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辽源市友好学校第七十届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辽源市友好学校第七十届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11 14:28: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友好学校第七十届期末联考
高二语文
本试卷共20题,满分150分,共10页。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粘贴到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0.5mm黑色中性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共9分)
金观涛先生发表了题为“反思‘人工智能革命’”的文章,文中表达的结论大致是今天面对信息文明高度繁荣的学者们的共识:科学与人文的隔阂甚至对立,对人类科技进步中社会性因素的忽视,导致了技术理性的张扬和人文精神的退化。
这个视角,从人工智能发展历史来看却似乎不成立。在人工智能研究史上,人们对智能研究的理论基础还是比较重视的,也有过多次重大的争议和讨论,不同研究领域具有强弱各不相同的立场,从而反映出它们在智能基础问题上的重大差异。
人工智能具有工程和科学两种不同的维度,前者并不以理解人类智能为前提,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数据等资源通过算法加工来完成人类实践生活中的任务;后者则需要从人类智能原理出发来实现人工智能。例如当前的类脑计算研究,是放弃传统的计算机,改为从结构上模仿人脑来开发芯片,从而希望从结构仿真的功能涌现中来产生智能。
对人类智能的认识是科学家当今面临的难题,在研究过程中由于对科学原理的不了解,不得不在工程上进行简化,即不对智能做任何明确的定义,而是在利用人工智能探索智能行为机制的过程中来逐步了解和解释智能的本性,这是任何具有工程和科学双重性质的技术性科学中不得不采取的务实态度,没有这种务实态度,简单地将工程实践和原理在认识论上对立起来,可能会对知识的进步产生不利影响。
人工智能虽不是理论物理学那样高度成熟和形式化的科学,不具有严密的理论形式,但是其经验性定律及其使用的概念框架、假设也是在特定的历史和文化条件中形成的。因此当这些定律和概念框架与常识知识中的表述不一致时,往往会形成冲突,但这种冲突可以通过对其定律、理论假设和模型的科学解释,来弥补表达日常经验的常识语言与其定律解释之间的差距,从而推动人工智能学科理论的成熟。问题是对于经验定律或理论模型的科学解释是依赖于语境和具体实践的,这种语境反映了解释者所处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金先生就是从传统控制论的背景出发,将当前人工智能和社会的关系,从认识论的角度还原到了错误的概念辨析中,而忽视了在人工智能历史的实证研究中,智能概念具有非常丰富的维度和演化过程。
从早期人工智能研究中对“智能”概念的朴素性认识开始,经过长期的争论以及工程实践后,科学家已经对“智能”概念有了更加丰富的认识,不仅意识到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类智能的重大影响,而且也意识到当前人工智能所面临的重大困难,认为实现人工智能的目标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因此,现在我们对“智能”的认识不仅没有退步,反而可能比历史上更加成熟和完整。 (摘编自陈自富《我们对“智能”的认识退步了吗?——与金观涛先生商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天,有学者认为技术理性的张扬和人文精神的退化,使得科学与人文隔阂甚至对立。
B.人工智能的工程观以完成人类生活中的任务为前提,其科学观以理解人类智能为前提。
C.在研究中由于对人工智能的科学原理的不了解,对智能无法做出任何明确的定义。
D.对人类智能的认识至今是个难题,在利用人工智能探索智能行为机制中必须务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分析了科学界对“智能”概念的认识是有发展变化的,批评了金观涛先生依赖具体实践的研究方法。
B.文章用人工智能研究史上的多次争论,以及人们对智能基础问题的不同认识,来质疑金先生的观点。
