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检测题
一、单选题
1.中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是在
A.洋务运动期间 B.“一战”期间 C.“一五”计划期间 D.改革开放时期
2.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有序进行。下列各项中,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基础的是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确立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3.1954年3月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标题为“红色中国的周恩来”,小标题是“一边参与战争,一边谈论和平”。该期杂志“封面”反映的是
A.“北约”“华约”全面对抗 B.《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
C.独立自主召开万隆会议 D.日内瓦会议即将召开
4.新华社电:“这次……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电文讲的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枚自行研制的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C.“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5.据统计,1949—1960年中国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6.4%迅速上升至66.6%,1961—1966年这一比值降至51%,这一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的发生 B.“八字方针”的实施
C.“文化大革命”的破坏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行
6.下表摘编自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目录
第三十二章
全国内战爆发以后
第四十一章
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九章
发动“大跃进”(上)
A.发动“文化大革命” B.红军长征
C.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D.筹建新中国
7.牛军在《论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一文中说,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作为这项政策的两个重要目标——“扩大和平中立趋势”和“推广和平中立地带”,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这一政策
A.清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 B.推动了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建立
C.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 D.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策略
8.1964年10月16日下午15时,我国在新疆罗布泊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其重大意义在于
①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②增强了我国的国防能力
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④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9.“对于团结一切力量,彻底完成民主革命和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起了重大的作用”的历史文献是
A.《论联合政府》 B.《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0.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农业社会化的步骤,必须和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的发展相适应。”这表明建国初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
A.是国家经济建设优先发展的重心 B.符合当时国家经济战略的要求
C.超越了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 D.推动了新中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11.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历史学家评论说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衡量,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4.5%和18.7%。这表明
A.国家优先发展工业 B.留民经济均衡发展
C.经济增长方式变革 D.工农比例脱离国情
12.中印两国由曾经的“龙象之争”到如今的“龙象握手”,正如60年前周总理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所说“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一天好起来的……两个大国之间,一定会有些问题。只要根据这些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谈。”文中“这些原则”提出时
A.美苏两极格局已经形成 B.我国在进行保家卫国的战争
C.我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D.我国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13.下表是文物市场上一本学习《毛泽东思想概论》的笔记提纲。这主要反映出这一时期毛泽东( )
●民主政治思想发展
●创新党的民主建设思想
●发展和创新国家政权学说
●开创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奠定中国特色民族制度的基础
A.形成了完整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确立起成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学说
C.继续将新民主主义理论发展到新阶段
D.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理论建构
14.在某次国际会议上,中国有意采取“不争论”的策略,不仅自己不提出容易引起争论的议题,还有效的淡化了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化特质,从而避免使中国陷入关于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制度争论的陷阱。这次会议
A.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B.推动了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
C.密切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合作 D.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联系
15.《回顾中国农村改革历程》中引用了农民说的一句话:“刚分到的土地屁股还没坐热呢,又被收走了……不仅把土改时分来的土地收归公了,把我们自己原有的土地也充公了,牲畜和农具也都统统归公了。”由此可知
A.土地改革存在现实问题 B.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粗
C.政治动荡影响经济建设 D.八大路线未能得到贯彻
16.1954年,周恩来总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西方冷战阵营中的领袖丘吉尔和艾森豪威尔也在公开场合宣布,可与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和平共处。由此可见,该原则
A.直接推动了中美关系改善 B.加强了中国与邻国的友好关系
C.缓和了中国与西方的关系 D.具有适用的普遍广泛性
17.下图是一张毛泽东致宋庆龄的亲笔信截图,信中写道:“重庆违教,忽近四年。兹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勿却为盼!”请推断毛泽东邀请宋庆龄参加什么重要活动
A.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B.开国大典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D.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8.关于没有把"社会主义"写入《共同纲领》的原因,周恩来曾解释说∶"社会主义前途是肯定的,但应该经过解释、宣传。全国人民只有在自己的实践中认识到这是唯一的、最好的前途,才会真正承认它,并愿意为它而奋斗。"周恩来的意思是
