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声》教学设计之一
学习目标:
1.简要复述小说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分析和评价小说人物形象,理解“心声”的含义。
3. 学习小说中出色的心理描写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 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平等待人的良好品质。
一、导入新课:
我们带着一声啼哭来到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我们用好奇的眼晴打量我们周围的一切,接受周围的一切,同时我们也希望被他人接受,我们一路走来,面对人生我们有太多的话想说,有太多的心声要表达,让我们一起走进《心声》去听听主人公──李京京的心声吧,他会让你有似曾相识的感受。
二、整体感知,把握人物形象及所反映的的社会生活
1、学生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2、概括复述故事内容,理出小说的写作思路。
写作思路参考:
⑴按时间先后:
①第一天下午放学后,京京要求朗读课文被拒,回家路上躲进小树林里朗读;
②第二天下午放学后,京京试图纠正同学的误读遭讥哄;
③公开课上同学怯场京京“救场”。
⑵按情节发展:
①京京要求朗读《万卡》遭拒──开端;
②京京躲进树林里朗读《万卡》──发展;
③京京纠正同学误读遭讥哄──继续发展;
④同学怯场京京“救场”──高潮;
⑤京京决定给爷爷写信──结局。
3、讨论:
⑴《万卡》为什么那样打动李京京?你从中得到有关文学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
提示:《万卡》之所以打动李京京,是因为李京京有与万卡相似的经历,相似的情感体验,相似的倾诉需求,他的心与作品中的万卡的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万卡的心声似乎也就成了他的心声。“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念出来,吐出来。”
启示一:要融进小说中去,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深入理解作品。
启示二:要从小说中出来,从生活中发现小说,从小说中理解生活。
(2)本文在塑造李京京这个人物形象时,作者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方法,请大家举例说说。(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举例略)
教师点拨:这些描写刻画细腻、真实,让人感到亲切自然。特别是文中的心理描写,更让人觉得真切,请同学们找出认真体悟,分析它的作用。(学生讨论后发表意见)
点击出示几组句子:
字幕:
1、京京垂下头。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他准能念好。
2、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
3、他想跟程老师道个歉,请老师原谅,可是心理难受得要命,什么话也说不出来。这个小小的可怜的“凡卡”,不知不觉中把他的魂儿都抓走了。老天爷,写故事的人真有本事!
4、京京在坐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眼巴巴地望着老师,仿佛想说什么。
5、京京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
6、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
教师点拨:文中有直接的心理描写,如上面1~3句及“树林里对爷爷,对妮儿的思念”;有间接的心理描写,如4~6句中希望自己得到朗读机会。这些描写,细腻而真切地写出了李京京的心理历程,使人物形象刻画得真实、丰满。
(3)从这篇小说中你看到了什么?你对你所看到的现象有何看法?
教师点拔,总结,引导学生对现象作正确的评价。
(4)小说为什么取名“心声”,你如何理解?
“心声”的含义:
1、深埋在京京心底的亲情、友情。
2、京京渴望表达自己内心感情的愿望。
3、作者借此呼吁教育者要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期望。
三、细品语言,内化语言
1、从语言的角度看你喜欢这篇小说吗?你喜欢哪一部分,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并谈谈自己为什么喜欢(侧重于文中出色的心理描写部分,并让学生说说这些心理描写的精彩之处。)
2、合作活动:
四人小组互相读给对方听,推荐读得最好的一名同学参加全班朗读比赛。
四、作业
以李京京的身份给他乡下的爷爷写一封长长的、像万卡写的那样的信。
【板书设计】
12、心声(黄蓓佳)
心声:
1、执着地要求在公开课朗读小说。
2、要求教师能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每个人相同的关心和发展机会。
3、渴望家庭和睦,能生活在一个幸福安宁的环境里。
《心声》教学设计之二
山东省邹城市城前中学 孙振 2010-11-2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整理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找出文中主要的矛盾冲突,体会和学习小说的艺术特色──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矛盾冲突的分析,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理解文章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者以“心声”为标题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促进健康师生关系的形成。
【教学构思】
一、导人新课,激发阅读表达的兴趣
二、速读课文,感知情节,梳理结构
三、小组讨论,由表及里
主要的矛盾冲突是什么?小说为什么命名为“心声”?