C.文章用当前的类脑计算研究为例,论证了人工智能科学维度的实现需要从人类智能原理出发。
D.文章在论证过程中,用了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以立为主,观点鲜明,逻辑严密,结构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工智能的经验性定律及其概念框架与常识知识有时会形成冲突,这种冲突可以通过科学解释来解决。
B.人工智能现在虽不具有严密的理论形式,但在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下,在实证研究中.终将获得成熟的学科理论。
C.类脑计算研究,从结构上模仿人脑开发芯片,来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因此,传统计算机终将被取代。
D.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会对人类智能产生重大影响,人工智能的目标实现也将面临巨大的困难。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共15分)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史铁生
我插队的时候喂过两年牛,那是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儿清平湾。
那儿只有黄土,不见平坦的塬地。洪水年年吞噬,塬地总在塌方,顺着沟、渠、小河,流进了黄河。从洛川再往北,全是一座座黄的山峁。树很少,少到哪座山上有几棵什么树老乡们都清楚。我常想,要是那一座座黄土山都是谷堆、麦垛就好喽。破老汉总是笑笑说:“那可就一股劲儿吃白馍馍了。”
老汉姓白。陕北话里,“白”发“破”的音,我们都管他叫“破老”。破老汉只带着七、八岁的留小儿过活。破老汉爱唱,可嗓子像破锣。大伙都说:“老汉的日子熬煎咧,人愁了オ唱得好山歌。”赶着牛出村,破老汉憋细了嗓子唱《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也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到大门ロ……“赶着牛回村,破老汉用镢把挑起一捆柴,一路走一路唱:“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
清明节我病倒了,腰腿疼得厉害。陕北的清明前后爱刮风,天都是黄的,太阳白蒙蒙的,窑洞的窗纸被风沙打得“唰啦啦”响。队长端来了一碗白馍。陕北的风俗,清明节家家都蒸白馍,再穷也要蒸几个。白馍被染得红红绿绿的,老乡管那叫“子推”,是为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他看着我吃,不言语。临走时他说:“唉!‘心儿’家不容易,离家远。”“心儿”就是孩子的意思。
队里再开会时,队长提议让破老汉带着我喂牛。社员们都赞成:“年轻后生家,不敢让腰腿作下病,好好价把咱的牛喂上!”在那个地方,唯一能够代替人力的牛简直是宝贝。老乡让我喂牛,我心里很感动。
每天晚上,破老汉和我都要在饲养场上呆到十一二点,一遍遍给牛添草。留小儿跟在破老汉身边,寸步不离。她的小手绢里总包一把玉米粒,破老汉用牛吃剩下的草疙节打起一堆火,火光照亮了饲养场。留小儿把玉米埋在烧尽的草灰里,用树枝拨来拨去,“啪”地一响,爆出了一个玉米花。那是山里娃最好的零嘴儿。
留小儿没完没了地问我北京的事。
“真个是在窑里看电影?”
“不是窑,是电影院。”
“前回你说窑里。”
“噢,那是电视。一个方匣匣,和电影一样。”
“她歪着头想,大约想象不出,又问起别的。
“啥时想吃肉,就吃?”
“嗯。”
“玄谎”
“真的。”
“成天价想吃呢?”
“那就成天价吃。
这些话她问过好多次了,也知道我怎么回答,但还是问。
“你说北京人都不爱吃白肉?”
她觉得北京人不爱吃肥肉,很奇怪。北京的神秘,对她来说,不亚于那道银河。
“山里的娃娃什么也解不开。”破老汉说。老汉是见过世面的,他三七年就入了党,跟队伍一直打到广州。他常常讲起广州:霓虹灯成宿地点着,广州人连蛇也吃,到处是高楼,楼里有电梯……留小儿听得觉也不睡。我说:“城里人也不懂得农村的事呢。”
喂牛,活不重,就是熬人,夜里得起来好几趟。五更天给牛摔料,牛埋下头吃得香。我坐在牛槽边的青石板上能迷迷糊糊进入了梦乡,不是看见全聚徳的烤鸭,就是掉进了什刹海的冰窟窿。碰上下雨下雪,破老汉和我就躲进牛棚。牛棚里尽是粪尿,连打个盹的地方也没有。那时候我的腿和腰就总酸疼。
“倒运的天!”破老汉骂,然后对我说:“北京够咋美,偏来这山沟沟里作什么嘛。”
“您那时候怎么没留在广州?”
