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鸿门宴 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6鸿门宴 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一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11 10:47: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共案
篇目
《鸿门宴》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高一学生
主备人
王会燕
一、教材内容分析
1.《鸿门宴》是必修一古代叙事散文单元最后一篇,也是《史记》中最为精彩的一篇。选文部分记录了项羽和刘邦两大集团在存亡面前的较量,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没有硝烟的战争。在字词上需要引导督促学对其中的文言现象以及相关文学常识烂熟于心。
2.文章节选内容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故事情节按照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脱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故事收尾呼应,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开始,以项羽受璧、曹 无伤被诛杀结束。虽然是《项羽本纪》中的节选部分,但结构却十分严谨,是一个动人的完整的故事。
3.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
界和性格,语言简练生动,寥寥数语就能突出地刻画人物个性,这是学习的重点。善于
运用对比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突出,这是学习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1.学生通过初中的积累和前两节课对文言文的学习,加上本身比较好的阅读素养,在结合注释翻译文章方面问题不大,但是在“裸读”全文上还存在问题。因此,在阅读本文时,建议引导学生抛开资料,先自主翻译,发现问题并标注,保持“前阅读”的疑问,“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便于后期针对性强化。
2.学生已基本树立面对长古文要用提要钩玄的方法梳理故事情节的意识,本节课需在讲述故事梗概的基础上强化学生提取信息、概括情节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长古文的兴趣和信心。
3.本课故事情节引人入胜,项羽的妇人之仁让人为之唏嘘,刘邦的灵活应变让人叹服,如果由此引入,会更吸引学生。
三、教学目标
1.积累本课文言现象和文化常识。
2.学会用提要钩玄的方法梳理故事情节,提高分析和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品读人物语言描写,赏析在对比和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的叙事技巧。
4.分析人物性格,认识“性格决定命运”是导致项羽必然失败的根本原因。
5.通过对比《荆轲刺秦王》,初步领略《史记》的语言艺术。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现象,强化翻译时的“踩点”意识;理清故事情节,能够比较准确地复述故事情节;学习作者用不同的精彩的人物语言和动作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教学难点:掌握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突出的写作方法;认识项羽性格悲剧并引以为鉴。
五、高考知识对接
1.积累高考人物传记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和句式。
2.能够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并鉴赏其艺术效果。
3.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尤其是司马迁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隐藏的历史观。
预设教学课时: 五课时
预习课时:利用早自习和双课时间,引导学生自主预习,梳理文中重点字词,圈出疑问点。
第一课时:收集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介绍司马迁以及《史记》,简单介绍项羽和刘邦,初步梳理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梳理鉴赏“宴前”部分情节,积累重点字词和句式,初见刘邦性格。
第三课时:梳理鉴赏“宴中”部分,积累重点字词和句式,体会“三起三落”的故事情节。
第四课时:梳理鉴赏“宴后”部分,分析人物形象。
第五课时:有关项羽和英雄的拓展。
七、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课堂导入:
“郑板桥曾经评论:《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围为最。”在漫长的楚汉争霸中,鸿门宴拉开了项、刘集团斗争的序幕,是什么让“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泪洒乌江,又是什么让“性傲轻狂无赖郎”的刘邦一统天下,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就会窥探一二,让我们带着对英雄的好奇、对《史记》的憧憬,走进这篇文学宝藏。
知识补充:
用填空题的形式再次检查学生对司马迁和 《史记》 的掌握情况。
简单介绍项羽和刘邦,结合《成长资源》,介绍巨鹿之战。
2.收集学生在导学案和成长资源中遇到的字词问题,学生自主提问,老师解答。
三、整体感知:
1.指定学生朗读,检查读音、断句,引导学生发现并标注问题,老师及时在黑板板书出现的问题并解答。
2.梳理文章的内容,学生大致复述故事情节。
3.整体感知大致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
课堂导入:
鸿门之宴,暗藏杀机,是一场权利的明争暗斗,是一次成王败寇的生死抉择,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因何而起?在云波诡谲的政治变化中又走向如何?让我们移步新丰鸿门和霸上,感受双方的博弈。
走进文本:
集体诵读第一自然段,梳理文中字词,学生展示重点字词。
第一段讲了什么故事,在整个“鸿门宴”中,分别起到什么作用。要求学生读对应句子并翻译,分析这些事件对整个故事情节的作用。
明确:无伤告密(导火线)
项王发怒(矛盾初显)
范增献计(激化矛盾)
提示: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曹无伤是沛公的主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矛盾挑开,故事“开端”。第二件事‘范增进言”,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3.分角色朗读第二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故事,以
及对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文章的重视。学生根据关键词
概括文章内容


强化知识积累,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阅读,
感知语言,并且
勾画出重要词
句,培养了提取信息的能力。
个案生成
明确:项伯夜访(形式转变)
张良献计(铺垫下文)
项伯说情(局势由张而驰)
提示:第一件事“项伯夜访”。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第二件事“张良献策”。张良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刘邦则一点就通,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由“联络感情”进而自我辩解,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4.思考:项伯作为项羽营中的高官,当他得知项羽欲击破沛公军的 时候,为何马上跑到刘邦营中报 信?同学们如何看待这种行为?
