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匆匆 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8.匆匆 表格式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09 21:43: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名称
第三单元 8《匆匆》
教学目标
体会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能说出自己对“时间之流”的感触,懂得时间宝贵,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体会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要通过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精彩语段,从课文的语言中体会人物的心理和流露出的真情实感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
《匆匆》写于1922年,恰逢”五四”运动落潮期,反映了作者和当时一部分青年热爱生活,追求进步,但是又彷徨苦闷的时代情绪,作者在彷徨中并不甘心沉沦啊,仍然执着的追求着,他经过思想的挣扎,仍坚持走自己的人生道路。这样的写作意图六年级的学生较难感受到。
教学方法
1.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本课写作背景。
2.指导学生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从课文的语言中体会人物的心理和流露出的真情实感,从而体会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课件出示:
凭直觉,你认为你的一生能活多少天?(让学生大胆猜想)
估算一下如果按80岁计算,能有多少天?你们现在已经过了多少天?这些日子里你们留下了什么?通过计算,你们有什么感受?
作者简介。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在每个自然段前标上序号,并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找出课文主要是围绕哪句话展开的,用横线画出来?
(3)分析重点语句并仿写。
(4)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5.自主学习第2-4自然段。
(1)朗读课文2—4自然段。
(2)想一想:围绕“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一问题,作者是从生活中的哪些方面来表现的?在文中找一找,圈起来。
(课件出示:相关内容)
预设1:因为作者抓住了生活中的细节,如吃饭、睡觉等。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又是每个人都有的真实经历,所以会让我们产生共鸣。
预设2: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像人一般伶伶俐俐地跨过;又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让我们跟作者一样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叹。
6.“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想一想:这四个问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7.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说一说:这一段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内容上:突出作者关于时光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1.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用一段话把你对“时间之流”的感受写下来。
的时候,日子 从 过去;
的时候,日子 从 过去。
2.全班交流。
小结
1.交流有关珍惜时间的古诗词或名言警句。
2.反复朗读,试着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