他瞪着眼睛愣半天。“唉,毬毛擀不成个毡,山里人当不成个官。”他说,“我那阵儿要是不回来,这阵儿也住上洋楼了,也把警卫员帯上了。山里人憨着咧,只要打罢了仗就回家,哪搭儿也不胜窑里好。毬!要不,我的留小儿这阵儿还愁穿不上个条绒袄儿?”他说他给刘志丹抬过棺材,守过灵。说完,老唱起来:“对面价沟里流河水,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
冬天,我的腿忽然用不上劲儿,回到北京不久,两条腿都开始萎缩。乡亲们捎给我小米、绿豆、红枣儿、芝麻……我认出了一个小手绢包儿,我知道那里头准是玉米花。十年后,留小儿来了趟北京,她说这两年农村的生活好多了,一年还能吃好多回肉。
“你爷爷还爱唱吗?”我问。
“一天价瞎唱。”
“还唱《走西口》吗?”
“唱”
“不是愁了才唱吗?”
“咦?!谁说?“
哦,我的白老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根据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节编)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叙写了“留小儿没完没了地问我北京的事”的情景,表现了孩子对城市生活的好奇和向往,同时也表现陕北农村生活的贫困。。
B.适时地插入山歌也是这篇小说独特之处,作家借助山歌很好地表现破老汉歌唱技术好, 表现“我”对他唱功的钦佩。
C.“我”对“座座黄土山”的奇想与破老汉带笑的接话,是以幽默的笔法呈现沉重的内涵,读来并不轻松。
D.破老汉对新中国的建立有贡献,但革命胜利后他因恋家而放弃城市生活返乡,这说明他参军目的单纯和思念家乡。
5.小说中的“我”具有多重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6.小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请从文中举出三处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共19分)
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泽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祐六年进士第。廷对极陈时弊,考官恶直,置末甲,调衢州龙游令。民未知学,泽为建庠序,设师儒,讲论经术,风俗一变,自此擢科者相继。通判登州。境内官田数百顷,皆不毛之地,岁输万余缗,率横取于民。泽奏免之。
朝廷遣使由登州结女真,盟海上,谋夹攻契丹,泽语所亲曰:“天下自是多事矣。”退居东阳,结庐山谷间。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磁经敌骑蹂躏之余,人民逃徙,泽至,缮城壁,浚湟池,治器械,募义勇,始为固守不移之计,上言:“邢、洺、磁,赵、相五州各蓄精兵二万人,敌攻一郡则四郡皆应,是一郡之兵常有十万人。”上嘉之,金人逼二帝北行,康王即帝位于南京,泽入见,涕泗交颐,陈兴复大计,金人谋攻汴京,自郑抵白沙,去汴京密迩,都人震恐。僚属入问计,泽方对客围棋,笑曰:“何事张惶?刘衍等在外必能御敌。”乃选精锐数千,使绕出敌后,伏其归路。金人果败,自是不复犯东京。泽威声日著,北方闻其名,常尊惮之,对南人言,必曰宗爷爷,泽疏言:“丁进数十万众愿守护京城李成愿扈从还阙即渡河剿敌杨进等兵百万亦愿渡河同致死力。臣闻‘多助之至,天下顺之’,陛下及此时还京,则众心翕然,何敌国之足忧乎?”上乃降诏择日还京。
泽前后请上还京二十余奏,每为黄潜善等所抑,忧愤成疾,疽发于背,诸将入问疾,泽矍然曰:“吾以二帝蒙尘,积愤至此。汝等能歼敌,则我死无恨。”众皆流涕曰:“敢不尽力!”诸将出,泽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翌日,风雨昼晦。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都人号恸,遗表犹赞上还京,赠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谥忠简。
(节选自《宋史·宗泽传》,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丁进数十万众愿守护京城/李成愿扈从还阙/即渡河剿敌杨进等/兵百万/亦愿渡河/同致死力
B.丁进数十万众愿守护/京城李成愿扈从/还阙即渡河/剿敌杨进等兵百万/亦愿渡河/同致死力
C.丁进数十万众愿守护京城/李成愿扈从还阙/即渡河剿敌/杨进等兵百万/亦愿渡河/同致死力
D.丁进数十万众/愿守护京城李成愿扈从还阙/即渡河剿敌/杨进等兵百万/亦愿渡河/同致死力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选拔的人才,会试录取的等级称甲,一甲取试状元、榜眼、探花三名。
B.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在商周时代就已经出现,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C.阙指皇宫门前两边的楼台,中间空缺部分为道路,这里指宫殿,可理解为“旧都 ”。
