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检测题
一、单选题
1.1951年.教育部曾宣布“五一劳动节”同时为“教师节”,但执行的结果是教师节没有了。198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这一变化
A.说明传统文化忽视教师地位 B.推动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形成
C.有助于形成重教的社会风气 D.依据科教兴国的战略构想提出
2.美国专家鲍大可在1954年一篇调查报告中写道,中国共产党这几年间“在一些领域,特别是在工业领域,取得的进步远远超乎人们的一般想像……”这种“远远超乎人们的一般想像”直接得益于
A.计划经济建设的开展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3.毛泽东曾说,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就其基本形态说来,还将是分散的和个体的,是可能和必须谨慎地,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它们朝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任其自流的观点是错误的。在这—思相的指导下,我国
A.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C.开始实施土地改革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
4.朝鲜战争爆发之初,美国政府内部一度主张越过"三八线",统一朝鲜半岛。但是考虑到中国和苏联的介人,政府拟了一份报告,强调在军事上取得进展之后,应该立即转入解决,这说明
A.美国力图维护战后世界的和平 B.美苏争霸第一阶段苏联占据优势
C.国际局势影响美国对朝的政策 D.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影响世界格局
5.如图中的题词,是我党对下列哪一领域提出的工作方针?
A.艺术 B.学术 C.技术 D.经济
6.1975年,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的状态,其主要原因是
A.周恩来着手恢复和调整国民经济 B.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
C.极“左”思想遭到彻底批判 D.“文革”动乱接近尾声
7.“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
A.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B.粉碎“四人帮”
C.毛泽东逝世 D.邓小平复出工作
8.新中国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标志性事件是
A.新中国的成立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一五计划”的完成
9.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化建设的最大成就是
A.告诫共产党人要戒骄戒躁
B.制定国家工业化方针
C.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发表
D.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诞生
10.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准则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在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
B.1953年12月周恩来总理接见印度代表团的时候
C.1955年周恩来率代表团出席亚非国家万隆会议的时候
D.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的时候
11.1950年2月的中国与苏联缔约谈判中,恩来在一-些重题上坚持的立场让苏联代表“感到很惊讶”,甚至质问他中苏“还算什么同盟者者呢?”周恩来的坚持,表明新中国
A.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 B.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D.建立了联合反霸统一战线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下列条文,按其写入宪法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③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④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
A.④③①② B.②①③④ C.④①③② D.③④②①
13.“这个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今后在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完成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和反对内外敌人的斗争中,我国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该“宪法”
A.标志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 B.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C.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初步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14.小明在探究人民政协的历史,他知道人民政协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存始于
A.1946年 B.1949年 C.1954年 D.1956年
15.口号带有时代的烙印。下列口号,按照流行的先后秩序,排在第二位的
A.“三年超英,五年赶美”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
D.“贫雇中农团结紧,消灭地主阶级做主人”
16.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为解决这一矛盾,当时中央政府
A.实施“一五”计划 B.变革生产关系
C.开展“大跃进” D.调整国民经济比例
17.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保证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人民公社应该允许和鼓励社员利用剩余时间和假日,发展家庭副业,增加社会产品,增加社员收入,活跃农村市场。”这一规定
A.体现了经济政策的调整 B.加快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
C.鼓励了个体经济的发展 D.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18.某公报中声明,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此公报的发表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加快了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进程 B.中美建交
C.推动中日关系的改善 D.解决了台湾问题
19.观察下图,它是当时我国哪一个历史事件的反映?
