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展开奇思妙想,写一写自己想发明的东西。
字词句
◎认识55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45个字,会写45个词语。理解一些词语的新含义,并能积累一些具有新含义的词语。
阅读
◎体会科普作品语句表达的准确、严谨。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江畔独步寻花》。
◎在阅读中,能提出问题,并能通过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
◎能根据要求,介绍琥珀的形成过程和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口头表达
◎能清楚、连贯地讲述新闻,准确传达信息。
书面表达
◎能体会课文准确的表达,参照课文用对比列举的方式介绍事物。
◎能够运用作比较的方法,介绍一种事物。
◎能够展开奇思妙想写自己想发明的东西,能够根据别人的建议修改习作。
1.四年级上册曾学习过提问的阅读策略,本单元是四年级上册的延伸发展,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你认为该如何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又有哪些呢?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帮助学生复习提问的角度。
◎在小组或班级中交流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带动课文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与他人交流讨论解决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单元的课文都与“自然科技”有关,教学这类课文,除了要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你认为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关注?
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科技的兴趣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表达的准确、严谨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引导学生感受科普作品的趣味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
琥珀
飞向蓝天的恐龙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千年梦圆在今朝
口语交际
习作
语文园地
快乐读书吧
合计
课时
2
2
2
1
1
2
2
2
14
5
琥 珀
语文要素
阅读:
1.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2.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文中琥珀的形成过程。
3.能理解作者推测文中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
教学重点
1.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2.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文中琥珀的形成过程。
3.体会课文语言表达的生动。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按要求完成本课预习卡。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琥、珀”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扎”,会写“怒、吼”等15个字,会写“怒吼、松脂”等15个词语。
2.能在阅读中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初步了解文章大意,能大致说出琥珀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课题质疑,激发兴趣
1.教师板书“琥珀”,齐读课题。
2.针对课题,大胆质疑。
预设:
(1)什么是琥珀?
(2)琥珀是什么样子的?
(3)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
3.学习生字“琥、珀”。
(1)仔细观察,发现特点。
仔细观察这两个生字,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它们都是左右结构、王字旁、形声字。
(2)借助偏旁,学习生字。
王字旁与什么有关?根据偏旁猜一猜琥珀是什么。
出示琥珀的图片和资料,你猜对了吗?
琥珀是一种透明的生物化石。树脂滴落,掩埋在地下千万年,在压力和热力的作用下石化形成。有的内部包有蜜蜂等小昆虫,奇丽异常。琥珀大多数由松科植物的树脂石化形成,故又被称为“松脂化石”。
(3)回顾过程,总结方法。
仅仅开课几分钟,我们就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琥珀?真了不起!那么我们是怎么解决它的呢?
预设:借助汉字的构字特点猜一猜;借助资料读一读。
4.交流:阅读时有哪些不懂的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预设1:字词的读音、意义类问题。
预设读音:扎zhā 扎针
zhá 挣扎
预设理解词语:晌午:(1)学生先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老师指导。俚语,文中指“中午,正午”。
预设2:难懂的句段。
预设句子:后来,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
(1)教师点拨:自地球诞生以来,地壳就在不停地运动,导致地表陆地被海水淹没,这就是说,地壳发生了变化。(板书:地壳变化)
(2)学生交流收集到的关于地壳发生变化的资料。
(3)教师点拨:地壳发生变化是化石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提示:句段的理解能通过联系上下文、查阅资料等方式解决的就先解决,不能的先存疑,留待阅读学习时解决。
出示分别含有翻腾怒吼、不断冲刷、波涛澎湃三个词语的句子:
①一个夏日,太阳暖暖地照着,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绿叶在树上飒飒地响。
②有一天,水把森林淹没了,波浪不断冲刷着树干,甚至把树连根拔起。
③海风猛烈地吹,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
④学生交流:从上面3个描写海浪的句子中,你读到了什么变化?
预设:海原先在很远的地方,后来把森林淹没了。
教师点拨:从这个变化可以看出,琥珀的形成是经过了很长的时间,随着地壳变化发生的。
二、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过渡:刚才,我们抓住关键字词,解决了很多问题,现在,我们再默读课文,并思考如下问题。
1.出示问题: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了琥珀的形成?哪些自然段写了琥珀的发现?