D.疏也称“奏疏”,与作为文体的“表”相近,是古代臣子向君王陈情说理的文章。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宗泽兴学重教,开启民智。他在担任衢州龙游县令时,发现当地民众不知学习,遂兴办学校,安排老师,讲论经学,不仅转变了风俗,也使考上科举的人不断涌现。
B.宗泽高瞻远瞩,颇有政治远见。他在担任登州通判期间,看到要朝廷结交女真、与它结盟并谋划夹攻契丹的举措,认为天下将大乱,遂辞官隐居。
C.宗泽精明能干,富有军事才能。治理登州,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防备措施,为坚守作长远的打算,并为此向朝廷献计献策,使五郡互为援助。
D.宗泽尽忠报国,至死不渝。他从宋王朝利益出发,一再上书请求皇上返回京城;病重之际,他不把家事放在心上,仍念念不忘歼灭敌人,叮嘱将领要实现其遗愿。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5分)
(2)吾以二帝蒙尘,积愤至此。汝等能歼敌,则我死无恨。(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共9分)
遣兴
杜甫
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
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
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
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
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的“忧”字总领全诗,其余各句或叙事或议论,都在抒发诗人内心的忧伤。
B.“岂无”两句表明诗人虽有家可归,但因“虎狼”当道而回家无望的无奈心情。
C.“何况道路长”是说诗人与家乡因为距离远而不能归乡,思乡之情、难归之悲溢于言表。
D.本诗尾联以景结情,作者羡慕飞鸟能够自由出行,来反映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12.本诗抒发了诗人在乱世中的特殊感受,都有哪些感受?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每空1分,共14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4分)
(1)《道遥游》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说明鹏在迁徙过程中的活动范围和气势之大。
(2)李白《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渲染蜀道山峰的高峻和绝壁的险要。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对刘裕的钦慕与渴望收复中原的情怀。
(4)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传神地描写了琵琶女在诗人再三邀请下出场时那种羞怯的神态。
(5)《赤壁赋》中苏轼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绘出了曹操率领军队在攻破荆州后志得意满的形象。
(6)屈原《离骚》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坚持高洁志行不怕千难万险,九死无悔的忠贞情怀。
(7)韩愈《师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土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心理原因。
三、语言文字运用(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每题3分,共12分)
翻拍经典,成为当下不少创作者的选择,其中, 超越前作的精品,但随着翻拍频率、数量的不断提升,问题愈发凸显,不少翻拍剧泯然众人, 遭遇口碑危机。颠覆的改编、雷人的剧情,让不少观众对翻拍剧产生抵触情绪。
翻拍剧遭质疑,这不仅是翻拍本身的问题,而且是因为在翻拍的过程中出现种种不良创作倾向造成的。比如,有的翻拍剧只顾热度和流量,导致作品 ;有的为搏眼球,一味搜奇猎艳,牵强附会;有的为了创新而创新,加入不合逻辑和常识的内容;有的海外取材,却机械地复制粘贴,导致严重的“水土不服”……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艺创作是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今天,各种拍摄、制作技术不断进步,而我们的胸怀、创意也要跟进。( ),才能发现 的素材,才能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
14.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乏 甚至 粗枝大叶 源源不断
B.不乏 甚至 粗制滥造 源源不断
C.缺乏 或者 粗制滥造 滔滔不绝
D.缺乏 或者 粗枝大叶 滔滔不绝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不仅是翻拍本身的问题,而且是因为在翻拍的过程中出现种种不良创作倾向。
