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巧手小工匠——认识多边形”中第二小节的内容,该课时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三角形的定义和三角形的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即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不仅给出了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运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充分体现新课标理念,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力求从实验入手,让学生通过剪、围、量小棒,判定三根小棒如何才能围成三角形,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大胆猜测、操作验证、修改完善、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最终发现三角形中三边之间的这一特殊关系。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操作经验和研究经验。
设计理念
1.注重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把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究性问题,激发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2.关注动态生成,拓展探索空间,让课堂成为“做数学”的平台,促进知识的有效生成。
3.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引导经历探究过程,在“做数学”中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和谐共赢,同步发展,实现意义建构。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关系。
2.能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及得出结论的过程,渗透归纳概括、推理、模型和优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关系。??
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和归纳,以及对“任意”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铺垫孕伏
1.谈话引入:
(1)师:我带来了一个小视频,请大家一起观看。(对角斑马线)
师:你能在这幅图中,找到你熟悉的平面图形吗?
生:三角形
师:对角斑马线和数学中的三角形有关联吗?如果有,有怎样的关联?
(3)揭示课题: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设计意图:借助城市斑马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对三角形的知识储备,帮助学生重现三角形的直观表象。在此基础上聚焦主题,提出核心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引发其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深入思考,为构建“三边关系”的数学模型奠定认知基础。】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探究问题1:三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
师:
这是什么?(吸管)——你已经拥有了一双生活的眼光。
从数学的角度看,它还可以是什么?(线段)——恭喜你,你已经拥有了一双数学的眼光。
师再拿出另外两根小棒。
(1)出示问题1:三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
(2)生猜想:能、不一定。
(3)动手操作
师:打开你们桌上的信封,把小棒拿出来围三角形。
生:才两根小棒,怎么围呢?
师:都是两根?拿出来看看,两根一样长吗?(有的一样长,有的一长一短)。糟了!每个信封都少装了一根小棒,怎么办呢?
生:可以剪。
师:好!就按你说的办法做。不过,再剪之前,请大家先把要求看清楚。
师出示操作要求:
①选择其中的一根小棒剪成两段;
②剪的时候,剪刀与小棒垂直,不能斜着剪;
③用3根小棒在垫板上围三角形,注意首尾相连。
师:操作要求里有哪些注意事项?(剪刀与小棒垂直......)
示范:剪的时候我们应该这样剪(剪刀与小棒垂直),而不该这样剪(斜着剪)。
学生同桌合作剪、围三角形。
A
.拼一拼。
师:看哪一组同学围的三角形最标准、最规范。注意剪刀的使用安全。
B
.说一说。
师:围成三角形的请举手。没有围成的举手。
(4)结论:通过刚才的剪和围,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任意的三根小棒不一定能围成三角形。)
2.探究问题2:怎样的三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三角形?
(1)出示问题2。
(2)生猜想:我觉得剪长的那条可以围成,剪短的那条好像围不成一个三角形。
师采访刚才没围成三角形的学生:你们刚才没有围成三角形,可能是什么原因?这只是大家的猜想,看来我们还需要借助数据来说理。
(3)操作验证:量一量、填一填。
师:现在我们来量一量三条线段的长度,把数据写在旁边,你发现了什么?(指名上台填表)
师:两根一样长的小棒,能拼成吗?为什么?生上台演示,课件演示。
师:观察表格,你发现什么情况能围成三角形呢?
(4)得出结论:两条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边(板书)
3.探究问题3: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
(1)师:剪长的这根小棒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师动手剪短的那根小棒(其中一段很短很短,并在垫板上围三角形)。问:为什么这两边之和已经大于第三边,仍然围不成三角形呢?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再次思考。
(2)同桌互相议一议、说一说。
(3)反馈:任意两边……
(4)师:如果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分别是a、b、c,你能用式子表示三边的关系吗?
a+b>c
a+c>b
b+c>a
师:别小看只有“任意”两个字,这两个字让我们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思考又更深入了一步。
【设计意图:借助生活经验,让学生动手用小棒摆三角形,并动脑想一想,让学生发现能否围成三角形跟它的三条边的长短有关,即有的能摆成三角形,有的不能摆成三角形,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动手摆一摆、算一算、比一比等实验探究活动,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探究发现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可以围成三角形。从而体验到成功,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本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部分,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建构模型,联系生活
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来解释对角斑马线的好处吗?这是我国首个对角斑马线。在红绿灯的正确指引下,人们就可以斜穿马路,大大方便了行人。这种斑马线的设计者是杭州的一位交警叔叔。在记者采访他时,说这种斑马线的设计灵感就来自于数学中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希望大家也能像这位交警叔叔一样,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寻找数学原型,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强烈的求知状态,也使得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内化成学生的一种需要。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简单的数学现象,旨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
四、灵活运用,深化理解
1.下在几组线段,能分别围成三角形吗?请说明理由。
(1)15cm、10cm、7cm??