(1)组织学生认真默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2)反馈交流:琥珀的形成——第2~12自然段。
琥珀的发现——第13~17自然段。
2.快速读第2~12自然段,思考:形成这块琥珀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教师点拨:
(1)夏日,太阳暖暖地照着(天气炎热,适合松脂融化)。
(2)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
(3)很长的时间(树脂埋在泥沙下面几千年甚至几万年,最后变成了化石)。
(4)地壳变化(海水的迁移)。
3.教师小结:科学家的推测非常合理,这不仅体现在琥珀形成的过程上,还体现在琥珀被发现的契机上。
快速读第13~17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发现的过程。
教师点拨:渔民父子两人走在海滩上,儿子挖出了脚下沙里的硬东西,父亲告诉孩子那是琥珀。
4.教师小结:琥珀的形成和发现,作者是用“讲故事”的方法写出来的。这样,能让我们读起来感到生动有趣。
三、指导写字
1.学生自由读生字,说说每个生字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2.师:这几个字笔画较多,写的时候注意写紧凑。
重点指导学生练写“怒、餐、划、辣”:
书写要点:“怒”上下部分都要写扁一些,其中“心”的三点间距大致相等;“餐”上部要收,“食”的撇、捺要舒展,起到上托下覆的作用;“划”的左部“戈”容易左倾,要将斜钩稍收,撇画起到补偏的作用;“辣”左部“辛”偏窄,竖画变为竖撇,右部“束”的撇画与“辛”的空间穿插,捺画舒展。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订正本课预习卡。
2.抄写本课重点词语。
课时目标
1.了解琥珀形成的条件,并能说出作者推测的依据。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琥珀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聚焦问题,引导交流
1.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琥珀》。
课件出示: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2.教师提问:“推测”是什么意思?
预设: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3.引导交流:课文中哪些内容是已经知道的?哪些内容是作者的推测呢?
教师点拨:(1)已经知道了琥珀的样子。
(2)琥珀的形成过程是作者的推测。
4.教师小结:这篇课文,作者围绕琥珀的形成和发现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是作者根据已经知道的琥珀的样子和形成过程展开的推测。
二、借助表格,理解课文
1.过渡:大家读过很多故事,知道故事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些部分组成。那么,请大家想一想,课文中这个故事的各个组成部分分别是什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出示表格: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2.学生完成上面的表格,反馈交流。
交流中逐步出示:
时间
很久很久以前(约莫几万年前)的一个夏日
地点
离海很远的一处松林里的一棵大松树上
人物
小苍蝇 蜘蛛
起因
蜘蛛想吃小苍蝇
经过
蜘蛛刚扑向小苍蝇,一大滴松脂滴下来把蜘蛛和苍蝇包在里头,它们挣扎一番,松脂继续滴着,积成一个松脂球,重重包裹住两只小虫
结果
几万年过去了,松脂球成了化石
3.根据表格讨论:作者为什么推测这个故事发生在松林,而不是其他地方?请说一说这样推测的依据。
预设:琥珀是松脂球的化石,所以推测故事发生在松树林。
4.指导学生说一说表中其他内容的推测依据。
教师点拨:时间——琥珀是化石,它的形成需要很长时间。
人物——琥珀里有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
起因——在海滩上发现透明的琥珀,两个小东西仍旧在里面好好地躺着。可以看清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
经过——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5.教师小结:我们发现,作者讲述的这个故事的每一部分都有一定的依据,也就是说,本文故事的创作不是作者凭空想象的,而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而作者主要依据的就是琥珀的一般形成过程。你们知道琥珀的形成过程吗?
