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夜归鹿门歌》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夜归鹿门歌》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10 21:32: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周第
课时


《夜归鹿门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熟识课文内容,分析诗人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研读、鉴赏,理解诗人向往隐逸生活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缘景明情的思想意识
重难点分析
重点: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难点:缘景明情
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诵读·研读·鉴赏
教学过程
补充内容
一、走近作者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人称孟襄阳。少有大志,然仕途潦倒困顿,一生怀才不遇,以隐士终身,故世又称“孟山人”。
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系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第二掌门人,与第一掌门人王维并称“王孟”。
二、熟识课文
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天色已近黄昏,山寺里的钟声响起,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山。皎洁的月光照映着鹿门山,山树一片迷朦。忽然,仿佛不知不觉就到了庞公曾隐居的地方,也到了我现在的栖身之地。如门的山岩、松间的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者独自来去,与这美妙的大自然融为一体。
三、置身诗境
诗歌中选择了哪些意象?展开联想从意象的归类中你看到了几幅景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意象】:山寺、鸣钟、渡头、江村、夜月、烟树、岩扉、松径
【画面】:
江边景:江边有人来人往的喧嚣;江边有小贩的叫卖;江边有讨价还价的争执;江边有红尘的离愁别恨;江边有……(
喧哗嘈杂)
山中景:山中有悠然的钟声;山中有朦胧的月光;山中有烟云缭绕的树木;山中有开在岩石上的门;山中有松林间的小路;山中有远离红尘的
隐士……(幽静冷清)
四、缘景明情
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隐逸的道路。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表明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两种归途,两种选择,通过对比,表现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怡然自得的心情。
黄昏江景图·月夜山景图-----------------现景
呈现诗中所绘之景
世俗的杂乱喧嚣·山寺的超然僻静---------析景
分析特点
归心似箭·潇洒超脱---------------------摹形
描摹形象
向往隐逸生活---------------------------溯情
推求感情
五、体味意境
江边傍晚山寺不时传来悠然的钟声,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的动态景象。诗人在船头凝望沉思——一叶扁舟飘然归向鹿门。朦胧的山树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显得格外美妙。而岩穴的山门和松间的小路也显得格外寂寥幽静,让诗人陶醉。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屏弃世俗生活而安于孤独隐逸的情感。营造出幽美恬淡的意境。
六、反馈
七、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2


3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