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地形图的判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地形图的判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商务星球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1-11-26 18:23: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课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主讲人:张丽萍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3.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二、教学重点
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地形图上中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的判读。
四、教学方法
图示法、观察法、演示法等。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地图的基本要素?
(2)比例尺的三种形式?
承接:同学们已经对地图的基本要素有了了解,实际上地球表面不是平的,而是高低起伏的。例如有高山、平原、海洋等等,这些地形是如何在地图上表示一目了然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今天来学习《地图》的第二部分《地形图的判读》。
2.海拔和相对高度
活动题: 学生观察比较:地面高度的测量有几种方法有几种?它们的测法有什么不同?
归纳小结: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讲练结合:
甲山的海拔为 米,丁山的海拔为 米,
甲山相对丁山的相对高度为 米。
承转:人们是怎样把立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绘制到平面地图上的呢?
3.等高线地形图
(1)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都相同
学生自学:读课文并观察课本上的“等高线示意图”,体会等高线是怎么绘制的?
教师用土豆或黄瓜削成山的形状,演示切土豆来让学生体会等高线的画法。
教师总结:等高线就是把各地点海拔标注在地图上,再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则叫等深线。
(2)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
活动题:有一个人要爬山,请你为他选择登山路线,并说说原因。从B点爬到山顶A容易,还是从C点爬到山顶A容易,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
(3) 不同地形部位的等高线
活动题:引导学生读课本 “不同地形部位等高线示意图”:
(1)认识图上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形态。
(2)辨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等高线形状及其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A.山顶:等高线闭合,数值中心高,四周低。
B.山脊:等高线弯曲向低处凸出
C.山谷:等高线弯曲向高处凸出。
D.鞍部:两山(封闭等高线)之间的部分。
E.陡崖:等高线像刻度尺上的刻度一样。等高线重叠
4.巧记五种地形图
(1)顺口溜记忆:高凸为谷,低凸为脊。
(2)
随堂练习:
写出右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类型名称:
A C
D E
F
5 学生自学分层设色地形图
先让学生读课本 “分层设色地形图”,辨认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五种地形并区分它们的特征。然后再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对比高度表从颜色上区分五种基本地形。
高原 山地 丘陵 平原 盆地
海拔 500m以上 500m以上 200m以上,500m以下 200m以下
特点 中部平坦,边缘陡峭,相对高度小 地面起伏大,相对高度大 地面起伏缓 平坦 四周高中间低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 地形图的判读
海拔和相对高度
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二、等高线
1.定义:把各地点海拔标注在地图上,再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
2.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3.特点:(1)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都相同
(2)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
4.五种地形图
海平面
1000米
500米
500米


用拳头演示:可以用手握拳表示五种地形,手背弯曲的为等高线稀疏的缓坡,手指弯曲的那面则是陡坡,大拇指的横切面则为陡崖,剩下的高低的手指关节则代表山谷和山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