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第一章 走近细胞(共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第一章 走近细胞(共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1-11 21:43:28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第一章 走近细胞
第1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学习导航
1.举例说明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举例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重、难点]
3.简述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重点]
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病毒的生命活动
病毒不具有______结构,只有依赖_________才能生活。
2.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
依靠_________就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如草履虫的运动、分裂、摄食、生长、应激性等。
细胞
活细胞
单个细胞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3.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
(1)依赖各种______________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
杂的生命活动。
(2)生命活动的基础
①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基础:___________。
②生物生长发育的基础:_________________。
③生物遗传与变异的基础: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病毒虽没有细胞结构,但仍属于生物。
分化的细胞
细胞代谢
细胞增殖、分化
基因的传递和变化
病毒:无细胞结构,营寄生,必须依赖
活细胞才能生活。
类型: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细菌病毒
无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
生活方式:寄生在活细胞中
组成:含蛋白质和核酸(
DNA或RNA

繁殖方式:增殖(复制式)
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
烟草花叶病
T2
噬菌体(T2
phage)
免疫缺陷病毒(HIV):双拷贝线性单链RNA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结构层次
概念
举例
细胞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心肌细胞
组织
心肌组织
器官
心脏
系统
循环系统
个体

种群
群落
生态系统
生物圈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
不同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
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
由各种器官或系统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的生物
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的生物
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命系统。
(2)细胞→个体:体现了高等多细胞生物个体的发育历程,
同时也体现了生命的进化历程,即由单细胞生物进化到多

胞生物。
(3)个体→种群→群落:体现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4)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体现了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
间的关系。
下列各项组合中,能体现生命系统由简单到复杂的正确顺序是(  )
①一个大西瓜 ②血液 ③白细胞 ④变形虫 ⑤血红蛋白⑥SARS病毒 ⑦同一片草原上的所有同种绵羊 ⑧一片森林中的所有鸟 ⑨一片桃园 ⑩一个池塘中的所有生物
A.⑤⑥③②①④⑦⑩⑨
B.③②①⑦⑩⑨
C.③②①④⑦⑧⑩⑨
D.⑤②①④⑦⑩⑨
[解析] 首先应明确两个关键点“生命系统”和“由


到复杂”,然后根据细胞(③白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


汰掉A、D两项,最后再比较剩下的B、C两项,由于⑧一

森林中的所有鸟既不是种群,也不是群落,不属于生命系统,所以可淘汰掉C项。
[答案] B(共32张PPT)
第2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肌肉细胞
神经细胞
植物表皮细胞
酵母菌
变形虫
植物细胞
细菌细胞
比较下面两种细胞的结构,最主要有什么区别?
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主要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
(1)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植物、动物、真菌等,其DNA分子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上。
(2)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支原体、衣原体、蓝藻等,其DNA分子主要分布的区域叫作____________。
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染色体
细菌
放线菌
拟核
自主梳理
3.典型的原核细胞
(1)蓝藻细胞。
①结构[识图填空]
②生活方式:
________生物,因其细胞内含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能进行光合作用。
拟核
细胞质
核糖体
自养
叶绿素和藻蓝素
(2)细菌细胞。
结构[识图填空]
点拨 带有“菌”字或“藻”字的生物,不一定是原核生物。酵母菌、霉菌等是真菌,属于真核生物;衣藻、小球藻、团藻属于绿藻,是真核生物。
拟核
合作探究
细胞都有细胞核吗?
都有染色体吗?
拟核与细胞核有什么区别?
一、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细胞
真核细胞
原核细胞
真核生物
原核生物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
(具有核膜的真核)
(具无核膜的拟核)
1、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做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做原核生物。
植物、动物、真菌等
蓝藻、细菌、放线菌、支原体、
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等
原核生物
细菌
主要由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等部分构成
,有的细菌还有荚膜、鞭毛、菌毛等特殊结构。
根据形状分为三类:球菌、杆菌和螺旋菌;
根据生活方式分为:自养菌和异养菌。
根据对氧气的需求分为:需氧和厌氧
细菌常含有“杆”、“球”、“螺旋”或“弧”等字;
如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霍乱球菌、乳酸菌、醋酸菌(杆菌)、放线菌、链霉菌
(含DNA)
细菌细胞模式图
蓝藻细胞质中有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场所)、藻蓝素和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
拟核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核糖体
原核生物——
蓝藻
蓝藻细胞模式图
蓝藻包括蓝球藻、颤藻、念珠藻和发菜
蓝球藻
颤藻
念珠藻
颤藻是分布最为广泛、生命力极强的藻类,其生长不受季节变化的影响,集群生活,大量繁殖时会形成有腥臭味的蓝黑色皮块,影响水质,是引起水华的主要藻体。
胞球形、半球形。一般由2、4、8、16或更多细胞(很少超过64或128个细胞)所组成的群体,单个的较少见。
藻体为多细胞的丝状体,藻丝单列,细胞为球形、椭圆形、圆柱形等
发菜是一种野生藻类,通常生长于北方荒漠、半荒漠地区的草原、山坡或低洼地带。


