鳟 鱼教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湖南文艺出版社四年级下册第六课
指导教师:娄瑶琪
教学目标
1.认识“歌曲大王”舒伯特,了解其在艺术歌曲创作上的成就和贡献。
2.能与他人合作随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体态律动并参与表现。
3.能随乐跟唱歌曲,感受歌曲的结构、感受乐段的音乐情绪变化并表现。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听赏歌曲《鳟鱼》,能随乐进行动作与体态的参与表现,感受歌曲结构与情绪变化。
难点:能随乐用自己的方式与他人合作进行动作与体态的参与表现。
教学准备
钢琴、课件、教鞭(道具)
教学过程
一、音乐活动
1.课前热身:聆听乐曲《加沃特舞曲》,
师:这首乐曲熟悉吗?你知道乐曲名吗?
师小结:体态律动与音乐音高的联系。
【设计意图】课前热身环节对于借班上课教学来说很有必要。在音乐活动中熟悉“听音乐走步”的体验参与形式,知道音乐音高的变化与体态律动的动作存在联系。也是以音乐切入教学,师生增进了解的有效手段。
二、体验、感受歌曲《鳟鱼》
1.初听,生随乐踏步,感受情绪、力度。
2.复听,体验乐句中休止符。(师领生随乐走步)
3.再听,停顿时转换方向,感受乐句。
4.生创编律动并随乐参与。
5.师变化律动,生观察并参与。
6.随音乐图谱参与律动表现。
7.随琴哼唱主题。
【设计意图】以一首歌曲为主要内容的欣赏课教学,这种课型中的音乐作品一般是需要“精听”的经典名曲。教学时不只是整体性的、浏览性地聆听,而是需要“借曲发挥”,即以问题为引导,采取整体聆听与分段聆听的欣赏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表现力、熟记乐曲的音乐主题,了解音乐的表现特点及相关的音乐常识。此环节中,教学围绕欣赏一首经典艺术歌曲《鳟鱼》展开,通过多种聆听欣赏和参与表现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了作品的音乐表现魅力。
二、听赏《鳟鱼》第一乐段。
1.朗诵诗歌《鳟鱼》,介绍词作者——舒巴尔特,了解歌曲表达的内容。
师:你听懂了刚刚这首歌曲表达的内容了吗?你认为是用什么语言来唱的?
2.出示歌谱,生聆听中文版鳟鱼。
师:你觉得原文版与中文版有何不同?你更喜欢那种?
3.加入“手势舞”,感受音高旋律的起伏。
师:老师为这首歌曲编了一个“手势舞”,请你仔细观察并加入进来一起做。
随琴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教师设计了多种参与聆听音乐的方式。如:图谱参与、体态律动参与、手势舞表现参与等等,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音乐为本的新课程新理念。
三、听赏《鳟鱼》第二乐段。
1.初听。
师:你觉得第二乐段在情绪上有变化吗?找一找,是否有相同的旋律?
2.复听。
师引导学生感受旋律的起伏
3.参与表现音乐。
师:让我们一起来表现、感受一下“渔夫”与“鳟鱼”的音乐形象,老师来表现渔夫,同学们来表现活泼的小鳟鱼,我会用教鞭来充当鱼竿,请你与老师合作来表现完成。
【设计意图】在强调“聆听体验”的同时,每次聆听音乐,老师都设计了一个参与活动,或是问题引导、或是跟唱主题、或是动作参与表现音乐、或是手势舞参与表现音乐、或是画音乐图谱感受音乐的结构和旋律特点。这些活动的设计和开展,能让学生在参与表现中感知音乐的美和音乐的表现特点,对于小学生来讲,是非常有效的一种音乐欣赏方式。
四、完整聆听,表现,出示结构图
1.认识歌曲大王——舒伯特
2.师:你们觉得在一首歌曲中哪个是最重要的?是伴奏、旋律还是歌词?
3.师小结:这首歌曲最大的特点就是伴奏、旋律、诗歌不可分割
【设计意图】曲式结构的感知是对音乐作品整体轮廓的把握,以“从整体到局部”的认知特征来看,曲式结构感知应放在认识、把握整个音乐作品的首要位置。具体的曲式感知过程,又往往是从对有关主题旋律的感知、记忆开始的,是从乐句、乐段开始的。本课教学中,教师从课的开始就关注乐曲的结构,从了解乐句、乐段为切入点,抓住了作曲家创作时灵感汇聚的过程,通过认识乐曲结构让学生在理性上对音乐有一个印象,再通过感性听赏进一步丰富这种印象,感性与理性的结合,达到理想的欣赏境界。
五、拓展与延伸
1.聆听合唱版(杨鸿年版本)
2.聆听《鳟鱼五重奏》
师总结:音乐无处不在,就在我们生活中,热爱音乐、热爱生活,我们一起快乐成长!
【设计意图】本课强调音乐欣赏不仅仅是体验、感受音乐的美,还采用“沟通、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有所认知,以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积累相关音乐欣赏经验。在欣赏教学的实施中做到“音乐感受与文化认知”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