5.张良在得知项羽“欲击破沛公军”的时候并没有独自离开,
而是选择了告诉沛公,并且积极出谋划策,这一做法体现了张良怎样的特点?
小结:课文一、二两段记述了“鸿门宴”前发生的几件事,由矛盾的挑起,形势一触即发到出现转机,由项羽的“大怒”到项伯之言产生效果,故事情节逐步展开,并为后来事态的演变作了必要的铺垫,留下了必要的伏笔。?
第三课时
课堂导入:
亚父范增审时度势,老谋深算,策划了这场鸿门宴,可是决定杀不杀刘邦的却是项羽,但是项羽对待刘邦是真的要“除之而后快”吗?在宴会中,他的心情是怎样由刚开始的“大怒”改变的?
走进文本:
1.齐读第三段,梳理本段故事情节。
明确:刘邦谢罪(稳住形势)
项王留饮(形势缓和)
范增举玦(形势紧张)
项王默然(形势缓和)
项庄舞剑(形势紧张)
项伯掩护(形势缓和)
2.分析形势转变的重要原因:是什么促使项羽转变观点?刘邦的谢罪是否诚心?
提示:并不诚心。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而且,言辞虽恭,以“将军”称项羽而以“臣”自称,更强调自己“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都出于“不自愿,侥幸而已,但却绝不认错,更把责任推给“小人”!(这“小人”分明指曹无伤却故意不予道破,装出一副全然无知的样子。)
3.解读第四段: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请同学们自荐或者推荐选出三名同学代表,分别饰演项羽、樊哙、张良。学生在朗读时要注意人物角色,可配合一定的动作、表情,力争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学生讨论两个人
物在于对文本的
熟悉,这里将两
个人进行对比,
为后期解读人物
形象做铺垫。
以问题带动学生
理解,以问促
学,让学生体味
刘邦言语与策
略,项羽的态度
的犹豫不决,在
调动学生参与宴
会之中,身临其
境之感可以让学
生更快理解文
本。

4.“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喧宾夺主”)?
提示: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兼备。?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叹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瞑目视项工”,头发上指,目眺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 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意、赐坐,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一切全由张良策划,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
5.思考:面对樊哙的一系列做法,项羽的心理有什么变化?是什么促使项羽态度的转变?
明确:壮士,赐之卮酒 —— 赞赏
壮士,能复饮乎?—— 钦佩
未有以应 —— 愧疚
项羽性格:寡谋轻信、胸无城府、心理不堪一击
提示:樊哙指责他“欲诛有功之臣,此亡秦之续也”,虽然语言尖锐,他却“未有以应”。可见他虽然武力上是绝对优势,心理上却不堪一击。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推翻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他不用范增之计,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心理上的脆弱。?
第四课时
课堂导入:回顾上节课内容,回顾樊哙人物形象。
解读文本:
全班齐读课文的最后部分,总结故事的内容 。
明确:沛公逃席(危机缓解)
张良留谢(拖延时间)
张良献礼(放虎归山)
沛公除奸(内部团结)
2.指名试讲课文,提醒重点句子:
?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成语,意思是别人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于被宰割的地位。??
? “道苦阳间行。”(间,从小路道)?
? “沛公不胜杯杓。”( 指酒醉,以“杯杓”借代酒水。)?
? “再拜献大王足下。”(再拜,两次行礼,表示敬重;“足下”,古代敬词,用来指称对方。)??
? “竖子不足与谋。”(“竖子”,古代骂人的话,小子,没出息的东西。)
?
?