四、师生交流,阅读延伸
假如你是李京京,你最想对程老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假如你是程老师,你会如何对待李京京这样的学生?
五、讲述故事,倾诉心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阅读表达的兴趣
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那天起,我们就心安理得地接受着来自父母的无微不至地呵护与关爱,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我们也渐渐发现:在享受这份关爱的同时,我们也经历了各种考验和困惑。成长中的你是否有些感慨想说给爸爸妈妈呢能不能放下心中的顾虑,把心里的话说出来呢?(听取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感受)看来,面对人生,面对爸爸妈妈,成长中的我们有太多的话要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静静地聆听黄蓓佳阿姨的“心声”吧。
二、速读课文,感知情节,梳理结构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尽量记住主要情节。读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理课文中的主要情节及情节发展的几个阶段。)
1、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请几个同学用简练的语言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通常我们学习小说,可以将小说情节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本文的开端是:区教育局要在“我们班”组织一次公开教学课,李京京想朗读课文,可是遭到了程老师的拒绝。
故事的发展是:李京京躲在小树林里朗读课文;李京京纠正同学的朗读遭到嘲笑。
本文的高潮和结局是:李京京勇敢地举起手,在公开课上用真情朗读课文,打动了在场的每个人。
2、综观情节发展的全过程,你找到小说中的主要矛盾冲突了吗?
本文主要的矛盾冲突是李京京想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程老师却以李京京嗓子沙哑念不好为由不同意他读。
一个想读,一个不让读,课文好像正是围绕这一矛盾冲突展开情节的。果真如此简单吗那么,这个看似简单的冲突与课文标题“心声”有什么关系呢?作者以“心声”为标题究竟要表达什么深刻含义呢
三、小组讨论,由表及里
1、李京京为什么渴望有机会朗读这篇课文?程老师为什么不同意李京京读课文?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得出自己的结论,并将你的依据提供给大家。
(1)根据课文第19~24段中的叙述可以看出李京京想在公开课上朗读这篇文章,是因为李京京与万卡在感情上产生了共鸣,文章中万卡的经历与李京京相似,读《万卡》,李京京可以找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
(2)程老师不同意李京京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是因为李京京声音沙哑,程老师认为他读不好,会影响班级和学校的荣誉。
2课文为什么被命名为“心声” ?
(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充分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并提供相关的依据。教师通过巡视,参与讨论,综合了解讨论的进程和倾向性的观点。)
李京京想要在公开课上锻炼和展示自己的心声。
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的心声。
李京京想念爷爷、渴望父母和谐、家庭温暖的心声。
作者借此呼吁教育者要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期望。
四、师生交流,阅读延伸
请结合课文,发挥想像,从下面两个问题中任选一题,用一句精练的话回答:假如你是李京京,你最想对程老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假如你是程老师,你会如何对待李京京这样的同学?
五、总结及作业
同学们,我们在课文中听到的是一个少年质朴的发自内心的呼声,他有着多么美好的心灵啊!作为教育者,我深受教育和激励。我们没有理由去歧视任何一个积极向上的学生,没有理由不捧着一颗赤诚的心来,让心与心的平等交流成为教育最亮丽的风景。作为受教育者,我们也应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独特体验,探求自己对人生的独特感悟,为着健全和完善自我人格而努力。
本课在心理描写方面比较突出,请你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段你生气或害怕时的心理活动。《心声》同步训练
1.给下列词中加粗字注音。
棱角( ) 纸捻子( ) 发窘( )
撇嘴( ) 祷告( ) 抽噎( )
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过yǐn( ) 嘟nang( ) 撒jiāo( )
咳sòu( ) lǎn在怀里( ) 毛毛làlà(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她的说话、手势、走路,也都有那么一股斩钉截铁的劲儿。
斩钉截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弄得他一整天都有点儿神情恍惚。
神情恍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虽然心里挺难受,可是一点儿也没想到妒忌别人。
