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泗县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泗县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10 12:3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36320012026900泗县一中高一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本试题卷共8页18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填空题和解答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风流——上海抽象艺术大展”,汇集了上海老中青三代热衷抽象艺术实验的代表性画家,酝酿时间之久、参展画家之多、绘画形式之丰富与学术气氛之浓郁,都前所未有,引发了媒体与社会各界的关注。但同样,也未见专业的艺术评论相应地跟进。
面对类似新起的艺术样态和各种门类艺术的跨界实验,文艺评论不能视若不见,一味拒斥。相反,应克服滞后的惰性,主动进行回应,基于一种深入而充分的理解,给出精准而深刻的说明。为此,批评家需要提醒自己,尽可能地将评论建立在价值理论与交往理论相统一的基础上,并尽可能具备如瑞恰兹所提倡的基于“高度发达的事实感”的敏感。即在诠释创作现象和作品意义时,能终基于当下的事实,使批评始终保持活跃的“现场感”和“既视感”,而不仅仅做托多洛夫所说的“教条论”或“印象主义”的空谈家。
一个好的文艺评论者,既不能一味放大评论者个人的趣味,也不能只让人听一种声音。他理应养炼自己的人生洞察力,并懂得珍视自己的“艺术初感”,以便能让自己真正深入作品的内里,由对艺术家“精神前史”的追索,而对作品产生真正的“了解之情”。但从客观现实所见,差距显然存在。有的评论家虽然写了不少东西,但很难摆脱惯常的陈词与套路。一旦隐去姓名,根本看不出是他在写;待隐去所评论的对象,又几乎看不出他在写谁。经常什么都谈到了,就是没谈到作品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下批判的失落,固然有大环境的原因,但评论家自身的原因也不能回避。
现在有些评论似乎不大在意回应大众,只知搬来主义,横向移植,玩术语、说黑话。其实好的评论固然基于学理,但不会一味贩卖与搬弄学理,更不会“以艰深文浅陋”,崖岸自高,拒人于千里之外。譬如歌德说及自己初读莎士比亚的感受,他的表述就洋溢着诗人的激情。他称自己才读了第一页,就知道了此生之所属。他以天才般的艺术感悟能力,状说自己如何觉得有一只神奇的手赋予他以视力,而那尚未习惯的光明又如何一下子刺痛了他的眼睛,让他感到自己的生活被无限地扩大了。
而高居于基础性、符号性呈现之上的作品的深层意旨,就更需要评论家作深入浅出的开显了。中国人的艺术创造与欣赏,特别讲究意会,不重言传;特别依赖神通,不求语达。有的艺术家甚至有意营造这种亦此亦彼、或此或彼的复合语境,以回应情感表达过程中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言外之意”和“文外曲致”,从而使作品的意义表达有多面的延展性。而所谓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更被视为各门类艺术创作追求的最高境界。我们的艺术批评,若不能对这种复杂含蓄的语境进行有效阐释,而是一味笑大众外行,就不仅是一种不当的傲慢,还是对自己所应承担的职责的弃守。
事实也不断证明,评论家“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常能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且一语中的、入木三分。当然,基于各种因素的干扰,有时一些批评并不中肯,甚至多有误判,以致发生了前述既不能使作家、艺术家信服,也没能让公众满意和有所得的情况。为此,我们要特别提出,评论家须知所敬畏,更要常怀诚意;既常怀戒惕之心,又秉道直言。这就是我们所讲的评论敬畏。我们并不要求批评家与现实世界脱开一切关系,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想一概拒斥资本和商业对批评的介入也不现实,但评论家应平衡好其间的关系。总之,文艺评论自然更须遭循这一原则,既对所从事的工作心存敬畏,然后用至善之真诚,开诚布公,推己及人。(摘自《文艺新样态涌现,评论家的“摆渡”不可或缺》,《人民日报》2019年11月22日,有删改)