结尾部分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
? 提示: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破产而恼怒。不仅把礼物 “‘置之地”,而且“拔剑撞而破之”,更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可谓气急败坏。故事至此结束,“立诛杀曹无伤”则是对开头“告密”的交代,是尾声。
分析人物形象:整个鸿门宴,就像是众生相,展示了楚汉集团内部人物的性格,他们各有什么特点,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提示: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项庄舞剑,张良出,樊哙急问:“今日之事何如?”可见事先有所商量。樊哙责备项羽,口径一致,由辩解进而反攻,则更可以看出事前经过周密的策划。一方有备,一方无备,结局合乎情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良不像范增那样妄自尊大。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很不策略,但并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远不像项羽那样自信,张良却仍然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
?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他的政治观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但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玉玦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针办”。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他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但是,两人毕竟只是谋臣,唱主角的是双方的决策者,是项羽和刘邦。
第五课时
课堂导入: 刘、项诗作皆有王者之气,二人皆盖世之雄,但其命运迥异。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立足文本,试从用人、处事、性格等方面对二人进行对比。
明确:
(一)用人方面:刘邦任人唯贤,贤士谋臣才会对他高度忠诚,比如,鸿门宴前,张良对刘邦表现出了高度的忠诚:“今事有急,亡去不义。”紧急关头,张良运筹帷幄,沉着冷静,深谋远虑,能够提出正确的策略。可以说,刘邦集团在鸿门宴中变被动为主动的一切活动,实际上都是张良导演的。谋士贤才在刘邦这里有充分挥洒的自由天地,而刘邦也正因为能够从善如流,才化险为夷。高质量、高忠诚的团队,为刘邦日后称王天下奠定了强大的人才基础。
  

对前文回顾可以
让学生巩固上一
课所学内容,对
故事尾声的解读
运用对比方法,
让学生更快看出
对比手法的使用。
更全面的了解二人性格的差异。
项羽相反,他的刚愎自用造成了最终的悲剧。鸿门宴之前,忠诚智慧的范增根据刘邦入关前后的变化,敏锐地洞察到了他的真正目的,提出“急击勿失”。鸿门宴上,数次目示、举块,项羽不应。鸿门宴后,刘邦逃脱,范增失望地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由此可知项羽不听忠言,刚愎自用,他的悲剧结局在情理之中。
  总结:(幻灯展示)《史记·高祖本纪》中写道:“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陈丞相世家》中写道:“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
  由以上材料也可以看出。刘邦赢于“用人”,而项羽输于“自大”。
处事方面: :刘邦心胸宽广,深得人心。在生死攸关的选择面前,作为一个与刘邦没有血缘关系的谋士,张良却说出“亡去不义”的惊人感人之语,除了共图大业,利益相关,刘邦任人唯贤之外。恐怕与张良对刘邦本人魅力与能力的认可不无关系。
  还可以通过其他材料加以佐证。如:
  刘邦到达灞上之后,便召集当地的名士,和他们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秦朝的苛刻法律全部废除。这使他得到了民心,也为他后来统一天下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项羽心胸狭隘,残暴成性,不得人心。在课文中,与张良忠于刘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项羽甚至得不到亲叔叔的诚心。项伯不顾全侄儿大业,而以个人情义为重。向刘邦告密,这侧面暗示了项羽终将走向灭亡。
  还有其他史料可以证明。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咸阳,大肆烧杀,咸阳火三日不绝。谋臣韩生劝项羽说:“关中山河四塞险阻,土地肥美,可以作为霸王之都。”而项羽以“富贵不归故里。如同夜间穿锦衣走路。没有人知道”为借口加以拒绝。劝他的人感叹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项羽闻听此言。就烹杀了说这话的人。
   总结:(幻灯展示)刘邦为人宽容,深得民心。项羽心胸狭隘,不得人心。
军事战争方面:刘邦重“智”。刘邦在军事战略方面有过人之处。他善用计谋。善观人心,攻心为上。鸿门宴之前,他巧妙利用张良与项伯的关系,拉拢收买了项伯,通过项伯麻痹项羽,在鸿门宴上受到项伯保护。鸿门宴上,刘邦称项羽为“将军”,自称“臣”,奉承项羽,卑躬屈节。并且自己“北向坐”,“张良西向侍”。紧紧抓住项羽重“义”的弱点,大做文章。赔罪时,项羽暴露了曹无伤,刘邦不露声色,却牢记在心,回营后,“立诛曹无伤”。如此种种,皆体现了刘邦善用心机。 项羽重“勇”,但缺少谋略。
认识“英雄”:项羽虽然失败了。但太史公司马迁还是客观地记录了项羽的生平,并把他列入帝王才能进入的“本纪”里面。
 (幻灯展示)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司马迁是把项羽当做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有英雄的气魄和行为,但最终“自矜功伐”导致了他的悲剧。
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使用的方法:
宴会前后战争形势的对比。(项羽由占有绝对优势到逐步丧失主动权,通过项羽“善遇之(刘邦)、赐坐(樊哙)、受壁(张良)”等一系列语言动作,充分反映了项羽由盛怒到息怒,由击之到不击的心理变化。正是这种对比,折射出项羽由“气吞万里如虎”走向“四面楚歌”的内在必然性。
主帅对将士的态度对比。(刘邦知人善任的胸怀使得集团内部能够上下一条心,生死与共;项羽头脑简单、趾高气扬、目中无人的思想。仅凭一己之力,逞匹夫之勇,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最终导致全盘计划落空。)
人物语言上的对比。(刘邦对项羽的谢罪之词,让人听起来情真意切,滴水不漏。而项羽则胸无城府,暴露了曹无伤的身份,不懂机巧逢迎)

拓展思考:
同样叙述紧张的历史事件,你认为《战国策》和《鸿门宴》在叙事上有何特点。
本单元塑造了一系列英雄人物形象,他们或以智谋解国家之危难,或以视死如归之情怀青史留名,或一生义字当先而为鬼雄,学完之后,你对英雄的理解应该更加深刻,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英雄”的认识。
归纳对比手法的使用
引导学生鉴赏叙事散文的艺术,通过主题写作深化对文章的思考。
八、个案生成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