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下面我主要从课标、教材、学情等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理解和认识。
1.课标要求
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根据课标内容,我对课标的理解是这样的:
(课标解读)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妄图灭亡中国的重要步骤,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
西安事变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发展阶段的重要转折,中共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结束了国共十年内战,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说教材
本课为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的第一课,从世界史来看,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从中国史看,本课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国共十年对峙及红军长征,下启国共联合抗日。
本课的主要内容有九一八事变、华北危机、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为理清各部分内容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我创造性的运用课本以选择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
我以“国难下东北大学的选择”来贯穿全文,将文章分为三个篇章,一是流亡,二是觉醒,三是抗争,九一八时东北大学选择流亡,一二九觉醒,西安事变进行抗争。
东北大学周围人的选择: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东北军民选择与日军抗争;面对华北危机,国民政府选择不抵抗,学生选择游行示威;面对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张学良的选择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选择和平解决。通过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培养学生对党热爱。同时引导学生在面对人生重大选择的时候,应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初步掌握了学习历史的方法,养成了查找资料,课前预习的习惯,但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理性思维、分析综合、归纳能力不足。通过影视作品,对抗日战争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比较片面、零散、不系统,只有表象的认识,缺乏系统的理解。根据学生的认知现状,以及我对课标和教材的理解,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掌握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的史实;
(2)分析中共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的意义;
(3)感受张学良、杨虎城等人的爱国精神;通过西安事变后中共主张和平解决,培养学生对党的热爱。
为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重难点设置为:
5.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为突破重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6.教学方法
(1)史料分析法:如对九一八事变爆发的背景,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
(2)讨论法:对西安事变后如何处理蒋介石进行讨论,并在讨论中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3)启发式教学:针对学生对于“是什么”了解的比较多,对于“为什么”思考的少,本课通过提供史料和提问来引导学生主导思考,探究历史事件背后的为什么,深化理解历史脉络。
7.教学过程
(1)导入
它流离燕市,转徙长安,成为抗战中流亡的第一所大学,也是流亡时间最久的一所大学,它就是——东北大学,东北大学的流亡史就是一部国难史,为什么呢?带着问题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设置疑问引发学生思考)
新授
东北大学简介:
1923年创建,1928年张学良在东北易帜的同时任校长,1930年达到鼎盛,著名学者章士钊、黄侃、梁思成、林徽因、黄侃等都毕业于东北大学,可谓是学无止路,良师荟萃,然而到1931年随着九一八事变的一声炮响,开始了它的流亡之路。1931年的东北经历了什么呢?
设计意图:运用年代是展现东北大学的历程,并设置问题自然过渡到第一篇章
第一篇
流亡
出示材料:1931年9月18日晚十时左右,我和同学们刚要就寝,就被爆炸声惊起,一时间弄不清楚是发生了什么事。然后听到北大营方面,机关声大作,紧接着从日本站(沈阳火车站)方面,炮火纷飞,横空而过,向北大营驻军地点发射,断断续续的机枪声一直响到第二天凌晨三时左右......天一亮,我和几个同学走到沈阳成西大门一看,大吃一惊,原来是日军侵占了沈阳。
——《流亡:抗战时期东北大学流亡学生口述》
师问:同学们,这是发生了什么事件?(九一八事变)
材料:日本《东京日日新闻》报道:
“暴戾的支娜兵(中国兵)炸毁满铁线,袭击我守备兵。因此,为守备队不失时机地应战,炮轰北大营的支那兵”。
师问:你们认为这则报道是否属实?
生答:不属实。为什么?(课本上说是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
师总结:九一八事变后中日双方的报道不一致,接下来,我们看第三方的报道。
材料:1931年9月19日英国《泰晤士报》报道:
18日晚,一小对日本士兵向北大营进发,随后向营地开火,从日军行动的“迅速”和“全面”来看,这是经过“精心准备的计划”。“到目前为止,中国军队表现的相当克制”。
师总结:从英国的报道我们可以看出日军是有计划的策划了九一八事变,同学们想一想: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生答:课本相关史实
总结:蓄谋已久
摆脱危机
(设计意图):对于九一八事变背景的处理,我出示了两则材料,锻炼学生通过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理解事情的本质现象。帮助学生突破重点。
教师总结: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迅速占领东三省。短短四个月,100多平方千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出示一组图片:日本侵略者屠杀东北无辜人民,掠夺战略资源,推行奴化教育,实施残酷的殖民统治。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渲染气氛,直观感受日本在东北殖民统治的血腥罪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东北民众和中国共产党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作出了怎样的选择呢?(白山黑水之间的战斗,即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
(抗日义勇军与日军的抵抗,杨靖宇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军的战斗。)
学生展示:杨靖宇和赵一曼的故事
杨靖宇在冰天雪地没有支援,弹尽粮绝的紧急情况下,最后孤身一人与敌人周旋5昼夜后,身中数弹壮烈牺牲,时年35岁。后来敌人将其遗体解剖,结果在他的肠胃中发现只有树皮、草根和棉絮,侵略者大受震惊。
赵一曼,舍子从容赴国难
她在牺牲前写给儿子的信。
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的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
总结: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事件凸显目标,揭示九一八事变的影响。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1931年9月26日,东北大学迁往北平,成为抗战中第一所流亡的大学。
第二篇
觉醒
日本侵占东北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1935年,策动所谓的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问题:面对华北危机,我们的南京国民政府作出了怎样的选择呢?
