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美]罗迦·费·因格
1、赵本山出题:“1+1在什么情况下不等于2”?
范伟答:“1+1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2”。
来看小品《卖车》中的一段话:
高秀敏纠正:“1+1在答错的情况下不等于2。”
2、赵本山问:“你家养了一只小狗,为什么不生跳蚤?”
范伟答:“因为我们家小狗讲卫生。”
赵本山:“错。媳妇答。”
高秀敏答:“因为狗只能生狗。”
3、赵本山问:“一位80岁的老奶奶上了公共汽车,车上没一个人给他让座,为什么?”
范伟答:“因为车上的人不讲文明礼貌。”
高秀敏纠正:“因为车上有的是空座。”
法国科学家法布尔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试验。这种毛毛虫有一种特性,总是盲目地跟着前面的毛毛虫走。法布尔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20厘米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爱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一圈地走。毛毛虫们不停地团团转了七天七夜,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
在这么多毛毛虫中,其实只要有一只敢于去寻找第二种答案,它们就会求得生存。动物如此,我们人呢?也要勇于去寻找第二种答案,不能盲从。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
1.理解议论文观点和材料的关系,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2.理解文章的结构。
3.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做一个有创造性的人。
(一)解释下列字词。
汲取:
推敲:
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锲而不舍:
不言而喻:
一事无成:
吸取。汲,从下往上打水。
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
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雕刻。
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
做不成。
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阐明作
者的见解和主张的文章。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证和论据。
论点: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和主张。
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道
理论据两种。
论证: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主要由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1.文章开头所提问题的答案是什么?这样开头有什么作用?
2.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之后,作者又提出并论述了哪几个问题?(提示:注意文中的几处设问句。)
1.四种答案都是正确的。用一道图形智力题的四个答案都具有合理性的分析来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这样开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之后,作者又提出并论述了三个问题:
(1)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2)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3)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问题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既然不满足于一个答案,需要寻求其他答案。怎样寻求呢?课文于是顺理成章地提出“有赖于创造性思维”。
不过,这种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有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备几个关键性的要素,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
中心论点
提出论点
1.课文的题目与创造有什么关系?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种思维方式是创造的前提。
2.如何寻求第二种答案或者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呢?
寻求第二种答案或者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
创造性的思维由三个要素构成:知识的积累、活用知识、还有持之以恒的态度。作者认为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是如何运用知识。
3.创造性思维由哪些要素构成呢?这些要素里,作者认为哪个最关键?
4.课文举了约翰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发明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创造性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并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这一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这种证明论点的方法叫举例论证。
示例:(1)牛顿从苹果落地这一现象中发现了万有引力。(2)瓦特从水壶盖被水汽顶开中得到启示发明了蒸汽机。(3)美国工程师杜里埃偶尔从香水喷雾情景中受到启发发明了内燃机汽化器。
5.“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你能举出一个事例吗?
这里有两个三角形、两个圆形和两条直线,看哪位同学能用这些图形组合出既新颖又有创意的图案来。组合出来后,解释图案的含义。
课文用事例证明了人人都有创造力。有些人成为了音乐家、科学家、文学家,但很多人一生都没有创造过什么,这是什么原因呢?