????(2)?4cm、5cm、10cm?
(3)3cm、8cm、5cm??????
??(4)?4cm、5cm、6cm?
师: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是否一定要检验三条线段中任何两条的和都大于第三条?有没有更简便的判断方法呢?(看来,确定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只需将较短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比较即可)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鼓励各个小组踊跃发言,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一题多解,选出最佳方法。通过练习让学生再次明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再次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2.小明想要给他的小狗做一个房子,房顶的框架是三角形的,其中一根木条是3分米,另一根是5分米,那么第三根木条可以是多少分米呢?你认为最有可能是哪种?
①生尝试解答。
②交流反馈。
③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发现:两边之差<第三边的长度<两边之和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着眼学生的后续发展。】
五、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
师:这节课,我们在研究三角形三边关系时,经历了3次“提出问题——大胆猜测——操作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生谈收获。《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教材地位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青岛2011课标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认识多边形”信息窗二中的第一个知识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该内容的授课时间为一课时,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三角形的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即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不仅给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运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充分体现新课标理念,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力求从实验入手,让学生通过摆纸条,判定如何才能围成三角形,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大胆猜测、操作验证、修改完善、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最终发现三角形中三边之间的这一特殊关系。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操作经验和研究经验。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角,对三角形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三角形有3条边、3个顶点、3个角,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为进一步研究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学生虽然知道了三角形是由3条线段围成,但是对于“任意的3条线段不一定都能围成三角形”这一知识却没有任何经验。因此一节课的时间,要让学生从抽象的几何图形中得出结论,并加以运用,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内容
青岛2011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信息窗二中的第一个知识点。
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能正确、快速地判断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
2.经历动手、探索、归纳、应用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感受数学的严谨和探究成功的喜悦。
3.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发现、验证、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
探索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能正确、快速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学具:
两张一样长的纸条若干、两张不一样长的纸条若干、剪刀。
教具:课件、实物展台、三张纸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引入
师:观察这两张图片,你能从中找到我们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吗?
生:能。(三角形)
师:能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吗?
生: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每相邻的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教师用课前准备的三条线段围三角形,让学生进行判断。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三角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必须相连,为后面的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师:很欣赏你们这种严谨的学习态度,差一点都不行,为你们点赞!
师:如果给你们三条线段,你是不是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预设:能(不能)。
师:有的同学很自信,让我们拭目以待!
二、动手操作,探寻规律
活动一:学生两人一组进行探究。
学生打开信封,寻找第三张纸条,开始躁动起来。
生:我们只有两张纸条。(我们也是)
师:两条线段可以围成三角形吗?有什么方法能让两张纸条变成三张纸条?
预设:剪其中的一张纸条就能变成三张纸条了。
(设计意图:只给学生准备两张纸条,目的在于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每个小组都围成三角形了吗?
生1:我们的围成三角形了。
生2:我们的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怎么差别会这么大呢?其实,老师在准备学具时,动了手脚。有的小组的两张纸条是一样长的,有的小组的纸条是一长一短。
预设:哦,原来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和纸条(线段)的长短有关系。
小组进行汇报展示。
师:纸条的长短不一样,有的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组不能。同学们,再探究一下:看看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什么样的关系,为什么有的组用三条线段就能围成三角形,而有的组却不能。
揭示课题: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活动二: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学生再次进行操作,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小组汇报发现。
预设1:两条边和第三条边一样长,不能围成三角形。
预设2:两条边比第三条边短,不能围成三角形。
预设3:两条边比第三条边长,能围成三角形。
引导学生归纳自己的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课件演示,回顾反思
1.课件演示,围三角形的三种情况。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弄清楚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不能围成三角形。
2.练习反馈。
在能围成三角形的一组线段后面打√,不能围成的打×。(用手势判断)
6cm
,4cm,
3cm
(
)
3cm
,8cm,
5cm
(
)
指名口答,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根据学生的判断,引导学生寻找最快速的判断方案,即:如果较短的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条线段就能围成三角形,反之则不能。
(设计意图:让学生不光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学会寻找最优的方案,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四、练习巩固,挑战自我
1.下列各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吗?
4cm,9cm,
5cm
(
)
8cm
,7cm,
6cm
(
)
3cm
,10cm,
5cm
(
)
2.在能拼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单位:cm)。
(
)
(
)
(
)
(
)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在学生掌握了快速判断的方法后,加以练习,让学生体验最优方案的快捷。)
3.有一个等腰三角形,其中两条边分别是3厘米和7厘米,第三条边可能是多少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认真读题的好习惯,学会提炼题中的有用信息,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解决问题,拓展延伸
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长5厘米和10厘米,第三边最长是多少厘米,最短是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学习后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延伸,激发学生(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