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检测题
一、单选题
1.史家陈旭麓说:“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失去了城市,在退出城市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又得到了农村,这种得与失,在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自觉选择的结果……它最终又成为一种自觉的选择。”对这种选择理解错误的是
A.以攻打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失败
B.从城市向农村的退却都是自觉选择
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代表了这种选择
D.国情对革命的制约影响了这种选择
2.国民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A.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中共“七大”→八七会议→敌后游击战
C.秋收起义→井冈山道路→农村革命根据地广泛建立
D.中共一大→瓦窑堡会议→中共“二大”
3.如图是某一历史事件中的军事路线图。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A.英国军队从广东沿海打到了江宁 B.太平军从广西桂林一路挥师东进
C.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D.解放军渡过长江已兵临南京城下
4.五四运动前后流行这样一首歌谣:“青岛问题未及,福州交涉又起……一方提倡国货,一面仇物制抵。国民皆用国货,何惧强邻无理。”歌谣中的“强邻”指的是
A.英国 B.俄国 C.日本 D.美国
5.下列毛泽东创作的诗句中,歌咏红军长征的是
A.赫赫始祖,吾华肇造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C.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D.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6.1927年,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他创建的是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中央革命根据地
C.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D.川陕革命根据地
7.一条小船,诞生一个大党,“红船精神”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就是在这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确定的中心任务是
A.发动武装起义 B.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C.开展国共合作 D.领导工人运动
8.中共“二大”指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对这一论断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B.为确定民主革命时期的斗争目标提供了依据
C.为确立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提供了理论基础
D.开始改变单纯依靠工人阶级开展斗争的策略
9.下表为中外不同报刊对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这些报刊报道的事件是
新闻来源
报道的主要内容
北京《晨报》
青岛问题当以死争,被拘同学应宜营救,此罢课之第二理由也
天津《大公报》
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曹汝霖宅之焚烧
日本《大阪朝日新闻》
北京烧打起排日学生的暴动
A.甲午中日战争 B.五四运动 C.“九一八事变” D.“七七事变”
10.毛泽东指出:“如果我们能够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那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条件。”这说明中国革命要取得成功的关键举措是
A.进行土地革命
B.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发动秋收起义
D.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1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B.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及良好的群众基础
C.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
D.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以及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正确领导
12.《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五四运动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单靠少数先进分子的主观意愿和决心就能够发动起来的”。从唯物史观分析五四运动的爆发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五四运动的爆发具有不可转移的客观必然性
B.国内社会主要矛盾错综变化导致运动的爆发
C.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D.五四运动的爆发与以往的救亡图存运动无关
13.1930年代的中国,各色各样的国货运动进展得如火如茶,1934—1937年四个国货年更是被冠以“妇女国货年”“学生国货年”“市民国货年”“公务员国货年”等不同主题。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迫切发展民族工商业的愿望 B.民众爱国觉悟得到较大提高
C.大力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民族企业遭受经济危机冲击
14.毛泽东曾说:“大革命失败以后,官逼民反,共产党被‘逼上梁山’,那个时期我们不大讲孙中山,不把孙中山丢开自己就站不起来,如同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一样。”毛泽东的这段话反映了
A.三民主义的内容存在局限性 B.三民主义与中共的革命目标不符
C.国共两党的革命领导权之争 D.中共更加重视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15.从中共“一大”到“五大”(1927年4月27日在武汉召开),在党员人数上,从建党之初的53名党员发展到57967名党员;中国共产党成功实现了从一个秘密小团体到在中国政治格局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政治派别的转变。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 B.早期领导人作出的突出贡献
C.国民大革命的历练和推动 D.西方工运为中国提供了样板
16.毛泽东曾这样描述某次军事行动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个人的两只脚……纵横十一个省这次军事行动指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B.中央工农红军长征
C.八路军进行百团大战 D.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17.下列材料是1919年6月间上海等地发给北洋政府的部分电函名称,这些电函作为史料能够直接证明( )
A.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上海在五四运动期间开展了“三罢”斗争
C.上海成为五四运动的新中心
D.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运动
18.1927年8月,毛泽东在《湖南民众组织更需要武装》中提出:“要在湘南形成一师的武装,占据五六县,形成一政治基础,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由此可知,毛泽东
A.坚持党对革命武装的领导 B.最早提出关于土地革命的主张
C.意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D.萌发“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19.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国思想界爆发了三次著名的思想大论战,即“问题与主义”“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论战。这些论战
A.准备了无产阶级政党建立的条件 B.达成了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共识
C.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力 D.提高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素养
20.黄埔军校在初次招生时,即确定按省区分配招生名额,第一期毕业生来自22个省份,涵盖了大半个中国,这和当时许多军队乃至军校以地方集合的形式形成鲜明对比。当军校出现同乡会小组织时,遭到严令禁止。这种做法
A.推动了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B.利于树立统一完整的国家意识
C.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D.表明革命首要目标是实现统一
二、简答题
21.丰台区某中学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历史、感受历史。
(1)通过了解实践活动一,回答:火烧圆明园与19世纪中期发生的哪个重要历史事件有关?当时中国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通过实践活动二的参观学习,结合所学,说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挽救民族危亡做了哪些努力?
