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五四学制)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分)下列物质加到适量水中充分搅拌能形成溶液的是( )
A.豆奶粉
B.燕麦粉
C.味精
D.食用油
2.(2分)化学在生活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下列现象的主要原理不属于乳化作用的是( )
A.用洗发液洗去头发上的油脂
B.用洁厕灵除去卫浴污垢
C.用洗衣粉洗去手上的油污
D.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3.(2分)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肯定增大
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C.5g某物质溶解在95g水中,所得溶液中该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是5%
D.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肯定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了
4.(2分)氯化钠溶于水时,溶液的温度基本不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离子向水中扩散时,不吸收热量
B.离子与水分子形成水合离子时,不放出热量
C.离子向水中扩散吸收的热量,与其形成水合离子放出的热量基本相等
D.氯化钠溶于水既不存在离子的扩散过程,也不存在离子的水合过程
5.(2分)20℃时,NaCl溶解于水的实验数据如表。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实验序号
水的质量(g)
加入NaCl的质量(g)
溶液的质量(g)
①
10
2
12
②
10
3
13
③
10
4
13.6
④
10
5
13.6
A.②中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
B.20℃时NaCl的溶解度为40g
C.①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D.③④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6.(2分)10%的硝酸钾溶液20g,为使它的质量分数增大一倍,可采用的方法是( )
A.再加入2g硝酸钾
B.蒸发水分浓缩为10g的溶液
C.蒸发掉水分的一半
D.加入20g
25%硝酸钾溶液
7.(2分)MgSO4和Na2CO3的溶解度表及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温度/℃
20
30
40
50
60
70
80
溶解度
MgSO4
25.1
28.2
30.8
32.9
34.3
35.0
34.9
S/g
Na2CO3
21.5
39.7
49.0
48.5
46.0
45.2
43.9
A.物质甲是Na2CO3
B.a点的溶解度在25.1g~27g之间
C.b点、c点对应的乙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可在t2℃配出溶质质量分数为33%的乙溶液
8.(2分)下列关于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都含有氧元素
B.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物质都是酸
C.都能与金属反应生成氢气
D.都能解离出H+
9.(2分)在紫甘蓝提取的液汁中分别加入厨房中的下列物质,显色情况如下表:
物质
碱面(碳酸钠)
食盐
白醋
显色情况
绿色
蓝色
红色
则加入紫甘蓝提取液显示绿色的是( )
A.橙汁
B.苹果汁
C.蒸馏水
D.石灰水
10.(2分)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用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碳气体
B.用含Al(OH)3的药物中和胃液中过多的胃酸
C.用稀盐酸除去金属表面的锈
D.用氢氧化钠溶液干燥氧气
11.(2分)一些常见食物的pH近似值如下:鸡蛋清7.6?8.0,牛奶6.3?6.6,葡萄3.5?4.5,苹果2.9?3.3。据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胃酸过多症患者在空腹时不能进食过多的苹果
B.鸡蛋清为碱性食品
C.苹果汁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
D.葡萄汁的酸性弱于苹果汁
12.(2分)海洋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资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氯化钠为原料“制碱”的过程中,先通入氨气的原因是氨气极易溶于水,且溶液显碱性,有利于二氧化碳的吸收
B.可以利用蒸发结晶的方法从海水中获取食盐,是因为食盐是海水中最多的物质
C.海水“制碱”时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中只含有两种物质
D.工业上从海水中获取金属镁时,为使镁元素完全沉淀应加入稍过量的烧碱
13.(2分)从海水中提取镁的主要步骤如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中操作必须使用的仪器是烧杯、漏斗、玻璃棒、铁架台、试管夹
B.①中发生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复分解反应
C.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Mg(OH)2+2HCl═MgCl2+H2O
D.③中可以电解MgCl2溶液得到金属Mg
14.(2分)下列关于海水“晒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蒸发池中氯化钠质量分数大于海水中氯化钠质量分数
B.结晶池内母液蒸发得到盐卤(亦称苦卤)属于混合物
C.母液一定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也是所含杂质氯化镁、氯化钙的饱和溶液
D.气温高、湿度低、风力大、雨量少、阳光充足有利于海水晒盐
15.(2分)除去食盐水中氯化钙、氯化镁和硫酸钠杂质得到纯净的食盐的操作过程有①加过量氯化钡溶液②过滤③加过量碳酸钠溶液④蒸发结晶⑤加适量盐酸⑥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下列操作顺序不正确的是( )
A.③①⑥②⑤④
