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5诗歌鉴赏
【2020年高考山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16.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019年高考山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2018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野 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名校三年模拟题精选】
【山东省菏泽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本题共2小题,9分)
感秋
杜荀鹤
年年名路漫辛勤,襟袖空多马上尘。
画戟门前难作客,钓鱼船上易安身。
冷烟粘柳蝉声老,寒渚澄星雁叫新。
自是侬家无住处,不关天地窄于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慨述了作者羁旅无依的困境,“年年”表明他处于这种困境的时间之久。
B.颔联写出了作者在多次寻求出路仍无人赏识的情况下,内心却依然豁达乐观。
C.颈联借景抒情,下句所写的景物将意境扩大,巧妙地暗示了作者心境的变化。
D.本诗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语言朴素自然,情感层层推进,富有变化。
16.宋范正敏《遯斋闲览》中说:“唐人诗中用俗语者,惟杜荀鹤、罗隐为多。请结合本诗的尾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尾联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6分)
【山东省潍坊市2021届高三上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5-16题。(本题共2小题,9分)
官居戏咏(其一)
陆游
万里飘然似断蓬,桐庐江上又秋风。
判余牍尾栖鸦①湿,衙退庭中立雁②空。
灯火市楼知酒贱,歌呼村路觉年丰。
谁言病守无欢意,也与邦人一笑同。
[注]①栖鸦:比喻稚嫩拙劣的字。②立雁:指站立两边的衙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首联以“断蓬”为喻写出自己宦游之状,用江上“秋风”营造出凄凉的意境。
B.诗人忙完公务后,文书上稚嫩拙劣的字迹未干,空荡的庭院内衙役早已散尽。
C.颔联和颈联实现空间变换,由空寂的衙内而至灯火通明的酒楼与丰收的乡村。
D.全诗写诗人任所内外的常见之物、常见之事,语言生动自然,情感真挚动人。
16.律诗讲究起承转合,清刘熙载《艺概》中说律诗“中间用承用转,皆兼顾起合也”。本诗的第三联“转”出了新境界,请对此进行分析。(6分)
【山东省枣庄市三模2020年
6月统一质量检测】
阅读下面这首南朝梁诗,完成15—16题。(本题共2小题,9分)
饯谢文学①离夜诗
沈约
汉池水如带,巫山云似盖。
瀄汩②背吴潮③,潺湲漫横楚濑。
一望沮漳水,宁思江海会。
以我径寸心,从君千里外。
【注]①谢文学,谢朓,当时皇室内部矛盾斗争已日趋激化,随王萧子隆代鱼复侯萧子响为使持节;翌年春随王“亲府州事”,谢朓随行奔赴荆州。②瀄汩,水流激荡貌。③吴潮,暗指伍胥潮。传说伍子胥被杀后投入浙江,化为潮神。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运用比喻和想象,描绘出汉江绿水如裙带、巫山云形如车盖的秀美景象。
B.“瀄汩背吴潮,潺湲横楚濑”,意为远离水流激荡的吴潮,渡过水流缓慢的楚水。
C.“一望沮漳水,宁思江海会”,虚实结合,“一望”实写绘景,“宁思”虚写抒情。
D.尾句表达出作者寄心于江水、随着友人到千里之外的情意,极言别后相思情深。
16.本诗是怎样层层铺垫,表达词人离别关心之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山东省2020年六月烟台市适应性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5-16题。(本题共2小题,9分)
杂诗四首(其四)①
王夫之
悲风动中夜,边马嘶且惊。
壮士匣中刀②,犹作风雨鸣。
飞将不见期,萧条阻北征。
关河空杳霭,烟草转纵横。
披衣视良夜,河汉已西倾。
因忧今未释,何用慰平生。
【注】①清军南下,王夫之起兵抵抗,曾助抗清英雄瞿式耜守桂林,后受谗遭逐,流转湘西,本诗为该时期所作。②匣中刀:古人以刀剑在匣喻壮士不得志,刀剑有声,表示不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六句运用汉朝李广的典故,写出了将领有志抗清却不被征召、抗战受阻的现状。
B.七、八句与"良夜"相呼应,描写了眼前的大好河山,进一步坚定了诗人的复国之心。
C.最后两句直抒胸臆,体现了诗人以抗清救国为己任的爱国情怀以及壮志难酬的无奈。
D.全诗有写景,有抒情,有叙事,苍劲悲凉,情意深沉,层次清楚,诗意进展顺畅自然。
16.有人评价本诗开头四句写得"情境和谐",请简要说明之。(6分)
【山东省2019年3月潍坊一模】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本题共2小题,9分)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
陶渊明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俱至虞渊①下,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馀迹②寄邓林③,功竟在身后。
[注]①虞渊:即禹谷,神话中日入之处。②馀迹:此指夸父之遗愿。③邓林:桃林。夸父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桃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句“乃”字暗示作者的态度,欲扬先抑,为后文抒发情感作铺垫。
