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上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章9.1原子练习题
一、单选题
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前任副主席表示,伊朗已经拥有足够的原材料可以制造枚原子武器.下列关于原子及其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子的中心是原子核
B.
电子是带有最大负电荷的粒子
C.
原子不能构成物质
D.
两个带有正电荷的玻璃棒靠近时互相吸引
结合下面四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所有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电子组成
B.
所有原子核的中子数与质子数相等
C.
中性原子的电子数与质子数相等
D.
所有的原子都是由电子、质子、中子组成
一个物体没有带电,是因为
A.
物体内部没有电荷
B.
物体内部没有电子
C.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
D.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与一个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
下列各个选项中,能正确描述物质结构的是
A.
B.
C.
D.
2017年底,“悟空”号卫星上的计算机被太空中带正电的某些粒子击中,导致“死机”。在遥控指令下,计算机重新启动,卫星恢复正常,带正电的粒子可能是
A.
原子核???质子
B.
原子核??中子
C.
电子??原子核
D.
电子??质子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原子内有带负电的电子,而原子?是电中性的,由此推测,原子内还有带正电的物质。在此基础上,经过卢瑟福、玻尔等科学家的不断完善和修正,建立了现代原子结构模型。如图是小柯整理的物质微观构成网络图,则汤姆生当年推测的“带正电的物质”相当于图中的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017年底,中国发射的“悟空”号卫星上的计算机被太空中带正电的某些粒子击中,导致“死机”,在遥控指令下,计算机重新启动,卫星恢复正常,带正电的粒子可能是
A.
原子核?质子
B.
原子核中子
C.
电子?原子核
D.
电子??质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电子组成的
B.
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工作的
C.
电磁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
太阳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物体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也能测出物体的质量
B.
在汤姆孙提出“原子核式结构”之前,一些科学家都认为原子内部是实心体
C.
纳米材料如果用在计算机上,不仅提高提高性能、缩小体积,还能增大磁盘容量
D.
家庭电路中所有用电器不能工作,测电笔检测各处氖管都发光,是入户零线断了
从微观世界到无垠的宇宙,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质,科学家一直在探索。下列科学家中,在实验基础上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是
A.
阿伏伽德罗
B.
道尔顿
C.
汤姆孙
D.
卢瑟福
二、填空题
阅读原子及其结构,完成下列问题:
物质是由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
原子是由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________带正电,________带负电。
原子核由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________带正电,________不带电。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___________组成,原子核带_________电,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玻璃棒带正电,说明玻璃棒对电子的吸附能力比丝绸_________选填“强”或“弱”
如图所示是科学家在探索物质结构的历程中,相继发现了原子核是由带______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而质子和中子都是由更小的粒子______组成。
在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中,1897年汤姆孙发现阴极射线是由高速的带负电的粒子组成,这种粒子是______;1911年卢瑟福在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______结构模型。
三、作图题
如图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请标出图中电子和原子核所带电荷的种类。
四、实验探究题
在河流上修建拦河坝时,人们同时修筑了船闸,船闸是利用了?????????的原理。
车辆超载是造成公路受损严重的原因之一。由于汽车超载,使得汽车对路面的???????增大,而汽车与路面的接触面积几乎不变,因而所产生的???????增大而导致路面容易损毁。
年5月20日,美国南部地区遭遇巨型龙卷风侵袭。龙卷风的实质是高速旋转的气流,它能“吸入”物体是由于龙卷风内部空气流速大于外部空气流速,所以龙卷风外部的压强????????????选填“大于”或“小于”内部压强;物体被“卷向”空中是由于受到一个向???????????选填“上”或“下”的合力。
潜水艇两侧有压水舱,通过控制压水舱中水的多少,可控制潜水艇的沉浮。潜水艇静止悬浮时是处于?????????填“平衡”、“不平衡”状态;用压缩空气将压水舱里的水排出.潜水艇由悬浮开始上浮,潜水艇的运动状态?????????填“发生了改变”或“未改变”:潜水艇在上浮过程中若未浮出水面其所受的浮力?????????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设水的密度均匀
如图所示,物体A重100N,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物体前进时,若物体A与地面间摩擦力,不计滑轮重和绳与滑轮间摩擦。则绳端的拉力F是?????????N,当绳子自由端以向左运动时,物体A向左移动速度为?????????。
弯折一根铁棒要用很大的力,说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主要表现为????????????????;将50ml的水与50ml的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100ml,这说明分子间有?????????。原子核是由质子和??????????????组成的
五、计算题
原子和原子核的尺寸究竞有多大?研究表明,若把它们都看成一个球体,原子半径的数量级为,原子核半径的数量级为打个比方,如果原子的大小跟北京奥运会“鸟巢”体育场一样大,那么原子核该有多大?是相当于篮球、垒球、乒乓球?或者是豆、还是绿豆?
