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第
周第
课时
课
题
《项羽之死》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准确翻译课文,结合课文分析人物性格
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读课文。理解项羽的独特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仔细钻研课文的习惯
重难点分析
重点:准确翻译课文
难点:如何解读项羽其人
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研读·探究
教学过程
补充内容
一、导入
“《史记》一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复诵观,可歌可泣在此数端耳。”
-----郑板桥
二、熟悉课文内容理顺课文结构
垓下之围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三、研读课文【一】垓下之围
项王在垓下驻扎,修筑营垒,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把他团团包围了好几层。深夜,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王大为吃惊,说:“汉军已经把楚地都占领了吗?这里为什么楚人这么多呢!”项王连夜起来,在帐中饮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zhuī,追),项王一直骑着。这时候,项王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呀骓马不再往前闯!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怎么安排你呀才妥善?”项王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在一旁应和。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看他。?
英雄末路,多情无奈。
当项羽大军被围垓下,军情急迫之时,作者却以舒缓的笔调去写项羽夜起帐饮,慷慨悲歌,倾诉对虞姬与骏马的难舍之情。
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美女,既展示了霸王柔情多情的一面,同时也将霸王有心保护爱人却又无可奈何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司马迁笔下霸王唯一一次落泪、最后一次落泪,此情此景感人至深。慷慨悲歌一段充分表现了他多情善感的性格侧面。
四、研读课文【二】东城快战
于是项王骑上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趁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飞驰而逃。天快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项王到达阴陵,迷了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项王带人向左,陷进了大沼泽地中。因此,汉兵追上了他们。项王又带着骑兵向东,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千人。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对他的骑兵说:“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亲自打了七十多仗,我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失败过,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可是如今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今天必定要(与汉军)决一死战了,我愿意(带头)给诸位(与对方)痛快地决战,一定胜汉军三回,带领诸位冲破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军旗,使你们知道是上天要让我灭亡,而不是我作战的过错。”?
溃围
斩将
刈旗
骁勇善战
临危不惧
勇武豪爽
轻信自负
不知自责自省
项羽说“愿为诸君快战”,此处用“快战”比用“决战”等词好在哪里?
“快战”,在文中是指痛快地厮杀,而“决战”,是双方一战决胜负的大战。文中的项羽,已经没有了决战的实力,
“快战”表明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
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畅快的、尽情的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保一世英名。就像一次落幕前的演出,要以完美作为结束。生动地表现了项羽的心理。
五、学生翻译课文
六、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第
2
页
共
2
页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第
周第
课时
课
题
《项羽之死》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课文与拓展资料。全面了解项羽其人
过程与方法
通过拓展与深层阅读,全面理解项羽的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仔细钻研课文的习惯
重难点分析
重点:准确翻译课外文言语段
难点:探究如何正确全面客观评价项羽悲剧
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研读·探究
教学过程
补充内容
一、拓展
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译文
项羽并没有一尺一寸可以依靠的权位,只不过奋起于民间,三年的时间,就发展到率领五国诸侯一举灭秦,并且分割秦的天下,自行封赏王侯,政令都由项羽颁布,自号为“霸王”。虽然霸王之位并未维持到底,但近古以来未曾有过这样的人物。…………以功自负,强逞个人智慧而不效法古人,认为自己干的是霸王的事业,想凭着武力征讨来谋夺、统制天下,五年的时间便丢掉了国家政权,自身也死在东城,还不醒悟,又不自我责备,这就大错特错了。却说什么“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这难道不荒谬吗?
二、意旨探微
本文通过写项羽在与刘邦决战失利的最后阶段的言行,进一步表现他的英勇顽强的斗志、拔山盖世的意气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性格,透露了他无面目见江东父老的羞愧自耻心理,对他在幸存与尊严之间勇敢地选择后者的举动,表现出深深的赞叹和惋惜。
三、文言基础积累
1、词类活用
项王军壁垓下
项王则夜起
直(当)夜溃围南出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
2、特殊句式: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3、成语
四面楚歌
霸王别姬
十面埋伏
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乌江自刎
四、深层阅读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五、学生翻译课文
六、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第
2
页
共
3
页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第
周第
课时
课
题
《项羽之死》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准确翻译课文,结合课文分析人物性格
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读课文。充分理解项羽的独特性格特点及其现代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仔细钻研课文的习惯
重难点分析
重点:准确翻译课文
难点:如何解读项羽其人,探究项羽悲剧的根源
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研读·探究
教学过程
补充内容
一、研读课文【三】乌江自刎
这时候,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那里,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称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没法渡过去。”项王笑了笑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有什么脸面见他们呢?纵然他们不说,我难道不在心里感到愧疚吗?”于是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位忠厚的人,我骑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光项籍一个人就杀掉汉军几百人。项王身上也受十几处伤。项王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相识吗?”马童这时才跟项王打了个对脸儿,于是指给王翳说:“这就是项王。”项王说:“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求购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说完,自刎而死。
拒渡
赠马
赐头
知耻重义
心地仁善
宁死不辱
视死如归
“此天之亡我”一句,项羽说了三次,试剖析。
无法面对楚军即将覆灭的现实刚愎自用,缺少自我反省精神的弱点和认输而不服气的复杂心理。
二、解读与点评
乌江之刎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历史把版面留给了刘邦,楚河汉界的真正含义从此变了性质寄居在中国象棋棋盘上……
不用多说什么了。谁都不难看出,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易中天:项羽之死
三、分析项羽形象
多愁善感
勇猛善战
气概豪爽
极度自负
知耻重义
心地善良
视死如归
也许项羽性格中有着一切悲剧人物所无法抗拒的命运——他顽固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执着于自己的人生道路,保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虽然这种性格让他遭受痛苦磨难,使他最后身心俱疲,使他最终四面楚歌,以至乌江自刎。但又试想,一个叱咤风云的楚霸王,倘若不能依靠自己希望的方式生活下去,活着对他来说又有什么乐趣呢?他是宁愿牺牲生命也不愿苟活的,所以他选择了自刎,或许这也就是悲剧英雄所留给我们的无奈吧。
四、探究:我眼中的项羽
五、学生翻译课文
六、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