B.①⑥③②⑤④
C.⑥①③②⑤④
D.①③⑥②⑤④
16.(2分)如图是甲、乙两种不同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图。(实验过程中忽略蒸发损失)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20℃时,甲、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B.将20℃的甲、乙饱和溶液降温至0℃,所得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甲、乙的饱和溶液从40℃降温到20℃,析出固体质量甲大于乙
D.将20℃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至40℃,两种溶液的组成均无变化
17.(2分)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t3℃,a、b、c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a>b>c
B.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
C.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除去b中混有的少量a
D.将t3℃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b>a=c
18.(2分)我国科学家侯德榜创立侯氏制碱法为纯碱和化肥工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图1是侯氏制碱法的反应原理,图2是相关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过程中除水外,能够循环利用的物质只有二氧化碳
B.制碱过程中首先析出的是碳酸氢钠,因为相同条件下,它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铵
C.50℃时,向100g水中加入55g氯化铵充分搅拌,所得溶液质量为150g
D.侯氏制碱法保留了氨碱法的优点,减少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原料利用率
19.(2分)下列各组溶液混合后能发生反应且无明显现象的一组是( )
A.NaNO3、NaCl、AgNO3
B.CuSO4、H2SO4、BaCl2
C.HCl、Na2SO4、NaOH
D.HCl、NaHCO3、NaNO3
20.(2分)下列物质的鉴别和除杂方法,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试剂或方法
A
鉴别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
滴入酚酞试液
B
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
滴入氯化钡溶液
C
除去氯化钙溶液中的少量盐酸
加入过量氢氧化钙溶液
D
除去硫酸钠溶液中的少量碳酸钠
加入适量稀盐酸
A.A
B.B
C.C
D.D
二、理解与应用(共29分)
21.(5分)溶解度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
(1)a、b、c三种固体(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①t2℃时,a、b、c三种固体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②t2℃时,完全溶解25克a物质至少需要水
克。a物质的饱和溶液质量分数是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50%。
(2)①常温下打开可乐瓶,溢出大量的气泡,由此可见二氧化碳气体溶解度与
有关系;
②喝了可乐后会打嗝,由此可见二氧化碳的溶解度还与
有关。
22.(8分)某兴趣小组归纳总结了有关酸和碱的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如图所示。其中A是一种生活中最常见的金属,B是一种常见的化合物,图中短线表示两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请根据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1)请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①
;反应④
。
(2)B可能是
(填化学式)。
(3)请你用文字描述反应⑤的实验现象
。
(4)图中所标的9个反应中,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填代号,下同),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
23.(11分)某兴趣小组同学去盐场参观,带回了部分粗盐样品,并对其进行了如图探究:
(1)操作①的作用为
。操作③的名称是
。操作④中用到玻璃棒,作用为
。
(2)用提纯得到的“精盐”配制100g
7.5%的氯化钠溶液。经检测,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有
(填序号)。
a.氯化钠固体不纯
b.称量时精盐与砝码放反了
c.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d.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查阅资料得知:粗盐中除含少量泥沙等不溶性杂质外,还含有少量的可溶性杂质(假定可溶性杂质只有MgCl2一种)为了得到较纯净的氯化钠,小组同学将所得的“精盐”又作了如图处理:
(3)往溶液Ⅰ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的原因是
,白色沉淀的化学式为
,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在得到的滤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的目的是
,溶液Ⅱ中含有的离子为
(用符号表示)。
(5)若实验过程中不考虑损耗,最终到的NaCl固体的质量将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原精盐中NaCl的质量。
24.(5分)我们接触过的有些化学反应是无明显现象的.如图三个实验都是通过滴加其他试剂的方法,使之产生明显的现象,以证明反应确实发生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甲中能证明反应发生的现象是溶液由
色变为无色.
(2)实验乙中要证明反应的确发生了,应选用的酸碱指示剂是
.
