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教案
授课类型:听赏
授课年级:五年级(上)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材分析: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是俄国作曲家鲍罗丁的一首著名的交响音画,也是交响音画中的一个典范。这首音乐是一首“标题”作品。作者曾在总谱上写了一段说明文字:“在中亚细亚单调的砂质草原上,第一次传来了罕见的俄罗斯歌曲的曲调。可以听见渐渐走近的马匹和骆驼的脚步声以及抑郁的东方音调。一支商队在俄罗斯士兵的卫护之下从广袤的沙漠中走过。他们安然无虑地在俄罗斯军队的保护下完成漫长的旅程,越走越远,俄罗斯和东方安详的曲调和谐的交织在一起,他的回声长时间萦绕在草原上,最后消失在远方。”
教学目标:
1、认识单簧管、圆号、英国管和长笛四种乐器,以及其音色。
2、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感受、体验不同的乐器在表现音乐情绪、描绘音乐画面方面的作用。以及对乐曲意境的理解。
3、?能够初步了解乐曲描绘的不同画面。
4、使学生对标题感兴趣并愿意主动参与聆听,进而对交响音画有初步印象。?
5、初步了解俄国作曲家鲍罗丁。
教学重点:能够初步了解乐曲描绘的不同画面。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认识乐器,熟悉乐器的音色,从而了解作曲家描绘的音乐画面。
教具准备:PPT、黑板、钢琴
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
新课导入
师:“孩子们,李老师认识这样一位音乐家,他的作品数量不多,唯一的一部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却成为了后人们学习的典范。一位评论家曾风趣地说:‘没有一个音乐家只写了那么点作品而能永垂不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位音乐家的名作《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出示PPT——课题)
师:“在聆听前,我想给大家念一念作者曾写在作品总谱上的解释‘在中亚细亚单调的砂质草原上,第一次传来了罕见的俄罗斯歌曲的曲调。可以听见渐渐走近的马匹和骆驼的脚步声以及抑郁的东方音调。一支商队在俄罗斯士兵的卫护之下从广袤的沙漠中走过。他们安然无虑地在俄罗斯军队的保护下完成漫长的旅程,越走越远,俄罗斯和东方安详的曲调和谐的交织在一起,他的回声长时间萦绕在草原上,最后消失在远方。’”
设问:“从刚才的这段解释里,你发现了哪些事物?哪三个主要的事物?”
(师等学生回答后,在黑板上粘贴“草原”、“俄罗斯军队”、“异域商队”)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整地聆听这首交响音画。从乐曲声中去寻找你从文字中发现的这些事物。”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作曲家的创作意想。
新课讲授
播放乐曲,和学生一起认真聆听。
(出示PPT——师根据乐曲的行进,点击出现主奏乐器。)
设计意图:视听结合,提高学生的聆听专注力。
聆听结束,设问。
设问:“刚才边听边出现在大屏幕上的乐器,你都认识谁?”
(单簧管、圆号、英国管、提琴组、长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相关乐器。
根据学生的回答,观看乐器的图片、认识乐器的名称、聆听乐器的音色,了解乐器的特点。(PPT——出示相关乐器内容)
设计意图:了解乐曲中出现的相关乐器的知识。
师设问:“我们一同认识了这么多的乐器,谁可以大胆的根据这些乐器的音色,说一说哪种乐器描绘了‘俄罗斯军队’?”
设计意图:联系所学的相关乐器知识,激发学生大胆地通过乐器的音色来想象其所描绘的音乐形象。
师:“既然同学们给出了很多种不同的答案,那么,我们就请乐曲中的两个‘音乐主题’来帮帮忙。好吗?”
设计意图:保留学生的答案,导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师播放“主题1”,请学生听一听。(PPT:歌谱+乐曲片段)
设计意图:熟悉“主题1”的旋律和主奏乐器的音色。
设问:“刚才听到的这段旋律,你认为描绘的是哪只队伍?是俄罗斯军队还是异域商队?”
设计意图:再次请学生大胆地通过聆听感受进行想象。
师:“看来,我们请出了乐曲的主题出现来帮忙,还是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有的同学认为‘主题1’描绘的是军队;有的同学却认为是商队。那么,我想请男生来帮帮忙,唱一唱‘主题1’的旋律,让大家通过演唱再来感受一下。”
(用“La”模唱)
设计意图:通过演唱主题旋律,加深对乐曲主题的印象。
请男生把“主题1”的旋律加入强弱规律来演唱。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感受旋律的“一拍一音”。
师:“感谢男生的演唱帮助,同学们现在有答案了吗?”