赤潮
“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
它是由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
水华是淡水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特征,主要由于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含有大量氮、磷、钾的废污水进入水体后,蓝藻、绿藻、硅藻等大量繁殖后使水体呈现蓝色或绿色的一种现象。
蓝藻
宏观
微观
(单细胞)
水华:水体富营养化
发菜:状如发丝、呈黑色
拟核:含环状的DNA分子
细胞质
藻蓝素和叶绿素
核糖体
(以细胞群出现)
细菌与蓝藻的异同点:
1、都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只有拟核(含DNA分子);
2、细胞质中除核糖体外,无其他复杂的细胞器。
蓝藻细胞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大多数细菌为营寄生或腐生生活的异养生物
真核生物
原生生物:最简单的真核生物,大部分都是单细胞生物;
如草履虫、变形虫、疟原虫等
包含原生生物、真菌、植物、动物
真菌:包含酵母菌、黏菌、霉菌(青霉、根霉、曲霉)和大型真菌。
动植物体:细胞内含各种复杂的细胞器,有成形胞核,有核膜、核仁,核内有染色体。
疟原虫
青霉
其他易混淆的真核生物:衣藻、轮藻、黑藻、水绵等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
细胞核
染色体
细胞壁
细胞器
种类
细菌、蓝藻、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
有核膜,有成形的细胞核
没有核膜,称为拟核
较小(1~10μm)
较大(10~100μ)
有核糖体等各种细胞器
只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
有染色体,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结合
无染色体,环状DNA不与蛋白质结合
动物、植物、
真菌等
绝大多数有,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植物细胞有,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动物细胞无细胞壁
真核生物:
植物、动物、真菌


酵母
发霉

(衣藻)(团藻)(酵母)(霉菌)
原核生物:


线

毛衣
(蓝藻)(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
记忆口诀
[探规寻律]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判断
(1)
(2)
1、下列生物中全部属于原核生物的一组(

A、青霉菌、蓝藻
B、酵母菌、肺炎双球菌
C、乳酸菌、霍乱弧菌
D、大肠杆菌、噬菌体
2、对下列生物分类错误的是( 
 )
①颤藻 ②酵母菌 ③变形虫 ④小球藻 ⑤水绵
⑥HIV ⑦大肠杆菌⑧甲型H7N9流感病毒⑨肺炎双球菌
A.无核糖体的生物是⑥⑧
B.具核膜的生物只有③④⑤
C.①⑦⑨有核糖体但无染色体
D.①④⑤是自养型生物
C
B
二、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主要建立者
主要内容
了解建立过程
科学发现的特点
意义
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主要建立者:施莱登和施旺
德国魏尔肖补充: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从发现细胞和建立细胞学说的科学家的角度
连线:
1.维萨里
A.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2.虎

B.断言所有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3.施莱登
C.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4.施

D.提出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一致性
5.魏尔肖
E.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2.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
肉眼观察
光学显微镜观察
电子显微镜观察……
科学发现的过程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3.从科学实验的角度
解剖人尸体
观察死细胞
观察动、植物的活细胞……
科学发现需要理性思维和实验的结合。
科学发现具有什么特点?
1.科学发现是很多科学家的共同参与,共同
努力的结果。
2.科学发现的过程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3.科学发现需要理性思维和实验的结合。
4.科学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拓、继
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细胞学说建立的意义:
1、细胞学说的建立标志着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到细胞水平,极大地促进了生物学的研究进程。
2、细胞学说的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使人们认识到各种生物之间存在共同的结构基础。
D
1.
下列四种生物中,在结构上不同于其他三种生物的是
(
)
A.念珠藻
B.颤藻
C.蓝藻
D.衣藻
2.
下列属于原核生物的一组是(
)
A.痢疾杆菌和衣藻
B.酵母菌和疟原虫
C.链球菌和乳酸菌
D.病毒和蓝藻
3.下列生物中不属于真核生物的是(
)
①噬菌体
②颤藻
③酵母菌
④水绵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C
A
当堂检测
D
4.下列四种生物中,哪一种生物的细胞结构与其他三种生物的细胞有明显的区别(

