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文章精彩词句,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崇高的母爱。
1
2
3
目标
学生通过小组自学讨论,抓住细节描写,体会母爱。
感受母爱的力量,树立积极坚强的生活态度。
作者简介
史铁生,当代著名作家。
1972年,21岁的他因病瘫痪,从此永远坐上了轮椅。
他写的《我与地坛》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最优秀的散文之一。
2002年,他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是现在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母亲
我
三次看花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暴怒无常
母亲
我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三次看花
“不,我不去”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疼得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读母爱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好吧,就明天。”
“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读对话
悲痛
悔恨
自责
怀念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谢谢观看!《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家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双腿瘫痪后的几件平常小事,由一个哥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母爱的内涵、生命的内涵。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与怀念,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平实含蓄,情感真挚细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文章精彩词句,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崇高的母爱。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小组自学讨论,抓住细节描写,体会母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爱的力量,树立积极坚强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深入文本,朗读品味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语句,领悟文中蕴含的深沉无私的母爱。
教学难点:仔细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作者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教学方法:品析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课时:1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倾听音乐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一首歌颂母亲的诗吗?(出示孟郊《慈母吟》画面,学生集体背诵)大家对这首诗的确已经是耳熟能详了。母爱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是啊,母爱是伟大的,母亲总是毫不吝啬地给予我们所有的关怀,今天这节课这堂课我们来学习史铁生的散文名篇,看看他和他的母亲之间有着怎样的情感。请大家齐读课题。(生读)(板书课题)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首先请同学们听读课文,注意把握全篇的感情基调,边听边标画生字词,并思考完成这样两个任务:
1.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课文几次写到看花?分别介绍
检查字词预习
瘫痪tān
huàn
整宿xiǔ
憔悴qiáo
cuì
诀别jué
翻来覆去fù
絮絮叨叨xù
dāo
憔悴:形容人脸色不好。
诀别:多指不再相见的分别。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事情而特别高兴。
(二)检查听读任务
1.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方法导航: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
概括一:本文写我怀念身患重病的母亲悉心照顾双腿瘫痪的"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的事。
概括二:本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地怀念。
2.课文几次写到秋天?叙事的线索是什么?
(方法导航:找文中反复出现的词。)
课文两次写到了秋天,一次在母亲即将去世前,一次在母亲去世后多年,“我”和妹妹去北海公园看花。
线索:看花
母亲要带我去看花——我答应母亲去看花——母亲不能陪我看花——我和妹妹去看了花
“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三、合作探究,研读品味
一起去看花,多平常的小事!伟大的母爱就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里,体现在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细节描写的句子里。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1—5自然段,标画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的句子,先把最感动你的句子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读给同方听,再说说这句话采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让你读懂了怎样的母爱。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听着我的动静。(动作)
“悄悄躲出去”,让“我”尽情发泄,以恢复平静;
(母亲对痛苦暴躁的儿子的理解、体贴、宽容。)”“偷偷地听着”(母亲对病残儿子的无比牵挂和关切);让我读懂了母爱就是理解、宽容、牵挂、关切、小心翼翼!
2.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动作、语言、神态)
母亲为什么要“挡在”窗前?她怕什么?(怕儿子触景伤情)她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伤情,伤感痛苦对生活逃避,丧失信心。(会有怎样的伤感?联想)实际是母亲像一扇门一样,挡住的不是窗外“唰唰啦啦”地飘落的树叶,而是儿子郁闷烦躁的思绪。母亲的爱好勇敢!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这句话。
“憔悴的脸”表明母亲积劳成疾,“央求般的神色”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可见母亲的耐心、慈祥。
3.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动作、语言)(对比)
点拨:
“娘俩“指的是谁?——母亲和儿子
这是母亲对儿子说的话,儿子是怎么不好好活了,母亲才会说出这样的话?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朗读给大家听。比如: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我回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②“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
③“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你怎样理解“我”的表现?21岁的史铁生,风华正茂,生龙活虎,忽然瘫痪了双腿。命运太残酷,太突然,他被打懵了,是谁都一下子承受不了。
母亲要和儿子好好活,母亲能活得好吗?母亲的自身情况又是怎样的?
①可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插叙)
②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大口大口吐血……(消化道出血是肝癌晚期死前常见的症状,往往发病较快、危险度及病死率也极高。)
这些痛苦儿子知道吗?当一个病人清醒地知道她离死亡更近的的时候是一种痛苦,然而,还有比这更痛苦的是生龙活虎般的只有
21岁的儿子瘫痪了双腿,娘要是没了,儿子可怎么活?作为母亲,还有比这更揪心的痛吗?
