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同步检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1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同步检测(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0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1-11 16:56: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1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以下叙述中,哪些是小肠适合吸收营养的特点(  )
①小肠中有肠腺,能分泌肠液
②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③小肠表面有许多皱襞,皱襞表面有许多小肠绒毛
④成人的小肠一般长5﹣6米,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在试管内加入2ml的食用油,再加入由几种等量的消化液混合配制的“X消化液”,充分振荡后,置于37℃的温水中,以观察食用油被消化的情况。让植物油最先消失的“X消化液”的组成成分是(  )
A.胃液、胆汁 B.胃液、胰液、肠液
C.胰液、肠液 D.胰液、肠液、胆汁
3.某人因病做了消化道部分切除手术,手术后医生对他进行静脉注射方式补给营养,那么配制的营养液应含(  )
A.水、淀粉、蛋白质、无机盐、维生素、脂肪酸、甘油
B.水、葡萄糖、蛋白质、少量脂肪酸、无机盐、维生素
C.水、淀粉、氨基酸、少量脂肪酸、无机盐、维生素
D.水、葡萄糖、氨基酸、少量脂肪酸、维生素、无机盐
4.酶是生物催化剂,生物体内都含有各种各样的催化酶。下列所示为人体内某种酶在不同pH条件下,其催化效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当pH从5升高到7,酶的催化效率逐渐升高
B.t1的温度大概在37?C左右
C.人体内各种酶在中性环境下的催化效率最高
D.在温度从0→t2的变化中,酶的催化效率逐渐降低
5.在一次中考实验操作考试中,某小组按照下表的设计方案,认真仔细的完成了“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结果显示①号和②号试管中都变蓝了,这与实验的预测不相符。为此,该小组对实验设计进行了讨论。你认为如果要开展后续实验,首先要考虑的是(  )
试管编号 加入物质 控制条件 检验方法
① 馒头碎屑+2ml唾液 充分搅拌;37℃,水浴10分钟 加2滴碘液
② 馒头碎屑+2ml清水 充分搅拌;37℃,水浴10分钟 加2滴碘液
A.适当减少馒头碎屑量 B.改变水浴的温度
C.是否进行搅拌 D.滴加碘液量的多少
6.如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淀粉在口腔内的消化”的实验过程,其中分析错误的是(  )
A.本实验是一组对照实验,其探究的变量是唾液
B.在操作步骤③时,若将两试管放在温度为5℃的水浴中保温对实验没有影响
C.在步骤④中,滴加碘液后的现象是1号变蓝,2号不变蓝
D.此实验说明了口腔中的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7.小金做了如下实验:
①取甲、乙两试管,分别加入1%淀粉溶液各1毫升。
②甲试管内加入2毫升唾液,乙试管内加入2毫升的蒸馏水。
③同时将两试管恒温37℃,水浴10分钟取出,冷却后分别滴加1滴碘液。
④观察结果,发现只有乙试管内液体变蓝色。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加碘液的目的是为了让试管内的溶液呈蓝色
B.该实验结果可用水银温度计直接测量并记录
C.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唾液是否能催化淀粉的分解
D.该实验结论是甲试管内液体不变蓝,乙试管内液体变蓝
8.在一块含有淀粉的琼脂块的四个位置,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如图所示。将上述琼脂块放入37℃恒温箱中,保温处理24小时后,在琼脂块上滴加碘液,其中不变蓝色的是(  )
A.清水 B.胃液 C.唾液 D.胆汁
9.如图为人体部分消化器官的示意图,若甲处阻塞,则最可能发生的情况是(  )
A.胰腺无法分泌胰液 B.胃液无法分解蛋白质
C.小肠消化淀粉的功能下降 D.小肠消化脂肪的功能下降
10.如图为“探究唾液、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设计,图中试管均置于37℃温水中10分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滴加碘液后,①号试管变蓝色、②③不变蓝色
B.①与②对照,可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
C.本探究实验的变量不唯一,无法得出任何结论
D.②③对照,②号为对照组,可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馒头的消化作用
11.如图表示人体消化吸收过程,①~⑤分别表示不同的消化液。纵向箭头表示消化液对相应物质的消化作用,a、b、c分别表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最终消化产物。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④和⑤发挥作用的场所都是小肠
B.①为唾液,能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C.②与③中分别含有消化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D.X表示大肠,是吸收a、b、c的主要场所
12.如图中甲曲线表示在最适温度下,某种酶加快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其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该酶加快反应速率随pH或温度变化趋势。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在A点适当提高温度或在B点适当增加酶的浓度,反应速率都将增大
B.图中E点代表该酶的最适pH,H点代表该酶的最适温度
C.研究淀粉酶或过氧化氢酶参与的酶促反应,均可得到如图曲线
D.短期保存该酶,适宜条件对应于图中的D、H两点
13.人体口腔内唾液的pH通常约为7,在进食过程的最初10分钟,酸性逐渐增强,之后酸性逐渐减弱,至40分钟趋于正常.与上述事实最接近的图象是(  )