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艺评论者不仅需要有“现场感”和“既视感”,还应该珍视自己的“艺术初感”,而对作品产生真正的“了解之情”。
B.中国人讲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文艺评论者更应该追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创作追求的最高境界。
C.上海画展中专业的艺术评论滞后,在一定意义上讲固然有大环境原因,但评论家的自身原因也不能回避。
D.瑞恰兹所提倡的基于“高度发达的事实感”的敏感,是作为一个文艺评论者需要时刻提醒自己的内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先从上海艺术展的成功举办来引入,从而很自然地得出文章的观点:文艺评论的滞后。
B.以歌德说及自己初读莎士比亚的感受,具体形象地论证有些评论喜欢玩术语、说黑话。
C.文章运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逐层论证作为文艺评论者所需要的几个条件,特别强调了敬畏心。
D.文章最后谈及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文艺评论不排斥现实、存敬畏、敢直言充分说明“摆渡”的不可或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些文艺评论既不能使作家、艺术家信服,也没能让公众满意和有所得,主要原因是对大众有一种不当的傲慢。
B.金圣叹评点水浒“著一‘紧’字,境界全出”的精妙恰好证明好的评论不会“以艰深文浅陋”,崖岸自高,拒人于千里之外。
C.“言外之意”和“文外曲致”使作品的意义表达有多面的延展性,这些都是文艺评论者自己的阐释导致的。
D.评论家的“摆渡”不可或缺,恰好说明了现代社会人在物质条件富足的情况下精神的匮乏和对艺术的不敏感。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蚊子 (张国平)
他决定回趟老家,去看看年迈的老娘。他怕以后再没机会了。
他没让司机老王和秘书小周陪同,也不敢自己驾车,客车也没敢坐,找了辆出租车回了老家。
老家离龙城不过一百里,到家的时候天还没黑透,看马上到了,他让出租车司机把车停在路边,想等等再回家。他不想碰到父老乡亲。
不远处是座废堤坝,小时候上堤割草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他站在高处,远望彩霞飘浮,夕阳西下,心头不禁酸楚。他好想留住当下,留住眼前的美好,可惜这一切已成奢望。
他不仅付了车费还预付了明天的车费,让出租车司机明天再来接他,他说明天要去趟更远的地方。
天黑透了,他步行回家。
他的突然出现让娘很意外,他从没有这个时间回家的,而且还是一个人。娘问老王和小周呢,他说送到门口让他们回去了。娘问他怎么回去,他说今儿不回去了,在家住一夜,陪陪娘。
他很久很久不在老家过夜了,每次回来都是来去匆匆。娘高兴,一扭一扭地出去了。他问娘去哪里,娘说回来你就知道了。娘买了顶蚊帐回来,说老家蚊子多,没蚊帐你睡不着的。娘的床上并没有支蚊帐,他问娘,娘说她习惯了,老胳膊老腿的,蚊子不咬她。他知道,娘是舍不得花钱。娘不缺钱,他也不会让娘缺钱,可是娘还是舍不得花。他曾想给娘请个保姆,娘不让,说她能打能跳的,请啥保姆。其实,娘既不能打也不能跳了,娘骨质增生,走路已不灵泛了。他也曾想让娘跟他住一起,娘说不习惯,还是老家空气好,乡里乡亲的,有人拉呱。城里有啥好的,街上车多人多,家里跟牢笼似的。
娘每次这样说他都想让她打住,“牢笼”很不吉利。
娘做好了玉米粥,好香好香的玉米粥,他足足喝了两大碗,喝得畅快淋漓。
碗筷是他刷的,娘不让他刷,他坚持要刷。娘当然高兴,笑眯眯地在旁边看着。
晚饭后娘儿俩拉了很久的呱,芝麻核桃,陈年往事。娘问他工作可好?孙子和媳妇可好?他支支吾吾地应着,心不在焉。娘哪里知道,为了不连累儿子,他早将儿子和媳妇送到美国去了。
看天色晚了,娘给他支了蚊帐。他让娘睡支蚊帐的那张床,娘不肯。睡觉前他塞给娘两沓钱,娘吃惊地盯着他,问为啥留这么多钱?娘花不了这么多钱。他让娘留下,说万一要用了也方便。娘不肯,硬把钱塞回去,说没钱了难道不能找你要?