A.人民当家做主地位形成 B.民众的受教育程度不足
C.当时国内条件还不成熟 D.国内经济发展水平滞后
19.1952年4月,周恩来在外交部第一次驻外使节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就外交工作来说,是“以国家和国家的关系为对象的”,区别不同国家的“主要关键是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而不是国家的阶级属性。”周恩来的这一外交思想
A.否定了“一边倒”的战略 B.突破了“意识形态”界限
C.运用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成为新中国外交指导原则
二、简答题
20.联系新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和旧中国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不同的地位与作用,谈谈你对这两种观点的看法。
21.简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容。
22.试结合建国初期国际形势,说一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的必要性。
三、材料分析题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科技档案的外在发展角度看,宋代的科技档案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两宋时期达到了一个显而易见的巅峰状态。宋元时期重要的科技档案,基本以农业档案、医学档案、天文学档案、数学档案、地理地图档案、水文档案、手工业档案、建筑工程档案等八个门类作为基本体系。从科技档案的载录形式看,宋代的科技档案有很大一部分是以文书档案的形式出现的,其中以奏议类档案最为繁多。
——摘编自高雪华、王云庆《宋代科技档案的特点》
材料二 1962年2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在广州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议,制定了《十年科学发展规划(1963-1972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颁布后,中国的科学工作者利用苏联提供的关于研究性反应堆、核燃料工厂以及试验场设计方面的初步资料和从国外公开的文献中获得的初步知识,开始了自己的独立探索。《规划》吸取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全面赶超”的教训,对于20世纪50年代的“全面赶超”做了一定程度的调整。早在1958年,《人民日报》就发表评论:“只重视发明创造、不重视推广的现象,以及只埋头钻研,不重视吸取别人的先进经验的现象,还相当普遍。”就这些问题,《规划》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比如鼓励研究机构自己办车间、办工厂。
——摘编自崔永华《当代中国重大科技规划制定与实施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科技档案发展到巅峰的原因及宋代科技档案反映的科技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十年科学发展规划(1963―1972年)》所体现的战略思想,并指出这十年期间我国取得的主要科技成就。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从我国科技发展中得到的认识。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是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各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保障世界持久和平。
——摘编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开始探索不同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对于中国的探索尝试,苏联是不高兴的,它把中国的这次尝试看作是对苏联以及苏联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领导地位的挑战。赫鲁晓夫利用中国希望合作的良机,连续提出了两项损害中国主权的建议,妄图在军事上控制中国:一是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二是建立联合潜艇舰队。
——摘编自时映梅《中苏关系恶化原因简析》
材料三 中国方面重申自己的立场: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早已归还祖国;解放台湾是中国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制造“一中一台”“一个中国、两个政府”“两个中国”“台湾独立”和鼓吹“台湾地位未定”的活动。
美国方面声明: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重申美国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美国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1972年2月《中美联合公报》(上海)——节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实行的外交政策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美双方达成的共识及仍存在的分歧,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美联合公报》发表的意义。
参考答案
1.C 2.C 3.D 4.C 5.B 6.C 7.C 8.C 9.C 10.B 11.A 12.D 13.C 14.D 15.B 16.D 17.C 18.C 19.B
20.“弱国无外交”,其潜台词是“落后就要挨打”,强权即公理,弱国在外交上只能任人摆布、不能跟强国平起平坐分庭抗礼。它更多地强调国家实力在外交中所起的作用,忽视了各国在维护外交主权面前是平等的,各国在维护国家利益面前是平等的,忽视了外交官的主观努力,忽视了外交中各种因素都在起作用,忽视了各种力量间的制衡、变换。而后一种观点所强调的正是前一种观点所忽视的,它是针对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国际关系中占支配地位的强权政治而提出的,意在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21.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后来,中国政府又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措词上进行了修改。1954年在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中,把“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22.(1)新中国建立时国际社会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力量尖锐对立。
(2)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了敌对态度,他们并不甘心其在中国的失败,企图以政治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的政策,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3)新中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也是社会主义阵营里的一支重要力量。
(4)新中国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务是巩固革命的成果,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23.(1)原因:宋代政府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封建经济的发展;印刷技术的进步;理学提倡“格物致知”,注重探究事物的本原。特点:以实用技术类为主。
(2)战略思想: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强调科技与生产相结合。
科技成就: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5年,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送成功。
(3)认识:科技的发展要有稳定的国内外环境;科技强,则国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视继承、吸收和创新国内外先进科技。
24.(1)外交政策:一边倒。
意义:维护了新中国的国家安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原因: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分歧;苏联对外政策损害中国利益。
(3)共识:一个中国的原则;美国撤走在台湾的军事武装。
分歧:代表中国的合法政府问题。
意义:结束了中美两国长达二十二年的敌对状态,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推动了我国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改善;为以后的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