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课时作业含答案(3份打包)部编版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课时作业含答案(3份打包)部编版必修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10 15:03:10

文档简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B )
A.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B.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C.莫春者,春服既成
D.乌江亭长檥船待
解析:A项,“希”同“稀”;C项,“莫”同“暮”;D项,“檥”同“舣”。
2.与“夫子何哂由也”中的“何”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
A.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B.且许子何不为陶冶
C.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D.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解析:B项和例句都意为“为什么”。A项,意为“什么”;C项,与“如”连用,意思是“怎么样,如何”;D项,意为“什么”。
3.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余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 C )
A.居则曰:“不吾知也!”
B.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C.异乎三子者之撰
D.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解析:C项是状语后置句。其余三句均是宾语前置句。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A )
例句:风乎舞雩
A.曾皙后
B.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C.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D.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解析:例句是名词作动词,吹风、乘凉。A项,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B项,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C项,形容词作名词,勇气;D项,形容词作名词,小相。
5.下列对加点词词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C )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解析:①②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词后,相当于“然”。③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舒缓语气,不译;④助词,用在句末,表示疑问,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其言不让
让:谦让
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如:像
C.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处
D.吾与点也
与:赞成
解析:如:或者。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D )
A.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B.千乘之国
赤也为之小
C.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为积威之所劫哉
D.舍瑟而作
毕礼而归之
解析:A项,介词,因为/动词,用;B项,结构助词,的/代词,指诸侯;C项,动词,治理/介词,表被动;D项,都是连词,表顺承。
8.下列各组句子属于孔子评论弟子“志”的一组是( B )
①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②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③夫子何哂由也
④非诸侯而何
⑤吾与点也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⑤
解析:①是子路的“志”,③是曾点询问孔子为何笑子路。
9.下列关于孔子和曾皙的对话,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C )
A.曾皙的出场不同于别的弟子,子路等人坦陈志趣时,曾皙一边聆听孔子与他们的对话,一边悠然自得地鼓瑟,这一举动恰好反映了当时师生和谐对话的气氛。
B.孔子提问曾皙时,曾皙鼓瑟正接近尾声,他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这些似乎很平常的动作描写,却生动地显现了曾皙洒脱而又知礼的形象。
C.曾皙的答词不同于一般,他用非常理性的语言述说他的志向,表现出他高于其他几位弟子的地方。
D.曾皙的理想蓝图符合儒家礼仪之邦的治国理想,深深地打动了孔子,因而孔子喟然而叹。这喟叹既表现了孔子对曾皙言志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曾皙勾画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师生之间得到了感情上的交流与共鸣。
解析:曾皙没有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他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10.翻译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译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有(别国)军队来攻打它,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我治理它,等到三年后,可以让百姓人人(都)有勇气,而且懂得道理。
(2)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译文:暮春的时候,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成年人五六个,小孩六七个,到沂水边沐浴,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来。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儒家幸福观主要体现在关于人生理想的论述当中,其特点一是①精神快乐重于物质享受,二是社会幸福重于个人幸福。孔子是对于物质享受与精神快乐两相兼顾的人,但更重视后者。他的学生颜回,日子过得很苦,但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对这种幸福观极为赞许。但是,这种幸福观错在②把物质享受与精神快乐对立起来,发展到极端,就是禁欲主义。道家幸福观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夭等都持淡泊态度,注重人之本性的内心的幸福,对于儒家幸福观③是一种补充。
解析:空①,要与特点二在表达内容和形式上形成对应;空②,是对颜回清苦的生活与精神快乐的提炼;空③,是道家幸福观与儒家幸福观的关联理解。
12.阅读下面这则故事,写出它的寓意。
鲁哀公对庄子说:“我们鲁国儒士很多,唯独缺少像先生这样从事道术的人才。”庄子不以为然地说:“别说从事道术的人才少,就是儒士也很缺。”鲁哀公反问庄子:“你看全鲁国的臣民几乎都穿戴儒者服装,能说鲁国少儒士吗?”庄子说:“我听说在儒士中,头戴圆形礼帽的通晓天文,穿方形鞋的精通地理,佩戴五彩丝带系玉玦的遇事清醒果断。但造诣很深的儒士平日不一定穿儒服,着儒装的人未必就有真才实学。您如果认为我判断得不正确,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发布命令,身穿儒服却没有真才实学的冒牌儒士一律问斩!”鲁哀公采纳了庄子的谏言,在全国张贴命令。不过5天,鲁国上上下下再也看不见穿儒服的“儒士”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示例一:真才实学不是靠衣着来装扮的,形式不能取代实质。
示例二:一种思想、学说或职业吃香与流行后,就会有人弄虚作假,附庸风雅,借以谋取私利。
示例三:当权者应有明辨真伪的眼光,不能只满足于表面繁荣。
齐桓晋文之事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
A.衅钟(xìn)  数罟(cù
ɡǔ)
忖度(cǔn
duó)
彼恶知之(è)
B.供养(ɡōnɡ)
便嬖(biàn
bì)
赴诉(sù)
弃甲曳兵(yè)
C.商贾(ɡǔ)
饿莩(piǎo)
放辟(pì)
邪侈(chǐ)
D.赡养(zhān)
衣帛(yì)
庠序(xiánɡ)
孝悌(tì)
解析:A项,“恶”应读“wū”;B项,“便”应读“pián”;D项,“赡”应读“shàn”。
2.下列各句中,全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C )
A.①无以,则王乎  ②对曰:“将以衅钟。”
B.①盖亦反其本矣
②挟太山以超北海
C.①王说
②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D.①愿夫子辅吾志
②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解析:A项,①“以”同“已”,②无通假字;B项,①“盖”同“盍”,“反”同“返”,②无通假字;C项,①“说”同“悦”,②“罔”同“网”;D项,①无通假字,②“涂”同“途”。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不敏:愚钝
B.俯足以畜妻子
妻子:妻子和儿女
C.申之以孝悌之义
孝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
D.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是故:就是这个缘故
解析:D项,是故:因此,所以。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若无罪而就死地 就:走向
B.挟太山以超北海
超:超过
C.度,然后知长短
度:计量长短
D.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恒:长久
解析:超:越过。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A.①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②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B.①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②挟太山以超北海
C.①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②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
D.①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②莅中国而抚四夷
解析:A项,①②都是副词,相当于“本来”。B项,①介词,表方式,相当于“拿”“用”;②连词,同“而”。C项,①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对”;②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可不译。D项,①连词,相当于“却”;②连词,连接并列关系的词组。
6.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D )
A.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
D.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解析:A、B、C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D项为一般句式。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
B.
C.
D.