A. B.
C. D.
14.如表是小明同学设计的“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有关实验和相关记录。
试管号码 1 2 3 4 5
加入物质 馒头碎屑、清水 馒头碎屑、唾液 馒头碎屑、唾液 馒头碎屑、唾液 馒头块、唾液
温度 37℃ 37℃ 100℃ 0℃ 37℃
搅拌情况 充分搅拌 充分搅拌 充分搅拌 充分搅拌 不搅拌
时间 10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实验现象 变蓝 不变蓝 变蓝 变蓝 变蓝
下列对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若以1、2号为一组实验,作出的假设可以是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B.若以2、3、4号为一组实验,可以得出“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
C.以“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为变量时,2和5是对照实验
D.2号试管滴加碘液不变蓝,是因为淀粉已完全被消化分解成了葡萄糖
15.下图甲表示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图乙是将一定量的淀粉酶和足量的淀粉混合后麦芽糖的积累量,随温度变化的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图甲中T0为淀粉酶的最适温度
②图甲中Ta、Tb时淀粉酶催化效率极低的原理不同
③图乙A点对应的温度为T0
④图乙中Tb~Tc麦芽糖积累量相同说明此时酶活性最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二.解答题
16.某中学生物科技活动兴趣小组,在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进行了以下实验:
试管编号 1 2 3
馒头碎屑或块 碎屑适量 碎屑适量 馒头块适量
唾液有无 2mL唾液 A 2mL唾液
是否搅拌 充分搅拌 充分搅拌 不搅拌
保温 37℃水浴保温10分钟
加入碘液 2滴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证明“唾液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在2号试管的A处应加入   ,与1号试管起   作用.
(2)为了证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应选用   两只试管进行对照实验.
(3)实验结果   号试管中的物质遇到碘液不变蓝,原因是   .
(4)有的同学提出“除了以上三个试管外,还要设置第四个试管,放入馒头块与清水不搅拌,其他处理均相同”.你认为第四个试管的设置   (填“有”或“无”)必要.
17.人体必须从外界环境中摄取各种现成的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命。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小肠内与其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是   。
①小肠粘膜有皱襞,其表面有很多绒毛
②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③粘膜上皮细胞游离面有微绒毛突起
④胰腺、肝脏分泌的消化液会进入小肠
(2)从人体消化道中获得A、B、C三种酶,已知A、B、C三种酶的最适pH值分别为2.0、9.0、7.0,在适宜条件下,将三种酶液分别与淀粉混合,结果汇总如图甲;将三种酶液分别与蛋清混合,结果汇总如图乙。根据实验结果推测,A、C两种酶分别由   分泌。
18.图为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中被消化程度的曲线图,请据图回答;
(1)甲、乙、丙三种曲线分别代表哪种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
甲:   乙:   丙:   
(2)X表示的消化道的部位是   ,它是人体内消化和吸收的最主要场所,它含有肠液、胆汁及   等多种消化液。
19.新鲜菠萝果肉中的菠萝蛋白酶能分解口腔黏膜和舌头表面的蛋白质,引起口腔麻木刺痛感。若菠萝用盐水浸泡后再食用,不适感会减轻。小科猜测可能是盐水影响了菠萝蛋白酶的活性。
为研究盐水对菠萝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小科取6支相同的试管,编号1﹣6,各加入5mL鲜榨的含菠萝蛋白酶的菠萝汁,再按下表分别添加物质,置于37℃的温水中保温。20min后测定蛋白酶活性,并计算其相对活性。数据如下:
编号 1 2 3 4 5 6
试管中所添加的物质 ★ 5mL 1%
NaCl溶液 5mL 3%
NaCl溶液 5mL 5%
NaCl溶液 5mL 7%
NaCl溶液 5mL 9%
NaCl溶液
蛋白酶相对活性 100% 88% 69% 94% 88% 80%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形成对照,表格中“★”处的内容是   。
(2)实验表明,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都能抑制菠萝蛋白酶的活性。上述实验中,抑制作用最强的NaCl溶液浓度为   。
