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备课资料合集【教案+课件+同步测试】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二课《桥之美》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备课资料合集【教案+课件+同步测试】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二课《桥之美》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26 17:40:10

文档简介

桥之美·优化测控卷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口吻( ) ②媒介( ) ③煞风景( ) ④颐( )和园
⑤点缀( ) ⑥摄( )影 ⑦孕( )育 ⑧前瞻( )后顾
2.解释下列词语。
①美感: ②史诗:
③驻足: ④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 (摧毁 摧残 毁坏)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
②每当其间 (呈现 显现 出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③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 (奏出 唱出 谱出)形于色的乐曲。
④虽然滨江多垂柳,满山开桃花,但脂粉颜色哪能 (左右 控制 制约)结构之美呢!
4.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①“小桥流水人家”, 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重于绘画的形式美。
②为了画钱塘江大桥,我曾两次爬到六和塔背后的山坡上, 总处理不好那庞大的六和塔与长长的桥的关系, 构不成画面。
③喜鹊构成的桥 意义好,形式 自由,生动活泼。
④ 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 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5.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6.能够表明作者爱桥的原因的句子是 。
7.上述两段文字从结构上看是 关系。
8.用“‖”标出第二段的层次并概括层意: ①层
②层
③层
9.第二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 、 。
10.简要概括本文在语言方面的特点。
(二)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著名的桥,有的以它们的悠久历史闻名于世,有的以它们的高超建筑艺术而留芳史册。( ),皆是方便交通,使“天堑”变成通途。那么,世界上有没有既方便交通,又可供人休憩娱乐的桥?有;独具一格的侗家“风雨桥”就是这样一种桥。
侗族擅长于建筑,特别是桥梁建筑尤为突出。(a)凡有侗族居住的地方,村前寨后的交通要道上都建有桥,(b)有石拱桥、石板桥、竹筏桥等。(c)其中一种长廊式的“风雨桥”,以它独特的造型艺术和高超的建筑技巧久负盛名。(d)
风雨桥,不仅连接交通,而且可避风雨,因而得名,它是一种木石结构的桥。著名的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程阳风雨桥,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桥长一百六十五米,桥面宽十米,桥高十五至二十米。桥墩以青石砌成,桥面铺设成排的杉木,上面建有长廊,覆以瓦顶,还建有楼亭五座。楼亭呈方形,多角重檐,共有房檐五层,层层而上,形似宝塔,气势宏伟,桥面通道两侧有栏杆。长廊两侧有长凳,宛如游廊供行人观赏和休憩,长廊和楼亭的瓦檐,柱头都雕花刻画,龙凤花草,秀丽玲珑,蔚为壮观。
风雨桥在建筑结构上更为独特。建桥时不用一颗铁钉,只在柱子上凿通无数大小不同的孔眼,以榫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结构极为精密。其坚固程度,不亚于铁、石桥,可延二三百年而不损。这是侗族建筑艺术的特色,也是侗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
11.选出下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
A.堑qiàn 侗dònɡ 供ɡōnɡ 憩qì
B.擅shàn 砌qì 铺pū 杉shān
C.檐yán 宛wǎn 珑lónɡ 蔚wèi
D.凿zuó 榫jí 衔xián 雕diāo
12.第一段( )内应填入的短语是
A.从它们的功能来看 B.从它们的结构来看
C.从它们的作用来说 D.就它们的效果来看
13.侗家“风雨桥”独具一格的体现是什么?