妒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林蓉从容不迫地朗诵了第一段,她读得很流畅,很清楚,程老师满意极了。
从容不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一阵________的声音,每个人都拿出讲义,________摆在面前。
(2)京京站起来,________地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
(3)“不行,”程老师________地回答,“不行。你的嗓子沙哑得厉害,念不好。”
(4)京京有点儿发窘。也许,是他自己理解错了呢?他________地说:“读得不对。”
(5)他________地离开教室。走出好远,他还听见赵小桢银铃儿似的笑声。
(6)不是要出风头,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________念出来,吐出来。
5.简答。
你怎么看待文中程老师为上公开课所提前做的准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到了上公开课的那天,教室里前前后后都摆满了椅子,足足有二三十个教师和同学们挤在一间教室里。很多同学心里慌得不行,眼睛也不敢朝黑板看。程老师倒是不怕,打开课本就开始讲课。先讲契诃夫的生平、成就,再挑出几个生字生词教了几遍。接着她说:“下面请同学们表情朗读课文……”
按照事先的布置,当然只有林蓉一个人举了手。其他同学根本连动都不动。光那阵势就把人吓傻啦!谁敢瞎充好汉呢?林蓉从容不迫地朗诵了第一段。她读得很流畅,很清楚,程老师满意极了,连连点头,眉里眼里都是笑。
读完这一段,老师一摆手,林蓉就坐下了。下面该是赵小桢。可是,过了好几秒钟也没有动静。京京觉得奇怪,抬头往赵小桢那儿一看,她满脸通红,慌乱地盯着面前的讲义,旁边的同学拿手拐子捅她,她却怎么也不肯抬起眼睛。她一定害怕得厉害。是啊,这么多老师看着呢,万一一慌,读得结结巴巴,多难为情!京京心里倒有点可怜起她来。
程老师脸上有点发白。她严厉地咳嗽了一声,赵小桢还是没有举手。全班都没有人举手。事先说好的呀!京京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念出来,吐出来。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程老师有点慌乱了。她的目光在全班同学脸上扫了一遍,想鼓励更多的人举手。可是,仍然只有一个李京京,这个声音沙哑的李京京。她只好说了声:“李京京,请你接下去读。”
“亲爱的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京京大声地、充满感情地念着:“我在给您写信。祝您过一个快乐的圣诞节,求上帝保佑您……”
要是他真给爷爷写了信,爷爷一定高兴得要命吧?爷爷的水烟袋还是那么光亮光亮吗?他现在给谁讲“长工和财主的故事”呢?还有妮儿,黑眼睛的、会爬树的妮儿,她跟谁坐在一块儿吃桑果?他想念他们,他愿意离开城里的家,回到乡下爷爷那儿去,一辈子不回来。一辈子!
“‘……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去,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了啦……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万卡嘴角撇下来,拿脏手背揉揉眼睛,抽噎了一下。”
两颗晶亮的泪珠从京京的眼睛里涌出来,“叭嗒”一声落在手里的讲义上,声音那么响,把他自己都吓了一跳。他立刻停止了朗读,惊慌地往四下里看了看,还好,没有人笑话他,大家的神情都那么专注和认真。他稍稍地松了口气,这才发现,自己早已经念过了赵小桢的那一段,几乎把周海的一段也念完了。他想跟程老师道个歉,请老师原谅,可是心里难受得要命,什么话也说不出来。这个小小的可怜的“万卡”,不知不觉中把他的魂儿都抓走了。老天爷,写故事的人真有本事。
他叹了口气,悄悄地坐了下来。教室里一片寂静,静得能听见赵小桢轻轻抽泣的声音。过了好一会儿,程老师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他面前,声音发颤地说:“李京京,请你……把课文全部读完吧。”
他又站起来了,沙哑着嗓子,一字一句地、充满感情地念着这个动人的故事。他心里在想,等放了学,我一定要、一定要躲到那个小树林子里,给乡下的爷爷写一封信,一封长长的、像万卡写的那样的信。最后,我完完整整地写上爷爷家里的地址,我知道那个地址。
6.概括一下选文的主要故事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是什么原因促使京京“郑重地举起右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写京京,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京京读课文的效果如何?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概括一下程老师在这堂公开课上的心理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读完课文之后,京京为什么想到要给乡下的爷爷写一封长长的,像万卡那样的信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你认为一部作品要想真正打动读者,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坐在最后一排
上小学时,我一直是个非常自卑的女孩子。因为丑,因为笨,因为脾气倔强性格孤僻,每次调座位,老师都把我安排到最后两排。
坐在最后一排的几乎都是调皮的男同学,我和他们无话可说。想要听课却又看不清讲台上的板书。所以每次上课,只是用眼睛呆滞地盯着黑板,做一些毫无意义的遐想——我从小就是个脑袋里充满怪念头的人。比如说:梅花为什么叫梅花?梅花为什么开在冬天?我能不能变成一朵梅花?我若是梅花,会是白梅还是红梅?