(3)因为酶的活性与   有关,小科认为菠萝用热水浸泡后食用,不适感也可能减轻。
20.淀粉酶可分解淀粉,但不能分解蛋白质;蛋白酶可分解蛋白质,但不能分解淀粉。小王根据此原理,设计了如下两个实验。
实验一:为了检测某种食物的营养成分,小王分别在两支试管中加入相应溶液,震荡摇匀后,放置在37℃的温水中,半小时后,发现试管2的食物量明显减少。
试管 食物块/g 淀粉酶溶液/mL 蛋白酶溶液/mL
1 0.1 4 0
2 X 0 4
实验二:小王认为,溶液的pH值越大,该食物的消化速度就越快。于是他选取了5支试管,加入的物质和试管2的完全相同,把这些试管分别放在不同的pH值下进行实验。结果如图。
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1)实验一的方案中,X应为   。
(2)根据实验一的结果,推断该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是   。
(3)实验二的变量是   。
(4)根据图示结果,小王发现他的假设是   (填“正确”或“错误”)的。据图可知,最适宜该食物消化的pH值是   。
四.解答题(共3小题)
21.图甲表示淀粉的消化终产物a进入血液和组织细胞的过程及部分相关的活动示意图。
(1)a进入组织细胞后,在b的参与下被分解成CO2和水,并释放能量,该生理过程属于新陈代谢过程中的   作用。
(2)正常情况下,d、e、f三种成分不含a的是   ,e进入血液的生理过程为   。
(3)在同一时刻测定某器官动脉和静脉血液内a、b、c三种物质的含量,其相对数值如图乙所示,该器官是   。
(4)有些药物常被封在淀粉制成的胶囊里服用,以避免对胃产生刺激,从淀粉在消化道内的消化特点来看,其原因是   。
22.如图表示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中各部位(依次用A、B、C、D、E表示)被消化的程度.请据图回答问题:
(1)据图推断字母表示的器官:C、   ;D、   
(2)据图分析,X、Y、W代表的三类物质分别是:X、   ; Y、   ;W、   ;
下面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课题时,设计的实验方案如表.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试管编号 1 2 3 4 5
馒头碎屑或块 适量碎屑 适量碎屑 适量馒头块 适量碎屑 适量碎屑
唾液有无 2mL唾液 2mL清水 2mL唾液 2mL唾液 2mL唾液
是否搅拌 搅拌 搅拌 不搅拌 搅拌 搅拌
温度 37℃ 0℃ 100℃
加入碘液
(3)要探究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应选用   号试管进行对照实验.
(4)如果选用1、4、5号试管进行实验,其探究的问题是:   ?
(5)实验5分钟后将1号试管取出,滴加碘液,摇匀,如果实验现象未达到预期效果,呈现浅蓝色,可能的原因是   (写出一种即可)
23.如图表示研究人体吸入气体与呼出气体成分差异的实验装置,实验过程中要求被测试者通过2吸入气体,通过3呼出气体。分析回答:
(1)实验装置存在错误,指出哪两根玻璃管应变短一点:[   ]和[   ]。
以下问题的回答假定实验装置是正确的:
(2)几次呼吸后,烧杯X和Y内溶液的颜色变化分别是   和   。
(3)烧杯甲在这个实验中起   作用。
(4)从[3]中可得出关于吸入气体与呼出气体成分的区别是呼出的气体:   。
5.1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解答】解:与小肠的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是:小肠很长、小肠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小肠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小肠黏膜上皮凹陷形成肠腺,能分泌多种消化酶是与小肠的消化功能相适应的。
①小肠壁内有能够分泌肠液的肠腺,与消化有关,错误
②小肠绒毛壁只有一层上皮细胞组成,小肠细胞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与吸收有关,正确。
③小肠壁上有许多环形皱襞,皱襞上有许多小肠绒毛,与吸收有关,正确;
④小肠很长,长约5﹣﹣6米,与吸收有关,正确确。
故选:B。
2.【解答】解:植物油属于脂肪,脂肪只能在小肠内才能被消化。首先在小肠中胆汁的作用下,脂肪被变成脂肪微粒,加大了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而后再在肠液和胰液中酶的作用下,被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
故选:D。
3.【解答】解:由分析可知:
A、淀粉和蛋白质属于大分子物质,不能被吸收,要经过消化。A不符合题意;
B、蛋白质要经过消化才能被利用。B不符合题意;
C、淀粉要经过消化才能被利用,C不符合题意;
D、葡萄糖、脂肪酸和氨基酸已经是消化的最终产物,水、维生素和无机盐是小分子的物质,都能被人体直接利用,D符合题意。
故选:D。
4.【解答】解:A、当pH从5升高到6时,酶的催化效率先升高,pH从6升高到7时酶的催化效率又下降,故此选项错误。
B、人体体温是各种酶催化效率最高的温度,而人体的体温是37℃,图中t1的温度是酶的催化效率最高时的温度,因此可判断t1的温度大概在37?C左右。故此答案正确。
C、从图象可以看出PH等于6时酶的催化作用最强,而不是在中性环境下(PH=7)的催化效率最高。故此答案错误。