14.“它们结构别致,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选自第二自然段,放回到恰当的位置应是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15.第三自然段采用的说明方法是 。
16.可统率第三、四自然段的句子是 。
17.本文的题目应是
A.风雨桥 B.侗家风雨桥
C.侗家建筑艺术 D.有趣的桥
(三)
改变我们生活的“天使”
①计算机领域新近兴起的多媒体技术,使不少人对此现代高科技的结晶产生了种种神秘的感觉,其实。她并不神秘。在一些城市街头开展的一种电脑彩照业务,就是多媒体技术的一项应用。
②多媒体,顾名思义,是相对于单媒体而言的。从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角度,我们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原始信息归结为三种最基本的媒体:声、图、文。传统的计算机只能够处理单媒体——“文”,即文字、数字,至多加上图形,给人的是呆板和枯燥的感觉。它不能处理音频、视频信息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这两类信息数字化以后,所占空间太大,现有硬件难以支撑。如:一张普通3寸高密软盘可存两册《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的文字,若用来存图像,仅普通计算机屏幕那么大的一张就“涨库”了。多媒体技术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使电脑成为能同时处理三种媒体的集成信息系统。
③电视能传播声、图、文集成信息,但它不是多媒体系统。通过电视,人们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不能处理这些信息。电脑则不同,人们可通过编程让它完成指定的工作,即实现人机对话,具有交互性。多媒体兼二者之长,集成和交互是其精髓。例如,电视剧再动人,你只能在一边观看;可是在多媒体上,你可以让剧情停留在某一点上,也可以让其重演,高兴的话,还可以改变剧情,叫演员依你的意思演出。
④电脑技术与电视技术融合而成的多媒体技术在与通信技术结合后,一旦普及并实现全国乃至全球联网,那么,传统电脑将一改刻板的“盲聋哑”形象,变成一位既善解人意又美丽动人的“天使”,那时,您生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将是——
⑤可视电话使您和您的朋友虽天各一方,却交谈甚欢,如共聚一堂,近在眼前。
⑥学生可以不必到学校上课,可通过电视与老师、同学讨论问题,同样有身临其境之感。
⑦每台与各种资料信息库、图书馆联网的多媒体计算机就是一个庞大的、易于检索的声像图书馆,可以使您博览群书,胸怀天下。
⑧电视会诊有如神医下凡;电视购物、电视会议等为您节省时间、也缓解了交通。……
⑨这么高精尖的产品,没有相当的专门知识能享用吗?请别担心,这位“天使”的特征之一就是:人机界面更为友好。她丢掉了令人隔膜的键盘以及繁复的《用户指南》,人们通过口述、手摸屏幕等方式进行操作,可以方便地告诉计算机您想做的任何事情。因此不懂计算机的人,不识字的人,也可以操作电脑,每个人都可到高科技世界潇洒走一回。
⑩当您享用了多媒体带给您的那种种便利,您将由衷地感谢这位“天使”。
18.第②段中的“涨库”从上下文看是什么意思?
19.第⑨段方框中应填的关联词是什么?
20.第②③段的内容,说明了“多媒体”的哪两个特点?
21.第①③⑩段画线部分各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2.本文从哪三个方面说明了多媒体技术不神秘?
三、写作
23.题目:《我喜爱的一种小动物》
要求:①写成一篇生动的说明文;
②字数5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1.①wěn ②méi ③shā ④yí ⑤zhuì ⑥shè ⑦yùn ⑧zhān
2.①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②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③停止脚步 ④意思是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毫、厘,计量的小单位
3.①摧毁 ②显现 ③谱出 ④左右
4.①固然 ②但 因而 ③不仅 也 ④凡是 其实
5.形式美,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二、(一)6.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7.总分
8.……画家销魂!‖……史诗似的满足。‖…… ①江南水乡的桥与周围景物的映衬之美 ②长桥之美 ③风雨桥之美
9.打比方 列数字 举例子
10.语言生动形象。
(二)11.D 12.C
13.既方便交通,又可供人休憩娱乐。
14.C
15.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
16.以它独特的造型艺术和高超的建筑技巧而久负盛名
17.B
(三)18.涨库的意思是:超过软盘的容量
19.甚至
20.集成性、交互性
21.第①段举例子,第③段作比较,第⑩段打比方。
22.①现在已运用于日常生活之中;②能满足人们的各种不同需要;③操作将很方便。
三、23.(略)(共38张PPT)
桥 之 美
作 者:吴冠中
桥之美
作者简介:
吴冠中,(1919— )江苏宜兴人,中国现代画家,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中国画有《春雪》、《狮子林》、《长城》。散文作品《吴冠中人生小品》。
读一读,记一记
煞风景 点缀
颐和园 驻足 险峻
晓风残月 前瞻后顾
纤细 飞瀑流泉 着重 脂粉
xiān

zhuó
zhī
媒介:
驻足:
孕育:
使双方(人或事)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
停止脚步。
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意思是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第一部分:
1段点出说明对象:桥
2段点出说明角度:美
第二部分:
3段:总说自己爱桥的观点
4段:桥在一定环境中的形式美
5段:桥在虚实中的形式美
6段:桥无环境衬托不美
正面
反面
第三部分:
现实中的桥之美
虚拟中的桥之美
普通意义中的桥之美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桥之美
思 考:
1、作者是怎样引出“桥”这一话题的?
2、人们(美术工作者)爱桥的原因是什么?
3、作者爱桥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如何产生这样的感情的呢?
用一句俗语“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引出“桥”的。
圆的桥洞
结构美 方的石块 相处和谐
弧的桥背
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桥之美
为说明这一中心对象,作者举了哪些桥的例子?说明了桥有什么美学效果?
《清明上河图》虹桥
正面举例
—芦苇—舒畅
—细柳—销魂
—小孔—满足
—廊、亭—驻足
—行人—高潮
—形与色—乐曲
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反面举例
欠缺配合
—想寻找
—构不成图画
—划断
南京长江大桥
钱塘江大桥
成昆铁路桥
故乡乌镇石桥
江南乡间石桥
湖 上 长 桥
山区 风雨桥
清明上河图虹桥
小径尽头小桥
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合作探究
议一议
乌镇苇丛上的石桥
石桥与苇丛配合 显得疏朗开阔
江南乡间的石桥
石桥与细柳配合 显得和谐统一
长桥与水面配合 打破了单调感
苏州的宝带桥
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风雨桥与苇丛配合 给人安闲、自在之感
虹桥联系两岸街头,展现繁华的生活.