唐山启新水泥厂工人庆祝公私合营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C.开展大跃进运动 D.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
20.“……深刻的反省。口口口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制的一部分。口口口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口口口政府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上述文字最有可能出自
A.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 B.《中美联合公报》
C.中美《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D.《中日联合声明》
二、简答题
21.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建立民主政治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等。通过这些探索,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政治民主化进程的认识。
22.中国通过采取哪些重大经济举措,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三、材料分析题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元旦的《人民日报》社论提出了全国人民的三项伟大任务:第一,继续加强抗美援朝斗争;第二,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三,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通过国家建设计划。此时,中国已经具备了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造的国内条件,还需要争取的就是有利的国际条件,特别是与周边国家建立良好关系。
——摘编自刘磊《万隆会议与中国同亚非国家的经贸关系》
材料二 尼克松上任之初,美国失去了长期保持的对苏核优势,人民对越南战争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出现了大规模的反战运动。尼克松不得不调整美国的越南政策,他明确表示,美国在越南战场上全面的军事胜利是不可能的。他还认识到,解决越南问题“关键不在河内,而在北京和莫斯科”。基辛格也说:“向中国开门可能帮助我们结束那场战争的苦难。”
——摘编自黄英、王姗姗《从对抗走向缓和一析越南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争取“与周边国家建立良好关系”而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尼克松谋求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
24.民主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告诉我们:权力过于集中于一人或一个机构手中容易导致政治上的腐败。唯有分权,才能使民主权利不致流于形式。雅典人首开分权之先河,确实难能可贵
——《谈雅典的民主与法制》
材料二 托克维尔将它评为美利坚民族“自豪的想象力的荣誉顶点”,并且解释说:“看到一个伟大民族在立法者通知他们政府的车轮已经停止运转后,仍能稳稳当当,不慌不忙地进行自省,深入检查故障的原因,足足用了几年时间去寻找医治办法,而在找到医治办法时又能不流一滴泪、不流一滴血地自愿服从它倒使人们觉得这是社会历史上的一件新事。”
——《托克维尔眼中的美国1787年宪法与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之比较》
材料三 毛泽东在谈到我国的宪法草案时指出:“现在能实行的我们就写,不能实行的就不写。”“这个宪法所以得人心,是什么理由呢就是起草宪法采取了领导机关的意见和广大群众的意见相结合的方法。这个宪法草案结合了少数领导者的意见和八千多人的意见,公布以后,还要由全国人民讨论,使中央的意见和全国人民的意见相结合我们的宪法规定,立法权集中在中央。但是在不违背中央方针的条件下,按照情况和工作需要,地方可以搞章程、条例、办法,宪法并没有约束,我们要统一,也要特殊。
——《“三代领导集体”与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典如何实行分权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托克维尔如此评价美国1787年宪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我国立法的特点。
参考答案
1.C 2.A 3.A 4.C 5.A 6.B 7.B 8.D 9.D 10.B 11.B 12.A 13.C 14.C 15.C 16.B 17.A 18.C 19.A 20.D
21.民主政治,是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是凭借公共权力,和平地管理冲突,建立秩序,并实现平等、自由、人民主权等价值理念的方式和过程。政治领域的民主化是指用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专制制度,以法治取代人治的过程。
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在政治上主张建立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虽然没有付诸实践,但其政治主张直接影响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运动在中国实践的开始,主张以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取代封建专制。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但是其影响却非常深远,特别是主张建立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政体,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孙中山的领导下,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掀起了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虽然并未建立起真正的民主政治,但是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这是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伟大成就。
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不懈努力,建立并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22.接收帝国主义在华资产,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归国家所有;开展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3.(1)措施:努力促成日内瓦会议的召开;谋求通过和平协商来缓和朝鲜半岛和印度支那半岛的紧张局势;同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通过友好协商逐步同周边国家解决边界纠纷,实现睦邻友好;中苏结盟,构建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参加万隆会议,增进了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2)原因: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劣势;美国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国内出现严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中苏关系恶化,美国想借助中国来牵制苏联。
24.(1)说明:公民大会掌握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但司法权由陪审法庭行使:设立十将军委员会分割政治权力;实行陶片放逐法防止集权政治。
(2)原因:1787年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开创性的建立了近代共和政体;确保了国家统一,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应的保障;分权政体为以后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提供了借鉴。
(3)特点: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采取民主集中制原则;听取广泛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