探究拥有创造力的原因
只要我们拥有自信,丰富我们的积累,并持之以恒地探究下去,我们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莎士比亚
爱因斯坦
贝多芬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创造力的民族,长城、四大发明、圆周率、杂交水稻、神州飞船······一项项创造闪烁着智慧的光辉。学习这篇课文,我们掌握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让我们带着寻求第二种答案的勇气,努力去创造吧!相信你也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举出生活中的一两个事例来证明13自然段中的观点。
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
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
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 ”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么 ”弟子们答:“旷野里长着野草。”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该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心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用铲子铲掉就够了。”哲学家摇摇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哲学家微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位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要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一片杂草,一年后,我们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 ;同样,要想让灵魂净洁,惟一的方法就是 去占领它。
1.根据文意,在最后一段的两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每处4个字以内)
种上庄稼
用美德
2.对哲学家“如何除掉这些杂草”的提问,为什么弟子们的回答都不正确
3.根据上下文的提示,该怎样正确地回答哲学家“如何正确地除掉杂草”的问题
无论是从表面上除去杂草,还是连根挖出杂萆,都只是暂时性的,而不能彻底永久地除掉这些杂草。
要彻底永久地除掉这些杂草,就要把它改变成良田,种上庄稼。
4.文中说原来相聚的地方已变成了一片庄稼地。它是怎样“变成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的
5.一年后,哲学家为什么始终没有来赴约
6.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准确地概括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
哲学家用一年时间把荒地开垦成农田种上的谷子。
哲学家把旷野改造成农田,已用行动和事实给学生们作了回答,所以他不必再赴约作口头回答了。
要除掉头脑中错误的、肮脏的思想,只有用正确的、美善的思想去武装。
1、把课文的最后一段抄在本子上,并背诵。
2、猜一猜: 10-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解本文举例论证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解本文举例论证的方法。(重点)
2.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力。(难点)
教学设想:
以本文为载体,使学生明白“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要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人的道理,再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测验(用生活知识回答)
在哪种情况下,下列等式成立?
1+2=1?
1+3=1?
3+4=1?
例:1+1=1? (1里+1里=1公里)(1群羊+1群羊=1群羊)
小结:由此可见,由于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区分事物的标准不同,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
展示课文题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评析:此环节中,有的学生回答的很好,如:1个孩子加2个大人(父母)等于一个家庭;1个季度加3个季度等于一年;3天加4天等于一个星期。但也有学生犯了不同类相加的错误。如:3个苹果加4个橘子等于一盘水果;1把圆规加3支笔等于1个文具盒等。在课堂上我及时地给予了纠正。
二、检查预习
1、给红颜色字注音。
dì zī jí qiè
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汲取 锲而不舍
2、齐读下列词语,解释。
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一事无成 持之以恒 不言而喻 轻而易举 锲而不舍 汲取 推敲
评析:由于该班学生基础较好,此环节没有问题。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全文或部分段落)并思考问题。
2、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⑴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是怎样得来的?这种文章开头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⑵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病?
⑶为什么“不满足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⑷创造性的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⑸课文列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和罗兰 布歇内尔发明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这两个事例是为了证明文中的哪句话?这是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你能再补充几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吗?
⑹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⑺本文中涉及的问题较多,作者主要想论述什么问题?
⑻你认为应该怎样来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呢?
评析:此环节中,学生的自由朗读显得有点凌乱。有的学生声音高,有的声音低,还有的学生读了几句,就干脆不读了,转而看幕布上的思考题了。所以,此处改成指名朗读或者默读可能更合适些。
四、讨论问题:(同桌讨论、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⑴由对一个图形问题的分析得来的。
别致、新颖,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
⑵找到某个答案后,就会止步不前。
⑶因为不满足一个答案,就不会放弃探求,就会有新的发现,有新的创造,新的进步。
⑷①有渊博的知识;②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活用新知识的态度和意识;③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
⑸为了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句话。
举例论证的方法。
补充事例提示:牛顿“万有引力”说、哥白尼“日心说”、鲁班发明锯子、曹冲称象、瓦特看见壶水滚沸,发明了蒸汽机。
⑹文章结尾段。
⑺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
⑻创造能力来源于创造性的思维,要学会多角度和“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评析:此环节进行的比较顺畅,完成了教学目标1。学生讨论气氛热烈,学生发言响亮、有力且准确。特别是对思考题⑸的回答,有些补充事例超出了教师的预设。如有学生回答:邓小平理论是邓小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理论。
五、试一试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小组讨论、发言)
(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
1.讨论:书还有哪些其他用途?
2.讨论:使用手机有哪些不足之处?
