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11 15:49: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课导入:
1
根据地图请你谈谈对宋朝的看法?
新课导入:
2
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里,宋是最贫最弱的一环。专从政治制度上看来,也是最没有建树的一环。
邓广铭
钱 穆
3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标要求:
认识辽宋夏金元在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桩“寄籍”案触发的深层探究
4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开封府落榜士子揭发,本年度开封府取中举人25人,有13人系“寄籍取中”,其中10人来自两浙路苏州府。“寄籍”案在两宋大量存在,屡禁不止。
——据《宋史· 太祖纪》
什么是“寄籍”?“寄籍”现象在两宋大量存在的原因是什么?
文化格局:东南科举冠华夏,文化重心南流;
经济格局:江东经济甲天下,经济重心南移。
一、深层探究:经济重心的南移
5
阶 段
概 况
魏晋南北朝
奠基
隋唐五代
(安史之乱)
开始南移
南宋
完全南移
八王之乱
安史之乱
靖康之变
一、深层探究:经济重心的南移
6
1.南方相对安定; 2.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3.北民南迁,带来劳动力和技术;4.政府政策支持。
材料 各州军的旷土 , 允许民请佃 , 便为永业, 仍免三年租调, 三年外输税十之三。《宋大诏令集》
思考: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什么?
一、深层探究:经济重心的南移
7
思考:经济重心南移有何影响呢?
北宋籍贯可考的进士9630人,南方9164人,两浙、两江和福建五路7038人,占总数的73%。
——刘海峰《中国科举史》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北宋)自进士科一并之后,榜出多是南人预选,北人预者极少。自哲宗(宋哲宗)以后,立齐、鲁、河朔五路之制,凡是北人皆别考,然后取人南北始均。
——马端临《文献通考》
①从国家全局角度来看,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稳定北方社会;有利于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平衡南北利益,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②从南方考生角度来看,并不完全公平。
③当今高考不同地区分卷形式以及各高校按照地区分配录取名额,也可以看到这项制度的影子。
一、深层探究:经济重心的南移
8
经济重心南移与政治格局变动
历史上的北伐
东晋祖逖北伐;
东晋桓温北伐;
南朝刘裕北伐;
南朝宋文帝北伐;
北宋宋太宗北伐;
南宋岳飞北伐。
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定都应天府。此为朱元璋北伐前形势图。
历史上的统一
秦并天下,由西至东,由北至南。
隋朝统一,由北至南,天下归一。
失败
成功
9
一株占城稻引起的连锁反应
占城稻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帝以江、淮、两浙稍旱,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择民田高仰者莳之,盖旱稻也。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榜示民。后又种于玉宸殿,帝与近臣同观;又遣内侍持于朝堂示百官。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
——据《宋史》卷173
二、连锁反应:农、工、商业的发展及城市的繁荣
10
(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阅读根据材料并阅读教材P60--61,指出宋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
——《宋会要辑稿》
一年两熟的复种制是传统农业可以达到的最高成就,当时世界最惊人的农业变革。
—— 《中国大通史》
农业
二、连锁反应:农、工、商业的发展及城市的繁荣
11
(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1.占城稻等高产作物的引入并广泛种植及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提高了粮食产量;
2.经济作物(棉花等)普遍种植,自然经济结构有了突破;
3.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辽夏金元)。
生产效率提高,
人口快速增长。
农业
二、连锁反应:农、工、商业的发展及城市的繁荣
12
(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阅读根据材料并阅读教材P60--61,指出宋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汝窑
定窑
手工业
二、连锁反应:农、工、商业的发展及城市的繁荣
13
(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阅读根据材料并阅读教材P60--61,指出宋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手工业
二、连锁反应:农、工、商业的发展及城市的繁荣
14
(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阅读根据材料并阅读教材P60--61,指出宋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少数民族政权对手工业的贡献, 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过度的历史遗存。
吐尔基山辽墓出土玻璃杯
2003年香港拍卖会拍
出元青花鬼谷下山罐
北京顺义金墓出土皮囊壶
2.3亿美元
手工业
二、连锁反应:农、工、商业的发展及城市的繁荣
15
(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阅读根据材料并阅读教材P60--61,指出宋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手工业
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
— 庄绰(南宋 )
二、连锁反应:农、工、商业的发展及城市的繁荣
16
(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阅读根据材料并阅读教材P60--61,指出宋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手工业
据此推算,则宋代刻本书的价格亦当为抄本书的1/10左右,与晚唐、五代时情况相同。宋代平均一册300文左右。
——袁逸《明代以前书籍交易及书价考》
宋人的知识产权意识:
宋代的出版商在刊印书籍时,通常要印上版权页——“宋人刻书,于书之首尾或序后、目录后,往往刻一墨图记及牌记”这个“牌记”,载有出版人、刻书人、出版日期、版权声明等信息,类似于今日书籍的版权页。
二、连锁反应:农、工、商业的发展及城市的繁荣
17
(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阅读根据材料并阅读教材P60--61,指出宋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手工业
三亚天涯海角黄道婆雕塑
黄道婆(元代纺织能手):松江——海南三亚(向黎族人民学习棉纺技术)——松江(改进技术)——中国人的服装革命。
大一统,并未消解多元并存,反而催生多元化经济的互补效应,并引发连锁效应。
二、连锁反应:农、工、商业的发展及城市的繁荣
18
(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手工业
1.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宋朝出现五大名窑,元朝出现了彩瓷。
2.采煤技术得到普遍应用,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3.印刷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推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4.棉纺织业进一步发展,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
规模扩大。
部门增多,
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二、连锁反应:农、工、商业的发展及城市的繁荣
19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北宋神宗熙宁年间铜钱
唐朝天宝年间铸币13.7万贯,宋太宗铸币约80万贯,1077年北宋铸币370万贯,元丰三年(1080年)铸币达到最高峰,506万贯。
政府大力铸钱,通货却仍不足,为什么?该如何解决?
铸不够的大宋钱
二、连锁反应:农、工、商业的发展及城市的繁荣
20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北宋·交子
南宋·会子
元·宝钞
贸百金之货,走千里之途,卷而怀之,皆曰钱不如楮(chǔ)便也。 ——《客亭类稿》
世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并流行
二、连锁反应:农、工、商业的发展及城市的繁荣
21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北宋汴京城
由买“东西”到逛大街
商业时间、空间限制打破,政府对商业直接监管放宽。
二、连锁反应:农、工、商业的发展及城市的繁荣
22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广告、商标意识
立体的灯箱广告上写着“十千”“脚店”
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广告铜版及印样
二、连锁反应:农、工、商业的发展及城市的繁荣
23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城市和娱乐活动
城市
宋代“瓦舍勾栏”十分之多,仅汴京就有“大小勾栏,五十座”,有的甚至“可容数千人”。
蹴 鞠
捶 丸
二、连锁反应:农、工、商业的发展及城市的繁荣
24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981年,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一个当地老师修理自家院子,挖出了一堆铜钱,经清理,为辽代一个货币贮藏点,铜钱包括战国至北宋共360公斤,其中宋钱占85%,辽钱仅123枚!!!
多元经济形态下的互通有无
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不仅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更为统一中国提供了可能性。
二、连锁反应:农、工、商业的发展及城市的繁荣
25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繁盛的海上丝绸之路
苍官影里三州路,涨海声中万国商。 —— 《咏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
互市久不通,饮无茶,衣帛贵。——《续资治通鉴长编》
陆路转向海路,由驭戎的政治目的转为趋利的经济目的。
二、连锁反应:农、工、商业的发展及城市的繁荣
26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货币需求量激增,北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元代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2. 商业环境较为宽松,经营的时空限制被打破,商人有了商标广告意识;
3.城市人口数量增长、经济功能增强,娱乐活动丰富,市民阶层初步形成;
商业繁荣,
城市兴盛,
贸易发达。
4.各民族间经济往来频繁,榷场贸易活跃;
5.海外贸易发达,出现广州、泉州等外贸港口城市。
谢和耐(法):“11—13世纪期间,在政治社会或生活诸领域中没有一处不表现出较先前时代的深刻变化。……一个新的社会诞生了,其基本特征可以说已是近代中国特征的端倪了。”
一场“捉婿赛”折射的气象更新
27
“榜下捉婿”是宋代的一种婚姻文化,即在发榜之日各地富绅们全家出动,争相挑选登第士子做女婿,那情景简直就是抢,坊间便称其“捉婿”。这种近似金钱交易的“捉婿”蕴涵了特定的社会文化内涵。
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
——(宋)朱彧《萍洲可谈》
不考虑年龄:有一个叫韩南老的人,考中了进士,很快便有人来向他提亲,他并未拒绝,而是作了一首绝句“读尽文书一百担,老来方得一青衫。媒人却问余年纪,四十年前三十三。”
不考虑出身:曾有一个新及第的年轻举人,体貌亦不凡,为一权势之家看中,其家便派出十多个壮丁将青年簇拥至其家,该青年既不拒绝,也不逃避,而是欣然而往。不多时,一位着高官袍服的人来到青年面前,问道:“我只有一个女儿,长得并不丑陋,愿意嫁与公子为妻,不知可否?”此青年深深鞠了一躬,推辞道:“我出身寒微,如能高攀,固然是件幸事,要不您等我回家和妻子商量一下再说,怎么样?”围观众人见状哄堂大笑,随即散去。
三、气象更新:辽宋夏金元社会的变化
28
(宋)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士平地而拔起,更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存。
——钱穆《理学与艺术》
唐代有宰相524人,科举出身者为232人,《宋史》载宋代133名宰相中,由科举出身的达到123名,大大高于唐代。
——何忠礼《科举制度与宋代文化》

