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同步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同步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26 13:14:25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学案
高洁情怀 第五单元
教学内容: 《杜甫诗三首》
编写人:薛春梅 第七---八课时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鉴赏本诗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目标:体味诗人抒写因战乱而长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长安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运危迫的担忧的情感。 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联想和想象是品赏意境的好办法。
学习过程
一、 自主预习
基础知识:
1、作家作品 。自己查工具书了解。
2、识记要点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粗字注音。
(1)岱宗夫如何 岱(  )    (2)决眦入归鸟 眦(  )
(3)白头搔更短 搔(  )    (4)浑欲不胜簪 簪(  )
(5)老翁逾墙走 逾(  )    (6)三男邺城戍 邺(  ) 戍(  )
(7)如闻泣幽咽 咽(  )    (8)老妪力虽衰 妪(  )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 钟: (2)阴阳割昏晓 阴:      阳:
(3)会当凌绝顶 会当: (4)浑欲不胜簪 浑:
(5)吏呼一何怒 一何: (6)老翁逾墙走 逾:      走:
(7)急应河阳役 应: (8)独与老翁别 别:
3.填空
(1)杜甫是________代大诗人,字________,他被称作________,其诗作被称作________,都收集在________。
(2)“三吏”是指杜甫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别”是指他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春望》中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石壕吏》中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补写诗句。
(1)荡胸生层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2)国破山河在,_________________。 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___。
(3)吏呼一何怒,_________________!(4)夜久语声绝,_________________。
5.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望岳》一诗虽没有一个“望”字,但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
(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
(3)《石壕吏》是一首五言古体诗,是李白写的组诗“三吏”、“三别”中的其中一首。(  )
6.翻译下列诗句。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有人认为,《石壕吏》中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像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
二、交流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
三、课堂练习巩固
(二)、阅读
阅读下列诗文,回答文后各题。
(一)望__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岱宗夫如何(  ) (2)齐鲁青未了(  )
(3)造化钟神秀(  ) (4)会当凌绝顶(  )
9.“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10.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________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_________________。
11.《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___________而__________,时间是从________至________,并由________遥想将来的________。
12.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东岳(  )、南岳(  )和西岳(  )(注:括号内填山名),以上所选的诗是歌咏________的。
(二)
石壕吏 杜 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________,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________,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________,________。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3.给空白处填上完整的诗句。
14.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15.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6.“妇人”致词分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以上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新安吏》(节选)
        杜 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贴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注: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伶俜:形容孤独。俜:pīng。
18.解释词义:
①更:         ②次:
19.结合诗中文意思考,如果将“肥男有母送”改为“肥男父母送”行吗?为什么?
20.“借问新安吏”这句诗省略了主语,你认为省略的主语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1.“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写作
22.结合对杜甫现实主义诗篇的理解,将《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教学内容: 陋室铭
编写人:薛春梅 第三课时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全文。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3、理解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全文。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难点:1、理解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
2、体会本文语言优美,音调铿锵的特点。
自主预习
1、释题并简介作者
“陋室”,简陋的屋子。“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要押韵。
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唐德宗贞元九年擢进士第,授监察御史。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以后又任连州、朗州、和州等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和柳宗元交谊很深。有《刘宾客集》(一称《刘梦得文集》)。
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陋室铭( ) 德馨( ) 鸿儒 ( ) 案牍( )
3、 自学课文
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以及已有的文言知识,去尝试解释词语翻译课文。将自学中碰到的问题先在学习小组中解决,不能解决的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集体讨论解决。
A、 理解加点词词义
(1) 有龙则灵 (2) 斯是陋室 (3) 惟吾德馨
(4) 谈笑有鸿儒 (5)往来无白丁 (6)无丝竹之乱耳
(7)无案牍之劳形
4、 翻译句子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孔子云:“何陋之有?”
二、思考、交流、提升。
1、 本文的题目是《陋室铭》,那么这陋室在作者眼中到底陋不陋呢?请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看法的语句。
2、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来论述陋室不陋的?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句话反映了作者的交友情况。有人认为这种交友的习惯轻视劳动人民,是不足取的。你的看法如何?请说说你的看法。

4、作者明明是称赞他自己的“陋室”,为什么要在文中提到“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
5、 很显然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之作,你是如何理解文章运用 “托物言志”的写法的?