(3)小明同学则选用甲反应后的溶液滴入丙试管中,观察到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生成.由此既证明了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又推断出甲试管反应后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除指示剂外);请写出丙试管中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
三、实验与探究(共16分)
25.(9分)学习了复分解反应之后,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水溶液中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什么”产生了兴趣,请你一起研究学习,并回答下列问题。
【提出问题】水溶液中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查阅资料】a.酸在溶液中能电离出H+和酸根离子,碱在溶液中能电离出金属离子和
(填离子符号);Ba2+和SO42﹣结合生成BaSO4,BaSO4难溶于水,即在水中难电离。
b.一定体积的溶液中,离子的数目越多,其离子的浓度越大。电导率传感器用于测量溶液的导电性强弱,能反映离子浓度大小。相同温度下同种溶液电导率越大,离子浓度越大。
【实验探究1】
恒温条件下,向一定体积、一定浓度的稀Ba(OH)2溶液中滴加1~2滴无色酚酞试液,插入电导率传感器,然后滴加稀硫酸,测得溶液的电导率变化如图所示。
(1)写出Ba(OH)2与H2S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甲曲线上M点时,混合液体由
色变为无色。
(3)通过对甲曲线的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下同)。
A.M点前曲线下降的过程中,H+和OH﹣结合成H2O,Ba2+和SO42﹣结合成BaSO4
B.M点时离子浓度几乎为零
C.M点后溶液电导率逐渐增大,仅由于溶液中H+浓度逐渐增大
【实验探究2】
恒温条件下,向等体积、同浓度的稀Ba(OH)2溶液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试液,插入电导率传感器,然后滴加稀Na2SO4溶液,测得溶液的电导率变化如图中乙曲线所示。
(4)通过对乙曲线的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开始至完全反应过程中,电导率减小,溶液由红色逐渐变为无色
B.电导率下降到最低点时仍然较大,表明溶液中还存在较多离子
C.整个实验过程中,溶液中Na+数目一直增大
(5)通过比较分析,结合已学知识可知,溶液中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参与反应的离子,结合生成了沉淀、气体或水,导致其浓度
(填“增大”或“减小”)。
(6)N点时,溶液中所含的离子有
(填离子符号)。
(7)恒温条件下,向等体积、同浓度的稀Ba(OH)2溶液中插入电导率传感器,然后滴加稀CuSO4溶液,请你预测,溶液的电导率变化与图中的
(填“甲”或“乙”)曲线更接近。
26.(7分)中和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某同学利用图1装置研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液反应的过程,并用pH和温度传感器测量反应过程中相关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得到图2和图3。
(1)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仪器A中溶液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3)图3中V的数值最接近
(填“6”、“12”或“16”);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2中b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NaOH
B.取图2中c点所示溶液加热蒸干所得固体为纯净物
C.图2中c→d所示溶液中NaCl的质量不断增加
D.通过图3中f→g变化趋势可说明该反应的热量变化
(5)通过图3可知,中和反应是
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6)为理解稀盐酸和氢氧化钠两者之间发生反应的微观实质,绘制了如图.请你在右边的圆圈中填入适当的化学用语。
四、分析与计算(共15分)
27.(9分)实验室欲测定一瓶标签破损的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现取10g稀硫酸样品,将5%的氢氧化钠溶液逐滴加入到样品中,边加边搅拌,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加入,溶液pH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请回答:
(1)a点溶液中含有的离子是
。
(2)pH=7时,消耗氢氧化钠质量为
g。
(3)计算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至0.1%)
28.(6分)家庭食用碱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钠,为测定该食用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某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取24g食用碱,平均分为四份分别溶于适量水中,然后分别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钙溶液,实验数据如表: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四
食用碱质量
6g
6g
6g
6g
加入氯化钙溶液的质量
20g
40g
60g
80g
生成沉淀的质量
2g
4g
5g
5g
求:该食用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2020-2021学年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五四学制)
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解:A、豆奶粉与水混合后不均一不稳定,属于悬浊液,故A错;