B.这不是翻拍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在翻拍的过程中出现种种不良创作倾向造成的。
C.这不仅是翻拍本身的问题,而且是在翻拍的过程中出现种种不良创作倾向造成的。
D.这不是翻拍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在翻拍的过程中出现种种不良创作倾向。
16.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唯有不断增强阅读生活的能力,不断提升文艺原创的能力
B.唯有文艺原创的能力不断提升,阅读生活的能力不断增强
C.唯有不断提升文艺原创的能力,不断增强阅读生活的能力
D.唯有阅读生活的能力不断增强,文艺原创的能力不断提升
17.下列各句中引号的作用和例句的作用相同的一项(3分)
A.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有内容,“有序”就是有条理。
B.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
C.像他这种面对对手的疯狂打击而不予理睬,这无异于“跪地求饶”。
D.“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子里的稀饭烧滚。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成语往往四个字或者三个字一句,如“置之度外”“想当然”。 ,如“牵一发而动全身”。成语句式整齐,如“稗官野史”“微言大义”“轻描淡写”“树碑立传”“面黄肌瘦”。至于“前呼后拥”“千军万马”“山清水秀”,平平仄仄,就是好听。 。唯一“不正经”的一句成语,就是“乱七八糟”,因为按照美学应该是“乱七糟八”,或者“七乱八糟”,结果它就偏偏是“乱七八糟”,所以就乱七八糟。
19.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字。(6分)
2019年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加快5G商用,把产业应用作为5G融合创新的重要场景和主阵地,抢抓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的重大历史机遇。我国也正加快建成覆益全国、技术先进、高效运行、全球领先的5G产业合作创新平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突破,推动5G、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的融合;推进跨部门、跨区城、跨行业协作,培育5G高端技术人才和应用型创新人才,不断优化5G发展环境。
四、作文(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年来,中国每年垃圾总量超过10亿吨,且每年以5-8%速度增长,国内至少有三分之二城市面临“垃圾围城”的窘境,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水资源污染、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严重困扰城市的发展,而垃圾分类处理是解决城市污染问题的关键。
强制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好处很多,但有不少市民表示不理解:垃圾分类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生活。也有人表示:我自身在垃圾分类上做得很好,可就我一个人在做垃圾分类有什么用?我又何苦呢?
针对以上看法,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面向全校同学写一份关于“践行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倡议书,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友好学校第七十届期末联考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D A项,因果倒置。B项,曲解文意。“完成生活中的任务”是目的,而不是前提。C项,偷换概念。是“对人类智能的科学原理的不了解”,而非“人工智能”;“无法做出”曲解文意,原文为“不对智能做任何明确的定义”。
2 A 批评的是金先生从基础理论的背景和认识论的角度来认识“智能概念”,忽视了智能概念具有非常丰富的维度和演化过程”,而非“依赖具体实践的研究方法”。
3 C题中C项,原文意思是在“类脑计算研究放弃传统的计算机”,而非“传统计算机终将被取代”。
4. B 表现破老汉歌唱技术好, 表现“我”对他唱功的钦佩,分析不准确。
5.“我”是小说故事的见证者,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同时,“我”也是线索人物,使小说内容紧凑、集中;以我的亲身经历,对陕北农民质朴善良的热情讴歌。(每点2分,意思对即给分)
