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杜甫诗三首(共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10 08:12: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杜甫诗三首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提起唐代诗歌,人们眼
前就会走来一位面色憔悴、悲天悯人的大诗人,他,就是杜甫。晚
年漂泊流浪,终了一生。目睹盛唐气象的破灭,他用嘶哑的歌喉唱
出一片中唐的血泪。诗人感怀伤秋、缘古伤今、登高伤时,其心也凄清,其诗
也沉郁。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这位笔跨千古、气盖百代的伟大诗人,去领略他
诗篇中那深沉丰富的情感和无与伦比的意趣。
杜甫
摘要




课前学习
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
课前学习
1

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
味,体
会古典诗歌之美。
2

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3

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杜甫
(
712

770
)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

杜工部


少陵

等。河南巩县
(
今河南巩义
)
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约有
1500
首诗歌留存于世

诗艺精湛。其作品显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在中国古典诗
歌中影响深远,被后世称为“诗史”,其人也被尊为“诗圣”。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
(
766
)
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时的作品。持续八年


安史之乱

,至广德元年
(
763
)
始告结束,
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
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
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诗
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
是非常寂寞、抑郁的。《秋兴》这组诗,融合了夔州萧条的秋色,凄清的秋声,
诗人暮年多病的苦况,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远。
《咏怀古迹
(
其三
)
》题为咏怀,也写于大历元年
(
766
)
。诗人曾在十年前因
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所以诗人在咏叹王昭
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
达自己的
深沉怨恨。
《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
(
767
)
,当时诗人正因为

安史之乱

而客居
四川,那年他已经五十五岁,
动荡的社会,漂泊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缠身,痛
苦不堪。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他来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
对苍茫秋景和滚滚长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为了抒发心中这种深沉
的情感,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后人给予这首诗极高的评价,胡应麟就曾经
说这首《登高》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是毫不夸张的评价。
基础知识
一、读准字音
萧森


(
)(
)
急暮


(
)



(
)



(
)


清沙白
(
)



(
)



(
)



(
)
繁霜


(
)
三、词类活用
玉露
凋伤


枫树林
(
使动用法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句积累
1

________________
,塞上风云接地阴。
[
杜甫《秋兴八首
(
其一
)

]
2

无边落木萧萧下,
________________

(
杜甫《登高》
)
3

________________
,百年多病独登台。
(
杜甫《登高》
)
4

风急天高猿啸哀,
________________

(
杜甫《登高》
)
5

群山万壑
赴荆门,
________________

[
杜甫《咏怀古迹
(
其三
)

]
课文探究

秋兴八首
(
其一
)
》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通过对巫山、
巫峡深秋景象的描绘,渲染了阴沉萧森、动乱不安的环境气氛,抒写了自己因
离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前途未卜的国家的
担忧。
《咏怀古迹
(
其三
)

是诗人经过昭君村时所作怀古伤己的咏史诗。诗人借
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来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漂泊的悲
苦情怀。
《登高》通过重阳登高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江边深渊空旷的景色,
抒发了诗人常年漂泊、潦倒一生、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
《秋兴八首(其一)》的主旨句是哪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分析。
参考答案: (1)颈联是主旨句。①“丛菊两开他日泪”点出诗人滞留夔州已有两年,眼看菊花两度开放,幽思不已,泪如泉涌,足见心情的哀伤。②“孤舟一系故园心”说明作者漂泊在外,有家难归。寄身孤舟,故园之思,一心长系。“孤舟”成为作者漂泊流浪的意象,其情令人怆然。
(2)这一联表达了作者羁留的悲苦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为本诗主旨所在。
《咏怀古迹(其三)》的中间两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进行分析。参考答案: 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这里有去与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下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身体不能归,魂魄却归来。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
《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两联分别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意蕴?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落木——无边,萧萧下——生命之短暂;长江——不尽,滚滚来——时间之永恒。面对无边落木,诗人感到人生的短暂和无奈;而看到眼前滚滚不尽的长江,诗人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2)①国事艰难,壮志难酬。此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四年,可是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自己已经人到暮年,不能为国家效力,恨自己壮志难酬。②人生潦倒,消愁无途。诗人孤苦无依,满腹愁情,无法消除。
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脉络,不仅是悲自然萧瑟之秋,更是悲人
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思,意境深闳,
蕴含丰厚。
秋兴八首
(
其一
)
1

情景交融,意蕴丰厚
全诗情景交融,以描绘秋景作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秋
2

语言练达,生动传神
颔联中的


”“


二字,极为练达而传神。尾联在

白帝城高

之后

以“急暮砧”,
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最为杰出的是颈联之
遣词造句。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又下
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向往归故园,然而心愿始终无法实现,每见
菊花开放就潸然落泪。
1

行文变化,意境开阔
本诗
在写法上注意前后变化。首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好比画家的
工笔画,形、声、色、态一一得到体现;颔联虽也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
却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
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颈联抒情,从纵
(
时间
)


(
空间
)
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到多病残生;尾联又从白发日多、抱病断饮
归结到事世艰难及潦倒的根源。如此,忧国伤时之情跃然纸上,使主题更为鲜
明,意境更为开阔。


2

沉郁顿挫,含蓄深沉

沉郁

主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像这首诗将诗人万里漂
泊、身体多病、客居他乡、孤独无依的悲伤心情一
起倾泻出来;“顿挫”则包括
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和章法的曲折变化等。
咏怀古迹
(
其三
)
对比反衬,刻画人物
本诗运用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这里有去和留的对比:离
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下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



却没能



,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通过这
些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悲
惨命运。
杜甫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