(3)如果你和朋友来到北大红楼参观,你要向朋友介绍发生在98年前的五四运动,你将怎样表述?(从时间、起因、经过、意义几个方面介绍)
22.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代表性人物和不同的思想主张。
(1)迈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第一步的标志是什么?
(2)西方启蒙思想传入中国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掀起了一浪一浪救国图强的思想潮流,请具体列出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
(3)马克思主义被誉为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在中国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的第一人是谁?写出其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作品名称。
三、材料分析题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华法系是产生于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上的原生法系,其丰富的内涵不仅适合于中国的国情,也适合于相邻国家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的国情,故而有可能奉中华法系为母法。历代王朝重视法典编撰,自隋唐起历代法典都规定“十恶”(含侵犯朝廷和皇室的谋反、谋叛、谋大逆、大不敬,涉及家族伦理道德的恶逆、不孝、不睦、内乱,以及不义、不道)之罪,由于重公权轻私权,因此国家刑法发达,而涉及民间田土钱债的民事行为则视为细事,缺乏应有的法律调整。除皇帝外,朝廷中的行政高官也握有不等的司法权,地方临民之官,既是行政长官也是司法长官,二者合二为一。
——摘编自张晋藩《解读中华法系的本土性》
材料二:中国古代在自然经济和专制统治环境下,不具备产生诸如自由、平等、权利、义务等近代民法观念的条件。现今中国民法,是清朝末期从外国继受而来。甲午战败和庚子事变后,清廷推行新政,1907年设立修订法律馆,“参酌西洋法制”,起草民刑各法典。1908年民法典起草正式开始,由日本学者松冈义正负责起草总则、债权、物权三编,由曾经留学法国的陈箓与留学日本的高种、朱献文负责起草亲属、继承两编。1910年底,“大清民律草案”完成,共1569条。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在“大清民律草案”基础上继续主持起草民刑法典,称为“第二次民律草案”。1930年,国民政府在此前民律基础上修订的《中华民国民法》颁布实施。此前,在清政府、国民政府和列强续签商约时,提出废除领事裁判权,列强均以颁布民商法典、法治完善为放弃该权的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序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法系的特点并简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民法精神并归纳中国制定民法典的作用。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年,红军战士写在包袱上的“六项注意”。
材料二 1928年4月,毛泽东总结部队做群众工作的经验,规定部队必须执行三大纪律(当时称三条纪律)六项注意。三大纪律是: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第三,打土豪要归公。六项注意是:(一)上门板;(二)捆稻草;(三)说话和气;(四)买卖公平;(五)借东西要还;(六)损坏东西要赔。……这些规定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本质,对于加强人民军队建设、正确处理军队内部的关系特别是军民之间的关系、瓦解敌军等,都起了重大作用。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井冈山根据地发展、巩固的原因。
(2)依据材料,说明军队纪律建设、作风建设与实现革命理想的关系。
参考答案
1.B 2.C 3.C 4.C 5.B 6.A 7.D 8.A 9.B 10.A 11.A 12.D 13.A 14.D 15.C 16.B 17.B 18.D 19.C 20.B
21.(1)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变化: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2)努力: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要点: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经过:1919年5月4日,北大学生从这里出发到天安门广场集会游行,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不久,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全国各界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
结果:北京政府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意义:表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体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2.(1)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2)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君主立宪;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民主共和(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代表陈独秀民主和科学
(3)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23.(1)特点:重公权轻私权,以刑法为主,民法薄弱;以礼入法,儒家伦理为重要内容;服务皇帝集权,行政司法不分;扎根本土,波及邻国,自成一系。
原因:小农经济自给自足,需要法律维持社会秩序;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法律成为统治工具;儒家文化影响深远,深入法律制定;历代法典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完善,历史悠久。
(2)近代民法精神:自由与平等;维护私权利;权利与义务兼备。
作用:提升中国人的法律观念与权利意识;有利于民权民主思想的传播;有助于挽救民族危机,尽早收回国家主权;有利于规范平等的社会秩序,推动中国法制建设的近代化
24.(1)提出三大纪律和六项注意,加强军队建设,正确处理军民关系;红军会师加强了根据地的军事力量;采取正确的军事斗争策略,打击敌人的进攻;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2)红军是人民的军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争取人民解放而斗争,为争取国家独立、自由、富强而斗争。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加强了军队的纪律与作风建设,改善了军民关系,红军得以在根据地立足。军队得到人民的支持与拥护,就能战胜敌人,走上正确的革命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