B、燕麦粉与水混合后不均一不稳定,属于悬浊液,故B错;
C、味精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C正确;
D、食用油与水混合后不均一不稳定,属于乳浊液,故D错。
故选:C。
2.解:A、用洗发液洗去头发上的油脂,形成的是乳浊液,属于乳化作用;故选项错误;
B、用洁厕灵除去卫浴污垢属于溶解作用,主要原理不属于乳化作用;故选项正确;
C、用洗衣粉洗去手上的油污,形成的是乳浊液,属于乳化作用;故选项错误;
D、用洗洁精洗去油污,形成的是乳浊液,属于乳化作用;故选项错误;
故选:B。
3.解:A.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若采用的改变温度至恰好饱和的方法,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B.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如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为稀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也可能是浓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C.将5g某物质完全溶解于95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是5%,例如5g五水硫酸铜晶体完全溶解于95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是5%,该选项说法正确。
D.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还能再溶解其它的物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4.解:氯化钠溶于水时,离子向水中扩散需要吸收热量,与水分子结合形成水合离子的过程,放出热量,吸收的热量等于放出的热量,所以溶液的温度基本不变。
故选:C。
5.解:A、20℃时,10g水中加入4g氯化钠,形成13.6g溶液,说明该温度下10g水中最多能溶解13.6g﹣10g=3.6g氯化钠,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B、20℃时,10g水中最多能溶解13.6g﹣10g=3.6g氯化钠,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则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故选项说法错误。
C、①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0%,故选项说法错误。
D、③④均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6.解:A.设需要加入硝酸钾的质量为x,则:
x=2.5g,故A选项不合题意;
B.设需要蒸发水的质量为y,则:
y=10g,则剩余溶液的质量为:20g﹣10g=10g,故B选项符合题意;
C.由B选项解答过程可知,需要蒸发掉水的质量为10g,即原溶液质量的一半,而不是蒸发掉水分的一半,故C选项不合题意;
D.加入20g25%的硝酸钾溶液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7.5%,故D选项不合题意。
故选:B。
7.解: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高于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始终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所以甲为Na2CO3,故A正确;
B、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a点的溶解度在25.1g~27g之间,故B正确;
C、b、c点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b点、c点对应的乙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故C正确;
D、t2℃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33g,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00%=24.8%,所以不能在t2℃配出溶质质量分数为33%的乙溶液,故D错误。
故选:D。
8.解:A、酸中不一定都含有氧元素,如盐酸中不含氧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B、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物质不一定都是酸,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选项说法错误。
C、酸不一定都能与金属反应生成氢气,如硝酸氧化性很强,与金属反应生成水,故选项说法错误。
D、酸是指在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都能解离出H+,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9.解:由表格中的信息可知,白醋显酸性,能使紫甘蓝汁液变红色,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使紫甘蓝汁液变绿色,食盐溶液显中性,能使紫甘蓝汁液变蓝色,
A、橙汁显酸性,则在橙汁中加入紫甘蓝汁液显示红色,故错误;
B、苹果汁显酸性,则在苹果汁中加入紫甘蓝汁液显示红色,故错误;
C、蒸馏水显中性,则在蒸馏水中加入紫甘蓝汁液显示蓝色,故错误;
D、石灰水显碱性,则在石灰水中加入紫甘蓝汁液也可能显示绿色,故正确。
故选:D。
10.解:A、浓硫酸不能和二氧化碳反应,可以用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碳,该选项说法正确;
B、氢氧化铝无毒,能和胃酸中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可以用含Al(OH)3的药物中和胃液中过多的胃酸,该选项说法正确;
C、稀盐酸能和金属表面的锈反应,可以用稀盐酸除去金属表面的锈,该选项说法正确;
D、氢氧化钠溶液不能吸收水蒸气,不能用氢氧化钠溶液干燥氧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11.解:A.苹果的pH小于7,显酸性。胃酸过多症患者在空腹时不能进食过多的苹果,选项说法正确;