6.学生自读“阅读链接”,说说一块琥珀的形成要经历几个阶段。
(1)学生自由读。
(2)琥珀形成经历的阶段:
第一阶段:松树等分泌出可以流动的树脂。
第二阶段:树脂被掩埋,有机物挥发成硬树脂。
第三阶段:硬树脂中有机物进一步挥发成琥珀。
7.比较“阅读链接”和课文的异同点。
教师点拨:
同:都是写琥珀的相关知识,讲述了琥珀的形成。
异:课文用“讲故事”的表达方式更加生动有趣。
三、品词析句,感受句子生动之处
过渡:科普作家顾均正先生说:“科学小品文是科学与艺术化合成的结晶体。”(学生齐读)从这句话可以知道科学小品文不仅有科学性,还有艺术性。本文的艺术性就体现在其有趣、生动、形象上。
师:你觉得能体现这篇文章有趣、生动、形象的语句有哪些?请自主学习,默读故事,找出一处描写生动形象的语句与大家分享,并说明原因。学生自由读文,圈画语句,写感受。
1.描写苍蝇的句段。
(1)指导学生读课文的第3、4自然段。
(2)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一连串写苍蝇动作的词。
出示:
那只小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它伸起腿来掸掸翅膀,拂拭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它飞了大半天,身上已经沾满了灰尘。
教师点拨:圈画出写苍蝇动作的词语。(停、伸、掸掸、拂拭)
教师提问:你感受到的这只小苍蝇的生活是怎样的?(快乐、悠闲、自在、自由等)
(3)引导交流:为什么要把苍蝇写得这样悠闲快乐?
教师点拨:此时写出小苍蝇的悠闲快乐,为后文中它未察觉蜘蛛的逼近作铺垫。
2.描写蜘蛛的句段。
(1)出示写蜘蛛的句段。
出示:
忽然,有个蜘蛛慢慢爬过来,想把那只苍蝇当作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引导学生体会“慢慢”“小心”“沿着”等词,感受气氛的紧张。蜘蛛小心翼翼地接近,一心想吃掉小苍蝇。
(2)引导交流:这是一只怎样的蜘蛛?
(3)引导思考:这样写蜘蛛好在哪里?
教师小结:当科学遇到文学,科学就不枯燥了,文学就愈加精彩了,这就是科学小品文的魅力。
四、紧扣要点,复述故事
1.教师提出要求:这是一个生动的、具有一定科学性的故事。谁来复述一下这个故事,把琥珀的形成过程说得清晰、生动。
2.指导学生根据上面的表格提示复述故事,重点练习复述“经过”的部分。
“经过”部分要点:
(1)抓住小苍蝇的动作:展开、飞舞、穿过、飞进、停、掸掸翅膀、拂拭。
(2)抓住蜘蛛的动作:慢慢爬、划动、向下爬……
3.教师点评。
五、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完成本课随堂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堂课教学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课堂教学着眼点首先在文本,重点是使学生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的必备条件,并能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最后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其次是文本的拓展和延伸,在理解文章想象的合理性及科学性后,推想琥珀形成的过程,这既是对文本的学习检测,也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和推理能力。
教学中,处理得较为妥当的有三方面:一是教学设计的合理性,二是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检测,三是基于文本的读写练笔的有效进行。不足之处在于课堂评价语言的节奏和有效性需要改进。
设计意图:
三组词,三种事物,都和琥珀的形成有关系。学习中,让学生抓关键字词,在读中理解、读中领悟、读中思考,由词入文,在掌握阅读方法的同时,提升阅读能力。
设计意图:
紧扣“推测”一词,让学生理解推测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辨析出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推测的,为下文理解琥珀的形成奠定基础。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根据课文“讲故事”的表达方式,从“故事”六要素的角度帮助学生理清故事脉络,同时也帮助学生理解这个故事的每一部分“创造”都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而不是随意编造的,从而让学生对文本的“趣味性”和“故事性”有更深切的体会。
设计意图:
复述故事是一项重要的语言实践活动,能引导学生将文本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在复述中,也可以进一步回顾、理解文本内容。这里让学生依据表格提示复述故事,渗透了一些复述的方法指导。(共27张PPT)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四年级下册
5
琥珀
第一课时
王字旁与什么有关?
根据偏旁猜一猜琥珀是什么。
琥珀是一种透明的生物化石。树脂滴落,掩埋在地下千万年,在压力和热力的作用下石化形成。有的内部包有蜜蜂等小昆虫,奇丽异常。琥珀大多数由松科植物的树脂石化形成,故又被称为“松脂化石”。
阅读时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你是怎样解决的?