解析:A项,诸:“之乎”的合音词。
8.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
A.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孔伋(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
B.孟子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元文宗时他被封为“亚圣”。
C.《孟子》共七篇,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分别为《梁惠王》
《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
D.南宋时,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
《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取材依据。
解析:孟子是孔伋的再传弟子。
阅读下文,完成9~13题。
曰:“……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数,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今王发政施仁 
今:现在
B.今也制民之产
制:规定
C.申之以孝悌之义
孝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
D.然而不王者
然:这样
解析:今:假如。
10.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解析:①②请求别人允许自己做某事。③连词,用来;④介词,用。
11.下列句子从分句间的关系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B )
①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③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④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⑤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③/②④/⑤⑥
B.①③⑥/②/④/⑤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⑤/②⑥
解析:B项,分句间关系依次为:假设关系、因果关系、转折关系、并列关系。
1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文章集中体现了孟子“仁政”的主张,这是孟子政治思想及其社会理想的核心。
B.孟子在谈话中首先从“养”“教”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这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
C.为了说服齐宣王,孟子在谈话中提出了从田宅桑畜到礼义庠序的王道仁政模式图。
D.孟子在说理中充分运用了对比,展现了他善于论辩、言辞富有气势的特点。
解析:B项,“教”与“养”的关系颠倒了。
1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译文:没有稳定的财产而有稳定的能坚持道德准则的心,只有士才能做到。像一般百姓,那么没有稳定的财产,于是就没有稳定的心。
(2)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译文:因此圣明的国君规定民众的产业,一定要使百姓向上足够赡养父母,向下足够养活妻子孩子。
14.以孟子的“民本”思想为话题,仿照所给句子的句式特点,在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
屈原流落汨罗江,心怀楚国,吟唱“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颠沛流离,心怀苍生,高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孟子游说诸侯,心系黎民,高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解析: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是施行“仁政”,他高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游说于诸侯国。将此内容依照所给句子的句式特点进行组织即可。
15.用“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作全句的开头和叙述的主体,重组下面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要改变原意。
孟子,性格锐利、强悍,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
答: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是性格锐利、强悍的孟子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来的,而孟子也就因此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
解析:本题属于主体变化类的重组,它要求变化句子的陈述对象。原句子的陈述对象为“孟子”,重组后的第一个分句必须是“中国知识分子……呐喊”,其他分句可以灵活安排。
庖丁解牛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B )
A.所踦(yǐ) 硎(xínɡ)   怵然(chù)
B. (huā)
砉然(huò)
向然(xiǎnɡ)
C.大郤(xì)
大窾(kuǎn)
謋然(huò)
D.中音(zhònɡ)
肯綮(qìnɡ)
庖丁(páo)
解析:“”应读“huō”,“砉”应读“xū”。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B )
A.善哉!技盖至此乎
B.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C.砉然向然
D.善刀而藏之
解析:A项,“盖”同“盍”,何、怎么;C项,“向”同“响”;D项,“善”同“缮”,揩拭。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和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
A.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B.未尝见全牛也
C.依乎天理
D.虽然,每至于族
解析:A项,古义,没有不是;今义,副词,只,不外乎。C项,古义,牛体的自然结构;今义,自然的道理。D项,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连词,表转折。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B )
例句: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A.良庖岁更刀
B.以无厚入有间
C.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
D.岸土赤而壁立
解析:例句中,奇,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奇观。A项,岁,名词作状语,每年;B项,厚,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厚度;C项,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D项,壁,名词作状语,像墙壁一样。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A )
例句:臣之所好者道也
A.良庖岁更刀,割也
B.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
C.如土委地
D.刀刃若新发于硎
解析:例句与A项都是判断句。B项是宾语前置句,即“未尝技经肯綮”;C项是省略句,“如土委(于)地”;D项是状语后置句,应是“于硎发”。
6.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族庖月更刀  
 族:形容词,众
B.每至于族 
族:名词,(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C.善哉!技盖至此乎 
善:形容词,好、妙
D.善刀而藏之 
善:形容词,好好的
解析:D项,善:同“缮”,修治,文中是“揩拭”的意思。
7.下列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技盖至此乎  乎:疑问语气词,呢
进乎技矣
乎:相当于“于”,可不译
B.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为:介词,替,给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为:动词,作为
C.怵然为戒   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虽然,每至于族
然:代词,这样
D.合于《桑林》之舞
   
于:介词,引出对象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于:介词,从
解析:D项,第二句中“于”为介词,对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乃中《经首》之会 中:合乎
B.技盖至此乎
盖:同“盍”,何、怎么
C.技经肯綮之未尝
技:技术
D.如土委地
委:散落,卸落
解析:技,应是“枝”字,指支脉。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D )
A.
B.
C.
D.