伟大的科学家费曼说:“假如只允许把人类的科学史压缩成一句话,它就会是:一切东西都是由原子构成”。人类在探索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历史长河中,充满了智慧。
年,近代化学之父,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道尔顿原子论”一切物质都由原子构成,原子很小、呈圆球状、不可再分但由于受当时实验条件限制,道尔顿无法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
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有些物质也是由分子构成,原子的基本工作形式是分子。
1897年,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进一步发展了原子、分子论。汤姆森主要是纠正了“道尔顿原子论”中的______观点。
1911年,卢瑟福又通过实验,推测原子是由______和核外电子构成,并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现代原子结构理论。
道尔顿的原子论,不是事实的归纳,而是思维的产物,体现了直觉和想象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在科学研究中,像汤姆森和卢瑟福这样,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的过程叫做______。原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______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
六、综合题
气球可以用来完成很多科学实验,请回答:
把气球吹成球形后,用沾有墨汁的毛笔在气球表面均匀地画上小圆点,再把气球吹至排球大小,发现黑点之间的距离增大,如图甲所示。该实验可以模拟宇宙的______。
在吹气球时,吹大了的气球没握住,它会飞跑了,如图乙所示。若及时捡起气球会发现它的嘴部温度变低了,当球内气体喷出来时,发生的能量转化情况与汽油机______冲程中能量转化情况一致。
用细线把两气球悬挂在木杆上,使两个气球的高度一致,相距约30cm,如图丙所示。两个气球静止时,用嘴向两气球中间吹气,会发现两气球会相互靠近。这个现象可以用______的科学知识来解释。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原子的组成以及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知识,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相对比较简单。
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及核外绕核转动的电子组成,原子核集中了全部的正电荷及几乎全部的质量,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解答】
解:A、原子的中心是原子核,该选项说法正确;
B、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的粒子,人们已经知道这个最小电荷量为?C,并把它称为元电荷,常用符号e表示,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金属一般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两个带正电荷的玻璃棒靠近时互相吸引,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A。
2.【答案】C
【解析】解:AD、原子包括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绕核转动的电子两部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两部分氢原子的原子核中只有质子,没有中子。故A、D错误;
B、Li质子数是3个,而中子数是四个。故B错误;
C、四种原子核内带正电的质子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数目都相等。故C正确。
故选:C。
分析图中四种原子可知:H原子核有一个质子,核外有一个电子;He原子核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核外有2个电子;Li原子核中有3个质子和4个中子组成,核外有3个电子;Be原子核由四个质子和五个中子,核外有四个电子。则根据以上结论分析各选项即可得出结论。
本题应由图中给出信息结合所学过的物理知识进行解答。同时题目中所得出的结论可适当记忆,以便以后应用。
3.【答案】C
【解析】解:平常物体不带电并非没有电荷,而是原子内部的原子核中带正电荷的质子数与核外带负电荷的电子数相等,即带正电的质子与带负电的电子所带电量相等,故对外不显电性,即我们所说的不带电.
