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八年级历史期末专题复习习题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
“
”不仅使一场商业贸易上的冲突变相成为中英两个国家的冲突,而且为英国采用军事手段挽回这场贸易战失败的局面提供了借口。”“
”应是( )
A.
鸦片战争
B.
虎门销烟
C.
工业革命
D.
黄海海战
2.
(2019石家庄28中模拟)学者苏智良在《毒品与中国社会》的演讲中说:以鸦片为例,他们并不满足一般的一榻横陈,而是形成了“鸦片文化”。媒人说媒,以日吸几钱烟膏为衡量家财的标准,遇红白喜事,以排出多少张烟榻为场面大小。这说明,鸦片在中国的泛滥( )
A.
麻痹中国人的精神
B.
造成清政府财政困难
C.
降低军队的战斗力
D.
使中国人体质下降
3.
(2019成都)“西方列强一巴掌把大清帝国打落谷底,从此国门洞开,风雨交加。”“中华民族开始了漫长的寻找,寻找失去的尊严,寻找在世界的位置,寻找复兴的道路……”。西方列强的“一巴掌”是指(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
鸦片战争的胜败反映了当时东西方科技以军事为主的巨大差距,打破了满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美梦,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封建社会危机四伏,促使一批政治眼光比较敏锐的封建知识分子,进一步去探索和寻找中国社会摆脱困境与危机的良策。材料叙述的是鸦片战争的( )
A.
原因
B.
过程
C.
影响
D.
结果
5.
(2020原创)从1841年10月起,英军在等待援军来华的半年时间里,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地理等情况,作了进一步的侦察和分析,加上以往的情报,英军决定派军舰侵入南京江面,以切断清政府漕粮要道,迫使清政府求和签约。由此可见,英国取胜的原因是( )
A.
援军来华
B.
国力强大
C.
武器先进
D.
准备充足
6.
下表是近代中国棉花及棉纺织品产销状况(单位:万担)。表中数据变化反映了中国( )
棉花
产量
棉花国
内销售
商品量
棉花
出口量
进口外
国棉花量
进口棉纺
织品量(折
合棉花)
1840年
802
211
0
50
5
1894年
832
200
76
4
218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棉花商品化程度大幅度提高
C.
民族工业已经产生
D.
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7.
(2019邯郸三模)在鸦片战争后的对外谈判中,清政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约束)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除争执,只一味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这表明清政府( )
A.
彻底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
B.
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C.
国家主权意识处于缺失状态
D.
认为治外法权高于关税主权
8.
(2019石家庄长安区模拟)有学者指出: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和“亚罗号事件”是英国对中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即使没有这些事件,战争也无法避免。该学者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是英国( )
A.
为了打开鸦片的销售市场
B.
工业革命后军事力量的强大
C.
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D.
为了割占中国领土,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9.
法国的巴特雷上尉写信给雨果,要雨果歌颂他们。他认为,“这次远征行动是干得体面而漂亮,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与这次远征行动相关的是( )
A.
签订《南京条约》
B.
火烧圆明园
C.
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D.
占领紫禁城
10.
(2019唐山路南区模拟)“洪秀全既不能制定长期的建设性政策或全局性的军事战略,也不能适当地指导行政管理,于是他干脆推卸了所有的责任。”材料认为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是( )
A.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B.
敌人长期的封锁围困
C.
失去了人民的支持
D.
领导集团的失误
11.
(2019邯郸一模)下列书籍、报刊杂志所刊发的内容反映了农民阶级诉求的是( )
1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 通过武装侵略,扩张在华殖民势力,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方针。……1840年6月,英国舰队封锁广东江面与海口,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这场战争使中国的独立主权又一次受到严重损害:英占九龙司地方一区;赔偿英法巨额军费;沙俄割去40万平方公里土地;增开口岸、内地游历通商等,使外国侵略势力扩展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内地;公使驻京,加强了侵略者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
——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场战争对中国主权的影响。(4分)
(3)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3分)
13.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适应形势的变化,清政府于1861年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它负责办理对外交涉以及通商、海关等事务,是清政府一个权力很大的中枢机构。材料表明清政府( )
A.