解析:D项,均为连词,表顺承。A项,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名词,处所。B项,介词,对于/介词,对。C项,动词,依照,顺着/趁着。
10.下列对文章第三段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庖丁解牛技巧发展的第二阶段:三年后,不再把牛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为他对牛的身体结构已完全了解,这反映了他技术的精湛。
B.庖丁技术高超的原因之一是他对技术的追求超过了对“道”的追求。
C.庖丁解牛的故事说明,凡事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认识并掌握其客观规律;只有认识并掌握它的客观规律,做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D.庖丁解牛的故事启示我们,技术的高超并非天生而来,而是长期反复实践的结果。
解析:B项,应为“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本文选自《庄子·养生主》,《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是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
B.《庖丁解牛》是一则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生动直观,使抽象的“道境”形象化。
C.文章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师的对比,一是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D.文章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的“道”的解说,以此表明主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解析:只有两种对比,“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错。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译文:现在,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了,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2)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译文:即使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
13.阅读下面一则寓言,写出寓意。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感到自由自在,于是他积极修炼,终于化成了蝴蝶。蝴蝶日日为食物奔波,还要防备天敌。蝴蝶很怀念曾经是庄周的日子。
答:没得到的总比已有的好,拥有了又怀念失去的。
解析:寓意表达题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透过现象提取带有普遍性的哲理,二是揭示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讽刺意义。
14.仿照下面关于孔子的一段话,写一段关于庄子的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不一定要与例句句式完全一致,不少于50字。
示例:孔子是一缕和煦的风,从历史的深处吹来,拂过两千多年的山高水远,礼而娴雅,仁而宁静,让君子如沐暖阳坦荡荡,让小人如临深渊长戚戚。
答:庄子是一首悠扬的歌,从人的心灵深处唱起,响彻九万里的山山水水,恣情挥洒,浩荡奇警,教我们感慨世人之数数然,赞叹圣人之游无穷。
解析:仿写时注意句式结构和内容,句式结构不要求完全相同,但也是越接近越好;内容要体现庄子的特点并且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15.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出正确的句子,使之前后连贯。(填写序号)
庖丁解牛的技术由低到高分为三个阶段,即“所见无非牛者”“未尝见全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由此,我联想到佛家的人生三境界:②;③;①。这样看来,庖丁解牛技术的三个阶段和佛家的人生三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并且比附起来,还可以一一对应。
①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
②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③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解析:“所见无非牛者”,即“所见是牛”,或者“看牛是牛”。这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人生境界是一致的,即所见之物就是事物本身。“未尝见全牛”意思是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形容技艺已经达到非常纯熟的地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佛家人生第二境界关注的不再是山水的全貌,而是一石一木、一朵涟漪。“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解牛不再是一种谋生手段,而是人生价值的体现。技术隐去
,解牛过程“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成为一种享受。“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河水,不过,人已经变了,不再囿于一石一木、一朵涟漪,而是物我合一、物我两忘。
第二课时 能力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修身”,他主张并践行的做人要做君子、不做小人,成为儒家对后世的遗嘱。只要是中国人,即使不通文墨,甚至________,也乐于被人称为君子,而绝不愿意被人看作小人。由此,儒家的遗嘱,也就变成了整个中国文化的主要遗嘱。
其实,孔子完整的人生________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一辈子下来,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达到,而且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十余年奔走于一个个政治集团之间,并无成效。回来一看,亲人的离世使“齐家”也成了一种自嘲。最后,他唯一能抓住的,只有修身。因此,他真正实践了、可让别人信赖的结论,也只有这一条。(    ),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不错,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因为与人人有关,所以能够代代感应,成为有效遗嘱。
做君子、不做小人,这是一种永不止息的人格动员,它使多数社会成员经常发觉自己与君子的差距,然后见贤思齐,产生对________的向往。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身”、________人格的过程,而“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肯定名不副实。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D )
A.目不识丁  计划  高山仰止  锻铸
B.不学无术
计划
高山景行
铸造
C.不学无术
规划
高山仰止
铸造
D.目不识丁
规划
高山景行
锻铸
解析:目不识丁:形容人不识字。不学无术:没有学问,没有能力。规划: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计划:工作或行动以前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高山仰止:比喻道德崇高,令人仰望。高山景行:崇高的德行。锻铸:锻炼;磨炼。铸造:熔化金属铸模成型的技术。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只是自己没有做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B.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达成,别人听着也等于对牛弹琴。
C.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达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D.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只是别人听着等于对牛弹琴,自己也没有做到。
解析:A项,“目标”和“做到”不搭配;B项,“别人听着也等于对牛弹琴”与前一分句主语不一致;D项,递进关系错误,应该把前后句子颠倒一下。原文中,“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应该放在“不但”之前。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A.“修身”本是他规划的起点
B.他规划的起点本来是“修身”
C.作为他规划的起点的“修身”
D.“修身”作为他规划的起点
解析:A项与下文衔接最紧密,故选A。
4.在下面横线处仿照前面画波浪线的句子,各补写两个句子。
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往哲先贤那里,人们学得他们的品格,从孔子学得仁爱的情怀,从鲁迅学得批判的精神,(从老子学得无欲的品行),(从巴金学得博爱的胸怀);从古今中外的著述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史记》的严谨态度,文天祥《正气歌》的浩然正气,(拜伦《唐璜》的奋斗热情),(歌德《浮士德》的睿智人生)。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解析:填前两空应注意上文的“往哲先贤”“品格”等词语,明确文中“孔子”“鲁迅”是示例,故所填亦应是此类人物及其相关品格。填后两空,则应注意“古今中外的著述”,明确“司马迁《史记》”“文天祥《正气歌》”是示例,故所填亦应是此类作家作品及其表现出的品格。
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对画线处进行调整,使句子语意连贯,句式协调。(字数不得增减)
庄子①像水一样冷静,又像火一样热烈。几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受了他的影响,一方面疾恶如仇,嬉笑怒骂;另一方面却又把天大的事,化成一股清风,一弯明月。他那②文笔的恣肆,寓言的生动,深刻的思想,更是时时令人击节赞叹。
答:①像火一样热烈,又像水一样冷静
②文笔的恣肆,寓言的生动,思想的深刻(或:恣肆的文笔,生动的寓言,深刻的思想)
