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构成物质的微粒
1.如图所示,向盛水的烧杯中放入一小粒品红,一段时间后,烧杯中形成红色溶液,此实验能说明:①分子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②分子大,原子小 ③分子可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④分子之间有间隔(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2.为了解释水电解的微观变化,小丽做了许多分子、原子模型,其中能表示水分子模型的是( )
A. B. C. D.
3.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推翻了汤姆生在1903年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为建立现代原子理论打下了基础。如图线条中,可能是α粒子(带正电)在该实验中的运动轨迹的是( )
A.a b c d B.a b c C.b c d D.a d
4.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一定相同的是( )
A.质子数 B.电子数
C.最外层电子数 D.电子层数
5.下列结构示意图,表示阳离子的是( )
A. B. C. D.
6.R2﹣离子核外共有n个电子,则R原子核内质子数为( )
A.n+2 B.n﹣2 C.n D.2n
7.令X、Y、Z和R分别代表四种元素.若aXm+、bYn+、cZn﹣、dRm﹣四种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令a、b、c、d分别为四种元素的核电荷数),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a﹣c=m﹣n B.a﹣b=n﹣m C.c﹣d=m+n D.b﹣d=n+m
8.镭具有放射性,镭原子会分裂,变成一个质子数为86、中子数为136的氡原子和一个具有2个中子、2个电子的氦原子,并放出放射能.试推断镭原子的核电荷数与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 )
A.88,138 B.86,140 C.88,226 D.84,168
9.某工业盐酸中含有H+、Fe3+、Cl﹣,H+和Cl﹣的个数比为91:94,Cl﹣和Fe3+的个数比为( )
A.1:94 B.3:94 C.94:1 D.94:3
二.解答题(共3小题)
10.初中化学学习中,我们初步认识了物质的微观结构.
(1)氯化钠、金刚石、干冰三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 .
(2)是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该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电子(填“得到”或“失去”),变成 (填“阳”或“阴”)离子.
(3)如图是CO与O2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粒子是 .(填序号)
11.模型是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
(1)如图是钠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x的数值为 ;
②“11”指的是 ;
③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 (填离子符号)。
(2)如图是氢分子和氧分子运动的示意图.
①在A、B和C中,能比较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的是 (填标号);
②从图中可见,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与 有关;
③举一个能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的生活事例: 。
(3)如图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
①A、B、C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
②上述变化Ⅰ、Ⅱ和Ⅲ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该化学变化中一定不变的粒子是 、 (填粒子名称)。
12.请你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以下现象。
(1)妈妈在厨房里炒菜,我在窗外就闻到了香味。
(2)如图1所示,两支医用注射器,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末端注射孔,将栓塞慢慢推入,哪支容易推压?为什么?
(3)已知在相同温度下,气体分子的运动速度与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有关,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则其运动速度越小。图2中容器A是一种特制的有底的素烧瓷筒,它的壁可以通过氢气分子。实验开始时,A中和烧杯中都充满空气。当向烧杯中持续通入氢气时,导管B处发生的现象是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已知氢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
6.1构成物质的微粒
一.选择题(共9小题)
1.【解答】解:由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分子之间有间隔,当向盛水的烧杯中放入一小粒品红后,品红分子不断运动到水分子中间去了,所以烧杯中形成红色溶液。
故选:D。
2.【解答】解:水的化学式为H2O,可知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而分子模型A、D分别表示由2个氢原子、表示1个氧原子和1个氢原子;而B则为1个氧原子;分子模型C中的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水分子。
故选:C。
3.【解答】解:由于原子中原子核体积很小,质量却很大,所以α粒子遇到原子核就会发生偏向,例如c和d;因为原子的核外电子质量很小,但所占的体积却很大,电子的质量小的可以忽略不计,所以α粒子可以直接穿过去,例如b。由于原子核外的电子质量很小,α粒子是直接穿过,且原子核带正电荷,α粒子也带正电荷,同性相斥,所以α是不可能向原子核靠近的,应该远离原子核。
