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文艺版四年级音乐上册第5课《(听赏)电闪雷鸣波尔卡》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文艺版四年级音乐上册第5课《(听赏)电闪雷鸣波尔卡》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艺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1-01-09 13:02: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电闪雷鸣波尔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课标版四年级上册 第五课 听赏《电闪雷鸣波尔卡》。
【教材分析】
约翰施特劳斯的这首快速的波尔卡舞曲作于1868年,二拍子的波尔卡节奏的不断反复中,插入了一些标题性的造型因素,为整首乐曲画龙点睛,从而使舞曲的音乐形象更加生动。乐曲以定音鼓的震音奏法使人感到远处的雷声响起,利用大镲模仿和闪电,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大自然中的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场面。全曲为A—B—A 三部曲式,自始至终呈现出热烈的气氛。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见识的扩展,自主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受流行音乐的影响,已经不满足于课堂教学上的曲子,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逐渐减弱,他们渴望音乐,却不喜欢书本上的歌曲。因此,培养对音乐课的兴趣和热情一日不可懈怠,课时要注意音乐课基本常规和提高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唱歌方法的指导,在欣赏课使用声势律动、乐器演奏、图谱感受等多种方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对音乐课的喜爱和音乐鉴赏能力。
【教学理念】
新课标指出:增进音乐兴趣,关注并乐于参与音乐活动,是此阶段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重要目标。本课以舞曲为主线,通过欣赏感受表现音乐的要素。如速度、力度情绪等,把知识技能技巧贯穿于学生的情感参与中,通过图形谱的引导和乐器演奏实践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喜爱与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赏析乐曲《电闪雷鸣波尔卡》,了解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了解波尔卡体裁的音乐。
通过对乐曲四个主题的分析,感受“渐强”、“装饰音”以及打击乐器鼓和镲所表达的音乐情绪和音乐形象。尝试抓住主题特点,听辨主题。
技能目标:从力度、速度、情绪、乐器、图形谱等方面着手,感受音乐形象,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听赏兴趣,热爱大自然、喜爱波尔卡体裁音乐。
【教学重点】
学会看图形谱,能根据图形谱进行律动和打击乐器鼓、镲的演奏。
学习音乐要素来理解波尔卡音乐力度的变化,提高鉴赏音乐的能力。
【教学难点】
学生从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来赏析音乐作品。
乐曲的曲式结构以及对音乐主题的听辨。
【教具准备】
打击乐器(大鼓、大镲)、课件
【教学方法】
1.启发2.引导3.体验4.探究5.合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课型】听赏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收到了一封来自约翰施特劳斯先生的邀请函,他邀请我们去参加他的舞会,下面我们一起来打开这份邀请函,看完后请告诉我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由此来猜一猜今天舞会的主题。
2. 打开邀请函,播放“雷鸣电闪”视频。
师: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什么?
学生回答:听到了雷声,看到了闪电。
今天我们舞会的主题就与这个自然现象有关,叫做《雷鸣电闪波尔卡》(出示课题)
师:什么是波尔卡?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教师出示课件视频介绍波尔卡。
二、听赏环节
了解了什么是波尔卡也知道了舞会的主题,我们先来听一听舞会的音乐吧!
听赏乐曲《电闪雷鸣波尔卡》。
师:听过以后请你告诉我这首乐曲的力度、速度、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力度:很强。速度:很快。情绪:热情欢快。
导入主题一的聆听:
师:初听了一遍乐曲我们对乐曲还不熟悉,现在我们一起走近这首乐曲,首先我们来聆听乐曲的主题1部分。
(1)师:同学们听一听这段音乐的力度有没有变化?它是怎么变化的?(播放第一主题音乐)
生:力度:渐强
师:在音乐里我们靠听觉来感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副图形谱,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乐曲,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3)观察分析图型谱。
带着图形谱观察一遍(教师做声势动作)。
师:观察老师做了些什么?