这样滥竽充数地混了半个学期。班主任调走了。接任的是个年轻的女教师。她红衬衣白裙子,齐耳短发,模样甜甜的。
“我叫白明,倒着读就是‘明白’,也就是说对每个同学的情况我都能知道得明明白白。”她微笑着自我介绍。
我不屑地瞧着她。她真有那么大神通?她会知道我是近视眼吗?她会知道我不想坐在最后一排却又倔着性子坐最后一排吗?她会知道……
没想到过了几天,她竞真的注意到了我。
那天语文自习课上,同学们都在做练习册,我也打开练习册假装做起来。其实我除了做些造句,看图作文之类适合我胡乱发挥的题目外,其他的根本懒得做。正噙着笔胡思乱想,一只手伸过来抽走了我的练习册,我一惊,这才发现白老师已经站在我身后。
“小脑瓜想什么呢?”她亲切地弹了弹我的脑壳。从未享受过如此“礼遇”的我禁不住心头一暖,但还是老老实实地趴在桌上,胆怯地听着她翻阅练习册的声音。
过了世界上最漫长也最短暂的几分钟。我畏惧地等待着习惯的雷霆暴怒,却惊奇地听见她轻柔的笑声。
“这些句子都是你自己做的吗?”
“嗯。”
“非常好,很有想像力。‘花骨朵儿们在树枝上聚精会神地倾听春天’,多有灵性啊。可你为什么不说‘倾听春天的脚步’呢”?
“有时候春天来是没有脚步的,是披着绿纱乘着风来的。”第一次受到如此嘉奖,我顿时大胆起来。
她没有说话,轻轻地拍了拍我的头,走上了讲台,以我的练习册为范本讲起了造句。那半个小时的时光是我上学以来第一次感觉快乐和幸福的时刻。我想我当时肯定有些眩晕和迷醉了。直到下课后同学们纷纷向我借练习册时,我才如梦初醒,惊慌失措地把练习册塞进书包里——要是让同学们看见那上面大片大片的空白区,我该多丢人哪。
这天夜里,我把没做的题全部认认真真地补上了,通宵未眠。
以后的日子里,白老师特别注意查问我的练习册和作业本,关切地询问我其他课的成绩,还抽空给我讲一些浅显的文学知识。每当她带着清香的气息在我身后停下又带着那清香的气息悠然离去时,每当她弯下腰挨近我低低地和我说这说那时,我都感到从未有过的紧张、激动、惭愧和欢乐。我这才发现,我以往的愤愤不平和自暴自弃是多么无知和愚蠢。我的虚荣和脆弱让我受到的伤害是罪有应得。因为我从来就没能培养起受人尊重和宠爱的财富与可以引以为荣的值得骄傲的资本!——我这样的学生,其实只配坐最后一排。
在我笨拙勤恳的努力下,我的各科成绩竟然很快进步起来。可由于眼睛近视看不清板书,便也给学习造成了一些不大不小的障碍。但我没有告诉白老师,我问自己:你有什么资格向老师提要求?
一天,她来到班里旁听数学课,因为没有课本,便和我坐在一起合看。等到课堂练习时,她便看我做题。
“这是7,不是1……这是8,不是3……”她轻声纠正着:“怎么抄错这么多?你近视?”
我没有说话,眼泪竟大滴大滴落下来。
第二天,她在班上宣布下周要进行语文测试,并郑重声明“前五名有奖”。有奖当然令人兴奋,同学们暗地里都紧张地忙碌起来。一向对考试毫不在意的我也禁不住跃跃欲试,积极地忙碌起来——应当是不能得奖,最起码也要考得比以前好点儿啊。
公布成绩那天终于来了。白老师讲完试卷,最后才公布分数:“第一名:乔小叶……”
天哪,我是第一名!