6、 读过本文后,你觉得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过关检测:1、用文中原句填空。
(1)写陋室不陋的主要原因是“       ”
(2)写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 , ”。
(3)写不受世俗、官场干扰的句子是“ ,         。”
2、思考:(1)《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采用了 的写法。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自然的引出文章的主旨——颂扬“□□□□”。“ , 。”
(2)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八年级语文学案
高洁情怀 第五单元
教学内容: 爱莲说
编写人:薛春梅 第三课时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⒈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⒉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一、自主预习: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注意掌握文言词:
可爱者甚蕃 濯清涟而不妖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亵玩 陶后鲜有闻 宜乎众矣
翻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译: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5.《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
6.《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
二、思考、交流、提升。
a.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b.三种花各象征了怎样的人格?本文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c.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你认为学习《爱莲说》有什么现实意义?
三、过关检测: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 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待到山花烂漫时( )
2、翻译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理解填空
①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 ,
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 , 。
②短文以莲花为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 。
③从上下文连贯来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
④第一段中,作者描写了“莲”美好的形象,是从它的 、 、和 等方面,将莲人格化,把它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赞美她是“花中君子”。
⑤第二段中,作者把菊喻作 ,用它的蕊寒香冷表现人的    ;把牡丹喻作 ,用它的浓丽妖艳表现人的    ;把莲喻作 ,用它的纤尘不染表现人的 。这些比喻运用得巧妙而贴切。
20、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21、【甲】文用 、 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乙】文用 、 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
22.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23、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喜爱的理由。
①最喜爱的花
②喜爱的原因
24、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答:教学内容:桃花源记
备课:薛春梅 总课时: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一、自主预习: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通读课文,读准字音,正确断句。
3.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二、学生分小组交流质疑,教师点评升华。
1.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完成在翻译过程中仍不明白的词句,教师指导或做重点强调。
2.小组选代表用通俗的语言复述课文。
3.学生识记重点字词的含义。
三、巩固练习
1.解词 鲜美缤纷穷仿佛 若舍船才豁然俨然属阡陌交通黄发垂髫具答之要妻子绝境无论叹惋语云不足诣太守规往
2.翻译重点句子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黄发垂髫q,并怡然自乐。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D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E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F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四、过关检测
1.完成课后第三题。
2.填空: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
2. 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入短语。
发现桃花源——( )——( )
3. 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
⑴悉如外人 ( ) ⑵便要还家( )
4第二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 ,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
5. 表现村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
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选择两个,解释它的含义。)
教学内容:桃花源记
备课:薛春梅 总课时:第二课时
课标要求:
1. 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2.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2.掌握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等在文中的不同含义。
一、自主预习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积累以下字词的含义。
通假字:便要回家:
一词多义: 捕鱼为业 便舍船 处处志之
为 舍 志
不足为外人道也 屋舍俨然 寻向所志
寻向所志 渔人甚异之 遂与外人间隔
寻 之 闻之 遂
寻病终 处处志之 遂迷
古今异义:
鲜美: 交通 妻子
绝境: 无论 如此
二、学生分小组交流质疑,教师点评升华。
三、巩固练习
1、小组相互提问自主预习的内容。
2、课后第二题。
四、过关检测
1、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2.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3.“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答:
4..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答:八年级语文学案
高洁情怀 第五单元
教学内容: 《核舟记》
编写人:薛春梅 第五课时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
一、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二、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
学习过程
一、 自主预习
基础知识: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
2.扫除文字障碍,初步理解课文 .
3. 范读课文/[演示文稿:字、词]请同学们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4.请同学们结合文下注释速读课文。并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
5.结合学习工具,翻译课文。
研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2.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要说明核舟的什么特征?
3.怎样表现奇巧、灵怪?
4.核舟大小如何?
5.雕刻者在核舟上刻了多少人?他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对这些人物的介绍。
6.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分别由学生朗读或描述苏拭、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二、交流提升
三、练习巩固
1.解词:
翻译:
课堂检测:
1.课文分说部分不是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船的中部、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
2.仿照本文作法,选取家中的某一工艺品,作简要的介绍,完成在自写本上。
八年级语文学案
高洁情怀 第五单元
教学内容: 大道之行也
编写人:薛春梅 第六课时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1、掌握文章的重点字词
2、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思想
3、掌握重点文言句的译义
一、自主预习
1.文章出处和背景(自己查资料了解。)
2.正字音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 鳏(guān) 恶(wū) 男有分(fèn)
矜(原读jīn,在文中读guān) 幼有所长(zhǎng) 
多音字 wù     fēn       xīng
è       fèn       xìng
ě
3.词语
1)大道之行也∶ 2)天下为公∶
3)选贤与能∶ 4)讲信∶
5)修睦∶ 6)亲其亲∶
7)子其子∶ 8)使老有所终∶
9)鳏∶ 10)寡∶
11)孤∶ 12)独∶
13)男有分∶ 14)女有归∶
4.结合课下注释和资料书,翻译课文。
二、交流展示
三、巩固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  ) 修睦(  ) 矜寡孤独(  ) 男有分(  ) 编纂(  )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
⑴故人不独亲其亲(故: ) (2)谋闭而不兴(兴: )
(3)盗窃乱贼而不作(作: ) (4)故外户而不闭(闭: )
3.写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及其意义。
⑴选贤与能 ⑵矜、寡、孤、独、废话者皆有所养
4.《大道之行也》选自 ,这是    的经典著作之一。是西汉      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
5.研读课文填写:大道的内涵是 、 、 。
6.《大道之行也》是一篇名文,有两个成语出自其中,它们分别是      、
      。
7.所谓“大同”,用现代汉语回答即是 。
8.译句:
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⑵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⑶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9.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11.文中“大道”“大同”分别指什么?
大道:
大同:
12.把文章划为三个层次,概括层意。



13.文中哪些句子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
14.你认为“大同”社会会实现吗?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19.“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0.为实现“大同”社会,从古到今有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一直在追求,请结合历史知识举几个名人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