解析:①“一方面……另一方面……”的前一分句阐释的是“像火一样热烈”,后一分句阐释的是“像水一样冷静”,所以此处两句话的语序应互换,以保持上下文语意的照应。②三个短语各自内部的结构调整一致。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指出,蟹虽然有“六跪”和“二螯”,但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这是因为它“用心躁也”。
(2)韩愈在《师说》中谈到士大夫之类因地位尊卑耻于从师的句子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涉江采芙蓉》中“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转换了视角,写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思念,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展现在他眼前的,无非是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
(选自《庄子·说剑》,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
A.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
B.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
C.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
D.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
解析:“宰人上食王三环之”意思是“厨师献上食物,赵王围着座席惭愧地绕了三圈”,“王三环之”为一个整体,故排除A、C两项。“庄子曰”后显然要停顿,故排除B项。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太子,古代储君称谓。自秦朝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或皇太子。封建社会的太子,其地位仅次于皇帝,并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
B.寡人这个称号是秦始皇之前的君主的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而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此自称。
C.天子,臣民对帝王的称谓。天子,顾名思义,天之嫡长子。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权,自称其权力出于神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天子。
D.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解析:而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 )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解析:A项,“庄子剑术高超”错误。C项,应是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庶人之剑,而不是天子之剑。D项,主旨是劝说赵文王治国。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译文: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终止赵王对剑术的喜爱。
(2)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译文: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
(3)夫子休,就舍待命。
译文:您歇着吧,到馆舍等待命令。
参考译文:
从前赵文王喜欢剑术,客居在宫门左右想要成为他门客的剑士有三千多人,(这些人)夜以继日地在他面前比试剑术,每年死伤的有一百多人,(赵文王)仍然喜好这件事而不厌倦。像这样过了三年,国力日益衰退,各诸侯都在谋算怎样攻打赵国。太子悝感到忧患,招募左右的人说:“谁能够说服赵王停止比试剑术,就赏赐他千金。”左右的人说:“庄子能做到。”
太子于是派人携带千金送给庄子。庄子不接受,跟随使者一同前往,见到太子说:“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终止赵王对剑术的喜爱。假使我向上游说赵王却违背了赵王的心意,向下也未能符合太子的意愿,那就会遭到刑戮而死去,我还怎么能安心接受千金呢?假使我向上能说服赵王,向下能合于太子的心意,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太子说:“是这样。我们赵王所接见的,只有精于剑术的人。”庄子说:“好的。我擅长舞剑。”太子说:“现在您如果一定要穿读书人的衣服去见大王,事情一定不会成功。”庄子说:“请允许我准备剑士的服装。”准备剑士服装用了三天,才去拜见太子。于是太子才和他去拜见赵文王。
庄子不急不忙地进入殿内,见到赵文王也不跪拜。赵文王说:“你想拿什么话来开导我?”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欢剑术,所以以剑术拜见大王。”赵文王说:“你的剑术怎么能制服对手?”庄子说:“我的剑术,十步之内可杀一人,行走千里也不会受人阻滞。”赵文王非常高兴,说:“天下没有谁是你的对手了!”庄子说:“击剑的要领是,故意把破绽露出来,用小利引诱对手,后于对手发起攻击,同时要抢先击中对手。希望能够试一试。”赵文王说:“您歇着吧,到馆舍等待命令。我下令设剑术比赛再请先生。”
赵文王于是用七天时间让剑士比武较量,死伤的有六十多人,从中选拔出五六个人,让他们拿剑到殿下,这才召请庄子。赵文王说:“今天可让剑士们跟先生比试剑术了。”庄子说:“我已经盼望很久了。”赵文王说:“先生所使用的剑,长短怎么样?”庄子说:“我用什么剑都可以。然而我有三种剑,听凭大王使用,请允许我先谈谈(这三种剑)而后再进行比试。”
赵文王说:“愿意听你介绍三种剑。”庄子说:“有天子之剑,有诸侯之剑,有百姓之剑。”赵文王说:“天子之剑怎么样?”庄子说:“天子之剑,用燕谿的石城山做剑尖,用齐国的泰山做剑刃;包容四方,囊括四季;靠五行来统驭,靠刑律和德教来论断;向上割裂浮云,向下斩断地纪。这种剑一旦使用,可以匡正诸侯,使天下人全都归服。”赵文王听了茫然若失,说:“诸侯之剑怎么样?”庄子说:“诸侯之剑,用智勇之士做剑尖,用清廉之士做剑刃;对上效法于天而顺应日月星辰,对下取法于地而顺应四时,居中则顺和民意来安定四方。这种剑一旦使用,四境之内,没有不归服而听从国君号令的。”赵王说:“百姓之剑又怎么样呢?”庄子说:“百姓之剑(一旦使用),(人)全都头发蓬乱、鬓毛突出、帽子低垂,瞪大眼睛而且说不出话。相互在人前争斗刺杀,上能斩断脖颈,下能剖裂肝肺,跟斗鸡没有什么不同,一旦命尽气绝,对于国事就什么用处也没有了。如今大王拥有天子的地位却喜好庶人之剑,我私下认为大王应当鄙薄这种做法。”
赵文王于是牵着庄子来到殿上。厨师献上食物,赵王围着座席惭愧地绕了三圈。庄子说:“大王安坐下来定定心气,剑术之事我已启奏完毕。”于是赵文王三个月不出宫门,剑士们都在自己的住处自刎而死。
PAGE
18课时作业2 烛之武退秦师
第一课时 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D )
A.氾南(fán) 
贰于楚也(èr)
陪邻(péi)
B.缒(zhuì)
佚之狐(yì)
烛之武(zhú)
C.共其乏困(ɡōnɡ)
秦伯说(yuè)
夫晋,何厌之有(fú)
D.逢孙(fénɡ)
越国以鄙远(bǐ)
阙秦(quē)
解析:D项,“逢”应读“pánɡ”。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全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C )
①且贰于楚 ②无能为也已
③夜缒而出
④亡郑以陪邻
⑤共其乏困
⑥夕设版焉
⑦秦伯说
⑧失其所与,不知
A.①②④⑤
B.②③⑥⑦
C.②⑤⑦⑧
D.③④⑥⑧
解析:②“已”同“矣”,⑤“共”同“供”,⑦“说”同“悦”。⑧“知”同“智”。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活用类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A )
①烛之武退秦师
②且贰于楚也
③晋军函陵
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⑤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⑥越国以鄙远
⑦朝济而夕设版焉
⑧因人之力而敝之
⑨既东封郑
A.①④⑤/②/③/⑥/⑦⑨/⑧
B.①④⑤/②③/⑥⑧/⑦⑨
C.①④⑤/②/③/⑥⑧/⑦⑨
D.①④⑤/②/③⑦⑨/⑥⑧
解析:①④⑤均为使动用法;②为数词作动词;③为名词作动词;⑥为名词的意动用法;⑦⑨为名词作状语;⑧为形容词作动词。
4.下列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B )
①是寡人之过也
②敢以烦执事
③夫晋,何厌之有
④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⑤以乱易整,不武
⑥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⑦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⑧忌不自信
A.①⑧/②⑥/③⑤/④⑦
B.①⑤/②⑥/③⑧/④⑦
C.①②/③/④⑦/⑤⑧/⑥
D.①②/③⑥/④⑦/⑤⑧
解析:①⑤为判断句,②⑥为省略句,③⑧为宾语前置句,④⑦为状语后置句。
5.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是寡人之过也
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⑥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A.①③④/②⑥/⑤
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
D.①⑤/②⑥/③④
解析:①④助词,的;②③⑥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代词,指“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B )
例句:秦伯说,与郑人盟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B.晋军函陵
C.共其乏困
D.夜缒而出
解析:例句中的“盟”为名词作动词,结盟。A项,使动用法,使……灭亡;B项,名词作动词,驻军;C项,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D项,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假如没有
B.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助
C.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D.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辞:推辞
解析:“济”在这里是“渡河”的意思。
8.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阙秦以利晋 以:连词,表并列
B.因人之力而敝之
而:连词,表修饰
C.子亦有不利焉
焉:语助词,表陈述
D.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若:连词,假如