我被震住了。
“这次考试,同学们的成绩普遍不错,有个别同学进步很大,比如乔小叶,她坐在最后一排,眼睛还近视,可她不怕困难努力进取,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不但要奖给她前五名应得的奖品,同时还要再给她一份特别奖励。张亚娟、姜春霞、陈庆龙、李明玉……你们几个站起来换一下座位,乔小叶!”
我站起来。
“这是你的位置。”她指着第一排中间的座位:“你今后就坐在这里。”
我懵懵懂懂地在那里坐下来。
“希望同学们向小叶学习。要知道,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
我的热泪汹涌而出。
这件事已经过去多年了,这许多年里我淡忘了很多人和事,但那最后一排的位置和白老师的笑容至今仍历历在目,刻骨铭心。我知道永远也不会忘记她,不会忘记这样一个把我的生命与灵魂引向另一种暖度、亮度与高度的亲爱的人。
13.两位班主任老师对“我”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法,造成的后果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围绕着白老师与“我”,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请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章第九自然段说“过了世界上最漫长也最短暂的几分钟”,你如何理解“最漫长也最短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对于白老师的所作所为,“我”有什么反应?试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这句话的含义非常深刻,能谈谈你的理解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在这篇文章中,“我”的内心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揭示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在你与老师的交往中发生过许多事,其中有的让你感动也有的让你伤感,请写出来,并稍加评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
有一位诗人曾这样说过: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其实青春对我们来说是色彩斑斓的、旋律奔放的。请以“青春”为话题,写一写自己的真实感受。
要求:1.学习本单元课文的写作手法与构思技巧。
2.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léng niǎn jiǒng piě dǎo yē 2.瘾 嚷 娇 嗽 揽 刺刺 3.(1)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2)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3)对才能、名誉、地位、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4)不慌不忙,沉着镇静。4.(1)窸窸窣窣 端端正正 (2)结结巴巴 (3)干干脆脆 (4)嘟嘟嚷嚷 (5)委委屈屈 (6)痛痛快快5.示例:这是一种在教学上弄虚作假的行为。真正的公开课首先应该是最真实的,不应是事先排练好的,也不应是一堂表演课。这也是教师不能为人师表的一种表现。无论对学生、还是对前来听课的老师同行都是一种欺骗。
(一)6.在公开课上李京京鼓足勇气主动地举起右手,他的朗读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7.他由于自身的经历对《万卡》这篇课文充满了感情上的共鸣,内心中有种憋了很久想一吐为快的感受。8.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如:“京京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程老师。”写出了京京内心的矛盾和斗争,以及做出决定后的表情。9.京京充满真情的朗读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包括他自己。如“两颗晶亮的泪珠从京京的眼睛里涌了出来”、“大家的神情都那么专注和认真”,赵小桢的抽泣声和程老师的决定都说明了这一点。10.满意高兴——慌乱紧张——感动懊悔。11.万卡的故事勾起了京京对乡下爷爷无尽的思念,课堂上自己成功的朗读更进一步感染了他,使他有了这样的想法。12.言之成理即可。示例:“我认为首先作品要有感而发,写出真情实感;其次,故事要能打动人,给人以强烈的感染,使人受到震撼。不能无病呻吟,粗制滥造。”
(二)13.第一个班主任无视“我”的内心感受,这种不尊重人的做法让“我”过分注意到了自己的不足,开始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白老师给“我”营造了一个和谐自由的环境,让“我”走出了自我的狭小天地,找到了一个真实自信的自我。14.“自习课上的造句练习”和“调座位”两件事。15.“漫长”是因为“我”等待着白老师的反应,内心非常紧张,所以感觉时间过得很慢;“短暂”是因为白老师翻阅之后很快就有了“轻柔”的笑声,“我”的心里放松了,所以又感觉到时间过得很快。16.感觉到了快乐、幸福和激动。如:“这天夜里,我把没做的题全部认认真真地补上了,通宵未眠。”“我没有说话,眼泪竟大滴大滴落下来。”“一向对考试毫不在意的我,……最起码也要考得比以前好点儿啊。”“我的热泪汹涌而出。”17.说理通顺明了大意即可。如:座位是固定不变的,但人是可以进行选择的。只要你对自己有信心,即使起点再低,你也不会永远坐在最后一排。18.自我封闭、消沉、自暴自弃——自我反省——自信、欣喜、感动。说明每个人,哪怕是一个小孩子,都是需要重视和尊重的。19.事例略。要求先叙述一则事例,对老师的做法进行恰当得体的评论。
三、写作(略)(共57张PPT)
下课了程老师还在集精会神的讲课,好像这样
能让全班考一百分。
你喜欢这样的讲课方式吗?说说你的理由?