他回答不了娘的话,夜里偷偷将钱塞到铺盖下。
他脑子乱,睡不着,偏偏钻进一只蚊子,在他耳边嗡嗡嗡。他身上痒,更睡不着。
他想开灯捉蚊子,但怕影响娘,只好忍着。他奈何不了蚊子,蚊子更猖狂,他被咬了很多包。已经后半夜了,他看娘睡熟了,实在忍不住,便开灯捉蚊子。
啪啪啪,他满蚊帐拍,却总是拍不到蚊子。
娘醒了,娘帮他拍蚊子。娘说你别动。娘一只手伸在蚊帐里,一只手留在蚊帐外,等蚊子落稳了,啪! 一下将蚊子拍死了。
娘看看两掌血,说,它只要钻进来就跑不掉。蚊子这物件钻进来就得吃饱,吃饱它飞不动了,非死不可。一只手在里,一只手在外,两面一夹,一拍一个准。
娘的话让他出了一身冷汗。他辗转反侧,心乱如麻,一夜未眠。
他很早起床,给娘做了早饭。平常都是娘给他做饭,这是他第一次给娘做饭。
娘高兴,吃得很香,他却吃得很少,五味杂陈。
出租车司机很守信用,早早地来了。
他上了车对出租车司机说,回龙城。出租车司机吃惊地问,不是要去更远的地方吗?
他回头望了望仍站在村头的娘,对出租车司机说,不,就回龙城。
(选自《啄木鸟》2018年1期,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部分“他”不让人陪同,自己打车夜晚见母亲,是因为他要到“更远的地方”,说明违法乱纪的“他”已做好了出逃的打算。
B.“他站在高处,远望彩霞飘浮,夕阳西下,心头不禁酸楚”中动作、环境和心理描写表现了这美好的当下已成人生奢望的内心之悲。
C.回家见母亲,晚饭后坚持刷碗,给母亲留钱,早起给母亲做饭,“他”有这些行为举动的原因是想在出逃前为母亲尽一次孝。
D.母亲不愿意和儿子一起生活,表面上是母亲喜欢乡村生活,不习惯城市生活,而实际上是母亲怕给儿子添麻烦,增加儿子负担。
5.文中说“他辗转反侧,心乱如麻,一夜未眠”,请简述使他“心乱”的情感因素有哪些?
6.母亲拍死蚊子后说“它只要钻进来就跑不掉。蚊子这物件钻进来就得吃饱,吃饱它飞不动了,非死不可”,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冯元字道宗。高祖禧,唐末官广州,以术数仕刘氏。传三世至父邴,广南平,入朝为保章正。元幼从崔颐正、孙奭为《五经》大义,与乐安孙质、吴陆参、谯夏侯圭善,群居讲学,或达旦不寝,号“四友”。进士中第,授江阴尉。时诏流内铨取明经者补学官,元自荐通《五经》。谢泌笑曰:“古治一经,或至皓首,子尚少,能尽通邪?”对曰:“达者一以贯之。”更问疑义,辨析无滞。补国子监讲书,迁大理评事,擢崇文院检讨兼国子监直讲。王旦闻其名,尝令说《论语》《老子》,群子弟侍听,因荐之。天禧初,数与查道、李虚己、李行简入讲《易》于宣和门北阁。迁太常丞兼判礼部、吏部南曹。皇子为寿春郡王,王旦又荐元宜讲经资善堂。帝以元少,更用崔遵度。会遵度卒,擢左正言兼太子右谕德。仁宗即位,迁户部员外郎,为直学士兼侍讲。与孙奭以经术并进讲论,自是仁宗益向学。历会灵观副使、同判国子监。故事,国子监多宿儒典领,后颇用公卿子弟,任均管库。及奭、元并命,士议悦服。同知贡举,进龙图阁学士,预修《三朝正史》。为翰林学士、判都省三班院、史馆修撰、判流内铨兼群牧使,四迁给事中。元性简厚,不治声名,非庆吊未尝过谒二府。执亲丧,自括发至祥练①,皆案礼变服,不为世俗斋荐,遇祭日,与门生对坐,诵说《孝经》而已。多识古今台阁品式之事,尤精《易》。初七岁方读《易》母夜梦异人以绀莲华与元吞之且曰善读此后必贵显元且老率三日一诵《易》无子,以兄之子譓为后。
(节选自《宋史·冯元传》)
【注】①祥练,丧期或丧服。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七岁/方读《易》/母夜梦异人/以绀莲华与元/吞之/且曰/善读此/后必贵显/元且老/率三日一诵《易》/
B.初/七岁/方读《易》/母夜梦异人/以绀莲华与元吞之/且曰/善读此/后必贵显/元且老/率三日一诵《易》/
C.初/七岁/方读《易》/母夜梦异人/以绀莲华与元/吞之且曰/善读/此后必贵显/元且老/率三日一诵《易》
D.初/七岁/方读《易》/母夜梦/异人以绀莲华与元吞之/且曰/善读此/后必贵显/元且老/率三日一诵《易》/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经是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国子监,又称“国子学”,是唐至清时期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C.翰林学士,官名。学士始设于南北朝,北宋翰林学士承装唐朝制度,仍掌制诰。
D.谒通常指拜调,也指平时在亲朋同僚之间通名时使用的一种简易的名片。文中指拜谒。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冯元面对质疑,依然充满自信。他自我推荐精通《五经》,因年轻遭到谢泌的质疑,但是对于那些疑难经义,他能清晰流畅地进行辨析,后来被补为国子监讲书。
