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和民族危机的加剧期末专题复习共9页(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和民族危机的加剧期末专题复习共9页(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10 15:41: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八年级历史期末专题复习习题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1.

”抱着“灭法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这种镇国内、御外侮的主观意图,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发展了若干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吹响了中国近代化的号角。“
”应是(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
2.
张之洞看到洋布在中国大量倾销,每年以千万计,便提出:“今既不能禁其不来,惟有购备机器,纺花织布,自扩其工商之利,以保利权。”由此可见,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局的目的是(  )
A.
“自强”
B.
“求富”
C.
变法
D.
共和
3.
1877~1889年,英国太古、怡和,美国旗昌等轮船公司与轮船招商局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最终旗昌公司破产,而太古、怡和公司不得不与招商局达成协议: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议定统一的价格。这反映了洋务派创办的企业(  )
A.
完全无力与外国的企业抗衡
B.
达到了“自强”“求富”的目标
C.
完成了中国近代社会工业化
D.
部分抵制了外国经济的侵略
4.
蒋廷黻在谈到同光(同治光绪)时代的士大夫反对自强革新时说:“其实民众和士大夫阶级是同鼻孔出气的。”他旨在说明洋务运动(  )
A.
受到顽固派反对
B.
盲目地向西方学习
C.
违背了时代潮流
D.
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5.
125年前的这场战争让中国蒙受了巨大损失,失败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而是奋起,毫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过自己的敌人学习。这场战争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
“城上神威炮万斤,枉资倭寇挫吾军。后来天道终归汝,致远深沉第一勋。”此诗是纪念(  )
A.
丁汝昌
B.
陈化成
C.
关天培
D.
邓世昌
7.
下图是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的局部,其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于(  )
A.

B.

C.

D.

8.甲午中日战争之前,举国上下都相当乐观。在清政府的士大夫看来,日本的海军跟北洋水师比起来不值一提,日本的陆军也根本不是湘军、淮军的对手,清政府把临时招来的新兵调往前线。这表明,中国(  )
A.
近代化探索收效巨大
 