故选C.
解答本题应掌握: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而中子不带电,而核外电子带负电,故如果质子数与电子数相等时,物体呈电中性,即不带电.
原子及原子核的结构是解决本题的关键,也是物理考查中的热点,应熟记并理解.
4.【答案】B
【解析】
【分析】
明确原子的结构及各微粒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关健。
根据原子的定义与结构解答: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分层运动,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解答】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
原子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电子在原子核外围绕原子核高速旋转,原子核又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所以原子核带正电,而电子带负电;
故ACD错误、B正确。
5.【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
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又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
因此,选项中带正电的粒子是原子核、质子;带负电的粒子是电子;不带电的粒子是中子;
所以带正电的粒子可能是原子核、质子;故只有A正确。
故选:A。
根据原子和原子核的构成分析知:带正电的粒子是原子核、质子;带负电的粒子是电子;不显电性的粒子是分子、原子、中子。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原子的构成,构成原子的基本微粒所带的电荷,知道分子、原子都不显电性。
6.【答案】B
【解析】解: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故乙为带正电的原子核。
故选:B。
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而说明原子是可以再分的;在此基础上,卢瑟福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后来又发现原子核可以再分为质子和中子,而质子和中子由夸克组成。
本题考查了原子的结构模型,属基础内容。
7.【答案】A
【解析】解:
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又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
因此,选项中带正电的粒子是原子核、质子;带负电的粒子是电子;不带电的粒子是中子;
由题知,该计算机被太空中带正电的某些粒子击中,所以带正电的粒子可能是原子核、质子;故只有A正确。
故选:A。
根据原子和原子核的构成分析知:带正电的粒子是原子核、质子;带负电的粒子是电子;不显电性的粒子是分子、原子、中子。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原子的构成,构成原子的基本微粒所带的电荷,知道分子、原子都不显电性。
8.【答案】B
【解析】解:
A、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故A错误;
B、遥控器通过前面的二极管可以发出红外线工作的,故B正确;
C、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故C错误;
D、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资源,故D错误。
故选:B。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红外线是一种不可见光,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利用红外线来实现对电视机的遥控;
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
可再生能源指的是像水能、风能以及太阳能,可以长期提供或可以再生的能源。而化石能源指的是亿万年前的大量生物经过地壳变化,被埋藏在地下,受地层压力和温度的影响,缓慢地形成的可以燃烧的矿物质。
本题考查能源的分类,红外线,电磁波,以及原子的组成是一道综合题。
9.【答案】B
【解析】解:
A、天平的使用方法是左物右码;由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可知:砝码质量物体质量游码的质量,所以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因此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物体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也能测出物体的质量,故A正确;
B、汤姆孙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电子和质子,卢瑟福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故B错误;
C、纳米材料可大大提高材料的强度和硬度等性能,纳米材料能制作高贮存密度的量子磁盘,能作高密度的磁记录,故C正确;
D、家庭电路中所有用电器不能工作,测电笔检测各处氖管都发光,这表明各处与火线是接通的,所以故障是入户零线断了,故D正确;
本题选错误的;
故选:B。
根据天平的使用方法是左物右码,可知左盘的质量等于右盘的质量加游码的质量,即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如果放错了,还要根据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只不过砝码与物体位置交换了,列等式进行计算;
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汤姆孙发现了电子;
纳米材料的性能包括提高材料的强度、硬度、改变颜色、增强磁性等。纳米技术能制造出纳米“机器人”,进入人体杀死病毒细胞,制作的量子磁盘,能作高密度的磁记录;
氖管都发光,说明两孔与火线是连通的。
本题考查了质量的测量、物理学史、纳米材料的应用、家庭电路故障的分析,都是基础知识,要熟记。
10.【答案】D
【解析】解:1909年,卢瑟福通过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理论。
故选:D。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着核旋转,这一模型也被称为“行星模型”。
熟悉基本的物理学史,掌握主要的物理学家的主要成就,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
11.【答案】分子;原子;
原子核;电子;质子;电子;
质子;中子;质子;中子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物质微观结构的认识,是一道基础题,难度较小,容易解答。
根据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作答。
【解答】
解:物质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
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包括质子、中子两部分,质子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原子核包括质子、中子两部分,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12.【答案】核外电子;正;弱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原子的基本组成,以及摩擦起电的实质,本题比较简单,属于基础性题目。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分子是由原子组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
【解答】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由于失去电子带正电。那么丝绸因得到电子而带负电荷,丝绸能从玻璃棒上得到电子,所以玻璃棒束缚电子能力弱,丝绸束缚电子能力强。
故答案为:核外电子;正;弱。
13.【答案】正电荷?