B.第六句讲夸父把黄河水饮尽仍未解渴,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合情合理。
C.本诗风格慷慨豪放,不同于《饮酒·结庐在人境》田园牧歌式的吟唱。
D.本诗把神话情节和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
15.《大荒北经》说“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对于夸父追日,陶渊明持怎样的观点态度?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
【山东省2019年3月菏泽一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本题共2小题,9分)
登剑南西川①门感怀
陆
游
自古高楼伤客情,更堪万里望吴京。
故人不见暮云合,客子欲归春水生。
瘴疠连年须药石,退藏无地著柴荆②。
诸公勉书平戎策,投老③深思看太平。
【注】①剑南西川,唐藩镇名,治所在今成都市,后常为军阀割据。陆游曾应宣抚使王炎之邀,进川一年,投身军旅;很快奉朝廷之诏,入蜀为地方官,与诗人范成大诗酒唱和,辑有《剑南诗稿》。②柴荆:用柴荆做的简陋门户。③投老:垂老,临老。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既点题,交代了身份与处境,同时叙写登楼伤情,思接千载,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
B.“吴京”一词运用借喻,把南宋的都城比作眺望中的古都南京,抒发了对南宋朝廷的牵挂。
C.颈联叙述诗人身处条件恶劣的地方,疾病缠身,生活困窘,叙事中渗透着感伤和无奈。
D.尾联中诗人请“诸公”努力为恢复中原建言献策,同时表达了垂老的自己渴望太平的愿望。
15.颔联“故人不见暮云合,客子欲归春水生”好在哪里?请从语言和表达技巧角度简要赏析。(6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7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5
诗歌鉴赏
【2020年高考山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16.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15.B
16.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项,
“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所以选B项。
16.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意象及分析抒情方式的能力。首先要分析意象的特点以及在诗歌中有无象征寓意;其次要结合诗歌表达技巧来分析其对于抒情的作用,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运用了什么抒情技巧的,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峨眉”是诗人的居住地,“岘首”是襄阳庞德公隐居的地方,也是郑炼将要前往之地。
上句“峨眉晚”,写出离别之际因天色薄暮,而诗人不得不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下句想象友人到达襄阳,正是春光明媚之时,表达对友人一帆风顺抵达目的地的美好祝愿;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用“地阔”“天高”刻画出峨眉与岘首两座山相距遥远,借景抒情,抒发离别之后两人分居两地,相隔遥远的孤独寂寞之情
【2019年高考山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答案】
14.C
15.“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
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故C错误。
15.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义、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许道宁,北宋画家。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北宋中期(约公元970年-1052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多写林木、野水、秋江、雪景、寒林、渔浦等,并点缀行旅、野渡、捕鱼等人物,行笔简快,峰峦峭拔,林木劲硬。有《秋江渔艇图》、《关山密雪图》、《秋山萧寺图》传世。
【2018年高考山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野 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
14.B
15.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解析】
古诗词阅读的考查涉及鉴赏形象、语言、技巧、感情四个基本点,其中思想内容是核心,而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技巧是诗歌的外在形式、是鉴赏诗歌切入的目标和对象。所以这类题,应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去作答。