面对这种种的痛,母亲有没有选择发泄、怨恨、逃避、甚至放弃?没有!(与儿子的自暴自弃形成对比)她是怎么做的?
“扑”“抓”等词语,表现了母亲反应的强烈,非常迅速,说明母亲早在一旁观察我的举动;“忍住哭声”儿子的自暴自弃使母亲痛不欲生,强忍着刀割般痛苦,极力劝勉儿子坚强面对眼前挫折,字字沉重,句句贴心。(母亲的爱好坚定!)
此时此刻,老师深信你们已经读懂了这位母亲的心声,无论如何也要让儿子好好活!母亲的爱——用心良苦!哪个同学愿意把这句让人听了揪心的话“忍住哭声”读给大家听?(指导读)
4.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语言、动作)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的原因:中断敏感话题,避免刺激我。母亲的爱好细心!
5.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语言。插叙)
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母亲没说完的话是什么?(补充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读出来。)
你俩要好好活。母爱是无私的!
教师总结:作者借助生活中的小事,来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把“我”与母亲的情感态度进行对比,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刻画出一位坚强、无私、伟大的母亲形象。
四、深入理解,引发共鸣——思考“好好活”
在母爱的温暖里,一颗冰冷的心活过来了,“我”改变了对生活的态度,从哪一段看出来的?
齐读: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最后一段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你怎样理解结尾重复母亲“好好活儿”这句话的深意。
(方法导航:先弄懂字面意思,再结合文本联系生活和人生谈感悟。
)
详写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象征了母亲菊花一样的精神品格,使人联想到母爱的崇高、圣洁,也表明“我”和妹妹实现了母亲生前的遗愿,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对生活永远要有信心。
详写那多姿多彩的菊花,实则象征着人生百态——或淡雅,或深沉,或热烈激情,或圣洁崇高,但不管哪一种都应该活出一种姿态,活出自己的滋味,活出自己的个性,活出自己的尊严,活出自己的价值,活出自己的精彩!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菊花)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母亲的品格和母爱以及人生百态),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托物寓意。
结尾重复母亲“好好活儿”的话,表明成熟的“我们”现在已经懂得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不会再徒叹命运的无情,会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磨难。
里面仅仅是对母亲的怀念吗?愧疚之情、悔恨(忏悔)。人生有时就是如此,“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作家史铁生:
21岁的他,风华正茂、生龙活虎,却不幸瘫痪了双腿;后来又身患尿毒症,靠每周三次的透析来维持生命。
28岁的他,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之后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在海外出版。他写的《我与地坛》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最优秀的散文之一。
51岁的他,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是现在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59岁的他,因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去世。根据其生前遗愿,捐献了脊椎、大脑和肝脏。他多半生都坐在轮椅上,但他的形象却永远高大在我们的心里。
他活出了境界。活出了生命的高贵。他多半生都坐在轮椅上,但他的形象却永远高大在我们的心里。
2.
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秋天的怀念”?
题目为“秋天的怀念”,其主要寓意为在秋天怀念同样是在秋天去世的母亲,也表明经过人生的“秋天”,母亲牵挂的儿女都已经长大,懂得了怎样面对生活的困境。
让我们用响亮的朗读祝福这个坚强的“好好活”着的史铁生!让这位伟大的母亲永安她的灵魂!齐读第6段。
五、体验感悟,拓展文本
这一次的秋天,是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花,若是此时母亲还健在的话,此时此刻,又会有怎样的对话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让我们进一步思考,怎样活才是好好活?
六、交流感受,总结升华(分享收获)
谢谢同学们,你们都是有情有义知道感恩的好孩子,老师被你们的真情打动了。这节课,老师真切的感觉到,同学们的心灵为母爱的真情所震撼。相信你们肯定收获了很多东西,请从内容、写法、情感,受到的启发,懂得的道理等方面进行梳理,然后与大家分享。
课堂总结语:一位母亲的要“好好活”照亮了儿子的后半生,让儿子有缺憾的生命活得如此光亮。人生的道路无论怎样崎岖不平,我们都要好好活!
(齐读)好好儿活,活出个样来,给母亲看!
秋天的怀念评测练习
阅读全文,完成下列题目。
1.简要分析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1)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这个句子描绘了肃杀悲凉的环境,烘托出了“我”孤独、痛苦、无望的心情。
(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通过描绘生命力蓬勃的菊花,渲染出悲壮、深沉的氛围,烘托了“我”走出孤独、痛苦、绝望的心情谷底后的坚强、乐观精神。
2.说说你对“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这句话的理解。
母亲充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心情,所以在儿子发脾气时,悄悄躲出去,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但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就偷偷地听着儿子的动静。这句话充分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与关心。
3.文中母亲说“好好儿活”和“我”说的“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义?
