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二年级下册
5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第一课时
雷锋(1940年12月18日—1962年8月15日),原名雷正兴,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共产主义战士。
1954年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196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5月,雷锋作为全团候选人,被选为辽宁省抚顺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2年2月19日,雷锋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沈阳军区首届共产主义青年团代表会议,并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在大会上发言。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殉职,年仅22岁。
雷锋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以其名字命名的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是指以雷锋的无私奉献精神为基本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雷锋精神影响了后来一代一代的中国人。
曾
蒙
泞
顺
迈
踏
荆
棘
瓣
莹
觅
需
献
cénɡ
ménɡ
nìnɡ
shùn
mài
tà
jīnɡ
jí
bàn
yínɡ
mì
xū
xiàn
会认字
会写字
fēnɡ
bēi
zuó
sǎ
mào
wēn
liú
nuǎn
wān
雷锋叔叔究竟在哪里?找到他了吗?
小溪边
小路上
(1)观察第1、3小节最后一行的标点是什么。
(2)观察第2、4小节第一行诗句有什么特点。
有问有答
从心底发出,稍显沉稳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直接发问,语气上扬,语调延长
小溪说:
昨天,他曾(cénɡ)路过这里,
抱着迷路的孩子,
冒着蒙(ménɡ)蒙的细雨。
瞧,那泥泞(nìnɡ)路上的脚窝,
就是他留下的足迹。
小溪的话,语速稍慢,娓娓道来。
“瞧”后面的诗句提高音调,读出肯定的语气。
雷锋叔叔曾在哪里?
泥泞
课后作业
同桌互相听写本课重点词语。
第二课时
顺(shùn)着弯弯的小路,
寻找雷锋叔叔的足迹。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你在哪里?
小路说:
昨天,他曾路过这里,
背着年迈(mài)的大娘,
踏(tà)着路上的荆(jīnɡ)棘(jí)。
瞧,那花瓣(bàn)上晶莹(yínɡ)的露珠,
就是他洒下的汗滴。
年迈
年迈(mài)
荆(jīnɡ)棘(jí)
晶莹(yínɡ)
荆棘
晶莹
雷锋叔叔为什么会洒下汗滴?
顺着弯弯的小路,踏着路上的荆棘,雷锋叔叔……
雷锋叔叔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感动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他们号召全国人民“学习雷锋好榜样”,并把每年的3月5日定为“学雷锋日”。
乘着温暖的春风,
我们四处寻觅。
啊,终于找到了——
哪里需要献出爱心,
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
我找到了身边的“雷锋”。
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活雷锋,他们曾在走廊上捡起纸屑,曾在校园里扶起摔倒的同学,曾在马路上扶老人过斑马线,等等。你能学学课文中的写,也来为他们写几句诗,赞颂他们吗?
课堂小练笔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小溪
小路
春风
抱孩子
冒细雨
路上的脚窝
背大娘
踏荆棘
晶莹的露珠
四处寻觅
板书设计
哪里需
要爱心
“雷锋”就在哪里
课后作业
1.完成本课随堂练。
2.向小伙伴或者家长讲讲雷锋的故事。读句子,想象画面。
本单元围绕“关爱”这个主题编排了《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千人糕》《一匹出色的马》3篇课文。3篇课文分别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关爱”:有家人之间的关爱,还有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有对人的直接关心、帮助,还有对他人劳动及劳动成果的尊重、珍惜。
字词句
◎认识54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27个字,会写30个词语。展示书写成果,能交流书写的经验和体会。
◎认读两组表示职业名称的词语,能发现这两组词语的特点,会选择词语说句子。
◎能运用多种方法猜测词语的意思,并说出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能发现词语一词多义的特点,能拓展积累词语。
◎仿照例句,展开想象,把自己喜欢的景物写下来。
◎能积累有关关爱他人的谚语。
阅读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能默读《千人糕》,能试着有感情地朗读《一匹出色的马》。
◎读句子,想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内容。
◎懂得关心帮助他人、珍爱劳动成果、与家人相亲相爱。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一株紫丁香》,感受师生间的关爱之情。
写话
◎能根据提示,写自己的一个好朋友。
1.学习哪些“读句子,想象画面”的方法呢?
2.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关爱”,教学时要注意一些什么?
