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角和钝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京2011课标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教学目标:
1、
直观认识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理解锐角和钝角的概念。掌握利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去判断一个角是锐角还是钝角的方法。
2、
在活动中充分感知锐角和钝角的大小和初步范围,体验几种常见角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力。
3、
结合生活实际,在学习新知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4、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区分锐角、钝角和直角的特征。
教学重点: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教学难点: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区分锐角、钝角和直角的特征。
教学方法:合作探索
教学用具:三角尺、红领巾、多媒体课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位老朋友(出示角),你们还认识它吗?
(角)
我们曾经学过角的哪些知识?
(角的组成,角有大有小,
认识了直角等)
二、
探究新知:分类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
1.请小朋友们拿出纸和笔,画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就地取材。
(学生画,老师巡视,把学生画的不同形状、大小的角贴在黑板上)
2.这么多的角在黑板上可真有点乱,你们能把它们分分类吗?
请四人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合作交流在小组内得出统一的分类标准。
3.指名小组汇报结果,并说明分类的理由。(允许学生对一些不明显的角用三角尺到黑板上去比此)
4.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类验证,渗透方法。
(1)验证直角。?
?(指直角一类)我们怎样来验证这些角是不是直角呢??(用三角尺比一比)
(2)学生上台验证,并说出自己是怎样比的。
验证其他两类角。?
他说得对吗?谁还能用这种方法来验证其他的角吗?
给角取名。
设问1:你能给比直角小的角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吗?
小朋友们给它起的名字真好听!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数学家就给它们起了一个名字,叫锐角。快找一个锐角,起来给大家看一看!。
设问2:你能给比直角大的角也起个名字吗?真不错,数学家也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钝角。快找到角,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
(5)谁能完整地说一一说角按大小可以分成几类?
三、实践运用,巩固练习。
1.做角:请小朋友们快速地做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并给身边的小朋友说一说,它是什么角,好吗?开始吧!
2.举例:小朋友们做出了这么多的角,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它们也随处可见,说一说生活当中你在哪也见过这些角
3.其实用我们人体四肢也有以表示角,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
4.你们喜欢这些角朋友吗?可是它们迷路了,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吗?出示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锐角和钝角
直角
锐角
钝角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作为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一部分,是学生在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为以后深入学习角的含义、角的分类、角的度量等知识奠定基础。本课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和感知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简单地比较角的大小。第二部分是学会用直尺画角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学生分析:
1、初步认识平面图形:“角”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并且知道一些图形中有角。
2、知道生活中存在着的“角”:如桌面上有角,教室的黑板和铁柜有角,也有把角误认为是那个尖尖的点。
3、不能形成角的正确表象: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以直观思维为主,不易理解抽象的概念。对角的认识还处于非常直观的感性认识阶段,学生必须通过亲自操作和感知获得直接经验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尺子画角;建立角的大小的初步表象。
2、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探索发现角的特征,认识角,体会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3、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确角的共同特征,能够正确画角,知道如何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难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为角的度量打好基础。
教学准备:课件、教具(角、长方形)、学生学具、学习单
教学流程:
猜图形导入→研究角的特征→根据角的特征画角→找生活中的角→角的大小比较→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猜图形导入:
1、猜图形,教学法:
出示图形①:遮挡了一部分的三角形
请学生说清猜图形的方法。
提炼学法:抓特征,猜图形
2、用学法,猜图形:
出示图形②、③、④
请学生回答图形特征及所猜图形
3、找共同特征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入手,先教学法,再放手让学生用所学方法,继续猜图形,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自然导出新知识。)
二、研究角的特征:
1、课件出示:
问题:这些角有哪些共同特征?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同伴。
2、学生反馈,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3、教师点拨:明确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4、变式练习:判断下面这些图形是不是角,是的打√,
不是打X。并说明原因。
(讨论:你为什么这么判断?)
指名讲解。
(设计意图:从图形特征到角的特征,学生认识到“特征”的含义,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出角的共同特征,尊重学生的认识,再给予数学规范性的语言。通过变式练习,巩固学生建立的角的表象)
三、根据角的特征画角:
1、明确用具
纸、笔、尺子(再次强调角的特征)
2、学习画角
电脑动画→指名汇报→教师示范→动手画角→展示评价→儿歌牢记
(设计意图:通过电脑、指名说、教师示范等强化画角的步骤,让学生牢记画角的步骤和方法)
四、生活中的角
1、找一找,身边藏着哪些角。
2、教师指导指角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认识数学书的角,回到生活中,用学过的知识更理性地找角,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五、角的大小比较
1、“谁的眼力好”
信封里的东西倒出来:缺一角的长方形,三个角
找一找合适的角,向同桌解释为什么不选择另外两个角。
全班交流(请同学到黑板上演示)。
2、三个角的大小比较
独立思考,你是怎么比较的?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突破角的大小比较的难点,让学生通过“补一补”的方法,判断长方形原来的角,并能够通过动作明确角有大有小。之后进行三个角的大小比较,学生的比较方法多样,要尊重孩子有价值的想法。)
六、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师的三种滑梯草图,请同学们利用角的大小的知识,看看哪个设计又安全又有趣?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生活中常见的滑梯中的角引发思考,里面蕴含着角的大小比较的知识,学生能说清楚选择哪一种滑梯的原因,也就明白角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及意义。)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特征:
共同特征:
3个角→△
1、尖尖的→一个顶点
5个角→☆
2、两条直的线→两条直的边
4个角→
弯弯的→○教学案
执教者:
班级:
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授课内容:
北京课标版数学三(下)五、角的初步认识
授课时间:
课时: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角的过程,直观认识平面图形角,初步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有大小,能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
2.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角,初步积累认识图形的活动经验;在认识角的过程中感受角的特点,体会角的大小变化过程,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角来自实际生活里的一些物体的表面,初步培养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图形特点的意识。
学习重点:掌握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学习难点: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教、学具准备:课件、钟面、折扇、三角尺、活动角等。
学习步骤:
课前
自主学习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600+240=
36÷7=
620-300=
840-600=
106-36=
1000-800=
840-240=
70÷9=
1450-450=
2.写成下列平面图形的名称
(
)
(
)
(
)
二、自主学习
预习P84例1
请你用红色找出角的顶点,用蓝色找出角的边。
三、尝试练习
下面图形哪些是角?在下面的(
)里画“
√
”
课堂
合作探究
一、检查课前自主学习情况
二、新知探究
(一)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1.情景引入
猜图形。(出示三角形,五角星)
为什么叫五角星和三角形呢?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位新朋友。
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2.认识物体面上的角
引导:哪位小朋友来指一指五角星5个角在哪里,三角形3个角在哪里?