B.冯元通晓经术,深得重用贯识。他和孙爽一同进宫为仁宗讲学,后来二人又一同进入国子监讲学,使国子监那些长期钻研经术的大儒们心悦诚服。
C.冯元淡泊名利,性情简朴至孝。除了庆吊他不曾因他事去过二府;为亲人办丧事,只是根据礼仪规定穿戴衣服,遇到祭白,就只是和门生诵读《孝经》。
D.冯元学识渊博,终日诵经不辍。他通晓《五经》,并且对古今台阁规格标准都有着很深的了解;直到他晚年的时候,大约三日还诵读一次《周易》。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6分)
(1)谢泌笑曰:“古治一经,或至皓首,子尚少,能尽通邪?”
(2)王旦又荐元宜讲经资善堂。帝以元少,更用崔遵度。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
浪淘沙令·伊吕①两衰翁 [宋]王安石②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注]①伊吕:指伊尹与吕尚。伊尹名挚,商的开国功臣。他是伊水旁的弃婴,后居莘农耕。后来,汤王擢用他灭了夏。吕尚姓姜,名尚,字子牙。他晚年在渭水河滨垂钓,遇周文王受到重用,辅武王灭商,封侯于齐。②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宋神宗时力推变法,本词作于词人任宰相之时
11.下列对这首词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词的上片借伊尹和吕尚,旨在说明英雄不怕出身微贱,只要身逢明主,便会有用武之地。
B.《易经》有言“云从龙,风从虎”,词中借此句,将风云喻贤臣,云龙喻明君,意为明君贤臣携手共进,必能建国兴邦。
C.“汤武偶相逢”一句点出,“君臣遇合”是件极其难得偶然的事情,如若君臣不能相遇,那“兴王”之事只能空谈说笑,历史上贤臣遇明主寥寥无几,不禁喟叹。
D.本词是一首咏史词,全词叙史论史,以史托今,大开大阖,布局精巧,情感真切,令人回味无穷。
12.本词不同于一般笼统空泛的咏史作品,而是以一个政治家的角度鉴古论今,请结合全词的内容,简要分析词人的思想情感。(8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6小题,11分)
13.补写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1分)
(1)《赤壁赋》中,苏轼将有限人生与无尽江水相比较,悲生命短暂慕江水无尽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用借助舆马而至千里,借助舟楫渡江河的例子,引出________的观点。
(3)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两句突出了琵琶女的演奏带来与被贬的地方音乐的不同感受。
(4)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轼自言想要重返天上,但又有所顾虑原因在于“______,______”。
(5)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由写景过度到怀古抒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6)《师说》中开头表明教师作用的句子是:“师者,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小题。
说到螃蟹,吃货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那令人______的美味。如果说螃蟹是动物界的时尚先锋,大家可能很难相信。因为关于螃蟹,我们熟知的就是一副张牙舞爪的模样,实在和美丽时尚之类的形容词不沾边。但大多数人有所不知,世界上其实有7000余种螃蟹,它们各有其与众不同的一面。而那些奇特的造型背后,隐藏着独创的生存小妙招,让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创造的生物_______。
最会穿衣服的螃蟹莫过于装饰蟹。珊瑚、海葵、藻类、海绵等,都是它们很得意的穿戴。挑选好要穿在身上的“单品”后,往往还要搭配点小物件,比如贝壳啥的。装饰蟹天生就适合“换装”,它们的身上布满了像尼龙搭扣一样的结构,可以把各种好看的东西轻松钩在身上,不会轻易脱落。这些蟹在打扮自己方面如此不遗余力,可不是为了好看,更是为了提高躲避掠食者的概率。