◎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去体会情感,不要先入为主,脱离文本说教。
◎可以在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谈认识和感受,教师适当引导和总结。
◎利用课文学习,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爱家庭、爱学校、爱社会”“尊重劳动者和珍惜劳动成果”的重要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内容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千人糕
一匹出色的马
语文园地二
合计
课时
2
2
2
3
9
5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教学目标
1.认识“曾、蒙”等13个生字,会写“锋、昨”等9个字,会写“叔叔、足迹”等6个词语。
2.能用多种方法猜测“泥泞、年迈”等词语的意思,能说出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3.朗读课文,能读出问答的语气。
4.读句子,想象画面,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雷锋的事迹。
人文主题
感受“我们”对雷锋叔叔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读句子,想象画面,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雷锋的事迹。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和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朗读课文,自学生字,画出文中自己感兴趣的生词,完成本课预习卡。
2.搜集有关雷锋叔叔的文章。
课时目标
1.认识“曾、蒙”等13个生字,会写“锋、昨”等4个字,理解“泥泞”一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读出问答的语气。
3.学习第1、2小节,边读边想象画面,初步感受雷锋助人为乐的形象。
教学过程
(
设计意图:
从雷锋事迹导入,让学生初步了解雷锋,并巧借课题,识记生字
“
锋
”
。
)一、创设情境,走近雷锋
1.教师简介雷锋事迹,导入新课。
2.教师板书“雷锋叔叔”,指导书写“锋”字。
(1)强调“锋”左窄右宽,右下部分“丰”的三横不要写错。
(2)联系形近字“蜂、峰”,区别偏旁,比较识记。
(3)学生用“锋”说词语,如“先锋、刀锋、锋利”。
3.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雷锋。
(1)学生分享课前通过搜集资料所了解的雷锋。教师读补充资料介绍雷锋事迹。
(2)教师小结:雷锋叔叔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解放军战士,一生做了许多好事。虽然年仅22岁就牺牲了,但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现在,让我们一起去寻找他。
4.指导读好课题。示范朗读,指导读“哪里”:带着呼唤的口吻,读出寻找的语气。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诗歌,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引导学生识字正音,交流识字方法。
(1)学生认读带拼音的词语。出示词语:“曾经、年迈、泥泞、荆棘”等词语,强调“曾、蒙、泞、荆、莹”这几个字是后鼻音。
去掉拼音和熟字,检查识记效果。出示生字“曾、蒙、泞、顺”等字,学生认读。
(2)交流识记方法:本课的生字较多,比较难记,怎么识记这些字?
①学生分享识字方法。
形声字识记:泞、踏;结构比较识记:蒙、莹;熟字“加一加”识记:顺、献、需、迈。
②教师适时补充:还可通过给生字组词语的方法识记。如“瓣”,可以组成词语“花瓣、豆瓣”等。
三、自读感悟,自主表达
1.请5名学生,每人读1小节,合作读诗歌。思考:雷锋叔叔究竟在哪里?找到他了吗?请学生用简洁的话说一说。
2.自读诗歌,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并在小组内说说为什么而感动。
3.汇报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还可以鼓励学生朗读令自己感动的或自己喜欢的小节。
(
设计意图:
抒情是诗歌的重要特征。在学习诗歌时,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让他们在朗读中找到令自己感动的地方,从而走进诗歌。
)
四、指导朗读,感受形象
1.引导学生发现诗歌有问有答的特点。
(1)观察第1、3小节最后一行的标点是什么。
(2)观察第2、4小节第一行诗句有什么特点。
2.指导朗读第1、2小节,读好问答的语气。
(1)指导朗读问句。
出示句子: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①发现这一句和课题的不同:比课题多了一个短句“你在哪里”。
②学生试读,教师边评价边总结:第一句“你在哪里”从心底发出,稍显沉稳;第二句“你在哪里”直接发问,语气上扬,语调延长。
(2)指导朗读回答的诗句。
①教师范读第2小节,学生评。
②学生自读体会。(小溪的话,语速稍慢,娓娓道来。“瞧”后面的诗句提高音调,读出肯定的语气。)
(3)同桌合作朗读第1、2小节,相互倾听,读出问和答的语气。然后全班展示,教师评价。
3.小组内练习朗读第3~5小节。
4.朗读展示。女生读第1、3小节,男生读第2、4小节,齐读第5小节。
5.深入学习第1、2小节,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1)提问:雷锋叔叔曾在哪里?