评析: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达成“教学目标1”,主要是通过讨论1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讨论2来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也含归纳思维)。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目标基本达成。另外,此环节学生的参与程度大大超过前面的所有环节(包括比较热烈的“激趣导入”环节)。从学生的回答来看,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如讨论1中,学生的答案超出了教师的“当枕头 、作板凳 、当扇子 、做武器 、装学问 、叠玩具 ”等所有预设,有些答案是教师也想不到的;在讨论2中,学生除了提到“手机的辐射、噪音、垃圾信息、手机诈骗、容易被偷”等不足之处外,学生甚至还考虑到电能的浪费和废旧手机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的“后遗症”等问题。由此可见学生的思维是多么的活跃。
六、总结寄语
从对前面两个问题的讨论中不难看出,我们班的同学都是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人。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呢?也许,爱因斯坦的话能给我们一个不错的答案!
爱因斯坦说:“全民族创造性思维的自由发挥将决定着国家未来的繁荣昌盛。”相信大家一定能做的更好,成为我国21世纪创新人才中的一员!
评析:总结寄语既是对学生在上面表现出来的创新思维的一种肯定,又是对学生将来成为一名创新人才的激励。同时也是本课教学目的的一种呈现方式。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评价手册》中第13课的练习;
2、运用创造性思维,以“穿校服的利与弊”为话题,写一则小短文。
评析:设计第2题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的“写”的训练,因为本课中“听、说、读”的训练比较到位,唯一欠缺的是“写”。而且写的是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学生不会感到无话可说,还能展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潜能。
【教后反思】
上完这节公开课以后,虽然受到了听课同行的一致好评,但会后自己静下心来细想:为什么自己以前上这一课时不能像今天这样来上呢?也许有人会说:你这不是开公开课嘛!那么,假如以前我也拿这一课来开公开课,也能上得跟今天一样好吗?回答是否定的。原因在哪里呢?我想关键在于自己教学理念的变化。从前自己上课(包括公开课)更多的想的是自己如何来讲,是以教师为主体,把学生放在次要的地位;今天这堂课主体变了,是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自己只是引导主体发挥作用的一个配角,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变了,而引起这一变化的关键在于自己教学理念的更新。也就是说只有在新课程理念下,才可能有创新的教学设计。由此可见,作为一名教师,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是多么的重要。而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唯有学习、学习、再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同步训练
1.给下列词中加粗字注音。
渊博( ) 锲而不舍( )
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根深dì固( ) jí取( ) zīzī不倦( )(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根深蒂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孜孜不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持之以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________在大多数情况下,________是他们,________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________,这种非凡的灵感,________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________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________充实。
5.简答。
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做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的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有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实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6.“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归纳一下: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分别用一句话概括选文所举的两个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十分重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选文第二段画线句子是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者说:“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你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吗?请写一个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创新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创造超越的人生
不知你有没有听过这个埃及古老的传说——有个开罗人,一天到晚想发财,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一夜,他梦见从水里冒出一个人,浑身湿淋淋的,一张嘴,吐出一个金币,并且对开罗人说:“你想发财吗?有成千上万的金币在等着你呢。”
开罗人急着问:“在哪里?在哪里?我当然想发财了,我都想得快发疯了。”
“好,”那吐金币的人说,“想发财,你就得去伊斯法罕,只有到那里才能找到金币。”说完就不见了。
开罗人醒过来,辗转反侧,再也睡不着了。“天哪!伊斯法罕远在波斯啊,我到底去不去呢?去,我必须穿越阿拉伯半岛,经波斯湾,再攀上扎格罗斯山,才到得了那山巅之城。”开罗人想,“我很可能死在半路上,但是不去,我这辈子大概就发不了财了。”
去,他不见得一定能发财,谁能相信梦里的事?但是不去,他必定会悔恨。经过几天内心的挣扎,开罗人还是决定冒险。
千山万水我独行。开罗人千里跋涉,历经了许多艰难险阻,终于风尘仆仆地到达了“山巅之城”伊斯法罕。
天哪!伊斯法罕不但穷困,而且正闹土匪,开罗人随身带的一点值钱的东西都被土匪抢走了。
当地的警卫总算把土匪赶跑,发现奄奄一息的开罗人,喂他吃饭、喝水,把开罗人救活。
“看样子、听口音,你不是本地人?”警卫队长说。
“我从开罗来。”
“什么?开罗?你从那么远,那么富有的城市,到这鸟不生蛋的伊斯法罕来干什么?”