学习目标
一、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情节结构
二、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三、体味心声的深刻内涵
四、拓展延伸,培养创新能力
1955年出生于江苏如皋。199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82年毕业被分配在江苏省外事办公室工作。次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5年调江苏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处女作《补考》1972年发表。著有小说集《小船,小船》、《芦花飘飞的时候》、《遥远的地方有一片海》、长篇小说 《夜夜狂欢》等。
黄蓓佳
温故知新
①小说是以________为中心,通过________的叙述和________的描写来反映________的文学体裁。 ②小说有三个要素,即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其中主要要素是________。 ③小说按篇幅长短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④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人物描写必须具有典型性。人物的直接描写有________描写、________描写、________描写、________描写、________描写。 ⑤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通常分为四个阶段,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发窘 抽噎 噗 纸捻 蜷 簪 琅琅 恍惚 抽泣 棱角分明 毛毛剌剌
jiǒng
yē
là
pū
niǎn
quán
zān
láng
huǎng hū
qì
léng
快速阅读课文,提取故事主要情节进行复述
提示:
时间顺序
四个场景:教室、树林里、教室、公开课上
综观情节的发展全过程,你找到的小说中的主要矛盾冲突是什么?
矛盾冲突
程老师准备上一堂公开课,发了一篇讲义,是俄国契诃夫写的《凡卡》,并指定了六个同学朗读。
李京京看了好几遍,这个故事他喜欢极了。非常想读一段。可程老师因为他嗓子不好,怕影响公开课的效果,执意不让他读。
回家路上,李京京偷偷地在树林里读起课文,并深情回忆起乡下的爷爷和妮儿。
第二天放学后,程老师让指定的那六个同学留下来,各人把自己朗读的一段反复读了几遍,京京心里痒痒的,趴在教室的窗户外面听。
胖胖的赵小桢读出来的调子总是软软的奶声奶气的,京京勇敢的指出她的不足却反遭嘲笑。
公开课上,在赵小桢不敢举手的情况下,李京京勇敢地举手并深情地朗读课文。
程老师开始有点慌乱,后来“只好”让京京接下去读,最后用“发颤”的声音请他把课文全部读完。
1、“心声”一词的含义是: 。
心中的想法、愿望
2、小说主要刻画了 三个人 物形象。
程老师、李京京、赵小桢
3、这三个人都与俄国作家 的《 》有关联。
我知道!
契诃夫 凡卡
4、这三个人物分别与《凡卡》有怎样的关联?
程老师:
李京京:
赵小桢:
区公开课上将教《凡卡》。
想在公开课上读《凡卡》。
老师安排她朗读《凡卡》。
5、小说的主人公是:
李京京。
小说的情节
①李京京要求在公开课朗读课文,被老师以“嗓子沙哑”为理由拒绝;
②李京京在树林中练习朗读,想起自己和万卡相似的遭遇,心里难过悲伤;
③李京京纠正同学朗读的错误,被同学嘲笑,他倍感委屈;
④李京京在公开课上终于得到了机会,声情并茂地朗读了小说。
开端:李京京朗读课文的请求遭到拒绝。
发展:李京京用真情和独特的体验朗读课文。
(1)李京京在树林子里的朗读、体会和回忆。
(2)李京京纠正同学的朗读遭到嘲笑。
高潮和结局:李京京勇敢举手,在公开课上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课文。
1、小说着重刻画了哪个人物形象 结合小说内容谈你对该人物形象的认识。
2、程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作出评价。
人物:
李京京 程老师
故事情节:
公开课前 回家路上 次日放学 公开课上
(想读课文)
(偷读课文)
(听读课文)
(终读课文)
脉络清晰
综观情节的发展全过程,你找到小说中的主要矛盾冲突了吗?