有一种非常迷你而色彩缤纷的软珊瑚蟹,也是变装大师。身长只有2厘米左右的它们是软珊瑚的狂热粉丝。它们有时会食用珊瑚虫以摄取色素,并且揪下一点珊瑚虫粘在自己背上,以尽可能地贴合环境。一个__________的事实是,螃蟹界也有像变色龙或者鱿鱼那样的大佬,能够直接改变身体的颜色。只不过一部分螃蟹的变色时间跨度要稍微长一点,有些要花上数小时,数天,乃至数周。彻底隐藏是一种策略,或者就干脆“出格”一点,让自己看上去很“非主流”不好惹——用醒目的外观警告别人离自己远一些。花纹细螯蟹就格外注重钳子的装饰,两团海葵是它为自己准备的手套,用来在挥动时吓退掠食者。( )。招潮蟹的雄蟹拥有大小悬殊的一对螯钳,大的那只颜色鲜艳,有特别的图案。它们会做出舞动大钳的动作,目的是威吓敌人,或是求偶。科学家已经发现,澳大利亚特定种类的招潮蟹还能够根据身体上的花纹变化区分邻居与陌生者。
螃蟹们这么___________地装扮自己背后有着各种各样的生存逻辑。带着这样的眼光再去了解它们,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大快朵颐 鬼斧神工 鲜为人知 处心积虑
B.垂涎欲滴 精妙绝伦 鲜为人知 费尽心机
C.大快朵颐 鬼斧神工 不为人知 费尽心机
D.垂涎欲滴 精妙绝伦 不为人知 处心积虑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些蟹在打扮自己方面如此不遗余力,可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提高躲避掠食者的概率。
B.这些蟹在打扮自己方面如此不遗余力,可不是仅仅为了好看,而是为了提高躲避掠食者的概率。
C.这些蟹在打扮自己方面如此不遗余力,可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更是为了提高躲避掠食者的概率。
D.这些蟹在打扮自己方面如此不遗余力,可并非是为了好看而已,而是为了提高躲避掠食者的概率。
16.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但是看看那个画面,怎么看都像啦啦队长手里拿着毛球在打call,所以这种螃蟹又有“绒球蟹”“啦啦队蟹”的可爱昵称。
B.但是想想那个画面,怎么不像啦啦队长手里拿着毛球在打call呢?所以这种螃蟹又有“绒球蟹”“啦啦队蟹”的可爱昵称。
C.但是想想花纹细螯蟹挥舞着双钳上的海葵的画面,怎么看都像啦啦队长手里拿着毛球在打call,所以这种螃蟹又有“绒球蟹”“啦啦队蟹”的可爱昵称。
D.但是想想那个画面,怎么看都像啦啦队长手里拿着毛球在打call,所以这种螃蟹又有“绒球蟹”“啦啦队蟹”的可爱昵称。
17.在下面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 ① 。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 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 ② ;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 ③ , 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
四、写作(60分)
18.请根据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60分)
材料一:
李子柒,一个“田园牧歌式”生活的网红代表,她全网视频播放量超过30亿,YouTube粉丝有735万,与美国影响力最大的媒体CNN不相上下。她的视频主要根据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时令节气、传统节日、民风民俗等确定选题。
——微博
材料二: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鲁迅
要求:综合以上两则材料内容及含意,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1.【答案】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析】B选项张冠李戴,追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艺术家,而非文艺评论者。
2.【答案】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析】A选项“得出文章的观点:文艺评论的滞后”,理解有误;B选项文中列举歌德说及自己读莎士比亚的感受论证了“有些评论喜欢玩术语,说黑话”,分析有误;C选项“总分总”的结构方式、“特别强调”,表述有误。
3.【答案】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析】A选项“主要原因是对大众一种不当的傲慢”中“主要原因”,表述不当;C选项“这些都是文艺评论者自己的阐释导致的”,表述绝对,强加因果;D选项说明现代人“精神的匮乏和对艺术的不敏感”于文无据。