西藏、
西双版纳等地的索桥
是山岩、树丛、急流的衬托
小桥
乌镇石桥
江南石桥
长桥卧龙
风雨桥
画中桥
索桥

流水、人家
密密的苇丛
细柳拂丝
湖水苍茫
飞瀑流泉
街头市集
高山峡谷
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源于桥在不同环境下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小结
环境
和 谐
桥之美在于周围环境的衬托
总之,桥之美,美在与周围景色的融和、映衬、呼应,注意到点、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桥之美,美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语言赏析
找出本文中最优美或最能打动自己的语句,有感情地加以朗读,体会句子的情味,感受桥之美。
注意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的说明了桥与环境之间的搭配和谐。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写法精讲
本文是一篇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然后举了一些具体例子。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作解说,而是用描写景物,或者是抒发感情这样的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文字进行说明,这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写法。
篇目 在内容上 在语言上
介绍了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点
  从美学角度发掘桥在不同的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中国石拱桥》
《桥之美》
用科学、平实的语言进行说明
语言生动,文字极富表现力与感染力。
《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的区别
作者在文中巧妙地引用或化用了许多古诗文: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王勃 《滕王阁序》
柳永 《雨 霖 铃》
《易》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作业《桥之美》教案
  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
  新课程八年级第三单元《桥之美》一课,是当代画家吴冠中的科学小品文,它用优美含蓄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桥在不同环境中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从新的角度揭示了桥之美。《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吴冠中先生将桥置于一个个构图框中,发掘出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美学效果,给人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课文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再将桥自身的结构美与它的构图美作对比,肯定强调了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接着以诗意的语言具体描绘了不同的桥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优美地融合的几幅画面。得出结论:“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驻足、史诗、美感、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等词语。
  2、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文章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4、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
  1、.朗读讨论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和热烈讨论中,把握文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六字”读书法:运用读、划、写、记、练、思的方法在读文时进行批注,总结归纳。
  3、质疑点拨法:采取质疑研讨、点拨指导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蕴含的深层意义。
  4、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的合作,使生成的问题得以解决。对疑难问题进行组内及组间追问质疑,把握重点,各个击破
  教具准备
  教材、教案、粉笔、黑板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驻足、史诗、美感、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等词语。
  2、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文章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难点
  理解桥美在何处。
  教学方法:
  1、.朗读讨论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和热烈讨论中,把握文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六字”读书法:运用读、划、写、记、练、思的方法在读文时进行批注,总结归纳。
  3、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的合作,使生成的问题得以解决。对疑难问题进行组内及组间追问质疑,把握重点,各个击破
  教具准备
  教材、教案、粉笔、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方法1: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上两堂课我们一起学习和探讨了桥梁建筑家眼中的《中国石拱桥》,今天我们再来看看著名画家吴冠中眼里的桥又具有什么特点。(板书文题)
  方法2: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 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
  方法3: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康桥即英国剑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二、作者简介:
  吴冠中,1919年出生,中国当代画家。现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笔名“荼”,江苏省宜兴市人,是当代在世界画坛具有极大影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散文家。他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注重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学贯中西,融会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致力于油画民族化与国画现代化的不断探索、创新中,创作了大量的绘画艺术作品。油画代表作《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中国画代表作《春雪》《狮子林》《长城》。本文选自《吴冠中人生小品》。
  三、检查生字词情况。
  美感: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史诗: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驻足:停止脚步。
  销魂,不要写成“消魂”。 煞(shā)它风景:破坏人的兴致。 “煞”同“杀”,破坏,消弱,消减。
  纤xiān细。 解释:第6自然段中1、“但脂粉颜色哪能左右结构之美呢?” 左右:支配。 2、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指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弧线 颐和园 点缀 险峻 孕育 笼统 瞻前顾后 关键 搏斗
  四、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的顺序:逻辑顺序。(因为三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总分总的关系)
  第一部分(1、2)由一句俗语和一句诗引出说明的对象。
  第二部分(3---6)正反两方面说明桥之美在于环境的配合。
  第一层(3)用作比较的的方法说明自己爱桥是出于美学的考虑。
  第二层(4、5)正方面说明桥之美在于环境的配合。
  第三层(6)从反面说明桥不与周围景物配合就不会产生美感。
  第三部分(7)总说桥美及其普遍的美学意义。
  五、初读全文,完成下列填空。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桥之美。 作者认为桥美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本文采用了逻辑顺序,语言生动。[中国石拱桥语言平实、自然、准确、严密]
  2、本文作者吴冠中,中国当代画家。本文选自《吴冠中人生小品》。《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宋代的张择端。
  3、作者在列举了四种形式作用的例子后,概括了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是: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第5段),最后,
  在篇末用一句话对“桥之美”做了总结: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2)由一句俗语和一句诗引出说明的对象。
  第二部分(3---6)正反两方面说明桥之美在于环境的配合。
  第一层(3)用作比较的的方法说明自己爱桥是出于美学的考虑。
  第二层(4、5)正方面说明桥之美在于环境的配合。
  第三层(6)从反面说明桥不与周围景物配合就不会产生美感。
  第三部分(7)总说桥美及其普遍的美学意义。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
  2、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
  1、品味文章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难点
  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
  1、质疑点拨法:采取质疑研讨、点拨指导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蕴含的深层意义。
  2、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的合作,使生成的问题得以解决。对疑难问题进行组内及组间追问质疑,把握重点,各个击破
  教具准备
  教材、教案、粉笔、黑板
  教学过程
  一、认真阅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第1题:找出文章的主旨句:(第3自然段)我之爱桥,……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课文揭示“桥之美”的文句有哪些?