B.鸡蛋清的pH大于7,是碱性食物,选项说法正确;
C.苹果显酸性,其汁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选项说法错误;
D.苹果的pH小于葡萄的pH,所以苹果汁的酸性比葡萄汁强,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2.解:A、以氯化钠为原料“制碱”的过程中,先通入氨气的原因是氨气极易溶于水,且溶液显碱性,有利于二氧化碳的吸收,该选项说法正确;
B、海水中最多的物质是水,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海水“制碱”时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中含有水、氯化钠、碳酸氢钠、氯化铵等多种物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工业上从海水中获取金属镁时,为使镁元素完全沉淀应加入稍过量的氢氧化钙,不能加入氢氧化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A。
13.解:A、①中操作是过滤,必须使用的仪器是烧杯、漏斗、玻璃棒、铁架台、不需要试管夹,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①中发生的反应:氢氧化钙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钙,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了两种新的化合物,是复分解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
C、②中发生的反应: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Mg(OH)2+2HCl═MgCl2+2H2O,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③中不能电解MgCl2溶液得到金属Mg,应该是电解熔融的氯化镁得到镁和氯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14.解:A、在海水晒盐的过程中,水因不断蒸发而质量减少,氯化钠的质量相对不变,在蒸发池中溶液逐渐由不饱和变为接近饱和,进入结晶池中随着水分的不断蒸发,逐渐变成食盐的饱和溶液,结晶池中氯化钠质量分数大于海水中氯化钠质量分数,故选项说法正确。
B、结晶池内母液蒸发得到盐卤(亦称苦卤)中含有水、氯化钠、氯化镁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C、母液是NaCl的饱和溶液,但不一定是MgCl2、CaCl2的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气温高、湿度低、风力大、雨量少、阳光充足,有利于水分的蒸发,有利于食盐晶体析出,有利于海水“晒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5.解:除去食盐水中氯化钙、氯化镁和硫酸钠杂质得到纯净的食盐,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将镁离子沉淀;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可以将硫酸根离子沉淀;至于先除镁离子,还是先除硫酸根离子都可以;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沉淀,除钙离子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转化为沉淀,但是加入碳酸钠溶液要放在加入的氯化钡溶液之后,这样碳酸钠会除去反应剩余的氯化钡;完全反应后,再进行过滤,最后再加入盐酸除去反应剩余的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故操作顺序可以是①⑥③②⑤④或⑥①③②⑤④或①③⑥②⑤④。
故选:A。
16.解:A、20℃时,甲、乙溶液的状态不能确定,所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能确定,故A错误;
B、将20℃的甲、乙饱和溶液降温至0℃,溶解度都减小,析出晶体,仍是饱和溶液,溶解度乙大于甲,所以所得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乙大于甲,故B错误;
C、甲、乙的饱和溶液从40℃降温到20℃,饱和溶液的质量不能确定,所以析出固体质量也不能确定,故C错误;
D、将20℃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至40℃,溶解度都增大,不会析出晶体,所以两种溶液的组成均无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17.解:A、t3℃,a、b、c的溶液的状态不能确定,所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能确定,故A错误;
B、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所以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故B错误;
C、b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除去b中混有的少量a,故C正确;
D、t1℃时,b物质的溶解度最大,a、c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降低温度,a、b物质的溶解度减小,析出晶体,c物质的溶解度增大,不会析出晶体,应该按照t3℃时的溶解度计算,所以将t3℃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b>a>c,故D错误。
故选:C。
18.解:A、既是某个反应反应物,也是某个反应的生成物的物质,可以循环使用,该过程中除水外,能够循环利用的物质不是只有二氧化碳,还有氯化钠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B、制碱过程中首先析出的是碳酸氢钠,因为相同条件下,它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铵,先结晶析出,故选项说法正确。
