富联想。然后,考生结合两首诗进行简要分析。《琵琶行》是我国古代描写音乐的最著名的诗之一,其中正面描写琵琶声的片段精彩绝伦,用了一系列绝妙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呈现出了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让读者仿佛亲耳听到了音乐声,具有极高的文学水平。白居易将激越的大弦声比作急雨,将柔和的小弦声比作情人之间的窃窃私语。大弦和小弦交错弹奏,让人感到仿佛是大大小小的珍珠落到了玉盘中。珍珠和玉盘的比喻极美,清越的声音又与琵琶声十分贴切。乐曲流畅顺滑的时候琵琶声就像鸟语声般婉转,到了阻遏不畅的地方,又像是在结冰的水面下流动十分艰难。泉水凝结得越来越多,乐声就越来越阻塞,知道音乐声骤停,这时没有声音却有十分滋味,似乎比有声音时还要动人。突然琵琶声迸发,就像银屏突然破裂,水流了出来,也像铁骑奔赴战场。除了运用比喻手法从正面对琵琶乐曲本身进行铺陈描写,《琵琶行》也用环境和听者的感受从侧面对琵琶乐曲进行烘托,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等。《夜筝》这首诗对筝乐除一个笼统的“弹”字几乎没有正面描写,诗歌集中笔力,写出一个无声的顷刻,这无声是“弦凝”,是乐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无声是“指咽”,是如泣如诉的情绪上升到顶点所起的突变;这无声是“声停”,而不是一味的沉寂。正因为与声情攸关,它才不同于真的无声,因而听者从这里获得的感受是“别有深情一万重”。诗人就是这样,不仅引导读者发现了奇妙的无声之美(“此时无声胜有声”),更通过这一无声的顷刻让读者去领悟想象那筝曲的全部的美妙。最后,考生回答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两首诗篇幅不一,《夜筝》仅四句,无法做到《琵琶行(并序)》那样的铺陈。
14.【答案】颔联运用衬托的手法,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水更清。颈联运用比喻手法,以明镜比喻清溪,岸上景物倒映清溪之中,写出了水的清澈。
【解析】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颔联的字面意思是,新安江哪能比得上清溪这样清澈见底呢?这样,就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的更清。颈联又运用比喻的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梭,都倒映在清溪之中,足见清溪之清澈。
15.【答案】诗的尾联描绘了凄凉清寂的情境,流露出诗人内心的一种寂寞抑郁的情绪。
【解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尾联诗人创造了一个情调凄凉的清寂境界,向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仿佛是在为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从而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悒郁的情绪。
16.【答案】A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A项,“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错误,首句用的应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17.【答案】①漫游漂泊者。杜诗中以“尚飘蓬”一语概括李白漫游漂泊的形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因向往天姥山而梦中漫游,梦醒后的别离漂泊形象是一致的。②寻道求仙者。由杜诗中“未就丹砂愧葛洪”,可见李白热心求道,喜欢炼丹的形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梦游仙境,遍访仙山的形象相同。③愤世嫉俗者。杜诗中描写了李白因怀才不遇而“痛饮狂歌”“飞扬跋扈”的佯狂,激愤状态,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愤世嫉俗的形象十分相似。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比较阅读一般涉及形式、内容以及主题,解读时应该结合诗人、背景、诗作,抓住关键点进行答题。“秋来相顾尚飘蓬”写李白像飞蓬一样到处飘荡;“未就丹砂愧葛洪”写李白要像道家葛洪那样潜心于炼丹求仙;“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写李白藐视权贵,拂袖而去,尽日痛饮狂歌,意气豪迈。《梦游天姥吟留别》写李白因向往天姥山美景而梦游仙境,遍访仙山,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点明主旨,表现其铮铮傲骨,狂荡不羁。
18.【答案】①还提出了一整套诗歌理论;②言和声是诗的表现形式;③而是缘起于社会生活中的“事”。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要求,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①处,根据前文“不仅留下约3000篇诗作”和后文的内容可知,此处应填“还提出了一整套诗歌理论”之类的语句。②处,前文提出了“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论点,横线前说了“情”,横线后说了“义”,可见横线处应说明“言和声”,再根据“内容”“效果”等词和对诗的基本认识,可知应填“言和声是诗的表现形式”之类的语句。③处,横线前说“情感活动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横线后的句子对应的是“情者系于政”,故横线处的句子应对应“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故可填“而是缘起于社会生活中的‘事’”之类的语句。
19.【答案】无论是报效祖国的慷慨歌吟,还是惋惜国运的深长呼唤;无论是怜悯民生的郁郁哀歌,还是个人际遇的娓娓诉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语序,做到句式协调一致,整齐对称”,然后分析划线句,确定句子的特点,再进行调整即可。“无论是报效祖国的慷慨歌吟,还是娓娓诉说的个人际遇;无论是怜悯民生的郁郁哀歌,还是深长呼唤的惋惜国运”,这几句中,“慷慨歌吟”对“深长呼唤”,“郁郁哀歌”对“娓娓诉说”,且内容上来看,应该是由盛唐到晚唐,由民生到个人。考生按照这样调整就可以了。
20.【答案】李白是一缕清梦,轻盈洒脱,漂游在自由王国;李白是一坛美酒,香醇浓郁,陶醉了诗的星空;李白是一江春水,磅礴奔腾,呼啸成壮丽神州。
【解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仿写时,要注意与示例在内容和形式上保持一致。内容上,要以李白为话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他的个性和诗歌特点;句式上,要采用“李白是……,……,……”的格式。考生注意仿写的每句话由三部分组成,第一个分句关键在于选准喻体,所选之物要符合人物特点,如比作“清梦”“美酒”“春水”皆符合诗仙李白的气质,第二个分句用两个形容词词语(四字短语)介绍喻体特点,第三个分句介绍效果或影响,注意所选动词要与前面喻体搭配对应,如“清梦漂游”“美酒陶醉”“春水呼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