3.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提问:请小朋友观察一下,这些物体面上的角藏在哪里呢?
4.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及特征
让学生在三角尺上找一个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感知角:引导学生摸一摸,戳一戳。
追问:角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边有什么特点?(强调边是直的)
介绍角: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直直的两条线叫做角的边,在数学中,为了更清晰地表示一个角,还会给角画上弧线来表示这是一个角。以后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表示角。
明确:角有(1)个顶点和(2)条边。
5.画角
照样子画一个角。
6.辨角
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进一步明确: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角的两条边都是直的。
7.找生活中的角
找一找你周围的哪些地方有角呢?说一说,指一指。
(二)认识角有大小
1.折扇演示:把角的两边张开,角就会变大;把角的两边收拢,角就会变小。(先找一找折扇形成的角的边和顶点再演示)
2.活动角展示:提出“试一试”的要求,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活动角。
学生尝试:你能把这个角变大一些吗?变小一些呢?
归纳:两边张开角变大,两边收拢角变小。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下面图形各有几个角?想让学生独立填一填,交流时,让学生指出角的顶点和边,以强化已经形成的表象。
2.想想做做2
下面钟面上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哪个最大,哪个最小?你是怎么比的?
点拨:可以看两根针各张开了几格
指出:角的两边张开的大,角就大;张开的小,角就小。
(四)课堂作业
1.画两个大小不同的角
2.写一篇数学日记
课外
拓展延伸
拿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
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新朋友——角。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研究主题是:新课程标准下特殊教育有效教学行为的研究之运用教学具建构聋生基本活动经验的实践与思考。《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活动经验是当前教学中的热点,它是指“学生亲自或间接经历了活动过程而获得的经验”,它是个体在经历了具体的学科活动之后留下的、具有个体特色的内容,既可以是感觉知觉的,也可以是经过反省之后形成的经验。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由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而产生的一些体验和意识的积累,就会渐成为一种经验——基本数学经验。这种经验在教学中如果能得到充分利用,就能更加有效推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教学具,帮助学生建构基本活动经验,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角是最基础的几何图形之一,也是进一步认识其他几何图形的基础。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认识角,有助于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自主构建角的感念,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认识平面图形的一般方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掌握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学习难点为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课程标准和教材只要求“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这就是让学生直观认识角知道角的图形和各部分名称,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针对这一教学重点,教者做了如下处理:从问题情境出发,先让学生依据生活经验找出“角”,指一指角,初步体会角的形状和特点;接着联系物体面上的“角”的形状画出角,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初步认识,了解角的形状;接着让学生在三角尺上找一个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引导学生摸一摸,戳一戳。直观感受角的特征,教师介绍角: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直直的两条线叫做角的边,在数学中,为了更清晰地表示一个角,还会给角画上弧线来表示这是一个角。以后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表示角。然后教师示范画角,再次感受角的组成和各部分的特征;最后引导学生去辨角,加深对教的角的特征的认识。
对角有大小并直观区分角的大小这一教学难点,教学设计上主要让学生经历动态操作过程获得体验:
1.折扇演示:初步体验把角的两边张开,角就会变大;把角的两边收拢,角就变小。
2.活动角展示:提出“试一试”的要求,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活动角。
学生尝试:你能把这个角变大一些吗?变小一些呢?并归纳两边张开角变大,两边收拢角变小。
3.运用活动角来比较大小,先出示一个活动角,固定在黑板上,再请学生学生使自己的活动角比这个角大,比这个角小。这是教学中新增的一个环节,目的在于运用教学具建构聋生基本活动经验,让学生直观体验先重合顶点和一条边,活动另一条边即可完成任务,直观体验对角有大小并直观区分角的大小这一难点。
4.运用钟面,顺时针拨动时针和分针到整点,来比较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的大小,这也是课堂上新增的一个环节,把封闭的问题变成了开放的问题,调动了所有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在增加了聋生的基本活动经验同时,突破了教学难点。
就以上分析,显然这节课课堂教学的实施上实现了对研究主题(运用教学具建构聋生基本活动经验的实践与思考)的体现,也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在增加学生活动的情况下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比较,揭示出感性经验背后的理性、抽象的数学活动经验。当然本节课是借班上课,也是第一次在聋校小学低年级段尝试体现这样的主题,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运用小组合作时如何既关注个体又有合作探究;运用学具和课件的展示如何既不重复,又相互补充,使得效益最大化等等。这些在今后的实践中有待进一步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