C、5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50g,含义是5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50g氯化铵,则50℃时,向100g水中加入55g氯化铵充分搅拌,最多能溶解50g,所得溶液质量为150g,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氨碱法氯化钠的利用率只有72%%﹣74%,侯氏制碱法保留了氨碱法的优点,减少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原料利用率,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19.解:A、NaCl、AgNO3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能发生反应,且现象明显,故选项错误。
B、CuSO4、H2SO4与BaCl2溶液反应均产生硫酸钡白色沉淀,能发生反应,且现象明显,故选项错误。
C、HCl、NaOH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能发生反应,但现象不明显,故选项正确。
D、HCl、NaHCO3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能发生反应,且现象明显,故选项错误。
故选:C。
20.解:A、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都是显碱性溶液,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该选项方法不正确;
B、氯化钡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和盐酸,不能和稀盐酸反应,该选项方法正确;
C、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除去盐酸带入过量的氢氧化钙,该选项方法不正确;
D、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带入新的杂质氯化钠,该选项方法不正确。
故选:B。
二、理解与应用(共29分)
21.解:(1)①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a、b、c三种固体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②t2℃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所以完全溶解25克a物质至少需要水50克;a物质的饱和溶液质量分数是×100%=33.3%,小于50%;
(2)①常温下打开可乐瓶,瓶内的压强减小,溢出大量的气泡,由此可见二氧化碳气体溶解度与压强有关系;
②喝了可乐后会打嗝,可乐进入人体后温度升高,由此可见二氧化碳的溶解度还与温度有关。
故答案为:(1)①a>b>c;
②50;小于;
(2)①压强;
②温度。
22.解:(1)A是一种生活中最常见的金属,反应①是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H2SO4=FeSO4+H2↑。
反应④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2)B能与硫酸反应,也能与氢氧化钙反应,可能是碳酸钠,其化学式为Na2CO3(合理即可)。
(3)反应⑤是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实验现象是黑色固体逐渐消失(减少),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4)图中所标的9个反应中,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属于中和反应的是⑥⑨;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②③⑤⑥⑨,均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均属于复分解反应。
故答案为:
(1)Fe+H2SO4=FeSO4+H2↑;Ca(OH)2+CO2=CaCO3↓+H2O;
(2)Na2CO3(合理即可);
(3)黑色固体逐渐消失(减少),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4)⑥⑨;②③⑤⑥⑨。
23.解:(1)操作①的作用为增大粗盐和水的接触面积,加快溶解速率;
操作③的名称是过滤;
操作④中用到玻璃棒,作用为搅拌使液体均匀受热,防止液体飞溅。
故填:增大粗盐和水的接触面积,加快溶解速率;过滤;搅拌使液体均匀受热,防止液体飞溅。
(2)a.氯化钠固体不纯,导致氯化钠质量偏小,进一步导致氯化钠质量分数偏小;
b.称量时精盐与砝码放反了,导致氯化钠质量偏小,进一步导致氯化钠质量分数偏小;
c.量取水时仰视读数,导致量取水的体积偏大,进一步导致氯化钠质量分数偏小;
d.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不影响氯化钠质量分数。
故填:abc。
(3)往溶液Ⅰ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的原因是除净氯化镁,白色沉淀的化学式为Mg(OH)2,氯化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Cl2+2NaOH=Mg(OH)2↓+2NaCl。
故填:除净氯化镁;Mg(OH)2;MgCl2+2NaOH=Mg(OH)2↓+2NaCl。
(4)在得到的滤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的目的是除净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Ⅱ中含有的离子为Na+、Cl﹣、H+。
故填:除净过量的氢氧化钠;Na+、Cl﹣、H+。
(5)若实验过程中不考虑损耗,最终到的NaCl固体的质量将于原精盐中NaCl的质量,是因为过程中反应生成了氯化钠。
故填:大于。
24.解:(1)实验甲中氢氧化钙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能证明反应发生的现象是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故填:红。
(2)实验乙中要证明反应的确发生了,应选用的酸碱指示剂是紫色石蕊试液,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的碳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