14.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思想主旨、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查,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将各个选项带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即可。B项。“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错误,诗中“穷”意为“身受压抑遭遇理想困窘,处境艰难”,而不是生活的贫困。属于诗意理解错误。
15.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评价。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
句表达的思想情感。本题中需注意“寒风变春柳”、“烟濛濛”两个关键词,展现了柳条的朦胧多姿。这个意象的深层含义就是希望,所以可知作者在困境中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名校三年模拟题精选】
【山东省菏泽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本题共2小题,9分)
感秋
杜荀鹤
年年名路漫辛勤,襟袖空多马上尘。
画戟门前难作客,钓鱼船上易安身。
冷烟粘柳蝉声老,寒渚澄星雁叫新。
自是侬家无住处,不关天地窄于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慨述了作者羁旅无依的困境,“年年”表明他处于这种困境的时间之久。
B.颔联写出了作者在多次寻求出路仍无人赏识的情况下,内心却依然豁达乐观。
C.颈联借景抒情,下句所写的景物将意境扩大,巧妙地暗示了作者心境的变化。
D.本诗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语言朴素自然,情感层层推进,富有变化。
16.宋范正敏《遯斋闲览》中说:“唐人诗中用俗语者,惟杜荀鹤、罗隐为多。请结合本诗的尾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尾联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6分)
答案:
15.B(“豁达乐观”不对,作者“安身”于“钓鱼船”是迫于无奈。)
16.(1)①本诗尾联的含义:自然是我自己的原因造成的居无定所,不能抱怨天地比人狭窄。“自是”“无住处”“不关”“窄于人”等词语通俗易懂,诗句说理简单明了,正体现了“用俗语”这一特点。(诗句含义2分,分析2分)
(2)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能够理性看待生活,虽长期身处艰难的困境,却不怨天尤人的人生态度。(2分)
【山东省潍坊市2021届高三上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5-16题。(本题共2小题,9分)
官居戏咏(其一)
陆游
万里飘然似断蓬,桐庐江上又秋风。
判余牍尾栖鸦①湿,衙退庭中立雁②空。
灯火市楼知酒贱,歌呼村路觉年丰。
谁言病守无欢意,也与邦人一笑同。
[注]①栖鸦:比喻稚嫩拙劣的字。②立雁:指站立两边的衙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首联以“断蓬”为喻写出自己宦游之状,用江上“秋风”营造出凄凉的意境。
B.诗人忙完公务后,文书上稚嫩拙劣的字迹未干,空荡的庭院内衙役早已散尽。
C.颔联和颈联实现空间变换,由空寂的衙内而至灯火通明的酒楼与丰收的乡村。
D.全诗写诗人任所内外的常见之物、常见之事,语言生动自然,情感真挚动人。
16.律诗讲究起承转合,清刘熙载《艺概》中说律诗“中间用承用转,皆兼顾起合也”。本诗的第三联“转”出了新境界,请对此进行分析。(6分)
答案:
15.B(“稚嫩拙劣”只是作者的自谦)
16.①在意境上,由萧瑟孤寂,转为祥和热闹;②在情感上,由羁旅之愁、仕宦之苦,转为欢愉快乐;③在思想境界上,由关注个人,转向关注百姓,体现出诗人博大的胸襟。(6分,每点2分)
【山东省枣庄市三模2020年
6月统一质量检测】
阅读下面这首南朝梁诗,完成15—16题。(本题共2小题,9分)
饯谢文学①离夜诗
沈约
汉池水如带,巫山云似盖。
瀄汩②背吴潮③,潺湲漫横楚濑。
一望沮漳水,宁思江海会。
以我径寸心,从君千里外。
【注]①谢文学,谢朓,当时皇室内部矛盾斗争已日趋激化,随王萧子隆代鱼复侯萧子响为使持节;翌年春随王“亲府州事”,谢朓随行奔赴荆州。②瀄汩,水流激荡貌。③吴潮,暗指伍胥潮。传说伍子胥被杀后投入浙江,化为潮神。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运用比喻和想象,描绘出汉江绿水如裙带、巫山云形如车盖的秀美景象。
B.“瀄汩背吴潮,潺湲横楚濑”,意为远离水流激荡的吴潮,渡过水流缓慢的楚水。
C.“一望沮漳水,宁思江海会”,虚实结合,“一望”实写绘景,“宁思”虚写抒情。
D.尾句表达出作者寄心于江水、随着友人到千里之外的情意,极言别后相思情深。
16.本诗是怎样层层铺垫,表达词人离别关心之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5、C
16、①首句以流水行云来比喻人生之漂泊无定,为下文写离别作铺垫。
②次句运用典故,避却吴潮急流,横渡缓慢的楚水,担心友人卷进政治风浪。
③三句言情愿想着江海汇合,暗示不敢奢望,以水之交汇喻人情翻覆,关心溢于言表。
【解析】
15、C.“一望”是虚写想象。诗人由谢朓之赴江陵而联想起沮漳水。
16、首联写到流水与行云,流水易逝,行云无定,借此来比喻人生的漂泊不定,为下文展现离别的伤感与依依不舍之情作铺垫。颔联用典,以吴潮楚濑喻人生之遭际,诗人担心友人不慎卷入政治旋涡,这种担心表现得较为隐晦。第三联也较为含蓄,实写希望江海汇合,这本是自然平常不过之事,但诗人说“宁思江还会”,暗示有不能汇合之极大肯能,实则是说人情翻覆,提醒友人在外要谨慎。最后一联则较为直接,传达出于友人之间深挚的友情,表现对友人的关系挂念之情。
【山东省2020年六月烟台市适应性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5-16题。(本题共2小题,9分)