解析:“而”,连词,表转折。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解析:A项,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物品。B项,古义,在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C项,古今同义。D项,古义,那个人,此句中指秦穆公;今义,尊称男人的妻子。
1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
“春秋三传”。
B.“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如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C.在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D.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解析:“侯”是二等爵,比“伯”高一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见:拜见
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然而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尝:曾经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唯:只有
解析:D项,“唯”是句首语气助词,表示希望。
1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D )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解析:①是烛之武推辞见秦君的话,③是郑文公说的话,②④⑤都能表明烛之武的机智善辩。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晋、秦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国土被占,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推荐烛之武去说退秦师。
B.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牢骚满腹,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以解除国家危难。
C.烛之武说服秦王退兵时,既充分考虑到郑国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
D.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叙事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烛之武说服秦王时,只字未提郑国利益,全都是从秦国的利益出发的。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译文: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用这件事来麻烦您。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译文: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15.基于对烛之武的敬仰,有位同学拟了两副对联的上联,现邀请你用烛之武的品行对出下联。
(1)上联:郑文公知错能改纳谏任贤
下联:烛之武不计前嫌退敌救国
(2)上联:佚之狐临危荐勇士,慧眼识才
下联:烛之武受命退秦师,雄辩救郑
解析:对联要求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上下两联字数相同,词性相应,结构一致,内容相近或相反。
16.请根据下面示例,概括烛之武的事迹并简要点评。(60字左右)
示例:
事迹:邹忌三问三思由小悟大,用宫闱私事现身说法委婉规劝齐王除去蒙蔽。
点评:邹忌身在自家,心在国家,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忠心一片实在难得。
答:事迹:烛之武不计前嫌冒死出城,凭三寸不烂之舌为郑国智退秦晋联军。
点评:烛之武虽有被埋没的幽怨,但一旦被征召,便不顾老迈之躯毅然赴难,其爱国之心实在可赞。
解析:要能概括人物的主要事迹,语言简练。点评部分要能揭示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德。
第二课时 能力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降落于月球背面,完成了一次惊心动魄的地外天体登陆。因为嫦娥四号在航迹中要经过很多撞击坑、环形山,因此只能把寻找相对大的撞击坑中较平坦的地方作为着陆区。此次嫦娥四号的落月可以说是“正中靶心”,嫦娥四号全自主动力下降,通过惯性导航及与月面相对测量导航,按照既定制导率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
尽管人类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便登上月球,但对月球的了解仍然肤浅,抵达月球背面实地探究,依然具有极其突出和独特的科学价值,是全世界科学家长久以来的向往。嫦娥四号成功落月将为未来对宇宙“黑暗时代”和“黎明时期”的探索打下基础。
发展航天具有高难度、高风险,面对重重困难,中国的航天人呕心沥血探寻中国的航天发展之路,(    )。在浩瀚的宇宙中,嫦娥四号降落在行星邻近的卫星,或许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在人类航天史上无疑是值得称道的一步,注定要在人类的太空探索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A.嫦娥四号因为在航迹中要经过很多撞击坑、环形山,所以只能寻找相对大的撞击坑中较平坦的地方作为着陆区。
B.因为嫦娥四号在航迹中要经过很多撞击坑、环形山,因此只能寻找相对大的撞击坑中较平坦的地方作为着陆区。
C.嫦娥四号因为在航迹中要经过很多撞击坑、环形山,因此只能把相对大的撞击坑中较平坦的地方作为着陆区。
D.因为嫦娥四号在航迹中要经过很多撞击坑、环形山,所以只能把相对大的撞击坑中较平坦的地方作为着陆区。
解析:B、D项,“因为嫦娥四号”语序不当;B、C项,“因为”与“因此”搭配不当。原句中“把……作为”句式杂糅。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A.他们为了将科学梦想一步步转化为现实,努力攻关、大胆创新
B.他们大胆创新、努力攻关,将科学梦想一步步转化为现实
C.他们努力攻关、大胆创新,将科学梦想一步步转化为现实
D.他们为了将科学梦想一步步转化为现实,大胆创新、努力攻关
解析:“大胆”重在构想,“攻关”为具体行为,应“大胆创新”在前,“攻关”在后;从与下文的衔接看,本句的后边应落在“转化为现实”上。
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正中靶心”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B )
A.科学家仔细研究了鲸,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型”。
B.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C.“好心对待你,你却要杀我!老话确实讲得不错,真是‘恩将仇报’。”
D.“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解析:A项,表示强调。B项,表示特殊含义,用了比喻的手法,和文中的用法相同。C项,表示特别强调。D项,表示引用。
4.把下列句子组织成一个语意连贯的单句。(可以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大意)
①《左传》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作品。
②《左传》往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鲜明性格。
③《左传》善于写细节,善于刻画人物。
④《左传》善于描写战争、描写大场面。
答:《左传》是一部善于描写战争、描写大场面,善于写细节,善于刻画人物,往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鲜明性格的不可多得的文学作品。
5.根据下面这句话的意思和句式,补写一句话。(可用烛之武、毛遂、姜子牙中的一个为例子)
千里马若不长鸣,就不会引起伯乐的注意,可能要一辈子困于常马;
示例一:烛之武若没有出众之才,就不会得到佚之狐的推荐,可能要一辈子牢骚满腹。
示例二:毛遂若不自荐,就不会引起平原君的重视,可能要一生“锥处囊中”。
示例三:姜子牙若不垂钓于渭水,就不会被周文王重用,可能要一辈子隐居山林。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慨叹从师风尚长久不传、人难免产生疑惑的两句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2)李煜的《虞美人》中,词人借东风和明月这些宇宙永恒之物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3)《归园田居》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两句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家宅的简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太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太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太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太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太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太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太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
A.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B.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C.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D.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解析:“纯孝”意为“真正的孝子”,不可断开,排除A、D两项;“诗曰”意为“《诗经》上说”,不可断开,排除B项。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郑武公”中的“公”指爵位。
B.“况君之宠弟乎”中的“君”和“子姑待之”中的“子”是古代的谦称。
C.“五月辛丑”是干支纪日法,干,即天干;支,即地支。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纪月、纪日。
D.“黄泉”是指打泉井至深时水呈黄色,也指人死后居住的地下世界,迷信中指阴间。