B.
清朝统治集团腐败
C.
自信轻敌的乐观情绪
 
D.
中国封建制度落后
9.下图漫画题目是“在中国商店里的日本人”。图中日本人已将“赔款二亿两”收入囊中,正在抢夺清朝官员手里“贸易的钥匙”。
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签订了(  )
A.
《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C.
《北京条约》
D.
《辛丑条约》
10.
以下是近代两次侵华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  )
A.
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不断减少
B.
列强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C.
中国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清政府从“天朝上国”沦为“洋人的朝廷”
11.
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之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好几亿元。……所以,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还是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可见,“这笔赔款”给日本带来的影响是(  )
A.
获得大量战争赔款
B.
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C.
促进了思想解放
D.
改善了民众生活
12.
中国在甲午战败后,梁启超感叹道:“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而十八省之民,尤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酣睡之声,乃渐惊起。”下列不能体现材料中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影响的是(  )
A.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B.
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C.
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
D.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13.
□□□□及随后开展的变法宣传,冲破了传统社会对“士人干政”的禁令,开启了近代知识分子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国家事务的先河,20世纪绵延不绝且威力巨大的学生运动由此发端。这一整体性的政治参与方式也为其他社会阶层参与政治提供了示范,由此对国家事务的议论走出了庙堂。“□□□□”应是(  )
A.
五四运动
B.
洋务运动
C.
公车上书
D.
辛亥革命
14.
康有为把西方的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和中国儒家经书的“三世”说附会在一起,认为社会历史是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顺序前进的。据此可知,他眼中的“升平世”是建立(  )
A.
君主专制
B.
君主立宪
C.
民主共和
D.
人民民主
15.
(2019柳州)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时期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一个缺口。这主要说明戊戌变法(  )
A.
维护了封建统治
B.
得不到群众支持
C.
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D.
传播了革命思想
16.
“短短的103天内,光绪帝发布各种谕旨180条。谕令合并衙门,裁汰冗员,使一些中下层人士猝然失业;又令裁撤绿营,让旗人自谋生计,多达100万人被突然中断生计,以致他们对新政策怨声载道。”这表明戊戌变法过程中(  )
A.
光绪帝软弱无能
B.
资产阶级妥协让步
C.
改革措施操之过急
D.
顽固势力发动政变
17.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外国教会也猖狂压榨中国人民……使中国人民深受其害,义和团运动兴起”。材料表明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是(  )
A.
外国教会的压迫
B.
民族危机的加剧
C.
《马关条约》的签订
D.
战争的失败
18.
一位俄国记者记述了1900年6月2日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月光照耀着这些莽汉,照耀着他们的大刀和旗帜。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这描写的是(  )
A.
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
B.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C.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D.
国民革命军的北伐
19.
正当人们欢欣鼓舞地迎接20世纪到来之际,中国人却是“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收到了一份“西方人送来的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这份“礼物”是指
(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20.
某同学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相关内容后,绘制了一幅以慈禧太后为主角的漫画。该漫画的寓意是(  )
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清政府完全成为了“洋人的朝廷”
D.
清政府坚定支持义和团反帝斗争
21.
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这一变化(  )
A.
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
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
C.
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
D.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22.
陈独秀在《说国家》中指出:我十年以前……哪知道国家是什么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到了甲午年,才听见人说有个什么日本国,把我们中国打败了。到了庚子年……我才晓得,世界上的人,原来是分做一国一国的……我生长到二十多岁,才知道有个国家,才知道国家乃是全国人的大家。这表明(  )
A.
民族国家意识觉醒于外来侵略
B.
闭关锁国造成国民意识的落后
C.
晚清时期的中国落后于日本
D.
国人学习日本开始于甲午战后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
材料一 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他们认为,中国要生存、要强大、应该而且也只能向日本那样维新变法,学习西方。1895年春,1
300多名举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
——据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的救国之道”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车上书”发生的原因。(2分)
材料二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蒙受的屈辱阻碍了中国寻求西方模式的国家认同。五四知识界对西方的幻灭,伴随着亲苏俄的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许多中国人认为俄国革命是中国进行国家建构的唯一成功楷模。
——据徐国琦《中国与大战》等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人的国家模式认同有何变化,并分析其影响。(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时代使命。(3分)
2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 条约规定: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的组织,违者处死。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录用。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5年。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暴露了清王朝的腐化与无能,也招来了列强争相在华割占土地。帝国主义将整个中国分割为各自的租借地与“势力范围”,在这些地域内,他们修建铁路,开采矿山,设立工厂,开办银行,并设立各种各样的剥削机构。
日本在和约中获得了在华设厂的权利,各国因享有最惠国待遇,它们也拥有了这项权利。这使得帝国主义可以在中国从事生产,因而避免了关税,并降低了运输费用。与那些萌芽中的中国工商业者相比,外国投资者和开发商拥有大量资金、工艺技术和特权地位,因而占据着明显的优势。外来的经济帝国主义阻碍了中国本土资本主义的自发成长,并将中国的工业降低到依从、附属的地位。
……此时,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一部分进步人士倡导效法彼得大帝与明治天皇,进行体制重组;另一部分则主张革命,以中华民国代替清王朝。在战后中国,政治运动主要由这两股潮流构成。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条约的内容?(2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这次战争带来的影响。(4分)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二反映的史实出现的共同国内原因。(3分)
25.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兵法艺,都学全,要平鬼子不费难。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可见,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是(  )
A.
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B.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C.
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
D.