6.写环境有地域性。沟壑纵横,全是山峁,植被稀疏,是陕北地貌特征;清明风沙大,黄土蔽天,是陕北气候特点;人们住的窑洞,是陕北最具代表性的民居。人物语言多用方言。“白”发“破”的音,是陕北的口音;把孩子说成“心儿”,把撒谎说成“玄谎”等都是方言。嵌入了地方民歌。《走西口》等民歌是陕北特色的民歌,反映当地的历史与生活。反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风物。为纪念介子推,清明节家家都蒸白馍,而且称白馍为“子推”;人们吃的小米、绿豆、红枣儿等,是陕北的地方物产。 (每点2分,意思对即给分)
7.C
8.A
9.C “治理登州”不准确
10.1.这时,太原失守,出任两河一带的官员大都借故不上任。宗泽说:“拿着国家俸禄而避难,这不行。(官:出任 率 :大都 托故:借故 各一份,语句通顺2分)
2. 我是因为二帝蒙难,积压很多悲愤变成这样。你们如果能歼灭敌人,那么我就死而无憾了。
(蒙尘:蒙难,积愤:积压很多悲愤 恨:遗憾 各一分,语句通顺2分)
参考译文:
宗泽,字汝霖,婺州义鸟人。宗泽从小就性格豪爽有大的志向,元祜六年进士及第。殿试时极力陈述当时社会的弊病,考官厌恶他的直率,将他的排名列为最低一等。调任到衢州任龙游县令。当地百姓不知学习,宗泽为他们建立了学校,安排了儒学教师,讲解儒家经典学术,社会风气大为改变,从此以后登科中举的人源源不断。调到登州任通判。(登州境内有几百顷官田,都是不长草木的地方,每年交纳一万多缗,都是向老百姓横征暴敛来的。宗泽上奏请求免征其税。
朝廷派遣使臣在登州与女真讲和,结盟于海上,图谋夹攻契丹。宗泽与他的亲友说:“天下从此多事了。”于是宗泽隐居东阳,在山谷间建造房屋。请康元年,任命宗泽为磁州知州。这时,太原失守,出任两河一带的官员都借故不上任。宗泽说:“拿着国家俸禄而避难,这不行。”当天就一个人骑匹马出发上任去了,跟从的疲弱兵卒有十多人。磁州经过敌兵铁骑践踏后,百姓都逃跑搬家了。宗泽到任后,修缮城池,疏浚护城河,置办作战器械,招募义勇兵士,开始为固守城池不转移的战略作打算。上奏说:“邢、洺、磁、赵、相五州各存蓄精锐士兵两万人,敌军攻打州时,其他四州都响应帮助,这样一州的兵力就常有十万之多。”皇上看后嘉奖了他。金人逼 迫徽、钦二帝北行,康王在南京登基,宗泽入朝面见,眼泪鼻涕流满脸颊,陈述复兴大计。金人谋划攻打汴京,从郑州发兵到达白沙,离汴京十分近了,京都里的人都害怕极了。同僚和部下入府询问计谋,宗泽正与客人下围棋,笑着说:“什么事这么慌张?刘衍等将在外面一定能抵御敌人。于是挑选几千名精锐士兵,叫他们绕到敌人背后,在敌人的退路上伏击。金人果然大败,自此不再来侵犯东京。宗泽威望名声一天比一天大,金人听到他的名字,常常敬畏他,对于宋人来说 必称他宗爷爷。宗泽上奏疏说:“丁进愿率几十万大军守护京城,李成愿意随驾护卫还朝,即使渡过黄河去剿灭金兵,杨进等拥兵百万,也愿意渡过黄河,一同以死全力抗击金兵。我听说“受 到很多人的帮助,天下就会归顺你。陛下趁这时返回京城,那么众人团结一心,敌国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皇上于是下诏书,选择好日子回京。
宗泽前后共上奏二十多次请求皇上回京,多次被黄潜善等人所扣留,宗泽忧愤成疾,背上长了疽。各位将领入府问病,宗泽急切地说:“我是因为二帝蒙难而积愤变成这样。你们如果能歼灭敌人,那么我就死而无憾了。”众将军都流着泪说:“怎么敢不尽力杀敌!各位将军退出后,宗泽叹气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第二天,天色阴沉风雨交加。宗泽关于家事没说一句话,只是连呼三声“过河”而死。京城里的人哀痛号哭。宗泽的遗书仍然极力主张皇上回京。赠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谥号忠简。
11.C“因为距离远而不能归乡”理解不准确。
12.①兄弟分散,无法相见,不知死生。②饥寒交迫,度日艰难。③天下大乱,盗寇横行,无法安定地生活。(每点2分,意思对即给分)
13.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14.B 不乏:不缺少,缺乏:缺少 ;甚至:表示所提出的是突出的、进一步的事例。或者:用在叙述句里,表示选择关系;表示等同关系;或许。从“泯然众人”到“口碑危机”构成递进关系,故用“甚至”。
粗枝大叶:形容不细致,做事粗心大意。粗制滥造: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也指工作不负责任,草率从事。结合“有的翻拍剧只顾热度和流量”分析,只顾热度和流量导致作品的质量不高,选用“粗制滥造”。
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滔滔不绝:形容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修饰“素材”,选用“源源不断”。
15.D A项,表意错误,关联词使用不当,“翻拍本身的问题”“在翻拍的过程中出现种种不良创作倾向”之间是选择关系,应该用“不是……而是……”。
B项,结构混乱,“因为……造成的”句式杂糅。
C项,表意错误, “翻拍本身的问题”“在翻拍的过程中出现种种不良创作倾向”之间是选择关系,应该用“不是……而是……”。
16.A 结合“才能发现……的素材”分析,考虑与后文句式整齐,排除D项、B项。
考虑与“发现素材”“创作作品”相照应,应该是先“增强阅读生活的能力”,然后“提升文艺原创的能力”,排除C项。
17. C 例句是表示特殊含义A.特殊强调B.反语讽刺D.特殊称谓C特殊含义
