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算法描述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信息技术选修模块一《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是一些概念和理论,而算法的概念和理论都太抽象,讲起来非常的枯燥乏味,那么就要把这些抽象的东西变得通俗易懂,使学生能轻松而又愉快的接受并理解。
二、学生分析:
在数学中已学过程序设计模块,对算法有一定的初步基础,学习了结构语言的三种结构,并能编写一些较简单的程序。但是学生对结构的掌握并不是很熟练,他们对编程存在一定的畏惧情绪。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理解算法的概念;
(2)能初步利用算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2.情感领域:
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能力发展:
培养学生自我探索信息,高效获取信息、分析评价信息、处理运用信息、表达呈现信息的能力,通过作品的制作、反思和评价,进一步提高其信息素养。
引导学生对编程的兴趣,理解算法的概念和如何科学合理的选择和设计算法,激发学生的编程兴趣,为程序设计打好基础。
四、教学重点:
算法的概念
算法的描述
算法的设计
五、教学难点:
算法的选择。
六、教学手段:
与学生进行互动探讨式教学,以趣味智力题激发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兴趣,以故事事例和具体的程序运行对比,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思考,从而总结出算法的概念,以及如何设计和选择算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究学习能力。
六、媒体选择
1、网络教室(有投影仪和卷幕等)
2、教师自制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野人过河游戏引入新课
【问题一】:有三个牧师和三个野人过河,要求从河的一边到另外一边,当任何一边的野人多于牧师的时候野人将牧师吃掉
要求:现在请同学们来设计一个方案,把野人和牧师安然无恙的带过河。
学生活动:学生按小组讨论,设计过河的方案。
过河的方案:
第一步,两个野人过河,然后一个野人把船划回;
第二步,又两个野人过河,然后由一个野人把船划回;
第三步,两个 牧师 过河,然后一个 牧师 和一个野人把船划回;
第四步,两个 牧师 过河,然后由一个野人把船划回;
第五步,两个野人过河,然后一个野人或 牧师 把船划回;
第六步,两个野人都上船过河。 通过对问题一的方案设计,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很快的进入学习状态。。
教学总结:通过同学的操作让同学知道算法的定义,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是整个程序设计的“核心”或者说“灵魂”。世界著名计算机科学家尼克劳斯·沃思指出:算法+数据机构=程序。可见算法在程序设计中的重要地位,关于数据结构,我们这里不做多的介绍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5算法的概念。同时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算法例子
算法的特征:有穷性、确定性、输入、输出、可行性。
(二) 算法的三种描述方法
1、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
要求:用自然语言描述方程“ax+b=0”的算法(参考课本P6、7页)
算法分析:解方程是我们同学比较熟悉的,这个方程每个同学都会
算法描述:
S1:移项得 ax = - b ;
S2:若a不等于0,则x=-b/a,结束
S3:若a=0,b=0,得x为任意值,结束;
S4:否则输出x无实数解,结束;
2、用流程图描述算法
要求:用流程图描述方程“ax+b=0”的算法(参考课本P8)。
教师介绍:
1)流程图也称为程序框图,它是算法的一种图形化表示方法。与自然语言描述算法相比,流程图描述算法形象、直观,更容易理解。
2)目前常用的流程图由美国标准化协会(简称ANSI)制定的一系列流程图符号组成。
.
3、用伪代码描述算法
教师介绍:伪代码是介于自然语言和计算机程序语言之间的一种算法描述。它也是专业软件开发人员描述算法的一种常用方法。
算法描述:
输入 a , b
If a = 0 then
if b = 0 then
输出x为任意值
else
输出x无实数解
end if
Else
x= -b/a
End if
教师总结:由此看出,用伪代码描述算法简洁、易懂,修改起来也比较容易。
(三)任务驱动、实战实练
任务:详见课件。
(四)评价及小结
教师评价:教师简单评价学生完成任务情况。
课堂小结:
1、算法的概念及特征;
2、算法的三种描述方法:自然语言、流程图、伪代码。
(五)板书设计
1.2 算法描述与设计
1、算法的概念及特征;
算法的特征:有穷性、确定性、输入、输出、可行性。
2、算法的三种描述方法:自然语言、流程图、伪代码。
作业布置
问题一:用流程图描述求ax2 + b = 0方程的解
问题二:用伪代码描述求ax2 + b = 0方程的解
问题三:用表格比较自然语言、流程图和伪代码3种描述方法的优缺点
(五)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数学模块中对算法已进行了初步的学习,故对本节课的内容和数学模块中的算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确定了本节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把握是比较到位的。对于算法的选择,在数学中并没有过于深入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对此有较深入的理解,从课堂效果上来看,基本达到预定目标。
2、本节课利用问题导学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本节课的课堂气氛没有预想中的好,可能与教学内容和问题的设置有一定的关系,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对于算法存在畏惧心理,对于老师提的问题不敢大胆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