夸克
【解析】解:根据卢瑟福建立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的中心是原子核,包括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周围是绕核高速转动的电子,电子带负电;质子和中子都是由更小的粒子夸克组成的。
故答案为:正电荷;夸克。
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都是由夸克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而质子和中子又有更小的粒子夸克组成的。
本题考查了原子核的结构,应熟记原子可分为原子核和电子,而原子核又可分为质子和中子;质子和中子又有更小的粒子夸克组成的。
14.【答案】电子?
核式
【解析】解:1897年汤姆孙发现阴极射线是由高速的带负电的粒子组成,这种粒子是电子;
卢瑟福和他的同事们所做的粒子散射实验否定了汤姆逊的枣糕模型,据此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故答案为:电子;核式。
汤姆孙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汤姆逊的枣糕模型被卢瑟福和他的同事们所做的粒子散射实验所否定,他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对于人类认识原子结构、原子核结构的历史过程要了解,记住重大发现和科学家的成就。
15.【答案】解:核式结构模型: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所以图中电子和原子核所带电荷的种类如下图所示:
【解析】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带负电,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了解,是一道基础题。
16.【答案】连通器
压力?
压强
小于?
上
平衡?
发生了改变?
不变
?
引力?
间隙?
中子
【解析】
【分析】
上端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船闸符合这一定义。
记住连通器定义,生活中的锅炉水位计、自动喂水器、洗手盆的回水弯、过桥涵洞、船闸等等都是连通器。
【解答】
船闸的工作符合连通器的原理。
故答案为:连通器。
【分析】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积有关,在接触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力一定时,接触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由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积大小有关,所以我们在比较压力作用效果时,都采取比较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这就是压强的由来。
此题虽然简单,但也有知识间的联系性,有一定的逻辑关系:质量大重力大压力大压强大损毁。
【解答】
汽车超载,即指汽车所装的货物质量过大,则汽车的重力过大,对地面的压力就会增大,由于汽车与路面的接触面积几乎不变,根据可知,压强就会增大,从而导致路面容易损毁。
故答案为:压力;压强。
【分析】
解本题需知道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体中流速快的地方压强小,流速慢的地方压强大。
明确龙卷风经过时会造成物体两侧空气流动速度的不同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解答】
龙卷风内部空气流速大于外部空气流速,所以龙卷风内部的压强小于外部压强;
物体靠近龙卷风的方向,空气流速大,压强小,远离龙卷风的方向,空气流速小,压强大,物体在压强差的作用下,受到向上压力差,被吸入龙卷风。
故答案为:小于;上。
【分析】
潜水艇悬浮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的重力大小,处于平衡状态;
如果改变重力大小,平衡状态就被破坏,合外力不为零,则运动状态就会发生改变;
但潜水艇在上升过程中,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变,所以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所受到的浮力不变。
解决此类问题要利用物体的漂浮条件结合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潜水艇两侧有压水舱,通过控制压水舱中水的多少,可控制潜水艇的沉浮潜水艇静止悬浮时是处于平衡状态;
用压缩空气将压水舱里的水排出,潜水艇由悬浮开始上浮,潜水艇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潜水艇在上浮过程中若未浮出水面其所受的浮力不变。
故答案为:平衡;发生了改变;不变。
【分析】
由图可知滑轮组绳子的有效股数,不计滑轮重和绳与滑轮间摩擦,根据求出绳端的拉力,根据求出物体A向左移动的速度。
本题考查了滑轮组绳子拉力和物体移动速度的计算,利用好“”和“”是关键。