外交理念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B.
对外交往注重和平共处原则
C.
由闭关锁国到融入世界潮流
D.
针对国际形势调整外交政策
14.
下图是近代沙俄侵占我国领土示意图。从图中信息可知
( )
A.
俄国侵华的主要目的是侵吞中国的领土
B.
俄国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侵华的主凶
C.
中国政府对俄国侵略没有采取任何抵抗措施
D.
俄国割占中国领土集中于西北、东北地区
15.
(2019河北定心卷)探究问题。(12分)
材料一 战争的失败,在死水一潭的中国封建社会激起轩然大波。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看起来很奇怪的是,鸦片没有起催眠作用,反而起了惊醒作用。”严酷的现实,不能不引起这些有识之士的反省。面对资本主义入侵这一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他们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和中国的落后分不开的。不但古老的刀矛弓矢根本抵挡不住外国坚船利炮的轰击,古老的思想文化也根本抵挡不住“西学”的传入。
材料二 “救亡图存”的呐喊,回荡在世纪之交的中华大地上,显得格外痛切。然而,此时统治中国的腐朽的清政府却已成为彻头彻尾的“洋人的朝廷”,无耻地宣称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在这样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下,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所面临的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更加迫切地摆在中国人民面前。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战争”指的是什么?(2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中国有识之士应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对策是什么?(10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
B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中英两个国家的冲突”“英国采用军事手段挽回这场贸易战失败的局面”并结合所学可知,1839年6月,林则徐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政府公然支持罪恶的毒品走私,发动侵华战争,B项符合题意。
2.
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鸦片文化”“衡量家财的标准”等可知,鸦片泛滥麻痹了中国人的精神,使中国社会风气恶化,A项正确。
3.
A 【解析】根据材料中“西方列强”“从此国门洞开”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后,中国由闭关锁国被迫走向开放,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项正确。
4.
C
5.
D 【解析】根据题干中“英军在等待援军来华的半年时间里”,说明援军还没来华,因此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国力和武器的内容,因此B项和C项都错误;从材料“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地理等情况,作了进一步的侦察和分析,加上以往的情报”可以得出准备充足,D项正确。
6.
D 【解析】1894年与1840年相比,棉花出口量、进口棉纺织品量均呈现大幅度增长,而棉花国内销售商品量和进口外国棉花量均减少,可知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国门被打开,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D项符合题意。
7.
C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清政府对治外法权和协定关税的危害认识并不清楚,说明当时清政府的国家主权意识缺失。A、B、D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C项符合题意。
8.
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对中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以倾销商品。题干中的学者所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C项符合题意。
9.
B 【解析】材料中所述“这次远征行动是干得体面而漂亮,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可以得出是英法联军共同发动的,火烧圆明园是英法联军一起犯下的罪行,B项正确。《南京条约》是英国在鸦片战争后签订的,鸦片战争是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A项错误;占领中国东北和西北大片领土的是沙俄,C项错误;占领紫禁城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八国联军,D项错误。
10.
D 【解析】根据材料“洪秀全既不能……也不能……于是他干脆推卸了所有的责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领导集团的失误,D项正确。
11.
A
12.
(1)通过武装侵略,扩张在华殖民势力,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方针。(2分)
(2)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使外国侵略势力扩展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内地;侵略者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等。(4分)
(3)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3分)
13.
D 【解析】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A、B项。第一次鸦片战争迫使中国打破了闭关锁国政策,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排除C项。根据材料中的“它负责办理对外交涉以及通商、海关等事务”,表明中国天朝上国体制受到冲击,根据社会发展调整了外交政策,D项正确。
14.
D
15.
(1)鸦片战争。(2分)
(2)推翻清王朝统治,反对外来侵略,实现国家独立;学习西方先进文明成果;建立近代化国防,保障国家安全;加强思想宣传,唤醒民众救亡意识;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等。(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