故选:C。
4.【解答】解:A、因质子在原子核内,电子在核外,当原子变为离子,变化的只是核外的电子数,质子数不变,则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一定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故A正确;
B、因原子变为离子时要得到或失去电子,则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的电子数不同,故B错误;
C、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最外层电子数一定不同,故C错误;
D、原子可以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电子层数不一定改变,故D错误;
故选:A。
5.【解答】解:A、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9,为原子结构示意图,故A不符合题意;
B、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0,为原子结构示意图,故B不符合题意;
C、核电荷数=质子数=13>核外电子数=10,为阳离子结构示意图,故C符合题意;
D、核电荷数=质子数=16<核外电子数=18,为阴离子结构示意图,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解答】解:R2﹣是R原子得到2个电子形成的离子,所以R原子的核外电子数=n﹣2,利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可知,则R原子核内质子数为n﹣2。
故选:B。
7.【解答】解:A、对于aXm+、cZn﹣离子,由电子数相同得a﹣m=c+n,变形得a﹣c=m+n,故A错误;
B、对于aXm+、bYn+离子,由电子数相同得a﹣m=b﹣n,变形得a﹣b=m﹣n,故B错误;
C、对于cZn﹣、dRm﹣离子,由电子数相同得c+n=d+m,变形得c﹣d=m﹣n,故C错误;
D、对于bYn+、dRm﹣离子,由电子数相同得b﹣n=d+m,变形得b﹣d=n+m,故D正确;
故选:D。
8.【解答】解:原子核分裂前后质子数与中子数不会改变,所以镭原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86+2=88,中子数=136+2=138;相对原子质量=(86+2)+(136+2)=226。
故选:C。
9.【解答】解:由题意可知,“某工业盐酸中含有H+、Fe3+、Cl﹣,H+和Cl﹣的个数比为91:94”,因为溶液中正负电荷代数和为0;而溶液中现在正电荷总数:91(因为每个H+带一个单位正电荷);负电荷总数:94(因为每个Cl﹣带一个单位负电荷);所以需正电荷:3;3个正电荷由Fe3+提供,因为每个Fe3+带3三个正电荷,所以需要1个Fe3+,所以Cl﹣和Fe3+的个数比为
94:1。
故选:C。
二.解答题(共3小题)
10.【解答】解:(1)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物质,金刚石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干冰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物质;
(2)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的电子形成阳离子;
(3)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改变,故①②③改变;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故④⑤不变,.
故答案为:
(1)氯化钠;
(2)失去;阳;
(3)④⑤.
11.【解答】解:(1)①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2+x+1=11,x=8;故填:8;
②“11”是指钠原子的质子数为11;故填:钠原子的质子数为11;
③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钠离子﹣﹣Na+;故填:Na+;
(2)①BC是同种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运动速率不同,故在A、B和C中,能比较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的是BC;故填:BC;
②由AB可知,温度相同,分子不同,运动速率不同,故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与分子种类有关;故填:分子种类;
③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的生活事例如: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故填: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合理即可);
(3)①A中含有不同种分子,所以属于混合物;故填:A;
②变化I中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发生的属于化学变化,而变化Ⅱ、变化Ⅲ中分子种类没有改变,只是分子间隔发生了改变,发生的属于物理变化;该化学变化中一定不变的粒子是碳原子与氧原子;故填:变化I;碳原子;氧原子。
12.【解答】解:(1)妈妈在厨房里炒菜,我在窗外就闻到了香味,是因为菜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菜香。
(2)两支医用注射器,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末端注射孔,将栓塞慢慢推入,B容易推压,这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气体物质分子之间的间隔比液体物质分子之间的间隔大的多,因而气体容易被压缩。
(3)不断通入氢气时,单位时间内进入瓶中的氢分子比从瓶中进入烧杯中的分子多。这样就导致瓶中的分子越来越多,压强越来越大,使试剂瓶中的气体压强越来越大,直至有水喷出。
故答案为:(1)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2)B;分子之间有间隔,气体物质分子之间的间隔比液体物质分子之间的间隔大的多;(3)有水喷出;氢气的分子质量小,运动速度较快,进入瓶内的气体增多,使瓶内压强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