D、从图象可以看出在温度从0→t2的变化中,酶的催化效率先升高后降低,故此答案错误。
故选:B。
5.【解答】解: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因此①号和②号试管中都变蓝了,表明试管内都有淀粉;而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且滴加2ml唾液、充分搅拌、37℃,水浴10分钟,因此可能是馒头碎屑的量过多,导致唾液没有充分消化淀粉,使淀粉有剩余致使加滴加碘液后①号试管也变蓝。所以如果要开展后续实验,首先要考虑的是适当减少馒头碎屑量。
故选:A。
6.【解答】解:A、本实验是一组对照实验,其探究的变量是唾液,正确;
B、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在操作步骤③时,若将两试管放在温度为5℃的水浴中保温”,唾液淀粉酶的活性降低,不能将淀粉全部消化导致2号试管滴加碘液变蓝,而不是对实验没有影响,错误;
C、1号试管中清水对淀粉没有分解作用,因此滴加碘液变蓝;2号试管中唾液淀粉酶把淀粉全部分解为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所以在步骤④中,滴加碘液后的现象是1号变蓝,2号不变蓝,正确;
D、此实验说明了口腔中的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正确。
故选:B。
7.【解答】解:A、加碘液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反应后淀粉是否存在,以判断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A错误;
B、该实验可用水银温度测量用来加热热水的温度,控制在37℃,该实验结果与温度计无关,不需要测量并记录,B错误;
C、该实验是利用“淀粉遇碘变蓝”这个的特性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的变量是唾液,C正确;
D、甲试管中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全部分解成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乙试管中清水对淀粉没有分解作用,因此滴加碘液变蓝,所以观察到的现象是甲试管中没有变蓝,乙试管内液体变蓝,而结论是唾液能将淀粉分解,D错误。
故选:C。
8.【解答】解:清水处淀粉不被分解,因此遇碘液变蓝;胃液不能分解淀粉,因此遇碘液变蓝;胆汁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也会变蓝;唾液中唾液淀粉酶会将淀粉水解,加碘液不变蓝。
故选:C。
9.【解答】解: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能够分泌胆汁。分泌的胆汁中不含有消化酶,对脂肪起乳化作用,进行物理性消化,所以体内的甲处(胆管)发生阻塞,胆汁将不能注入十二指肠,因此消化及吸收营养物质功能中,最可能发生的是消化脂肪的功能下降。
故选:D。
10.【解答】解:A、①试管中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全部分解成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②试管中清水对淀粉没有分解作用,因此滴加碘液变蓝;③号试管中唾液淀粉酶未与馒头中的淀粉充分混合,唾液唾液淀粉酶没有将淀粉全部分解消化,因此滴加碘液变蓝。所以滴加碘液后,①号试管不变蓝色、②③变蓝色,而不是“①号试管变蓝色、②③不变蓝色”,错误;
B、①与②对照,唯一的变量是唾液,因此可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正确;
C、①与②对照,唯一的变量是唾液;①与③对照,唯一的变量是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而不是“本探究实验的变量不唯一,无法得出任何结论”,错误;
D、②与③有两个变量唾液、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因此②③不能形成对照,而不是“②③对照,②号为对照组,可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馒头消化的作用”,错误。
故选:B。
11.【解答】解:A、④胰液和⑤肠液都通过导管进入十二指肠后,对三大营养物质进行消化,因此它们发挥作用的场所是小肠,A符合题意。
B、①是唾液,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只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B不符合题意。
C、②胃液中只含有胃蛋白酶,对蛋白质有初步的消化作用,③是胆汁,不含消化酶,但对脂肪有乳化作用,能促进脂肪的消化;C不符合题意。
D、X表示小肠,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解答】解:A.A点所在曲线是最适温度下,无论提高还是降低温度都只会使酶反应速率下降;B点是最适温度下酶的反应速率达到饱和的点,增加酶浓度不能使反应速率增大。A错误;
B.图中丙线最后反应速率为零,由此可判断其代表的是PH值的变化,所以乙线代表温度变化,图中H点代表该酶的最适pH,E点代表该酶的最适温度。B错误;
C.过氧化氢酶参与的酶促反应,温度升高也可使得过氧化氢分解。C错误;