主要矛盾冲突是:
李京京想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程老师却以李京京嗓子沙哑念不好为由不同意他朗读。
小说着重刻画了哪个人物形象 文中的李京京有着怎样的生活经历 他为什么渴望有机会朗读这篇课文 结合小说内容谈你对该人物形象的认识。
李京京是一个朴实真诚、善良而宽容、自信而勇敢、对生活有着美好愿望、执著追求真善美的少年。
1、程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他为什么不同意李京京读课文?
2、从程老师的身上你看到了哪些问题?文中有什么依据?
3、假如你是李京京,你最想对程老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4、假如你是程老师,你会如何对待李京京这样的同学?
我会学!
默读课文1—27自然段,思考:
1、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李京京十分想朗读《凡卡》这篇课文?请找出相关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
2、为什么他这么喜欢凡卡,执意要朗读《凡卡》?从中可以看出京京有怎样的心声?
根据提示说说京京与凡卡有哪些相似之处。
父母 爷爷 朋友
凡卡: 没爹没娘 惟一亲人 会给他胡桃
京京:
京京的心声:
渴望朗读;
渴望亲情、友情。
我能说!
李京京终于实现了朗读《凡卡》倾吐心声的愿望,并且打动了师生。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他的朗读很成功?请用下列句式回答:
我是从 看出他朗读很成功。这句话是_描写。
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指对描写对象不进行直接描写,而是由第二者介绍、反映或采用间接烘托的方法来描写。
请仿照例句补全句子(运用侧面描写)。
例:京京的朗读真感人!教室里一片寂静,大家的神情都那么专注和认真。
仿:
1、他的表演真精彩! 。
2、她真美! 。
学以致用
疑惑 讨论
1、课文以“心声”为标题,“心声”指的是什么?
2、为什么凡卡故事能深深打动李京京,甚至使他在朗读时涌出眼泪?
3、程老师内心活动的前后有什么变化?
4、对程老师公开课的做法应如何看待?
5、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1、程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
2、既然是区教育公开课,那么学
校又为什么要交给他?
(教学认真、负责,又有点自信。)
(教学水平高)
(程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方式
不好。你同意吗?)
李京京
心跳起来,忍不住倚
在一棵树上,轻轻
的念出来:
1、李京京对于《万卡》的文章有什么样的
情感?(请你从文章中划出)
2、文章采用什么样的描写方法?
神态
语言
心理
动作
3、通过本项练习,你知道吗?
(2)、描写的几个方法可以同时用。
(1)、刻画人物或表现情感应采用
适当的描写方法。
自学目标
1、李京京躲在树林里偷偷的读课文,
回忆了什么内容?并概括一下。
2、你知道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3、该部分有一处心理描写请找出?
谈谈它的作用?
(点明原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回忆和爷爷一起的幸福生活,以及和妮儿摘桑
果、吃桑果的快乐时光。)
渴望得到亲情和友情。
经历相似,情感上产生共鸣,想借助凡卡
表达这种情感。
自学目标
1、公开课上开始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2、赵小桢为什么没举手?而程老
师又为什么不让李京京读课文?
3、公开上结果如何?为什么会这
样?谈谈你的感受?