4.D(“实际上是母亲怕给儿子添麻烦,增加儿子负担”错。也许有这方面的因素,但母亲不习惯城市生活也完全可能是真的。)
5.①美好的生活不再以及即将亡命天涯所引发的内心的酸楚之情。②不能再见到母亲、不能再对母亲尽孝的愧疚之情。③听到母亲拍死蚊子说的话后,内心忽然产生的恐惧之情和自首之念。(其他情感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6.①结构上,照应了文章标题。②情节上,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他开始时说“明天要去趟更远的地方”,但母亲的话使他内心受到触动,动摇了“他”出逃的打算,经过一番挣扎之后,他最终返回龙城自首。③主题上,深化突出反贪腐的主题。“吃饱它飞不动了,非死不可”,予人警示,意味深长。
7.B【解析】“母夜梦异人”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以绀莲华与元吞之”句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
8.D【解析】D项,“也指平时在亲朋同僚之间通名时使用的一种简易的名片”错误,“谒”作名帖讲时,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尊长,通常是在比较庄重、正式的场合。
9.B【解析】B项,“又一同进入国子监讲学,使国子监那些长期钻研经术的大儒们心悦诚服”理解错误,原文为“及奭、元并命,士议悦服”,即“等到孙奭、冯元一并受命,士大夫们心悦诚服”。
10.(1)谢泌笑着说:“古人研究一经,有的要钻研到老,你尚且年少,能完全通晓吗?”(“治”“或”“皓首”)
(2)王旦又举荐冯元应该在资善堂讲经。皇帝认为冯元年轻,改用崔遵度。(“宜”“更”各1分,状语后置句“讲经资善堂”)
【参考译文】
冯元字道宗。其高祖冯禧,唐末在广州为官,以占候、星命等术在刘氏处任职。传三代到其父冯邴,广南平定后,冯邴入朝担任保章正。冯元幼年师从崔颐正、孙奭学习《五经》的要旨,与乐安孙质、吴陆参、谯夏侯圭交好,他们在一起讲学,有时通宵达旦不睡觉,号称“四友”。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江阴尉。当时诏令流内铨选取通晓经术的人补为学官,冯元自我推荐通晓《五经》。谢泌笑着说:“古人研究一经,有的要钻研到老,你尚且年少,能完全通晓吗?”冯元回答说:“明达的人可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再问以疑难经义,则辨别分析清晰流畅。补为国子监讲书,升为大理评事,又提升为崇文院检讨兼国子监直讲。王旦听到他的名声,曾经令其讲解《论语》《老子》,众子弟侍听,于是举荐冯元。天禧初年,多次与查道、李虚己、李行简入宫在宣和门北阁讲解《周易》。升任太常丞兼判礼部、吏部南曹。皇子为寿春郡王,王旦又举荐冯元应该在资善堂讲经。皇帝认为冯元年轻,改用崔遵度。适逢崔遵度去世,于是提升冯元为左正言兼太子右谕德。仁宗即位后,冯元升任户部员外郎,任直学士兼待讲。与孙奭一并奉召在皇帝面前讲读经学,从此仁宗更加倾心于学问。历任会灵观副使、同判国子监。按过去的成例,国子监多为宿儒掌管,以后则常用公卿子弟,任均管库。等到孙奭、冯元一并受命,士大夫们心悦诚服。同知贡举,升为龙图阁学士,参与修撰《三朝正史》。任翰林学士、判都省三班院、史馆修撰、判流内铨兼群牧使,四次升迁任给事中。冯元性格简朴淳厚,不沽名钓誉,除非庆吊之事不曾前去拜谒过中书省和枢密院。为亲人奉行丧礼,从开始束发到整个服丧期间,都根据礼仪规定而改变服饰,不举行世俗的斋荐活动。遇到祭日,就与门生们对坐,诵说《孝经》而已。冯元对古今台阁规格标准之事颇有了解,尤其精通《周易》。当初,冯元七岁时,刚开始读《周易》,他的母亲夜里梦见神人把天青色的莲花交给冯元吞下去,并且说:“好好读此,以后一定会显贵。”冯元直到晚年,大约三日一读《周易》。冯元没有儿子,以其兄之子冯譓作为他的后代。
11.【答案】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