D.短期保存酶,应该选择酶活性较低的点,D点合适。D正确。
故选:D。
13.【解答】解:在进食的最初10分钟,酸性逐渐增强,ph值应该减少,图示应该显示下降;之后逐渐减弱,ph值应该增强,图示应该显示上升至正常值,接近ph7左右,故B图符合题意。
故选:B。
14.【解答】解:A、1、2号为一组实验,变量是唾液,作出的假设可以是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A正确;
B、2、3、4号为一组实验,变量是温度,可以得出“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B正确;
C、2和5为一组实验,变量是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C正确;
D、2号试管滴加碘液不变蓝,是因为淀粉已被消化分解成了麦芽糖,D错误。
故选:D。
15.【解答】解:①T0时,淀粉酶的活性最高,所以T0为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故①正确;
②Ta时淀粉酶催化效率极低,原因是低温降低酶的活性;Tb时淀粉酶催化效率极低,原因是高温使酶变性活性,可见两者对酶的影响有本质的区别,故②正确;
③图乙中A点位于时间段的中间,跟甲图T0也是中间位置相对应,酶的催化效率最高,麦芽糖含量增量最快,故③正确;
④图乙中Tb~Tc曲线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麦芽糖的积累量不再上升,说明酶已经因高温而变性失活,故④错误。
故选:D。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6.【解答】解:(1)要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应以唾液为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因此在2号试管中应加入2ml清水和1号试管形成对照.
(2)1号试管与3号试管形成了以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为变量的对照实验,该组实验的结果表明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助于淀粉的消化.
(3)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因此1号试管滴加碘液不变蓝.
(4)设置4号试管是多此一举,因为1号试管和3号试管已形成了以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为变量的对照实验,况且4号试管的设置若与1号试管作为一组对照实验,会出现两个变量(唾液、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不符合对照实验的设置原则.
故答案为:(1)2ml清水;对照
(2)1号试管和3号试管
(3)1;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在适宜的条件下完全分解了;
(4)无
17.【解答】解:(1)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与消化和吸收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是:小肠粘膜有皱襞,其表面有很多绒毛,增大消化和吸收的面积,膜上皮细胞游离面有微绒毛突起,增大吸收面积,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运输。
(2)①分析甲图可知,C可以使淀粉水解,C为淀粉酶,分析乙图可知,A酶使蛋白质水解,A是蛋白酶,A、B、C是从人体消化道中获得三种酶,且C三种酶的最适pH值分别为2.0、9.0、7.0,因此A、B、C三种酶分别为胃蛋白酶、肠肽酶、唾液淀粉酶。②胃腺分泌胃蛋白酶,唾液腺分泌唾液淀粉酶。
故答案为:
(1)①②③
(2)胃腺;唾液腺
18.【解答】解:人体的消化道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从图中可以看出:x是小肠
(1)淀粉的消化开始于口腔,最终在小肠中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蛋白质的消化开始于胃,最终在小肠中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脂肪的消化是从小肠开始的,在小肠中被彻底消化为甘油和脂肪酸。所以在消化道内最先被消化的是淀粉在口腔内开始被消化,其次是蛋白质在胃内被消化,最后被消化的是脂肪。所以图中的甲、乙、丙分别代表的是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过程。
(2)x是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其内含有多种消化液,有胰液、肠液及胆汁等。
故答案为:
(1)淀粉; 蛋白质; 脂肪; (2)小肠; 胰液。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19.【解答】解:(1)为了形成对照,表格中“★”处的内容是5ml清水,分别与2、3、4、5、6号形成5组对照。
(2)实验表明,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都能抑制菠萝蛋白酶的活性。上述实验中,抑制作用最强的NaCl溶液浓度为3%。