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6.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当时在一份报告中写道:中国所有上流阶级,对于世界情形毫无所知,只是骄傲自大……至于官吏人员,则为腐败之气所充塞,毫无精神之可言。材料表明(  )
A.
清政府积极抗击八国联军
B.
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义和团运动发展迅速
D.
清政府统治阶级愚昧腐败
27.
中国领土之内……共有人口四万万,均系属于一个种族,并且不以宗教信仰相异而分裂,更有“神明华胄”之自尊思想充满脑中。此外更有一事……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之气。材料表明(  )
A.
中国人民同属一个种族
B.
中国地域广阔
C.
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最终失败
28.
探究问题。(12分)
材料 军制变革是军事近代化改革的核心内容。晚清30年军事近代化改革在这方面始终裹足不前。没有建立起统一的国防军和统一的组织指挥系统,没有建立近代化战争不可或缺的参谋机构。陆军兵种仍只有步兵和骑兵,无独立的炮兵、工兵,也无分工明确的专门后勤部队。由绿营军队改造而成的练军、勇军,虽配备新式枪炮,却仍然沿用冷兵器和旧式火器杂用时期的勇营编制,“采用半洋、半清式战术,不过徒生繁杂之极”。结果只能把新武器按老套路来用,难以充分发挥新式武器的功效。同时,没有建立后备兵役制度,战时扩充军队根本找不到经过训练的后备兵源,只能临时招募民夫。前方战事急迫,无暇从容挑选,以致“各将帅奉命募勇,只求足额,不择强弱”,所募“皆系乌合之众”。新兵入伍后,一般只经过短期训练,有的根本未加训练,就匆忙上阵。
——摘自《从甲午战争看晚清军事改革的失败》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时期的军事改革状况。(2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上述状况出现的主要成因。(10分)
29.
探究问题。(12分)
材料一 “这一年,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由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俄国等国家……,侵入了古老中国的首都——北京。”
——瓦德西
材料二 《辛丑条约》是一个空前严重的不平等条约,通过这个条约,帝国主义列强极大地加强了在中国的势力。它所规定的“庚子赔款”本息合计白银98
000多万两,加上各地地方性赔款2
000多万两,总数超过10亿两,这是对中国人民的残酷掠夺;它关于惩办“首祸”和禁止中国人加入或成立反帝组织的规定,体现了对中国的严厉奴役;它关于在北京设立单独的使馆区、在中国境内平毁炮台、驻扎军队的规定,是对中国实行的野蛮军事控制。一位外国人曾指出,当时的中国“已经达到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低落到只是保持了独立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其反映的是哪次战争的史实?(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探究《辛丑条约》的影响。(10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1.
A 【解析】根据题干中“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发展了若干军事工业、民用企业”“中国近代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创办了一系列军事、民用工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A项符合题意。
2.
B
3.
D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英国太古、怡和”“旗昌公司破产”“太古、怡和公司不得不与招商局达成协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D项符合题意。
4.
D
5.
C
 【解析】根据题干“125年前的这场战争让中国蒙受了巨大损失……毫不犹像转身向东,向打败过自己的敌人学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由此引发了学习日本的维新变法运动,C项正确。
6.
D 7.
C
8.
C 【解析】由“甲午中日战争之前,举国上下都相当乐观。在清政府的士大夫看来,日本的海军跟北洋水师比起来不值一提,日本的陆军也根本不是湘军、淮军的对手,清政府把临时招来的新兵调往前线”可以看出,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清政府没把日本放在眼里,盲目自信、乐观,结果导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C项符合题意。
9.
B 10.
B
11.
A 【解析】由材料“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还是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可知,给日本带来的影响是获得大量战争赔款,A项符合题意。
12.
D 【解析】根据题干中“台湾既割”体现了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全岛割让给日本,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A项排除;“而酣睡之声,乃渐惊起”体现了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B项排除;“二百兆偿款既输”体现了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签订的《马关条约》,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C项排除;D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
13.
C 【解析】依据材料“□□□□及随后开展的变法宣传”可知□□□□发生于“变法”之前。结合所学可知,“随后开展的变法宣传”指1898年戊戌变法,“20世纪……学生运动”指1919年五四运动,而辛亥革命发生于戊戌变法之后,由此可以排除A、D两项。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领导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与“士人干政”无关,排除B项。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故“□□□□”指的是“公车上书”,C项正确。
14.
B
15.
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戊戌变法时期”“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封建思想打开了一个缺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C项符合题意。
16.
C 【解析】根据题干中“短短的103天内”“发布各种谕旨180条”“多达100万人被突然中断生计”可知,材料主要体现了戊戌变法过程中,改革操之过急,没有根据实际情况,C项符合题意。
17.
B 【解析】根据题干中“帝国主义在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外国教会也猖狂压榨中国人民”可知,义和团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民族危机加剧,B项正确。
18.
C
19.
D 【解析】抓住题干关键信息“20世纪到来之际”“首都被敌人攻占”“西方人”,结合所学可知,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
因此,这份“礼物”是《辛丑条约》,D项符合题意。
20.
C 【解析】观察图片可见慈禧太后旁边的字迹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结合所学可知,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清政府战败投降,并签订了《辛丑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C项符合题意。A、B项均为鸦片战争的影响,D项不符合史实。
21.
B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并不意味着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了,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以资本输出为主,因此列强这时把清政府当作了自己统治中国的工具,不必直接进行侵略,而是靠清政府进行侵略,即由之前直接的侵略变为“以华治华”,B项符合题意。
22.
A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到了甲午年,才听见人说有个什么日本国”“到了庚子年……才知道有个国家”可知,晚清时期的国民慢慢有了国家概念和民族意识,并且这是随着列强的侵略和中国的战败才慢慢产生的,A项正确。
23.
(1)维新变法,学习西方。(1分)原因: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1分)
(2)变化:从西方模式到苏俄模式。(2分)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等。(2分)
(3)救亡图存。(3分)
24.
(1)《辛丑条约》。(2分)
(2)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民族工业受到压制;促使中国开展政治运动,向西方学习制度。(4分)
(3)清政府腐败无能,封建制度腐朽落后;军备废弛,武器落后,指挥不当。(3分)
25.
A 【解析】从材料中“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可知,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是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A项正确。
26.
D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所有上流阶级,对于世界情形毫无所知”可见,中国的统治者愚昧自大,对世界没有正确的认知,“至于官吏人员,则为腐败之气所充塞,毫无精神之可言”体现了官僚间腐败风气盛行,D项符合题意。
27.
C
28.
(1)洋务运动时期或19世纪中后期。(2分)
(2)清朝政治制度落后;经济力量薄弱;洋务派的举措主要局限于器物和技术层面;洋务派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和规则;科技水平低下;传统军事思想的落后;缺乏高素质的人才。(10分)
29.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分)
(2)帝国主义列强极大地加强了在中国的势力;加重了中国人民的经济负担;加强了对中国实行野蛮的军事控制;破坏了中国的各种主权;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