【解析】“兴王”指的是人世间如果出现了圣明的君主,那么“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便在谈笑间轻而易举地完成。虽然“君臣遇合”有一种偶然性,但本句强调的是一旦遇合便可出现“风虎云龙”的局面,并非是在悲感“君臣遇合”之艰难少数。作答时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逐个排除选项,筛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12.【答案】①赞美了伊尹吕尚辅佐君王成就伟业的功勋,抒发了艳羡之情;②表达了自己能被宋神宗赏识重用的感激之情;③抒发了效法名臣建立不巧功业的豪情壮志。(每点2分,共8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整合诗歌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诗歌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旨在提升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阅读鉴赏名人大家的优秀品质,领略古典优秀文化中对“千秋功业”的追求,形成自觉的“奋斗、品德、梦想”的新
13.略
14.【答案】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义成语的语义轻重、使用对象、感彩的辨析能力。
【解析】大快朵颐:形容大饱口福、痛快淋漓地大吃一通、非常快活的享受美食。垂涎欲滴:馋得连口水都要滴下来了,又用来形容十分贪婪的样子(含贬义)。精妙绝伦:精巧美妙到了极点,无与伦比。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艺术技巧高超,像是鬼神制作出来的,非人力所及。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不为人知:没有人知道。处心积虑:存在着某种想法,很早以前已有了打算;形容用尽心思地谋划(贬义)。费尽心机:挖空心思,想尽办法。
15.【答案】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核心素养,具体来说是考查学生对现代汉语的语感、对关联词语的掌握和对语段情境的分析能力。
【解析】本题目主要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首先可以排除C项,这句话不是递进关系。然后可以排除D项,“并非是”成分重复,“非”就是“不是”的意思。A项和B项都是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但是A项“不是为了好看”的否定太过绝对,与语境不合,所以应该选B项。
16.【答案】D
【命题意图】本题综合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推理、逻辑思维和规范表达等能力。
【解析】A项“看看那个画面”的“看看”不如“想想”恰当,因为这个画面是文字描绘出来的,没有直接呈现,并且“想想”与“那个”呼应性更强,排除A项。B项把肯定句变成反问句,语气更加强烈,但在此处不需要过度强调相似性。C项详细描述“那个画面”的内容,但是这个内容在括号之前的句子里已经有所体现,不符合简洁的原则。
17.【答案】①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含义②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述③所以象征包括多数人公认的意义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以及逻辑思考能力。
18.【评分标准】参照2019年全国卷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满分60分
一等(20~16分)
二等(15~11分)
三等(10~6分)
四等(5~0分)
基础等级
内容20分
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主题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表达20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发展等级
特征20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显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创意
【写作指导】
本题综合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表现力、思想深刻度、核心价值观。本题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关注社会、关注当下,能辩证而理性地看待、思考社会问题。
【参考立意】
拿来主义与输出主义,文化自信与文化担当,审视西方与审视自己,重新认识与摆正姿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