母亲说“好好儿活”指母子俩都要战胜病魔。我说的“要好好儿活”是指为了母亲,我和妹妹要坚强地活下去。
4.文章中的母亲令人难忘,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文中母亲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
示例一:从母亲忍受肝病折磨可以看出母亲的性格坚韧、顽强。示例二:从母亲央求我看菊花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爱与关心,以及母亲坚韧、乐观的性格。
拓展阅读
背着幸福上楼
许成文
母亲终于决定到我蜗居的小城来住上几天。
到了我住的那栋旧式楼下,母亲听说我住顶楼七层,再也不肯上去了。母亲说那么高啊,看着就头晕,怎么能住人啊。我对她解释说,上去住下后就不显得高了,要是怕头晕就不要往下看,和家里的平房感觉一样,但母亲就是不挪步。
母亲患有时轻时重的老年痴呆症。有几次我回老家,看见母亲手里拿着梳子,却急得团团转找梳子。怕她老人家一个人在家出意外,就决意把她接到城里和我一起住,但她老人家不肯,说一辈子在这个家没出过门,也不想出门。好说歹说,最后约定几天后就把她送回老家去,母亲这才勉强跟着我进城来。好不容易把她连哄带骗接到城里,她却不肯上楼。我知道不能着急,母亲有病,惹恼了她,母亲返身就走那就前功尽弃了。
我心生一计,趴在母亲耳朵边说,还记得小时候你背我上山吗?母亲说咋会不记得。那时候你个懒小子,缠着要和我一起上山摘柿子,走几步就耍赖不走要我背。我说,那时候你总是说我还没有一捆柴火重,一心要我吃得胖一点。现在你看看,你儿子都快要150斤了,妈妈你再背背我试试,看你还能不能背得动我了?
母亲憨笑一声说,傻孩子,都长成大人了还和我顽皮。我说,那你让我背背你,看我能不能背得动你。母亲呵呵笑了,老老实实趴在我的背上。我说妈妈你闭上眼睛一会儿,再睁开的时候一定会看见一样好东西。母亲果然听话地闭上了眼睛,我背起她就顺着楼梯往上蹿。
母亲虽然体重不到100斤,但连续两层楼梯背上去,我还是禁不住气喘如牛。母亲警觉地问,好像是在上楼啊?我说不是,是儿子背着你模仿上山,感觉就像爬楼梯。等她睁开眼睛,我已经背她上到四楼了。母亲发现我是在往楼上背她,就挣扎着要下来。我说不行,儿子要一股劲儿背你到家才放手。母亲急了,揪着我的耳朵求告说:“叫我下来,我自己往家走,一定。”
母亲是怕把我累坏,我却怕一松手她又跑到楼下去。靠着楼梯栏杆喘息的时候,母亲一把抓住栏杆再也不放手。我无奈放母亲下来,但却不松开她。我对母亲说,知道儿子为什么要背你上楼吗?背着妈妈,就是背着幸福上楼,再累也不怕的。让儿子每天都看见妈妈,能多少报答一点母亲的养育之恩,对儿子来说是莫大的幸福。
母亲不再挣扎,却掉了泪,掉在我的脖颈上。母亲说,放开我,我自己走上去。既然我儿说我是幸福不是累赘,那我就住下了。妈妈也知道你是趁过年把我诓到城里,不会再让我回去的。妈妈其实不是怕高,多高的山都上去了,这才有多高?妈妈是怕给你添麻烦。
我两眼一热,赶紧扭过脸去深深吸一口气,搀扶着母亲上楼去。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2016年第3期)
10.结合选文,说说标题中的“幸福”指的是什么?【标题的作用】
一方面指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另一方面指孩子对母亲的感恩。
11.选文中母亲有哪些优秀的品格?【分析人物形象】
善良,为孩子无私奉献自己的爱不求回报;善解人意,撒谎说自己晕高,为了不给儿子添麻烦。
12.第③段的记叙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记叙方法及作用】
插叙,对文章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阐释了“我”要接母亲来家里住的原因。
13.说说下面语句中加点词为什么用得好。【词语理解】
母亲急了,揪着我的耳朵求告说:“叫我下来,我自己往家走,一定。”
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揪”字和“求告说”表现了母亲对“我”的行为的无奈和不知所措,只能用这样的方式减轻我的劳累,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
14.选文末段“两眼一热,赶紧扭过脸去深深吸一口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主题】
既有被母爱的感动,又有对自己没能明白母亲的心而羞愧,表现母子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