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J)
第8课时 乘法分配律及简便运算(二)
【教学内容】
教材第26~2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计算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会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对运算定律的认识由感性认识逐步发展到理性认识,合理构建知识。
3.通过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关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体验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观察情景图,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学校组织高年级102名师生去春游,平均每人的费用是25元,算一算:师生这次春游共需要多少钱?
师:想一想,怎样列式解答?
预设:102×25,因为每人费用是25元,有102名师生,求102个25是多少,所以用102×25。
师:请按要求解决这道题。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观察情境图,说一说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使学生了解共有102名师生,每人费用是25元)
师:请同学们算一算,师生这次春游共需要多少钱?然后再交流。
(学生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用的什么方法。只要学生说得合理,都要给予肯定)(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法)
板书:(1)102×25=2550(元)
1 0 2
×
2 5
5 1 0
2 0 4
2 5 5 0
(2)102×25=2550(元)
想:100×25=2500
2×25=50
2500+50=2550
(3)102×25
=(100+2)×25
=100×25+2×25
=2550(元)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三种方法,比较一下,哪一种方法计算比较简便,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第二、三种方法比较简便,然后让学生说说第三种方法因为使用了乘法的哪种运算律,使计算变得比较简便)
2.师:在102人中,有4位老师,98名学生。这些学生应交多少钱?请同学们自己计算,然后再交流。
(学生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然后讨论用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3.师:在去春游的学生中,有36名是五年级的学生,五年级学生应交多少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算完后,看看自己的方法是否简便。
(指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教师板书)
板书:(1)25×36=900(元)
2 5
× 3 6
1 5 0
7 5
9 0 0
(2)25×36
=25×(4×9)
=25×4×9
=100×9
=900(元)
师:这两种算法,哪一种比较简便呢?为什么?请同学们讨论交流。
(学生交流时,让学生说说第二种算法使用了什么运算律,为什么这样算简便)
4.师:请同学们用简便方法计算课本27页“试一试”中的3个算式,然后再交流。
(学生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使用了什么运算律)
5.师:在进行计算时,要根据算式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运算律,能够使计算简便,也不容易出错。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27页“练一练”第1题。
全班交流,教师订正答案。
2.完成教材第27页“练一练”第4题。
然后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3.完成教材第27页“练一练”第5题。
然后交流。交流时使学生认识到简便算法需要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运用。
4.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27页“问题讨论”中的题,然后讨论。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本节课你掌握了哪些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