(5)生总结老师在大圆点力度强,小圆点力度弱,练习图形谱上的力度变化,小圆点位置低并且力度弱,大圆点位置高并且力度强。
(6)学生看图形谱听音乐、做声势动作。
师:老师从这一段音乐中发现了一个节奏,我们一起读一读
师:作曲家为这个节奏配上了音符就变成了动听的音乐,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吧
(设计意图:抓住该主题中力度渐强的特点,通过看图谱律动和唱谱进一步了解该主题)
听赏第二主题,学生声势律动:
(1)对比主题一初听乐曲做填空题:力度更强、速度更快、情绪更加热烈欢快。
(2)出示图形谱、分析图形谱
图形谱上出现了大圆点(强)、小圆点(弱)、脚印(踏步律动)
(3)教师随音乐做声势动作,学生观察
(4)学生随音乐做声势动作
(设计意图:通过与主题1的对比,感受第2主题音乐的特点,经过
学看图谱和律动表现的环节加深对第2主题的理解,为下一步听辨
主题做铺垫。)
听赏第三主题,学生合作乐器演奏:
(1)师:这一主题里加入了两个很大声的乐器,一个表示打雷,一个表示闪电,你们听听看哪一个可以表示打雷,哪一个可以表示闪电(教师出示大镲、打鼓,进行演奏)
(2)师:听音乐(播放乐曲)
生分析:大镲表示闪电 打鼓表示打雷
出示图形谱,分析图形谱。
师:在自然现象中,我们是先听雷声还是先看见闪电?生回答。
师总结:因为声音的传播速度比光的传播速度快,所以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鸣,所以在演奏乐器时先打镲后敲鼓。
教师带领学生观察图形谱后,用拍手和拍凳子表示闪电和雷鸣。
(4)教师请学生出主意将班里同学分为打雷组和闪电组,进行配合演奏。
(5)教师分别随音乐按节奏演奏两样乐器,并请三组学生进行演奏,其他同学做声势动作。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律动和乐器演奏,感受大鼓和大镲在乐曲中
所塑造的音乐形象)
听赏第四主题,学生声势律动:
(1)初听乐曲
师:听完这一段你有什么感受?
生:感到快乐
师: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一主题的一部分片段,请你听听这两段有什么不同(有装饰音和没有装饰音的两段)
生回答:有装饰音的一段很欢快,没有装饰音的一段感到很单调。
师总结:这一主题我们加入了装饰音里的前倚音,前倚音的出现并没有改变音符的时值,而是像一朵花一样戴在头上,起到点缀和装饰的作用。
出示图形谱
同学们跟随老师打响指做摘花动作。
(设计意图:在这个主题中出现了装饰音通过模唱听辨旋律,以及律
动的感受,几个环节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装饰音,为下一步听辨旋律做
准备)
(三)整体感受、听辩主题。
问:接下来在完整听赏全曲的同时,请同学们将对应的主题填入括号。
课件出示:
引子、主题1、主题2、主题3、主题4、( )、( )、主题2、尾声
(设计意图:首先是对学生之前4个主题学习情况的检查,其次是尝
试完整表现乐曲,了解各主题排列的顺序,为下一步曲式结构的学习
做好准备。)
(四)知识重点——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
师:乐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1-2) (3-4-3) (1-2)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师:这三个部分为:
A — B — A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1-2) (3-4-3) (1-2)
师:第三部分为第一部分的再现,所以这首乐曲的曲式结构为:带再现的三部曲式。
师:了解了舞会的音乐,现在我们赶快一起加入到舞会中去吧。
学生再次带着律动整体感受音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再现的三部曲式)
(五)介绍作曲家
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被人民们称为圆舞曲之王,共创作了100多部圆舞曲,代表作品有《蓝色多瑙河》、《春之声》、《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电闪雷鸣波尔卡》等。
(六)、课程小结
师:约翰施特劳斯先生通过电闪雷鸣就谱出了如此美妙动听的乐曲,希望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的眼睛,都有丰富的想象力,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精彩,让我们从中获得快乐。随着这一首《电闪雷鸣波尔卡》结束今天愉快的音乐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