问题:材料中反映宋代政治上层者和唐代有何不同?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何影响?
三、气象更新:辽宋夏金元社会的变化
29
(唐文宗)“民间修昏(婚)姻,不计官品而上(尚)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计崔卢耶?”
——(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
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
——(宋)朱彧《萍洲可谈》
薛居正子薛惟吉之嫠妇柴氏,将携资再嫁(十万贯)。士大夫向敏中、张齐贤都争着求娶……相互闹得不可开交。
——方建新《宋代婚姻论财》

问题:唐宋择偶标准有何变化?该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气象更新:辽宋夏金元社会的变化
30
“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
——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

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宋朝政府要求地主与佃户必须要订立契约。……家仆与主人的关系也不再是奴婢人身依附关系,而是经济意义上的雇佣关系。
——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问题: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三、气象更新:辽宋夏金元社会的变化
31

1.门第观念淡化。
科举制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工商业者地位有所提高)
2.社会成员身份趋向平等。
租佃关系
雇佣关系
迁移住所,更换职业
3.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商品经济发展
财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土地兼并严重)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百姓可以自由迁移。
结合上述材料及教材内容,思考辽宋夏金元社会变化的具体表现?
思考:
4.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变化相对曲折。
本课小结:
32
一桩“寄籍”案触发的深层探究:经济重心南移
1.过程: 2.原因: 3.影响:
一株占城稻引起的连锁反应:经济发展及城市繁荣
1.农业和手工业: 2.商业和城市:
一场“捉婿赛”折射的气象更新:辽宋夏金元社会的变化
1.门第观念: 2.社会成员身份: 3.国家控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