解析:谦称错误,应该是古代的敬称。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B )
A.姜氏因为生庄公时难产受了惊吓,便厌恶郑庄公,喜爱共叔段,欲废长立幼,帮助共叔段夺权。正是她的偏宠偏爱,导致了后来兄弟之间骨肉相残的悲剧。
B.共叔段建设城区不按法度,“既而太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最后竟公然出兵攻打郑都,夺取王权,是膨胀的私欲使他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
C.郑庄公深藏不露,工于心计。对姜氏和共叔段的图谋不动声色,听之任之,直至养成其恶,便“大义灭亲”。发誓后又和母亲“隧而相见”,入隧而赋,这又暴露了他伪善的一面。
D.本文结构完整,情节波澜起伏,人物个性鲜明。写郑庄公主要通过对话正面描写,写姜氏和共叔段的密谋及活动则通过文中其他人物的对话来侧面表现,文字十分简洁。
解析:“公然出兵攻打郑都,夺取王权”错,原文为“将袭郑”。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译文:姜氏有什么可以满足的呢?不如早点给他安排个(适当的)地方,不要让(他们的势力再)发展壮大。
(2)太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译文:太叔修葺城郭,聚集粮食,修整铠甲和兵器,准备步兵和战车,将要袭击郑国(国都)。
参考译文: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了妻子,(后来)称为武姜,(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由于)庄公(是姜氏)难产生出(的),使姜氏受了惊吓,便起名叫寤生,于是就厌恶他。(姜氏)喜爱共叔段,想要把他立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没有答应。
到了庄公做国君的时候,(姜氏)替共叔段请求得到制这个地方(作为封地)。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城邑,虢叔(就)死在那里,(如果是)别的城邑,(我)听从您的吩咐。”(姜氏又)请求京邑,(庄公就)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对庄公说:“都邑的城墙超过百雉(雉:古代计算城墙的面积单位,长三丈、宽一丈为一雉),就是国家的祸害。先代君王的制度是,大的都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中等(都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墙的)五分之一,小(都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墙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不符合规定,(它实行的)不是(古代先王的)制度,您将会受不了的。”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怎么避开这个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有什么可以满足的呢?不如早点给他安排个(适当的)住所,不要让(他们的势力再)发展壮大。发展壮大了,(就)很难对付了;蔓延的野草尚且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合礼义的事,一定会自取灭亡,您姑且等待这一天。”
不久太叔把国家西部和北部边界的城邑暗中归自己控制。公子吕说:“一个国家忍受不了两个人的统治,您打算怎么处理这件事?(如果)想(把郑国)交给太叔,我请求去侍奉他;如果不交给(他),就请(让我)除掉他,不要让民众产生其他想法。”庄公说:“不用(管他),(他)将会自取灭亡。”
(不久)太叔又收取西部边界和北部边界的城邑作为(专属)自己的领地,(并且)扩张到了廪延。子封说:“可以(除掉他)了,土地扩大了,将会得到百姓的拥护。”庄公说:“(他)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虽然)土地扩大了,(也)将会崩溃。”
太叔修葺城郭,聚集粮食,修整铠甲和兵器,准备步兵和战车,将要袭击郑国(国都)。姜氏将要为他(偷偷地)打开城门。庄公探知他们偷袭郑国(国都)的日期,说:“可以(除掉他)了。”(于是)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讨伐京邑。京邑(的百姓)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鄢地,庄公(又)到鄢地讨伐他。(鲁隐公元年)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到共国。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的行为不像个弟弟,因此不称他作弟弟;兄弟俩像是两个君主,因此称郑庄公打败共叔段为“克”;将兄长称为“郑伯”,讥讽兄长对弟弟有失教导:(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伯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隐含责难郑伯逼走共叔段的意思。
(庄公)于是把姜氏安置在城颍,并(对她)发誓说:“不到黄泉,(我们就)不要见面了!”不久,(庄公)又为这件事后悔了。颍考叔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说这件事后,(便)献给庄公一些东西。庄公赏给他吃的东西,(他)吃的时候把肉留下(不吃)。庄公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我有母亲,我的食物(她)都吃过了,(还)没有尝过您(赐给)的肉汤,请允许我把肉送给她。”庄公说:“你有母亲(可)送,唯独我没有!”颍考叔说:“(我)冒昧地问一下,(您)为什么这么说呢?”庄公告诉他(自己没有母亲可送的)缘故,并且告诉他(自己)后悔了。(颍考叔)回答说:“您在这件事上忧虑什么呢,如果挖地挖到泉水,挖成隧道,(你们母子)在隧道里面相见,那谁能说不能这样呢?”庄公听从了他的意见。庄公走进隧道就赋诗:“(走进这)大隧道之中,(多么)快乐啊!”姜氏走出(隧道)便赋诗:“(走到这)大隧道之外,(多么)舒畅啊!”于是恢复母子关系,(和睦相处)就像从前一样。
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爱自己的母亲,延及到庄公。《诗经》上说:‘孝子的孝道没有穷尽,长久赐予你同类的人。’大概说的是颍考叔这类纯孝之人吧!”
PAGE
9课时作业3 鸿门宴
第一课时 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组是( A )
A.戮力(lù) 卮酒(zhī)
间行(jiàn)
按剑而跽(jì)
B.彘肩(zhì)
玉玦(jué)
芷阳(zhǐ)
毋内诸侯(nèi)
C.瞋目(chēn)
目眦(zǐ)
刀俎(zǔ)
数目项王(shuò)
D.参乘(chènɡ)
车骑(qí)
杯杓(sháo)
飨士卒(xiǎnɡ)
解析:B项,“内”应读“nà”;C项,“眦”应读“zì”;D项,“乘”应读“shènɡ”,文言文中“骑”应读“jì”,现代汉语审音表规定“骑”统读为“qí”。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例句:道芷阳间行
A.项伯杀人,臣活之
B.越国以鄙远
C.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D.籍吏民,封府库
解析:A项,使动用法;B项,意动用法;C项,名词作状语;D项和例句相同,均是名词作动词。
3.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同现代汉语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B )
①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②约为婚姻
③沛公居山东时
④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⑤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⑥而听细说
⑦故遣将守关者
⑧再拜献大王足下
⑨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⑩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A.①③④⑤⑩
B.②⑥⑦⑧⑩
C.①②⑤⑦⑨
D.②③⑤⑧⑨
解析:⑤“有意”古今意义相同,都为“有做某事的愿望”之意,故排除含⑤的选项,即为正确答案,故排除A、C、D项。B项,②婚姻:古义,结为姻亲关系;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⑥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明。⑦故:古义,特意;今义,故意。⑧再拜:古义,拜两次,古代隆重的礼节;今义,又一次跪拜。⑩感激:古义,感动奋发;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4.给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A )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④今者有小人之言
⑤与之同命
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⑦欲诛有功之人
⑧此亡秦之续耳
A.①/②③⑤/④⑦⑧/⑥
B.①/②⑤⑥/④⑦/③⑧
C.①⑥/②③⑤/④⑦⑧
D.①/⑤⑥⑧/②③/④⑦
解析:①句中“之”是动词,意为“到”;②③⑤均为代词;④⑦⑧为结构助词“的”;⑥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字的用法和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A )
①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⑤约为婚姻
⑥军中无以为乐
⑦若属皆且为所虏
⑧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A.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B.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C.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D.①⑤/②③④⑧/⑥/⑦
解析:①动词,任,做。②④介词,替,给。③⑧动词,是。⑤动词,结为。⑥动词,作为。⑦介词,表被动,“被”的意思。
6.下列句子中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A )
①欲呼张良与俱去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⑤不然,籍何以至此
⑥大王来何操
⑦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⑧吾属今为之虏矣
⑨得复见将军于此
⑩孰与君少长
A.①/②⑦/③⑧/④⑨/⑤⑥/⑩
B.①③/②⑥⑧/④⑦⑨/⑤⑩
C.①②/③⑧/④⑨/⑤⑦⑩/⑥
D.①/②⑦/③⑧/④⑤/⑨⑩/⑥
解析:①为省略句,②⑦为判断句,③⑧为被动句,④⑨为状语后置句,⑤⑥为宾语前置句,⑩为固定句式。
7.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C )
A.