只有林容举了手,余下的同学都没有
按照安排做。
紧张 害怕。李京京嗓子沙哑,程老师
害怕读不好影响教学效果。从而影响学
校荣誉。
课文以“心声”为题,你认为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李京京什么心声?(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依据来说)
渴望公开课上朗读;
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
渴望父母和好,家庭温暖;
渴望亲情和友谊,想念爷爷和儿时玩伴;
渴望情感的倾诉与渲泄。
心声的含义:
第一层:指深埋在心底的亲情、友情。
凡卡爷爷 自己爷爷
奥尔迦 妮儿
(回忆 插叙)
(亲情)
(友情)
心声的含义:
第二层:指李京京非常渴望表达内心感情的愿望。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心声的含义:
第三层:作者借小说呼吁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期望。
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
李京京渴望得到公平锻炼机会,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肯定、理解和尊重;渴望父母和谐,家庭温暖;渴望亲情和友谊而想念爷爷和儿时玩伴;渴望情感的倾诉与宣泄。
李京京的心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体现了他作为成长中的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从小到大,我们都心安理得地接受着来自父母师长的无微不至地呵护与关爱,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我们也渐渐发现:在享受这份关爱的同时,我们也经历了各种考验和困惑。成长中的你是否有些感慨想说给爸爸妈妈老师听?请用简洁的语言把你最想说的心里话写在下面。
心声
1、李京京深埋在心底的亲情、友情。
2、李京京渴望表达感情的愿望。
3、呼 于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关爱每一
位学生的愿望。
人物形象:
天真纯朴 铭记亲情
渴望表达亲情
李京京:
程老师:
认真负责 好强自信
深感懊悔自责
小结
心
要求朗读
遭拒绝
练读课文
忆往事
指出错误
受嘲笑
勇敢救场
抒真情
尊重每个学生 关爱每个学生
主题:
通过写李京京渴望表达亲情的心声来呼吁教育工作者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真情,批评了教育领域里追求形式甚至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
我们合作!
请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讨论:
1、李京京是在什么情况下得到了朗读机会?为了获得朗读机会,他克服了哪些困难?你从中可以看出京京有哪些优秀品质?
2、程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们心目中的好老师是怎样的?
49、可是,过了好几秒钟也没有动静。京京觉得奇怪,抬头往赵小桢那儿一看,她满脸通红,慌乱地盯着面前的讲义,旁边的同学拿手拐子捅她,她却怎么也不肯抬起眼睛。她一定害怕得厉害。是啊,这么多老师看着呢,万一一慌,读得结结巴巴,多难为情!京京心里倒有点可怜起她来。
50、程老师脸上有点发白。她严厉地咳嗽了一声,赵小桢还是没有举手。全班都没有人举手。事先说好了的呀!
51、京京在座位上不安的扭动着身子。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而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地念出来,吐出来。
52、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
精彩语段!
自信勇敢、执着坚定、善良宽容,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少年。
李京京是这样一个孩子!
阅读课文后四段回答:
1、为什么京京在读《凡卡》时那么投入,以至眼泪滚下来都不知道?
2、他为什么想要向程老师道歉,请老师原谅?
3、“这个小小的可怜的‘凡卡’,不知不觉中把他的魂抓走了,”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4、“李京京,请你……把课文全部读完吧。”请你合理想象程老师省略号省略的内容。
5、“教室里一片寂静”属于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6、你是否喜欢程老师?你喜欢什么样的老师?
收获平台!
从李京京的故事中,你寻找到实现心中愿望的法宝了吗?
作者的心声:
1、告诉孩子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美好的愿望遭到他人拒绝或嘲讽时,不要灰心沮丧,更不要轻言放弃,而是要自信勇敢,执著追求,努力为自己争取成功的机会。
2、呼吁教育工作者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
京京的心声:渴望亲情友情;
渴望表达感情的愿望。
指出下列语句运用了描写人物的什么方法?
1、程老师是个二十多岁的姑娘,头发剪得短短的,眉毛粗粗黑黑的嘴巴棱角分明,模样有点像男孩子。 ( )
2、京京垂下头,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他准能念好。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 ( )
外貌描写
心理描写
这篇小说涉及当前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你觉得它可以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借鉴呢?
教育应该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要尊重和发现每个学生的积极因素,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个性,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愿望。
启示一:
要融进小说中去,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深入理解作品。
启示二:
要从小说中出来,从生活中发现小说,从小说中理解生活。
请结合课文,发挥想像,从下面两个问题中任选一题,用一句精炼的话回答:
1、假如你是李京京,你最想对程老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假如你是程老师,你会如何对待李京京这样的同学?
创新片段作文:
老师上课,内容千姿百态,风格迥然不同,有的课生动活泼,令人难忘,有的课却枯燥乏味,令人难熬,请以一堂___课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注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的描写。②语言生动、形象。③不少于600字。
课外练笔:
请你以李京京的口吻给乡下的爷爷写一封像万卡那样的长信,以述说自己对幸福快乐生活的希翼。
《寻找》
1、 ,我想对你(您)说:“ 。”
2、当我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挫折时,我会对自 己说:“ 。”
(以上两题任选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