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木兰诗》说课稿(第一课时)
广场中学 李建英
一、教材简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这一单元以爱国为主题,选编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角度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本诗为民歌,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依据
新课标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词句知识。通过诵读、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以前的语文学习中,学过一些文言诗词,但毕竟很少,对《木兰诗》中一些特殊的字词、诗句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生活在和平安泰的年代,而且生活经历短暂,所以对《木兰诗》的思想内涵的感悟也存在困难。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计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力求做到凸显个性,兼顾全体。比如简单的问题,由学生独立完成;稍难的问题,学生间讨论,教师点拨完成;难点,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回应学生当堂提出的各种问题,就此展开新讨论,或安排课后的活动。
3、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两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文中的字词。
2.了解《乐府诗集》、《木兰诗》的文学常识。
3.学习“互文”等修辞手法
4.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
1.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
1.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从木兰的形象中感悟学习热爱祖国、孝敬父母的美德。
教学重点:
1、认准字音、字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2、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法与学法
依据“三有利”原则,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良好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发展。③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采用①诵读法、②复述法、③鉴赏法、④讨论探究法、⑤竞赛法等方法学习课文。
2、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本课分两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北朝乐府民歌;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疏通文意,整体把握诗歌;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理清情节发展脉络,强化背诵。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检查背诵,研讨赏析,对诗歌进行美点追踪,合作探究,就最想解决而自己又没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求新知的能力。
(第一课时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儿》,让学生结识巾帼英雄-----花木兰。
第二环节:作品简介,积累常识
在学生自己搜集材料的基础上简介作品,激发兴趣。
第三环节:检查预习,落实字音
第四环节: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首先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初步感知诗意。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等(尤其注意断句和停顿)。接着让学生自己练读诗歌,力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第五环节:默读诗歌,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诗意
首先让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工具书,试译全诗。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互动合作,讨论交流,理解词句,讲解诗意。如果有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来,全班共同商讨解决。
第六环节,再读课文,理清情节
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概述故事情节,先让同学按照写作顺序或不同内容概括故事情节,其余同学评点。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总结,板书课文结构。
第七环节:复述诗歌,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强化背诵
接着指导学生依据板书、过程图片复述课文。然后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强化背诵(如:男女同学竞赛或组与组之间竞赛)。最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
第八环节:课外拓展
观看美国动画片《花木兰》 ,思考民歌中的“木兰”形象与动画片中的“木兰”形象有什么异同?
第九环节:课堂小节
对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进行简单小结。
第十环节:布置作业
1、继续背诵课文;
2、想象作文:《木兰到家第二天》。
五、板书设计:
我将板书设计成这样,主要是为了理清课文思路,让学生根据这个简单的示意图把课文的故事情节复述下来,强化背诵。
板书设计: 木兰诗
《乐府诗集》
代父从军——准备出征——奔赴战场——十年征战——还朝辞官——亲人团聚——恢复女身——讴歌英雄
教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