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
小学语文
年级/册
四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三单元 10 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体会作者细致的观察,准确生动的表达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本文是叶圣陶爷爷的一篇佳作,语言准确形象,而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准确生动的表达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我们应抓住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去突破难点。
难点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想象力较弱,较难根据课文语句去感受画面,因此本课结合视频,图片等,引导学生去抓住重点语句,去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准确生动的表达。
教学方法
通过观看视频,研读相关语句,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进行图文结合,语句的对比,感受作者语句表达的准确生动。
抓住重点词语,学生进行讨论,感受作者表达的准确性。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交流汇报课前收集到到的有关爬山虎的资料。
教师出示“知识锦囊”,向学生介绍爬山虎。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自主学习。
学生轻声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认为写得准确生动的句子。
交流汇报,师生共同探究,解决本课重难点。
学生汇报自己圈画出的准确生动的句子。
预设一: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
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学生自由读句子,说说自己的见解,语句的生动性具体表现在哪个地方?
教师播放视频,学生通过视频感受爬山虎叶子的浓密,娇嫩,风儿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的美丽景象。
再读句子,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能够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
学生讨论交流。
5、小结:作者细致地观察事物,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
预设二: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
读句子: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图文结合,感受作者语言的准确性。
3、理解比喻句: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图文结合,感受作者语言的准确性。
4、拓展延伸:爬山虎的脚还像什么?
预设三: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学生圈画出爬山虎爬墙的主要动词。
小讨论:和原句对比读,哪句话给你印象更为深刻?
(1)爬山虎的脚贴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成小圆片触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巴在墙上。
(2)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3、学生抓住关键词说说爬山虎爬墙的过程。引出重点词语:一脚一脚
4、说一说: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5、小组讨论:从叶圣陶爷爷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你能体会到什么?
三、课堂小结。
叶圣陶爷爷对爬山虎的脚进行了细致的观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把它描写出来,让我们对爬山虎有了深入的认识。
课后练习
(难点巩固)
观看视频,细致地观察黄豆的生长过程,并尝试着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一篇连观察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