(3)因为消化酶具有生物活性,其受外部环境(温度,湿度,酸碱度)影响很大,小科认为菠萝用热水浸泡后食用,不适感也可能减轻。
故答案为:(1)5ml清水;
(2)3%;
(3)温度。
20.【解答】解:(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所以表中a是0.1克。
(2)淀粉酶可分解淀粉,但不能分解蛋白质;蛋白酶可分解蛋白质,但不能分解淀粉。为了检测某种食物的营养成分,小王分别在两支试管中加入相应溶液,震荡摇匀后,放置在37℃的温水中,半小时后,发现试管2的食物量明显减少。由此可见:食物2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3)小王认为,溶液的pH值越大,该食物的消化速度就越快。于是他选取了5支试管,加入的物质和试管2的完全相同,把这些试管分别放在不同的pH值下进行实验。可见该实验的变量是pH值。
(4)据柱状图可见:当pH值为2时,该食物的消化速度最快。
故答案为:(1)0.1;(2)蛋白质;(3)pH值;(4)错误;2。
四.解答题(共3小题)
21.【解答】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a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后,在b氧的作用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2)据图可知:d是原尿,e是被肾小管重吸收回血液的物质,f是尿液。正常情况下,尿液f中是不含葡萄糖a的。因为原尿d中虽然含有葡萄糖,但被肾小管全部重吸收回血液。
(3)观察图乙可知:血液流经该器官后,流入该器官的血液和流出该器官的血液中:营养物质(如葡萄糖a)没有变化;氧气b含量增多;二氧化碳c含量减少,因此该器官为肺。
(4)食物中含有的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可见胃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人们利用这个特性,把对胃有刺激作用的药物放在由淀粉制成的胶囊里直接吞服,这样就可以避免药物对胃的刺激。
故答案为:
(1)呼吸;(2)f;肾小管的重吸收;(3)肺;(4)胃内不消化淀粉。
22.【解答】解:(1)消化道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组成,B是咽、食道,C是胃,D是小肠,其中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是D小肠.
(2)消化道中,口腔里只有消化淀粉的酶,胃里只有消化蛋白质的酶,从小肠里才有消化脂肪的酶,故淀粉在口腔内开始被消化,脂肪在小肠内开始被消化,蛋白质在胃内开始被消化.因此曲线X代表淀粉的消化过程;Y代表蛋白质的消化过程,W代表脂肪的消化.
(3)1号试管与3号试管形成了以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为变量的对照实验,该组实验的结果表明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助于淀粉的消化.
(4)1、4、5号试管是以温度为变量形成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温度对唾液中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的影响,因此提出的问题应该是: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消化淀粉是否有影响?
(5)1号试管的实验现象未达到预期效果、呈现浅蓝色,说明试管内的淀粉没有被彻底分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水浴时间不够长,淀粉没有被完全消化;搅拌不充分,淀粉与唾液淀粉酶的接触面积小也可能导致淀粉没有被彻底分解;唾液的量太少也可能导致淀粉的消化不充分.
故答案为:(1)胃;小肠;
(2)淀粉;蛋白质;脂肪;
(3)1、3;
(4)温度会影响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吗?
(5)水浴加热时间太短.
23.【解答】解:(1)实验过程中要求被测试者通过2吸入气体,通过3呼出气体,而烧杯A中2玻璃管插入石灰水中,不能吸气,因此2玻璃管应变短一点,不能插入石灰水中;烧杯B中4玻璃管的作用是向外排气,而4玻璃管插入插入石灰水中,不能向外排气,因此4玻璃管应变短一点,不能插入石灰水中。
(2)、(3)X烧杯是进气口,为人体吸入的气体,Y烧杯为出气口,为人体呼出的气体,人呼吸时将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所以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X烧杯中的石灰水通过的是空气,因此烧杯X内的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没有变浑浊;Y烧杯中的石灰水通过的是呼出的气体,因此Y烧杯中的澄清的石灰石变浑浊。在实验设置烧杯X的目的是对照作用。
(4)根据探究的问题,此实验得出的实验结论是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二氧化碳多,氧气少。
故答案为:(1)2 4
(2)没有变化(清澈) 变浑浊
(3)对照
(4)二氧化碳多,氧气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