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初二年级2010—201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目标检测物理试卷(第八章)(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初二年级2010—201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目标检测物理试卷(第八章)(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1-11-26 17:10: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章 光现象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填空题
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m/s。
2.我们在通常情况下,从各个方向都能看到黑板上的字时,是因为发生了光的 ;而黑板某一小部分“反光”是由于光线射到这一小部分时发生了 ;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表面发生 的缘故。
3.影子的形成说明了光在 中沿直线传播。
4.一条光线垂直射到平面镜上,入射角是 ,如果将光线向镜面的方向转动30°角,这时反射角为 。
5.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像与物体大小 ,左右 。
6.某人站在平面镜前2 m处,镜中的像离镜面 m远,如果他向镜子前进1m,则像与镜子的距离为 远
7.我国南方有一种民间艺术“皮影戏”,是利用了
的原理。
8.图1所示为光线斜射到空气和某透明介质的界面上,
入射角为 ,折射为 ,界面MM’
方的为空气。
9.指出下列各句话中的“影”,说明了光在传播过程中所遵从的哪种物理规律。
⑴手影:
⑵水中的倒影:
⑶电影院放映电影:
⑷立杆见影:
10.将与下列实例相关的规律和概念,用直线连接起来
实像 平面镜成像 光的直线传播
小孔成像 光的反射
虚像 照相机照相 光的折射
二、单选题
1.一人向竖直悬挂的平面镜走近时,他在镜中的像将(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变倒立
2.下列光学器件中,对光起会聚作用的是( )
(A)凹透镜 (B)凸透镜 (C)潜望镜 (D)平面镜
3.下列现象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
(A)平静的水面能看到岸上树的倒影
(B)站在阳光下,地面上出现了人的影子
(C)从“哈哈镜”中看自己到变了形的像
(D)斜插入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向上弯折
4.在图2中,正确表示光从水斜射入空气的情况的是( )
5.当一物体从离凸透镜很远的地方向透镜的焦点移近的过程中,该物体的像将( )
(A)先变大后变小 (B)先变小后变大 (C)逐渐变大 (D)逐渐变小
6.用放大镜看物体时。看到的物体是(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正立、放大的虚像
(C)正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等大的虚像
7.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月食的形成 (B)小孔成像
(C)用放大镜看地图 (D)用潜望镜观察水面上的情况
8.如图3所示为凸透镜成像的一种情况,AB代表物体,A’B’代表物体经凸透镜所成的像,这种情况( )
(A)可用于放大镜观察物体(B)可用于幻灯机放映幻灯片
(C)可用于照相机拍摄照片(D)可同时用于照相和放映幻灯片
9.某同学做了一架简易照相机,镜头是一个焦距为5cm的凸透镜。在这架照相机中,胶片应放在距镜头( )
(A)大于10cm处 (B)小于5cm处
(C)大于10cm小于20cm处 (D)大于5cm小于10cm处
10.色光的三原色是( )
(A)红、绿、蓝三种 (B)红、黄、蓝三种
(C)红、绿、黄三种 (D)绿、黄、蓝三种
三、多选题
1.关于光现象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山在河水中的倒影实际上是山的影子
(B)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小于3×108m/s
(C)太阳光在地球周围大气层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D)漫反射使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
2.下列现象中,能看到物体实像的是 ( )
(A)欣赏鱼缸中的鱼 (B)用放大镜观察植物的胚芽
(C)到影院看电影 (D)看到小孔成像
四、实验与探究题
1.在图4中根据反射光线的方向,画出入射光线。
2.在图5中画出发光点S的两条反射光线。
3.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如图6所示。请在图中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要求:画出法线,标明入射角、折射角)
4.在凸透镜的焦点F上有一个光源,图7中给出了该光源发出的两条光线,请你画出这两条光线经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5.根据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在图8所示方框内填入适当的透镜
6.给你一个透镜,怎样判断它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根据你所学的光学知识,简要写出三种判断方法。
第八章 光现象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填空题:
1.小孔成像现象说明了光在同一种 是沿直线传播的。
2.一条光线垂直射到平面镜上,反射角是 ,如果保持入射光线不动,将镜面沿顺时针的方向转动30°角,这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