B.
C.
D.
解析:A项,“而”,①表修饰,不译;②连词,转折关系,却。B项,“因”,①副词,于是;②介词,趁机。C项,“以”,连词,表目的关系,用来。D项,“为”,①做;②表被动。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A )
①沛公军霸上
②常以身翼蔽沛公
③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④项伯杀人,臣活之
⑤此其志不在小
⑥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⑦沛公今事有急
⑧道芷阳间行
A.①⑧/②③/④⑥/⑤⑦
B.①③/②⑧/④⑥/⑤⑦
C.①⑧/②⑤/③⑦/④⑥
D.①③/②⑤/④⑥/⑦⑧
解析:①⑧为名词用作动词,②③是名词作状语,④⑥是动词的使动用法,⑤⑦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古人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列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季”为老三,“叔”排在最后。“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是说项伯是项羽的三叔。
B.贾谊是西汉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文章以《过秦论》和《论积贮疏》最为著名。
C.《鸿门宴》中“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句中“河”指黄河。“沛公居山东时”句中“山东”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鲁迅评价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解析:“叔”为“老三”,“季”排在最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目眦尽裂
目眦:眼眶
B.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乘:亦作“骖乘”,古时站在车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
C.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跽:挺着上身跪着
D.哙遂入,披帷西向立
西向:西边
解析:西向:面向西。
11.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则与斗卮酒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②窃为大王不取也
臣为韩王送沛公
A.两个“与”相同,两个“为”也相同
B.两个“与”不同,两个“为”也不同
C.两个“与”相同,两个“为”不同
D.两个“与”不同,两个“为”相同
解析:①与:动词,给。②为:动词,认为/介词,替。
1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B )
A.樊哙陈词,把项王看得仅次于怀王,满足了项羽自矜功伐的心理,所以项王屡屡赐酒,还加彘肩。
B.刘邦在危机中“如厕”是借口,实情是急于脱逃。招樊哙出,暗中有所谋算。
C.樊哙闯帐陈词后,项王赐座,表明杀机已经基本消除。
D.樊哙闯帐,“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主要表现樊哙对项王的愤怒、仇恨。
解析:A项,“把项王看得仅次于怀王”错误,全句的因果关系也不当。C项,“杀机已经基本消除”错误。D项,樊哙闯帐将众人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来,表现了他的极大的勇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译文: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
(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译文: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像是怕不能杀尽,给人用刑像是怕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
(3)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之所以派遣将领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盗贼进入和一些意外变故的发生。
14.文言文中,有很多词句后来演化成今天的成语,辨析下列词句,写出成语。
(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答:秋毫无犯
(2)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答:劳苦功高
(3)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答: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答: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15.依照示例,从下面人物中任选一位,写一段评论。要求抓住人物特点,能从正反两方面对人物加以评说,表述上有文采。(100字左右)
项羽 刘邦 荆轲
示例:孔子
礼崩乐坏,动摇不了你“克己复礼”的决心;周游列国,显示了你“仁者安仁”的毅力;纵使栖栖惶惶,你也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编订《春秋》,你将文明教化的火种传承;广收门徒,有教无类,你的思想照亮了万古长夜。但是,历史的车轮毕竟不是你一人可以阻挡,不能顺应时代潮流使得你只能生活在遥远的“周公时代”!
答:(示例一)项羽:他是一位怀揣壮志、果敢勇武的西楚霸王,他也是一位率真自尊、儿女情长的伟丈夫。在普通百姓的眼中,他是力扛鼎、气盖世的英雄;在词人的眼中,他是令人仰慕的“人杰”“鬼雄”;在史学家的眼中,他又是迷信武力、缺乏宽容、令人扼腕的悲情英雄。
(示例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这是你登上帝王宝座后踌躇满志的高歌,是你征战天下最终获胜的骄傲声音!你审时度势,广纳人才,屈伸有度,足智多谋;你用不懈的努力,从泗水亭长,一步步走向帝王之位;你用超群的智慧,从西楚霸王手里夺得了天下。可是,你的奸诈之术、厚黑之道,也在你的衮衮华服上打上了深深的卑劣印记!
(示例三)荆轲:易水高歌,穿越了千古的悲凉慷慨;素衣单车,卷扬起凝重的长河落日。千金虽重,重不过你慨然一诺;匕首光寒,也难比你炯炯双眸。秦殿之上的奋力一搏,兑现了你对燕太子的承诺;刺秦的凛然大义,昭示了你不畏强暴的勇气。可谁知,大势所趋,独木难支,一统天下的洪流,也断非一人可以阻遏。
解析:所给的示例紧扣孔子的事迹,或引用或评说,正反对比,表达了对孔子的敬仰与赞美之情。仿写时,可以从课内挖掘人物事迹和精神内涵,注意采用与示例相似的手法、句式,注意语言的文采。
第二课时 能力拓展
《史记》体大思精,通过描写起伏跌宕的情节,展示了________的历史画卷。3
000多年历史,风起云涌的时代,宏大壮阔的场面,纷繁复杂的史事,林林总总的人物,汇聚三寸笔端。《史记》一书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人物传记。在编排人物传记时司马迁表现出高超的技巧,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造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本纪、世家的传主基本上都是传说或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皇帝王侯,根据政治地位决定他们入本纪还是入世家,本纪、世家就像一个个英雄集聚的________。司马迁的安排,可谓独具慧眼,是对历史事实的充分尊重,也是合乎逻辑的________。《史记》各层次的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上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了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司马迁对人物传记次序的巧妙编排,形成了《史记》一书婉转多变的叙事脉络。人物传记有分传与合传。(   )。合传是以类相从,把某些相同类型的人物放在一起,在人物合传中,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有时达到________的程度,叙事手法非常高超。通过叙述某一类型的人物的所作所为,描绘出特定领域的总体风貌,人物合传以这种方式集中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D )
A.云谲波诡 报告会 演绎 天衣无缝
B.波澜壮阔 故事会 演绎 滴水不漏
C.云谲波诡 报告会 归纳 滴水不漏
D.波澜壮阔 故事会 归纳 天衣无缝
解析:①波澜壮阔:形容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云谲波诡:形容房屋建筑形式就像云彩和波浪那样千姿百态,后多用来形容事态或文笔变幻莫测。根据“起伏跌宕”“历史画卷”,应选用“波澜壮阔”。②故事会:各种事迹、传奇的聚集。报告会:由一人或若干人就某些问题做专题演讲的集会。根据前文的“本纪、世家就像一个个英雄集聚”可知,应选用“故事会”。③归纳:归拢并使有条理(多用于抽象事物);一种推理方法,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演绎:一种推理方法,由一般原理推出关于特殊情况下的结论;铺陈,发挥;展现,表现。根据后文“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了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可知,此处应选用“归纳”。④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滴水不漏:形容说话、做事十分周密,没有漏洞。根据“在人物合传中,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的提示,应选用“天衣无缝”。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A.在编排人物传记时司马迁表现出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造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B.司马迁在编排人物传记时表现出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C.在编排人物传记时司马迁表现出高超的技巧,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D.在司马迁编排人物传记表现出高超的技巧时,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解析:A项,搭配不当,“造成”与“叙事脉络”不搭配。C项,中途易辙,“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的主语不是“司马迁”。D项,成分残缺,无主语。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人各一传是分传,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是合传