材料: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统一能取胜于外者,故今日之对外,无论用军事方式解决,或用外交方式解决,皆非先求国内统一不为功。——蒋介石讲话
生答:面对日本策划华北自治运动,国民党的政策是:攘外必先安内,不抵抗的妥协政策
问题: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学生们又作出了什么样的选择呢?(学生们选择挺身而出,上街游行示威,发动了“一二.九运动”)
师补充:在各大学校中,东北大学参加人数最多,东北学生成为一二九运动的主力,先锋。
材料:“12月9日,在大批军警包围各个学校,其他学校学生未能按时到达的情况下,同学们推举我为总指挥,率领队伍冲破手持大刀的军警的包围、堵截,孤军出动。同学们高举东北大学学生请愿团的大旗,四人一排,手挽着手,当有人喊出第一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时,许多同学都忍不住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宋黎《荟萃精英
血沃中华》
游行当天虽然有数百人受伤,却没有一人身亡。军警为驱散学生调用了大刀队,却没有开一枪。亲历者回忆,当游行队伍毫无畏惧地向前冲时,大刀队的大刀像树林般竖了起来,在空中晃着,但士兵却像木头似的一动不动,没有把大刀劈下。(民族觉醒)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使学生置身于此情此景中,体会学生与军警的民族觉醒
过渡:1936年初,东北大学工学院率先迁往西安。张学良题词:沈阳设校,经始维艰;至九一八,懆糟摧残。流离燕市,转徙长安,勖尔多是,复我河山!
设计意图:引用题词,自然过渡第三篇章
第三篇
抗争
出示材料:1936年12月9日,东北大学组织了西安各校学生,进行了声势浩大的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的请愿游行。学生们高呼“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东北军打回老家去,收复东北失地!”等口号向蒋介石住处临潼进发。张学良校长闻讯驱车赶上请愿队伍,告诉学生,“你们的愿望也是我的愿望,前面已经有宪兵架上机枪,大家先回去,我保证三天之内给大家一个答复”
问题:面对学生的行为,张学良作出了怎样的选择?(发动了西安事变)
设计意图:从材料直观得出,学生运动直接促成西安事变的发生
材料:1936年12月12日《张、杨对时局的宣言》
分析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研读史料,使学生认识到西安事变的发生多种因素造成的结果。
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的卫队进抵蒋介石驻地临潼华清池,与蒋介石的卫队交火。蒋介石闻枪声,仓皇越后墙逃走,爬上山坡隐蔽,被张学良的卫队搜索发现后被捕。同时,杨虎城部下将留居城中的蒋介石高级党政军官10余人拘押。
时事辩论会:如果你是东北大学的一名学生,你如何处置蒋介石呢?(杀蒋?
放蒋?)
学生分组讨论并作答
(设计意图):利用讨论实现了合作学习,突破难点。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会了分共协作,自己得出结论,认识深刻,效果较好。
总结:主张杀蒋的同学都是从九一八事变前分析的,主张放蒋的同学是从之后联蒋抗日的角度分析的。
问题: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作出了怎样的选择?(杀蒋可能会导致国家内乱,给日本侵华以有机可乘,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引导学生全方位了解西安事变后复杂形势及中共以民族利益为主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凸显中共的高瞻远瞩,激发学生对中共的热爱。
出示材料分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中国的时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国共关系
抗战时局
意义:国共两党由内战走向联合,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探究及上面的材料,学生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突破难点。
结尾:张学良说:“按军法,作为一个军人,我是该被枪毙的,但是我没有错,我为了祖国,为了民族我必须让蒋委员长知道,抗日是何等的重要。”
教师总结:同学们,作为一名青年学生在面对人生选择的时候该如何去做?
“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我运即国运,国运即我运
我们与祖国命运与共
设计意图:总结全文,凸显家国情怀,使学生明白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是紧密结合的,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8.板书
流亡(九一八事变)
觉醒(一二九运动)
抗争(西安事变)
设计意图:理清线索,突出重难点
9.教学反思
1.
本节课我认为可取的地方是:
(1)我以“国难下东北大学的选择”来贯穿全文,将文章分为三个篇章,一是流亡,二是觉醒,三是抗争,创造性的运用教材,使文章条理清晰。
(2)东北大学身边的人的选择: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东北军民选择与日军抗争;面对华北危机,国民政府选择不抵抗,学生选择游行示威;面对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张学良的选择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选择和平解决。
(3)通过分析,培养学生对党热爱。同时引导学生在面对人生重大选择的时候,应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结合中学生重视知识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本文我选取了大量的材料,增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选取故事,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2.本课仍有很多不足之处,在细节的处理上仍有待提高。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薛
京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