  第二段中:“‘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第三段中:“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第五段中:“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
  第七段中“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这些文句揭示了“桥之美”的含义。
  第2题:在作者眼里,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例子?
  第4自然段中有:乌镇苇丛上的石桥(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水天间的长桥之美(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上的四种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者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的景物配合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了入画的景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对美的定义和感受也是有所不同的。总之,美的形式是多样的,但“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护”,桥自身无论多么美丽动人,周围环境与它的配合对于桥的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5自然段中有:《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庄稼地里的小桥——柳暗花明; 高山峡谷中的人造索桥——无限风光在险峰);
  第6自然段中有: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成昆路上的桥。
  师强调:4、5自然段中的桥从正面明桥之美在于环境的配合。这些桥之所以能给人以美感,是因为它们能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统一,充分发挥桥的那种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的作用。
  第6自然段中的桥从反面说明桥不与周围景物配合就不会产生美感。南京长江大桥和钱塘江大桥(包括成昆路上的桥),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作者对这些桥是不欣赏的。他认为这些桥与周围景物配合得不和谐,所以产生不了美感。“美与险不是一回事”。
  第3题(1):第4自然段,不同的桥带给作者的什么不同的感受?
  厚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狭窄拥挤,令人憋闷;而石桥轮廓鲜明简单,使空间陡然疏朗开阔,令人神清气爽。
  细弱的柳枝拂着坚硬的石块,强弱、轻重、动静不同,颜色对比,阳刚与阴柔两种美的不同,和谐而统一。
  长桥打破了背景的单调,富有灵气和生命。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形成鲜明的对照。
  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舒畅
  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销魂
  长桥给人带来的富有生命力的美感——满足
  风雨桥给人带来安闲、自在的感觉——欣赏
  第3题(2):试找出风雨桥的美表现在哪里?
  答案: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
  第4题:认真阅读课文,重点阅读2、3自然段,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答案: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第5题:读了作者对几种桥的评价和描述,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美学原则?
  答案:(第2、3自然段)桥要讲究对比、变化、和谐。
  第6题:找出用了下列说明方法的句子。
  作引用:(第2段)“小桥流水人家”,固然----。
  列数字:(第4段)卢沟桥只有17孔,-------。
  打比方:(第4段)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好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作诠释:(第7段)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第7题:揣摩语言,体味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明确: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苇丛是不会感到“发闷”的,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已全身心融入周围环境,或者说自己已成为环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c
  明确: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早春时的细柳绿而柔软,是阴柔之美,桥是有坚硬石块的石桥,这是阳刚之美。)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宋人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又哪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销魂”出自江淹的《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时而已矣”。意思是说人们在分别的时候非常悲伤、愁苦。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也让人感到极度欢乐。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明确: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二、总结全文。
  吴冠中老先生以其画家独有的眼光给我们品评了桥之美,先总的说了美在哪里——桥之美主要在于和周围景色的融和、映衬,注意到块、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然后举了一些实例,说明了什么样的桥梁才是美丽的。条理清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引导我们对这些人类的智慧结晶进行了欣赏。其实,生活中有许多美的事物,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说:“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让学生中得到的启发应是多方面的。
  有的领悟到:桥梁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
  有的领悟到生活周围本身就有饱含画意的景致,只是自己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有的同学领悟到:文中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等,不光适用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还可以把它们作为通用的原则对某一处自然风景及室内布置进行一番美的品评。
  有的领悟到:孤立的美固然很美,但与周围环境和谐交融才是美的极致。……
  板书设计
  桥 之 美
  顺序:总_——分——总
  语言:描写 说明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