“因为我梦见神对我的启示,到这里来可以找到成千上万的金币。”开罗人坦白地说。
警卫队长大笑了起来:“笑死我了,我还常做梦,我在开罗有个房子,后面有7颗无花果树和一个日晷,日晷旁边有个水池,池底藏着好多金币呢!真是胡说八道,快滚回你的开罗吧,别到伊斯法罕来说梦话了!”
开罗人衣衫褴褛,一无所有地回到了开罗,邻居看到他的可怜相,都笑他疯了。
但是,回家没几天,他成为开罗最有钱的人。
因为那警卫队长说的7棵无花果树和水池,正在他家的后院。
他在水池底下,挖出成千上万的金币。
开罗人有没有白去伊斯法罕走一遭?
当然没有。虽然金币就在他自己家里,但是他不去,就不会知道。
我们的一生不也像这样吗?正如老人所说:“人生不过如此,一转眼就过去了。”
我们的一生好像四季,也仿佛一天,春天和秋天同样是太阳移到赤道的位置;日出与日落同样是________。
当我们老的时候,体力差了、记忆力差了,我们的动作变得像幼儿,用的词语愈来愈简单。有一天,我们吃不动了,只能吸流质的食物,确实好像回到了幼儿时期。
问题是,秋天毕竟不是春天,日落毕竟不是日出。
难道就因为我们有一天会死,就因为有一天自己会看开一切,我们在少年时就不必努力,我们就干脆留在开罗,不必去伊斯法罕了吗?
没有春发、夏荣,怎会有秋天的丰收?
没有一生的奔波、历练,怎么得到生命的启示?
如同没有警卫队长的一番话,开罗人如何知道财富居然就在自己的后院?
13.作者叙述这个埃及古老的传说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开罗人长途跋涉,来到了贫穷且正在闹土匪的伊斯法罕时,他的心情怎样?试用第一人称进行一下心理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金钱其实就藏在自家的后院里,这个开罗人去伊斯法罕是不是白走一遭?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依据上下文的意思把文中空缺处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本文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有人说:人生就是一次从起点到终点的圆周运动,始于起点,终于起点。你认为是这样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你认为要想创造超越的人生,需要做哪些必要的准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yuān qiè 2.蒂 汲 孜孜 3.(1)比喻根基深厚稳固,不容易动摇。(2)勤奋努力,不知疲倦。(3)以自己的恒心和毅力坚持做一件事情。(4)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4.然而 即便 也 相反 往往甚至 逐渐 5.答案示例: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知道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要做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就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要探求新的思路;还要锲而不舍地去做。
(一)6.找到一个正确的答案,你就容易止步不前,限制自己的创新思维。7.有渊博的学识,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活用新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有持之以恒的毅力。8.一是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二是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9.因为只有不满足于一个答案,才会不放弃探求,才会有发明创造。10.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11.提示:必须是现实生活中运用自己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事例,具体事例略。12.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才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同样,一个民族,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才是一个有活力的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才能够长盛不衰,兴旺发达。
(二)13.目的就是为了由此引出自己要说的一个道理。14.只要合情合理即可。示例:“天哪!我怎么到了这个乌七八糟的地方,脏乱不堪,又不安全,我怎么能就相信了那个子虚乌有的梦呢?”15.不是。因为他不去伊斯法罕就不会知道自己家后院埋着金币。16.太阳位于地平线的地方。17.要想创造超越的人生,就必须经受奔波与历练。18.不是。人从起点出发的时候,他一无所有、一无所知,但他到达终点的时候,他因为丰富的人生阅历而懂得了许多。19.要创造超越的人生,人就必须经历许多磨难,就必须尽自己的努力,不放弃任何一个平凡的过程,这样当我们站在人生的终点上回首往事的时候,我们就会惊喜地发现:我们的人生是辉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