A.草履虫 B.衣藻 
C.酵母菌 
D.乳酸菌
5.用高倍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和乳酸菌,可以用来鉴别两者差异的主要结构是(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核膜
D(共16张PPT)
第一章
走近细胞
第2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第1课时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问题探讨:
1、你能说出下图各细胞的名称吗?
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结构。
(细胞的统一性)
2.
以上这些细胞的共同结构有哪些?
1.观察显微镜
回忆显微镜
有那些部件
构成?
自主梳理:
3、高倍显微镜操作的“四步曲”
低倍镜
视野中央
转换器
细准焦螺旋
反光镜或光圈
2、低倍镜的使用方法:
取镜→安放→_____→压片→观察的程序进行。
对光
1.目镜和物镜的区别
2.使用显微镜注意事项
3.放大倍数
含义:
与目镜、物镜长短的关系:
计算:
4.高倍镜和低倍镜观察情况比较
物镜
物象大小
看到细胞数目
视野亮度
物镜与玻片距离
视野范围
高倍镜
低倍镜
探讨:
5、污物位置的判断
6、显微镜成像特点,将像移到视野中央的规律
7、调节清晰度:
调节视野亮度:
2.使用步骤
(1)低倍镜的使用:取镜→安放→对光→压片→调焦→观察。
(2)使用高倍镜观察的要领:
“找”→“移”→“转”→“调”。
显微镜的使用
1.目镜和物镜的区别
目镜无螺丝口,放在镜筒上方;
物镜有螺丝口,拧在镜筒下方;
(3)使用高倍镜时,只能转细准焦螺旋,不能使用粗准焦螺旋。
(4)观察颜色深的材料,视野应适当调亮,反之则适当调暗;
若看到的视野一半亮一半暗时,应调反光镜不能调光圈;
若观察材料一半清晰一半模糊,可能是切片厚薄不均造成的。
3.注意事项
(1)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两眼要注视物镜与盖玻片之间的距离,到快接近时(约为0.5cm)停止下降。
(2)使用显微镜的原则: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
4.
放大倍数
(1)含义:①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物像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而不是面积或体积的放大倍数。
②总的放大倍数是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2)目镜与物镜的结构及其长短与放大倍数之间的关系
(1)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距装片距离越近,如H1;
反之则放大倍数越小,距装片距离越远,如H2。
(2)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反之则放大倍数越大。
3.视野中细胞的排布与放大倍数的关系
(1)视野中细胞呈一行排布:
放大后视野中的细胞数目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举例:
(2)视野中细胞呈充满排布:
放大后视野中的细胞数目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
举例:
显微镜目镜为10×,物镜为10×,视野中被相连的64个分生组织细胞充满。若物镜转换为40×后,则在视野中可检测到的分生组织细胞数为(  )
A.2个
B.4个
C.8个
D.16个
解析:选B。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在原组合中将材料的长和宽分别放大100倍,改换物镜后长和宽分别放大为400倍,则整个视野中观察范围是原来的1/16,所以能够看到的细胞数为4个。
镜头
物像
大小
细胞
数目
视野
亮度
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
视野
范围
低倍镜
高倍镜
6.高倍镜和低倍镜观察情况比较










8.成像特点
(1)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倒立的放大的虚像,倒立是指上下、
左右均是颠倒的,相当于将观察物水平旋转180度。
如:实物字母“b”,则视野中观察到的为“q”。
(2)若物像在偏左上方,则装片应向左上方移动;
移动规律:物像在哪个方向,就向哪个方向移动装片.
9.调节清晰度: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
调节视野亮度:反光镜、光圈
1.
如下图所示:甲图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
A.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大,③比④放大倍数小
B.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选用②③
C.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调节顺序: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标本→转动细准焦螺旋
D.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甲图中的组合一般是②④⑥
当堂检测
B
2、使用高倍镜观察装片的步骤是(

①转动转换器把低倍物镜移走,换上高倍镜
②在低倍镜下找到目标
③将目标移到视野中央
④调节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直到视野适宜、物像清晰为止
A.②③④①
B.②③①④
C.②④①③
D.③④②①
3、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要将物像从视野的左方移到正中央,装片的移动方向是(

A.向右方
B.向上方
C.向左方
D.向下方
B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