后来,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
地壳变化
松脂成化石
①一个夏日,太阳暖暖地照着,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绿叶在树上飒飒地响。
②有一天,水把森林淹没了,波浪不断冲刷着树干,甚至把树连根拔起。
③海风猛烈地吹,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
从上面3个描写海浪的句子中,你读到了什么变化?
翻腾怒吼
不断冲刷
澎湃的波涛
?
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了琥珀的形成?哪些自然段写了琥珀的发现?
1
形成
2
发现
第13~17自然段
第2~12自然段
读第2~12自然段,思考:形成这块琥珀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1)夏日,太阳暖暖地照着(天气炎热,适合松脂融化)。
(2)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
(3)很长的时间(树脂埋在泥沙下面几千年甚至几万年,最
后变成了化石)。
(4)地壳变化(海水的迁移)。
快速读第13~17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发现的过程。
渔民父子两人走在海滩上,儿子挖出了脚下沙里的硬东西,父亲告诉孩子那是琥珀。
琥
珀
嗡
脂
拭
渗
俯
扎
番
埋
澎
湃
hǔ
pò
wēnɡ
zhī
shì
shèn
fǔ
zhá
fān
mái
pénɡ
pài
会认字
会写字
hǒu
zhī
shì
cān
nù
shǎnɡ
là
shèn
zhēnɡ
huá
fān
mái
shuā
cè
xiánɡ
1.订正本课预习卡。
2.抄写本课重点词语。
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推测”是什么意思?
课文中哪些内容是已经知道的?
哪些内容是作者的推测呢?
默读课文,完成表格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很久很久以前(约莫几万年前)的一个夏日
离海很远的一处松林里的一棵大松树上
小苍蝇
蜘蛛
蜘蛛想吃小苍蝇
蜘蛛刚扑向小苍蝇,一大滴松脂滴下来把蜘蛛和苍蝇包在里头,它们挣扎一番,松脂继续滴着,积成一个松脂球,重重包裹住两只小虫
几万年过去了,松脂球成了化石
作者为什么推测这个故事发生在松林,而不是其他地方?
请说一说这样推测的依据。
琥珀是松脂球的化石,所以推测故事发生在松树林。
表中其他内容的推测依据又是什么呢?
时间—
人物—
起因—
经过—
琥珀是化石,它的形成需要很长时间。
琥珀里有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
在海滩上发现透明的琥珀,两个小东西仍旧在里面好好地躺着。可以看清它们身上的每根毫毛。
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自读“阅读链接”,说说一块琥珀的形成要经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松树等分泌出可以流动的树脂。
第二阶段:树脂被掩埋,有机物挥发成硬树脂。
第三阶段:硬树脂中有机物进一步挥发成琥珀。
比较“阅读链接”和课文的异同点。
同:都是写琥珀的相关知识,讲述了琥珀的形成。
异:课文用“讲故事”的表达方式更加生动有趣。
科学小品文是科学与艺术化合成的结晶体。
你觉得能体现这篇文章有趣、生动、形象的语句有哪些?
—顾均正
圈画出写苍蝇动作的词语。
那只小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它伸起腿来掸掸翅膀,拂拭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
它飞了大半天,身上已经沾满了灰尘。
你感受到的这只小苍蝇的生活是怎样的?
快乐、悠闲、自在、自由
为什么要把苍蝇写得这样悠闲快乐?
此时写出小苍蝇的悠闲快乐,为后文中它未察觉蜘蛛的逼近作铺垫。
忽然,有个蜘蛛慢慢爬过来,想把那只苍蝇当作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慢慢
小心
沿着
这是一只怎样的蜘蛛?这样写蜘蛛好在哪里?
复述故事
经过
小苍蝇的动作:
蜘蛛的动作:
琥珀
松脂球
琥珀的形成
天气炎热
松脂滴落
松脂包裹小虫
琥珀被发现
板书设计
地壳运动
埋入泥沙
漫长岁月
父子发现
科学推测
化石
科学推测
凸现价值
1.完成“写作要素”板块“展示台”。
课后作业
2.完成本课随堂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