(俄罗斯军队)
第二次播放“主题1”的片段,请同学们说一说主奏乐器是什么?(单簧管、圆号)
设计意图:回归到第4个教学环节,明确答案。
聆听“主题2”(PPT:歌谱+乐曲片段)。
请女生用“L u”模唱“主题2”
设计意图:感受主题。
说一说“主题2”的旋律中,作曲家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异域商队的音乐形象。(装饰音、三连音)
设计意图:分析创作手法。
第二次播放“主题2”的片段,请同学们说一说主奏乐器是什么?(英国管)
设计意图:回归到第4个教学环节,明确答案。
16、第二遍完整的聆听整首乐曲,请学生边听边描绘音乐描绘的画面。并完成黑板上的图片翻转。
设计意图:师预先把“俄罗斯军队”和“异域商队”的图片按照由远及近及远、由小到大到小、主题出现等的顺序按反抛物线的形状排列好。并将图片反贴在黑板上。这样,当学生通过聆听,口述描绘出对应的画面时,他就可以上前来翻转图片,从而检验自己的描绘是否准确。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聆听兴趣,培养了专注力。
设问:“你最喜欢乐曲中的哪个部分?”
设计意图:分析作品的精髓(主题叠奏),从而介绍作者向往“和平”的民族主义精神。
介绍作曲家:鲍罗丁
设计意图:了解作曲家的生平。
第三遍完整聆听,师出示“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请学生结合黑板上的画面边表演边离开。
设计意图:点题。加深印象。
教学反思与自评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是俄国作曲家鲍罗丁的一首著名的交响音画,也是交响音画中的一个代表作品。但是由于鲍罗丁一生的作品不是很多,熟悉他的人也很少,因此他的这首作品几乎没有学生知道。
???这首音乐是一首“标题”作品。作者曾在总谱上写了一段说明文字:“在中亚细亚单调的砂质草原上,第一次传来了罕见的俄罗斯歌曲的曲调。可以听见渐渐走近的马匹和骆驼的脚步声以及抑郁的东方音调。一支商队在俄罗斯士兵的卫护之下从广袤的沙漠中走过。他们安然无虑地在俄罗斯军队的保护下完成漫长的旅程,越走越远,俄罗斯和东方安详的曲调和谐的交织在一起,他的回声长时间萦绕在草原上,最后消失在远方。”与其它的欣赏课不同,作者这段话概括了这首乐曲所要刻画的音乐形象,因此以往在欣赏课中作为重点分析的音乐形象就无须再费力了。我把感受、体验乐曲中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方面的作用作为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音乐欣赏课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一直是一个难点,而欣赏这样的交响曲,更要难上加难。一是学生的欣赏水平有限;再有学生的兴趣取向决定了学生对这种很难听得懂的音乐不是那么感兴趣。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我着重于问题的设计,即提出的问题既要有针对性,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使我更清楚的认识到欣赏教学的重要性,同时也体会到音乐欣赏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欣赏教学以音乐为本,以学生为本
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当然都不可能离开音乐、音响和人的听觉,倾听是音乐欣赏的主要方式。因此,我们提供学生们鉴赏的音乐必须是最优秀的、最有代表性、最能激发学生美感的艺术精品。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获得美好的音乐享受,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感受与鉴赏音乐的经验。
2.欣赏教学要注意引发学生想象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欣赏教学要使学生将生活经验与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段联系起来,促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音乐欣赏教学启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可以有三种方式:一是由描绘性音乐引起联想;二是由情节性音乐引起联想;三是由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引起自由的想象。前两种方式比较浅显、易懂,也比较容易收到效果,后一种方式需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以及相当的欣赏能力。
3.教师的讲解、提问,力求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对欣赏曲进行讲解、提问是必要的。但是,教师的讲解力求精简、生动,多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表达,多采用先简要提示后倾听音乐,再让学生进行探索的方法,有些作品还可以采用让学生在倾听之后,再作探索讨论,最后由教师作必要的讲解和提示。
4.在对乐器的讲解过程中,有必要将演奏的具体姿势呈现给学生。
5.乐曲的主题,主题的音乐风格与色彩,应当对应主奏乐器来进行讲解。让学生认识到,为什么要选用这种乐器来表现具体的音乐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