出示词语“泥泞”,引导推测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关注“蒙蒙的细雨”“路上的脚窝”等细节,联系上下文推测;也可以根据“泥”的意思以及“泞”字的三点水进行推测。
(2)出示“泥泞的小路”图片,引导学生回想走在泥泞路上的经历,想象雷锋叔叔抱着孩子走在泥泞路上的情景。
(3)指名朗读第1、2小节,进一步体会雨水多、脚步重,抱孩子行走不便。
(4)师生合作读第1、2小节,升华情感。
五、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巩固本课所学生字。
依次呈现生字卡,读正确的同学获得生字卡。
2.指导书写“昨、冒、留”。
(1)学生观察比较,说说识记方法。
提示:注意“昨”与学过的“作”的区别;“冒”上面部分要写得扁而宽,两横不能与左右两边相连;“留”第三笔“丶”要写对位置和方向,下面的“田”整体要写得匀称,略小于上面部分。
(2)学生在田字格中先描红,再仿写。教师强调书写姿势。
(3)反馈评价:写完后同桌互评。教师展示写得好的生字。
六、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订正本课预习卡。
2.同桌互相听写本课重点词语。
课时目标
1.会写“弯、背”等5个字,理解“年迈、晶莹、寻觅”3个词语。
2.朗读诗歌,读出问答的语气。
3.学习第3~5小节,读句子,想象画面,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雷锋的事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词语卡片中的词语。
2.听写词语:冒着、雷锋、昨天、留下。
3.补充词语:( )的小溪、( )的细雨。
4.背诵第1、2小节。
二、学习第3、4小节,想象画面
1.请学生轻声读第3、4小节,说说雷锋叔叔在哪里,在干什么。
2.引导读诗句,想象画面。
(1)出示“年迈的大娘”“路上的荆棘”“晶莹的露珠”,指名读,齐读。
(2)请学生猜猜“年迈、荆棘、晶莹”的意思。(如,通过语境或近义词猜测“年迈”的意思;通过字形结构或联系生活经验猜测“晶莹、荆棘”的意思,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出示图片加深理解。)
(3)启发想象:雷锋叔叔为什么会洒下汗滴?顺着下面的提示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
顺着弯弯的小路,踏着路上的荆棘,雷锋叔叔……(指多名学生说一说,在评价中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环境与雷锋叔叔的感人事迹,把话说清楚。)
(4)小结方法:我们在阅读时,可抓住描写人物行为的关键词想象画面。
3.老师指导:带着想象的画面读第4小节。
(1)自己试着读一读。
(2)听一听,评一评:是否把雷锋叔叔在布满荆棘的小路上背年迈大娘时的情景读出来了。
4.请学生像朗读第1、2小节一样,读读第3、4小节,读出问答的语气。
5.朗读第1~4小节。
三、学习第5小节,升华情感
(
设计意图: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关
“
献出爱心
”“
雷锋精神
”
等,不宜深究,重在读和说。
)过渡:雷锋叔叔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感动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他们号召全国人民“学习雷锋好榜样”,并把每年的3月5日定为“学雷锋日”。于是在我们身边涌现了许许多多的活雷锋。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第5小节。
2.学生结合课本泡泡中的提示语,想想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3.寻找身边的“雷锋”,练写诗句。
(1)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活雷锋,他们曾在走廊上捡起纸屑,曾在校园里扶起摔倒的同学,曾在马路上扶老人过斑马线,等等。你能学学课文中的写法,也来为他们写几句诗,赞颂他们吗?(学生写诗,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点评。
4.教师小结:同学们,让我们也加入到学雷锋的行列中去,让雷锋精神发扬光大。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四、观察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弯、背、洒、温、暖”,提出书写要点。
重点指导“弯”字:上宽下窄,注意三个点画的朝向。老师范写,学生书空。
2.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写字姿势。
五、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完成本课随堂练。
2.向小伙伴或者家长讲讲雷锋的故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雷锋是比较陌生的。因此可通过播放歌曲、对雷锋生平事迹的介绍,观看课件,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背景及相关内容的了解,激起他们学习的强烈欲望。在教完第4小节后,引导学生根据提示内容想象当时的情景。学生各抒己见,雷锋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最后通过指导学生理解诗歌最后一句话“哪里需要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让学生体会和揣摩文章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