故填:紫色石蕊试液。
(3)甲反应后的溶液滴入丙试管中,观察到先有气泡产生,是因为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即盐酸过量,后有白色沉淀生成,是因为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由此既证明了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又推断出甲试管反应后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氯化钙和氯化氢;
丙试管中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Na2CO3+CaCl2═CaCO3↓+2NaCl。
故填:氯化钙、氯化氢;Na2CO3+CaCl2═CaCO3↓+2NaCl。
三、实验与探究(共16分)
25.解:【查阅资料】:a.碱类物质的溶液中都含有OH﹣。
故填:OH﹣。
【实验探究1】:
(1)Ba(OH)2与H2S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OH)2+H2SO4=BaSO4↓+2H2O。
故填:Ba(OH)2+H2SO4=BaSO4↓+2H2O。
(2)M点的电导率是0,说明溶液中没有离子,表示两种物质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呈中性,因此酚酞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故填:红。
Ba(OH)2+H2SO4=BaSO4↓+2H2O.(3)A.M点前曲线下降的过程中,反应正在进行,溶液中的Ba2+与SO42﹣结合成BaSO4沉淀,H+和OH﹣结合成H2O.故A正确。
B.M点的电导率为0,表示两种物质恰好完全反应,所以溶液中的离子数目几乎为0,故B正确。
C.M点以后反应没有发生,但是滴入的稀硫酸含有H+和SO42﹣,使溶液的电导率有逐渐增大。故C不正确。
故选:AB。
【实验探究2】:
(4)A.乙曲线先逐渐下降至最低点,表示反应从开始到完全反应的过程,溶液的电导率逐渐减小。此时溶液仍然呈碱性,因此酚酞溶液不会变为无色。故A不正确。
B.电导率下降到最低点时,溶液中还有未反应的Ba(OH)2和生成的NaOH,还有大量的Ba2+、OH﹣和Na+.故B正确。
C.因为整个实验过程中,溶液中Na+数目没有减少,且随着不断加入Na2SO4,Na+数目一直增大。故C正确。
故选:A。
(5)参与反应的离子,结合生成了沉淀、气体或水后,离子数目减少,导致离子的浓度也减小。
故填:减小。
(6)Ba(OH)2溶液与Na2SO4溶液发生的反应是:Ba(OH)2+Na2SO4═BaSO4↓+2NaOH.恰好完全反应时,对应的点是乙曲线的最低点,此时溶液中含的溶质是氢氧化钠,含有两种离子
OH﹣和Na+.N点表示反应结束后,继续加入Na2SO4溶液的一点,因此N点对应的溶液中含有OH﹣、Na+和SO42﹣。
故填:OH﹣、Na+和SO42﹣。
(7)向Ba(OH)2溶液滴加CuSO4溶液混合,发生的反应是:Ba(OH)2+CuSO4═BaSO4↓+Cu(OH)2↓.溶液中的离子数目逐渐减小,恰好完全反应时,离子数目几乎为0.之后继续滴加CuSO4溶液,溶液中的Cu2+和SO42﹣数目逐渐增大。在此过程中,溶液的电导率先逐渐减小至0,然后又逐渐增大。因此与甲曲线更接近。
故填:甲。
26.解:(1)在烧杯中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
(2)仪器A中是盐酸溶液,溶质是HCl;
(3)根据图2和图3
的信息可知,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当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温度最高,所以图3中V的数值最接近12;
(4)A.在图2中b点所示溶液中pH>7溶液呈碱性,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NaOH,故A正确;
B.图2中在c点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溶质是NaCl,溶液加热蒸干所得固体为纯净物,故B正确;
C.图2中在c点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c→d所示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不会增加,故C错误;
D.图3中f→g变化趋势说明溶液的温度降低,并不能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故D错误。
(5)根据图3中,e→f曲线变化可知随着反应进行,溶液的温度升高,说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6)中和反应的实质是酸中的氢离子与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呈水,所以稀盐酸和氢氧化钠两者之间发生反应后,图中的微粒是水分子、钠离子与氯离子。
故答案为:
(1)NaOH+HCl=NaCl+H2O;
(2)HCl;
(3)12;
(4)CD;
(5)放热;
(6)。
四、分析与计算(共15分)
27.解:(1)由图示可知,在a点时溶液的pH小于7,说明加入的NaOH完全反应,有剩余的硫酸,所以溶液中含有的离子为:Na+、H+、SO42﹣;
(2)pH=7时,消耗氢氧化钠质量为16g×5%=0.8g;
(3)由图示可知,在溶液的pH等于7,消耗的NaOH溶液的质量为16g,溶质的质量为:16g×5%=0.8g,
10g稀硫酸样品含有H2SO4的质量为x
2NaOH+H2SO4═Na2SO4+2H2O
80
98
0.8g
x
=
x=0.98g
稀H2SO4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9.8%。
故答案为:(1)Na+、H+、SO42﹣;
(2)0.8;
(3)稀H2SO4的溶质质量分数为9.8%。
28.解:设每份食用碱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CaCl2+Na2CO3=CaCO3↓+2NaCl
106
100
x
5g
=
x=5.3g
食用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100%=88.3%。
故答案为:食用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88.3%。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