【解答】
由图可知,滑轮组绳子的有效股数,
不计滑轮重和绳与滑轮间摩擦,绳端的拉力:
,
当绳子自由端以向左运动时,物体A向左移动的速度:
。
故答案为:10;。
【分析】
解答本题需掌握分子动理论:物质是由分子组成;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力存在引力和斥力;分子间有间隙;还要知道:原子的结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分子动理论知识和原子结构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解答】
弯折一根铁棒要用很大的力,说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主要表现为引力;
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总体积减小,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互相进入对方的空隙中;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故答案为:引力;间隙;中子。
17.【答案】答:原子核的半径与原子半径相差的数量级;
“鸟巢”的半径约为200m,对应的原子核半径为:,故对应原子核的大小相当于绿豆的大小。
【解析】分析题目信息,可知原子核的半径与原子半径相差的数量级为;
联系生活实际,可知“鸟巢”体育场的半径约为200m;
由此可以估算出“鸟巢”对应原子核的大小。
此题主要考查了原子和原子核尺寸大小的估测;?题目属于估算题,需要我们弄清数量级,通过解答此题,要求同学们对原子的构成也要有一定的了解。
18.【答案】原子不可再分?
原子核?
推理?
模型
【解析】解:
年,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纠正了“道尔顿原子论”原子不可再分的观点,这是根据原子的构成考虑的;
1911年,声瑟福又通过实验,推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并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现代原子结构理论;
在科学研究中,像汤姆森和卢瑟福这样,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的过程叫做推理;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模型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
故答案为:原子不可再分;原子核;推理;模型。
年,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纠正了“道尔顿原子论”原子不可再分的观点;
在科学研究中,像汤姆森和卢瑟福这样。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的过程叫做推理;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模型进行演示。
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化学史,知道化学家的贡献。
19.【答案】谱线“红移”?
做功?
气体在流速越快的位置压强越小
【解析】解:
二十世纪,天文学家哈勃发现星系的光谱向长波方向偏移,称之为谱线“红移”,此现象说明星系在远离我们而去,并推断出整个宇宙在不断的膨胀中。把气球吹成球形后,用沾有墨汁的毛笔在气球表面均匀地画上小圆点,再把气球吹至排球大小,发现黑点之间的距离增大,该实验可以模拟宇宙中的谱线“红移”现象。
气球内的气体向外喷出,气体对外做功,气体的内能转化成球的机械能,球内气体的温度降低,汽油机的做功冲程中也是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二者的能量转化情况相同;
当用力向两气球中间吹气时,中间的空气流速增大、压强减小,两侧的气体压强大于中间的压强,因此,两个气球会相互靠近;本实验说明在气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故答案为:谱线“红移”;做功;气体在流速越快的位置压强越小。
星系之间的距离在不断扩大,那么整个宇宙的体积也就在不断的扩大,也就是整个宇宙在不断的膨胀中。这就是谱线“红移”现象;
气球内的气体向外喷出,气体对外做功,内能转化成球的机械能,球内气体的温度降低;在汽油机的做功冲程中,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液体和气体都称为流体,生活中常见的流体是水和空气,流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流体的流速越小,压强越大。
本题通过小小的气球来进行实验,考查了对谱线“红移”的认识,做功与能量转化的判断,以及对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掌握,综合性强,但难度不大。
第2页,共17页
第1页,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