18.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的瑰宝 字数多的极少 四字成语里很少有违背这个规矩的。
19.世界主要国家加快5G商用,我国也正加快建成5G产业合作创新平台、研发关键核心技术,不断优化5G发展环境。
20. 提升环保自觉,崇尚绿色生活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微信朋友圈里,有人晒出厨房里一字排开的4只垃圾筒;办公室里,同事们因为“小龙虾壳算干垃圾还是湿垃圾”争得面红耳赤;家里面,小朋友把刚从学校学会的垃圾分类知识教给爷爷奶奶……将于2019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成了上海市民的环保动员令,也映照着市民对绿色风尚的追求。
今天,践行绿色生活、实现垃圾减量、破解“垃圾围城”的城市困局,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一段时间以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超大城市先后就生活垃圾管理建章立制,通过督促引导,强化全流程分类、严格执法监管,让更多人行动起来。有专家称,垃圾分类进入了“强制时代”。让“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由墙上的标语,变为法律之下的全社会集体行动,需要更加精细化的城市管理、市民的积极配合,同时也需要生活习惯、消费理念乃至相关行业商业模式的改变,从而形成全社会的环保合力。
绿色生活方式的塑造,需要在法律制度层面上推一把,把环保意识转化为社会共识和集体行动。垃圾分类的刚性制度和市民的环保意识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不可能等到环保意识完全成熟之后,再让相关措施落地。现在,很多市民拿出了复习考试的劲头,钻研起了各种垃圾分类的问题:用过的粽叶算干垃圾,还是湿垃圾?家里的宠物粪便算什么垃圾,要不要冲进马桶里?这一现象说明:正是在制度的推动下,在垃圾分类的实践过程中,相关理念才能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文明自觉,进而推动树立绿色风尚的标杆。
环保意识,最终要落实到人们的生活细节中。不可否认,突破生活的“舒适区”,告别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对谁都不轻松,但向前跨出一步,才能望到更远的风景。大家总是向往干净整洁的环境、期待成熟的垃圾分类制度,轮到自己实施时,才更深体会到细节的重要。小区的垃圾房改为定时定点开放,生活的节奏要匹配上垃圾房的开放时间;买菜时,带上帆布袋子,尽量不用塑料袋;出差时,带上便携式的洗漱用品……一些关乎环境保护的宏大命题,也与个人生活细节的改变有关。
对于一些商家来说,环保升级也是一次转型升级的契机。比如,有的地方立法规定,酒店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日用品;餐饮外卖,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对此,一些手机订餐平台表示:将推出“推荐无需餐具”功能,用户下单时,平台将不再默认提供餐具。对消费者来说,细节的变化,促使自己选择更绿色的生活方式,尽可能自备餐具,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对商家来说,因为法律作出了硬性规定,促动经营主体在绿色包装、产品质量、价值赋能上下更大的功夫。减少的是一双一次性筷子、一根塑料吸管,多的却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关于绿色生活的默契。
在此,我向全校同学提出倡议:一、养成分类习惯,增强“垃圾分类、绿色环保”意识,准确掌握垃圾分类知识,持之以恒地在家庭、单位对垃圾进行收集和分类投放,使垃圾分类成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自觉行为。?二、传播分类理念。主动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宣传普及,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影响家庭、单位等身边人,营造垃圾分类"人人知晓、个个参与"的浓厚气氛,助推垃圾分类成为城市时尚。三、参与分类管理。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监督管理,及时举报制止垃圾混投混装混运行为,坚决抵制违反垃圾分类规定的人和事,以积极的姿态推进全区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行稳致远。四、倡导源头减量。养成低碳节约、循环利用的工作生活方式,积极参与“光盘行动”“限塑令”等垃圾减量行动,自觉抵制过度包装,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尽量选购净菜,以每个人的自觉行动控减垃圾减量。?
践行垃圾分类,从我做起!

倡议人:XXX
XXXX年X月X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