杂诗四首(其四)①
王夫之
悲风动中夜,边马嘶且惊。
壮士匣中刀②,犹作风雨鸣。
飞将不见期,萧条阻北征。
关河空杳霭,烟草转纵横。
披衣视良夜,河汉已西倾。
因忧今未释,何用慰平生。
【注】①清军南下,王夫之起兵抵抗,曾助抗清英雄瞿式耜守桂林,后受谗遭逐,流转湘西,本诗为该时期所作。②匣中刀:古人以刀剑在匣喻壮士不得志,刀剑有声,表示不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六句运用汉朝李广的典故,写出了将领有志抗清却不被征召、抗战受阻的现状。
B.七、八句与"良夜"相呼应,描写了眼前的大好河山,进一步坚定了诗人的复国之心。
C.最后两句直抒胸臆,体现了诗人以抗清救国为己任的爱国情怀以及壮志难酬的无奈。
D.全诗有写景,有抒情,有叙事,苍劲悲凉,情意深沉,层次清楚,诗意进展顺畅自然。
16.有人评价本诗开头四句写得"情境和谐",请简要说明之。(6分)
答案:
15、B
16、①深夜悲风怒吼,边马嘶鸣,鞘中之刀也发出风雨似的呼啸声,营造出一种征战杀伐的悲壮氛围,与诗人惊悸激动、热血沸腾、渴望投入战斗的迫切心情和谐统一;②然而风空吼,马空鸣,刀在鞘,抗清复国的豪情遭受重创,又与诗人心中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和谐统一。
【解析】
15、B.“七、八句与‘良夜’相呼应,描写了眼前的大好河山”理解错误,此二句描写的是国土失陷后深远空濛、荒烟蔓草杂陈的凄凉景象,反映的是诗人感情的抑郁与抗清前途的晦暗不明。
16、根据题目“本诗开头四句写得‘情境和谐’”可知,题目是要求分析景和情。景结合诗句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诗句的意思是“深夜悲风怒吼,边马嘶鸣,鞘中之刀也发出风雨似的呼啸声”。作者的情感,要结合写作背景分析,注释中提到“王夫之起兵抵抗,曾助抗清英雄瞿式耜守桂林,后受谗遭逐,流转湘西,本诗为该时期所作”、“古人以刀剑在匣喻壮土不得志,刀剑有声,表示不平”。由此可以概括出作者的情感。
【山东省2019年3月潍坊一模】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本题共2小题,9分)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
陶渊明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俱至虞渊①下,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馀迹②寄邓林③,功竟在身后。
[注]①虞渊:即禹谷,神话中日入之处。②馀迹:此指夸父之遗愿。③邓林:桃林。夸父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桃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句“乃”字暗示作者的态度,欲扬先抑,为后文抒发情感作铺垫。
B.第六句讲夸父把黄河水饮尽仍未解渴,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合情合理。
C.本诗风格慷慨豪放,不同于《饮酒·结庐在人境》田园牧歌式的吟唱。
D.本诗把神话情节和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
15.《大荒北经》说“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对于夸父追日,陶渊明持怎样的观点态度?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
答案:
14.A
15.作者不认为夸父不自量力,全诗表达的是对夸父逐日和那些功竞身后的人的赞美:第一、二句赞其志向,夸父有宏大的志向,敢于与太阳赛跑;三至六句赞其力,夸父具有和太阳赛跑、饮尽河水的能力;最后两句赞其功,夸父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6分。态度2分,分析4分)
【山东省2019年3月菏泽一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本题共2小题,9分)
登剑南西川①门感怀
陆
游
自古高楼伤客情,更堪万里望吴京。
故人不见暮云合,客子欲归春水生。
瘴疠连年须药石,退藏无地著柴荆②。
诸公勉书平戎策,投老③深思看太平。
【注】①剑南西川,唐藩镇名,治所在今成都市,后常为军阀割据。陆游曾应宣抚使王炎之邀,进川一年,投身军旅;很快奉朝廷之诏,入蜀为地方官,与诗人范成大诗酒唱和,辑有《剑南诗稿》。②柴荆:用柴荆做的简陋门户。③投老:垂老,临老。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既点题,交代了身份与处境,同时叙写登楼伤情,思接千载,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
B.“吴京”一词运用借喻,把南宋的都城比作眺望中的古都南京,抒发了对南宋朝廷的牵挂。
C.颈联叙述诗人身处条件恶劣的地方,疾病缠身,生活困窘,叙事中渗透着感伤和无奈。
D.尾联中诗人请“诸公”努力为恢复中原建言献策,同时表达了垂老的自己渴望太平的愿望。
15.颔联“故人不见暮云合,客子欲归春水生”好在哪里?请从语言和表达技巧角度简要赏析。(6分)
答案:
14.B(“运用借喻,把南宋的都城比作眺望中的古都南京”错误,“吴京”一词运用借代手法,明写眺望古都南京,实则抒写对南宋朝廷的牵挂。)
15.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见不到旧友的惆怅之情和暮云四合的景象融为一体,游子思归之情和又一年春水上涨之景相融。②用词准确,画面感强。一个“合”字,将傍晚时分云雾漫天的景象生动描绘出来;一个“生”字,准确再现了春天冰消雪融,江河水涨的画面。(每点3分,共6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