B.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是合传,人各一传是分传
C.分传即人各一传,合传则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
D.合传则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分传即人各一传
解析:根据上文“人物传记有分传与合传”,应先说分传,后说合传,可排除B、D两项;根据下文“合传是以类相从……”的叙述结构,考虑到句式一致,可排除A项。答案为C项。
4.《鸿门宴》中的一些语言,已成为流传千古的成语或名句。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用《鸿门宴》中的成语或名句填空。
(1)美韩黄海联合军演,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表面拿朝鲜说事,实际上是想把中国封在第一岛链中。
(2)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成立1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实践证明,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肩负崇高使命,尽管在历次抢险救灾中劳苦功高,但一贯秉承“生命至上,科学施救,不畏艰险,勇挑重担”的优良传统,严守纪律,维护群众利益,真正做到了秋毫无犯,是一支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队伍,是一支党和人民信得过的队伍。
5.在横线上补写出三个短语,要求句式整齐,构成排比句。
《项羽本纪》是一出有着史诗般气魄的历史悲剧,其中,有成功的英雄,也有失败的豪杰。《鸿门宴》以传神的笔触,写出了项羽磊落的气概、张良机智的安排、刘邦圆滑的表演、樊哙忠勇的行为、范增无奈的心情。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对《鸿门宴》一文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相关的情节有基本的掌握,然后才可以根据横线处前后文的句式进行仿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登泰山记》中作者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骰子,“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这是从对面落笔写出日观亭位于最高处,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衬托出日观峰的高大雄伟。
(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两句采纳通感和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具体化,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无限感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轘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吧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目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展北击齐。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助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助之,捐助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账中,决胜千里之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解析:“与上会留”意为与陛下在留县相会,句意完整,“此天以臣授陛下”意为这是上天把我交给了陛下,其中“此”指代“与上会留”,故应在“此”前断开。排除A、B。“陛下用臣计”意为陛下采用我的计策,“臣计”作“用”的宾语,“幸而时中”意为幸而时常料中,句意完整,故应在“臣计”后断开。排除D。综合分析,选C。
8.下列对文中加词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侯,古代爵位名,为西周时期五等爵的第二等,比“伯”低一等。韩信、周勃等人都曾被封这一爵位。
B.公,对人的敬称。秦末刘邦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被称为沛公。
C.高帝,为“高皇帝”简称,是开国皇帝的谥号之一。谥号是一种带有褒贬色彩的称号。
D.崩,是古代对帝王和王后去世的称呼;卒,原本是对大夫死亡的称呼,后来成为死亡的通称。
解析:“比‘伯’低一等”错,西周时期五等爵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侯”比“伯”高一等。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足智多谋。他仔细分析敌方情况,献计刘邦,并亲身利诱秦军将领,趁秦军防备懈怠之时一举拿下咸阳。
C.张良功勋卓著。他献计大败峣关下的秦军,破除项羽疑心,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D.张良淡泊名利。在高帝封赏有功之臣,想把齐地的三万户封赏给张良时,他婉言谢绝了重赏。
解析:B项,“并亲身利诱秦军将领”错误。原文中说的是“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张良并没有“亲身利诱”。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
译文:希望沛公暂且驻留在军营,派一部分人先出发,给五万人准备食用的粮饷,在周围的山上张挂很多旗帜,作为疑兵之计。
(2)运筹策帷账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
译文:在军账之中筹划谋略,决定千里之外战场上的胜利,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吧。
参考译文
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韩国灭亡时,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他的弟弟死后他没有依礼厚葬,而是用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因为他祖父、父亲做过韩国五代相国的缘故。
沛公从雒阳向南穿过轘辕山时,张良率兵跟随沛公。沛公打算率领两万士兵去袭击峣关下的秦军,张良劝说道:“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守关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这种商人容易因利益动摇心志。希望沛公暂且驻留在军营,派一部分人先出发,给五万人准备食用的粮饷,在周围的山上张挂很多旗帜,作为疑兵之计,然后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利诱秦军将领。”秦军将领果然反叛,打算和沛公联合,一齐向西袭击咸阳,沛公想要接受提议。张良说:“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果士兵们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沛公于是率兵袭击秦军,并大败秦军。于是到达咸阳,秦王子婴向沛公投降。
汉王元年正月,沛公派人(向项王)请求得到汉中的封地。项王就答应了。张良于是劝汉王说:“大王为什么不烧毁所经过的栈道,向天下人显示你没有再回来的想法,用这个办法来稳住项王的心。”(汉王)于是请张良回去。汉王前行,随后烧毁断绝所经过的栈道。项王因此没有了向西忧虑汉王之心,而向北发兵去攻打齐王。到了下邑,汉王下马倚着马鞍问:“我打算把函谷关以东等地区捐送给别人,不知谁可以和我共建功业呢?”张良进言说:“九江王黥布,是楚军的猛将,他和项王有嫌隙;彭越和齐王田荣在梁地反叛。这两个人可以马上任用。而汉王的将领中只有韩信可以委任大事,独当一面。如果打算捐送关东之地,就捐送给这三个人,那么楚军就可以攻破了。”最终击败楚军的,正是这三个人的力量。
张良体弱多病,不曾单独领兵作战,经常作为谋臣,时常跟从在汉王身边。汉王四年,韩信打败齐国以后想自立为齐王,汉王非常生气。张良劝说汉王,汉王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的印信。汉王六年正月,封赏有功之臣。高帝说:“在军帐之中筹划谋略,决定千里之外战场上的胜利,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吧。”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相会,这是上天把我交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情愿受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于是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去世,八年以后张良去世,谥号为文成侯。
PAGE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