3.平面镜所成的像能用 观察,不能用 接收。
4.某人站在平面镜前1.5m处,镜中的像离他本人 m远,如果他向镜子前进0.5m,则像与他本人的距离将 (填“增大”或“减小”) m远
5.要使入射光线经两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平行,则这两个平面镜夹角为 。
6.用镜头焦距一定的照相机给人拍好全身像后,想再拍一张半身像,照相机与被照人的距离应 一些,镜头与底片间的距离应 一些。
7.患近视眼的同学应配戴 透镜制成的眼镜。(选填“凸”或“凹”)
8.幻灯机在银幕上成倒立放大的 像;从放大镜中看到的是正立放大的 像。
9.看河底的石子要比实际的位置浅,这是由于 的缘故。
10.在圆形鱼缸里养鱼,看起来比真实的鱼要大,这是因为圆形的鱼缸相当于一个 ,所看到的鱼是鱼的 。
11.在某饭店的一个长方形房间里,为了使客人感到室内宽敞,主人在一面墙上装了一个与墙等大的平面镜,这是利用了 原理达到这一目的的。这样可以使人感觉房间的大小是原来的 倍。
12.为了估测路旁路灯的高度,晚上一个高1.6m的人在某处测得其影长为1.6m;当他朝路灯的方向走了5.4m时,其影长变为1m,则路灯高度为 m。
二、单项选择题
从竖直放置的平面镜中看到的一闹钟时针和
分针的位置如图9所示,此时的实际时间是( )
(A)7时50分 (B)4时50分
(C)3时50分 (D)4时10分
如图10所示,把蜡烛逐渐远离平面镜,
它在镜中的像将( )
变大 (B)变小
(C) 变倒立 (D)左右颠倒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通过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
(B)物体在平面镜中像的大小一定与物体大小相等
(C)早晨,我们能看到地平线以下的太阳,这是光的反射现象
(D)工程师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沿直线前进,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
4.潜水员潜入水中后看到岸边的一棵树,其实是( )
(A)变高了的树的虚像 (B)变低了的树的虚像
(C)变高了的树的实像 (D)变低了的树的实像
5.在一块薄玻璃上滴一个直径约为5mm的水珠,将玻璃靠近报纸,透过水珠看报纸上的字,看到的是字的(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正立、放大的虚像
(C)正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等大的虚像
6.白天,坐在教室里透过玻璃窗看到教室外的景物,是由于(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D)三种都有可能
7.下列关于物体成像的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B)从水面上看水中的鱼,看到的是鱼的虚像
(C)小孔成像和凸透镜成像均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D)凸透镜作放大镜使用时,物距一定要在1倍焦距到2倍焦距之间
8.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照相时景物距镜头1m,可以在胶片上成倒立、缩小清晰的像,由此可知照相机镜头的焦距( )
(A)一定大于1m (B)一定等于1m (C)一定等于0.5m(D)一定小于0.5m
9.在利用蜡烛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点燃的蜡烛放在句凸透镜15cm处,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了蜡烛清晰的像。这个像一定是(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放大的实像
10.关于色光、颜料的混合三原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色光的混合三基色是红、绿、蓝,颜料的混合三原色是红、黄、绿
(B)色光的混合三基色是红、黄、绿,颜料的混合三原色是红、绿、蓝
(C)色光的混合三基色是红、绿、蓝,颜料的混合三原色是红、黄、蓝
(D)色光的混合三基色是红、黄、、蓝,颜料的混合三原色是红、黄、蓝
三、多选题
1.关于透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B)老花镜的镜片是凹透镜
(C)使用凸透镜制成的幻灯机,在屏幕上可以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
(D)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用它拍照时,可以得到正立放大的实像
2.关于实像和虚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像能在光屏上接收到,虚像不能在光屏上收到
(B)实像和虚像都能用眼睛观察到
(C)实像是实际光线汇聚而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汇聚而成的
(D)实像都倒立,虚像都是正立放大的
四、探究与实验题
1.如图11所示,已知一入射光线AO经过某镜后的光线
OB的传播情况,试通过作图确定镜子的类型及镜子所
处的位置
2.如图12所示,太阳光与水平面的夹角为60°,
利用平面镜将太阳光射入深井中的A处,试在图
中画出平面镜应放置的位置,并标明平面镜与水
平面的夹角。
3.明明是近视眼,奶奶是老花眼,他们的眼镜放在一起,请你最少想出三种方法帮他们区分开,写出你的方法来.
(1) .
(2) .
(3) .
4.烈日下,小明与同学到海滩游玩、烧烤。他们准备的物品有:绳子、玻璃、放大镜、镊子、废报纸等。等到点火时,却发现忘记带火柴了,请你为他们想一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取火?简述这样做的理由。
5.如果把照相机的镜头遮住一半,可不可以在底片上得到完整的像?说明理由


目标检测A卷
图1
图2
(A) (B) (C) (D)
图3
S
图5
图4
图6
空气

F
F
O
图7
图8


目标检测B卷
图9
图10
B
O
A
图11
·
A
图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