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3.2熔化和凝固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3.2熔化和凝固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1-09 19:34: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3.2熔化和凝固
课型
新授课
备课教师
单位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点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体验探究科学知识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重点
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状态,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难点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以及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并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通过探究实验,感知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理解图象在探究物理规律中的作用。
教法
学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








一、情境导入,揭示目标
从物态变化这章一开始,我们就一直在研究温度,那有同学就问了,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温度呀?“物态变化”又是什么意思呢?温度和物态变化究竟又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固态、液态、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以水为例,下列水的各种形式都属于什么物态呢?冰、霜、雪、冰雹都是固态,雨、白气、雾、露都是液态,其中,白气和雾都是空气中悬浮的小液滴组成的,所以都是液态,而肉眼看不到的水蒸气是气态。
知道了什么是物态,那“物态变化”是什么意思呢?比如,春天冰化成水,物




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作熔化。冬天水冻成冰,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作凝固。物态变化就是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熔化和凝固就是我们所说的物态变化。
二、整体感悟,互助合作
第一部分: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猜想假设: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
熔化过程中温度可能不断上升;
熔化过程中温度可能不变。
设计实验:研究海波和石蜡的熔化过程,参照课本图3.2-1选择需要的实验器材,并从下往上组装实验装置,利用水浴法加热。
进行实验:将温度计插入试管后,待温度上升到40℃左右开始,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和石蜡完全熔化后再分别记录4~5次。
记录数据:
时间/min012345678910海波的温度/℃4042444648484848485053石蜡的温度/℃4041424445474952545659
分析论证:
(1)海波在熔化前温度逐渐上升;当温度达到48℃后,开始熔化,且温度保持不变;全部融化后,温度继续上升。说明海波有确定的熔化温度。
(2)石蜡在熔化过程中,先变软,然后变稀,温度不断上升。说明石蜡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
得出结论:不同的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不同,有的物质(如海波)在熔化过程中持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即有确定的熔化温度);有的物质(如石蜡)在熔化过程中持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即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
第二部分:认识熔点和凝固点
像海波这种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这类固体,叫作晶体;而石蜡这种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吸热,温度就不断上升,没有固定熔化温度的这类固体,叫作非晶体。
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规律:1.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持续升高。2.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的状态;而非晶体是一个变软变稀的过程。3.但是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时都需要吸热。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就叫作熔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作凝固点,同种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比如海波的熔点就是48℃。而生活中常见的晶体还有:明矾、水晶、冰、食盐;常见的非晶体还有:玻璃、橡胶、蜂蜡、沥青。
晶体熔化条件:1.温度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晶体凝固的条件:1.温度要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
第三部分:认识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归纳总结:晶体与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
联系生活:夏天,如果我们要喝冰凉的饮料,往往会在饮料中加上几个冰块,而不是直接加冷水。一方面是因为冰块的温度更低,另一方面是因为冰块融化成水的过程中吸热,从而使饮料的温度下降得更多。
在北方的冬天,为了很好地保存蔬菜,人们通常会在菜窖里放几桶水,这样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的热使菜窖内的温度不会太低。
三、经典巧拨,归纳释疑
四、分层设练,拓展创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