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 )第1章 水和水的溶液(学生版+教师版)—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讲义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1 )第1章 水和水的溶液(学生版+教师版)—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讲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1-12 16:16:41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专题(1)——第一章
第一节
水在哪里
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生物中含水量最高的是:水母
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5.水的循环:
小循环
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
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地球的各种水体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以太阳辐射为能量,通过各个环节,如蒸发、输送、降水、径流等,周而复始地连续运动、相互转化,这个过程就是水循环。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
②水汽输送
③降水
④地表径流
⑤下渗
(地下径流)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
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7.储存于地球的总储水量约
1386×10亿立方米,其中海洋水为1338×10亿立方米,约占全球总水量的96.5%。在余下的水量中地表水占1.78%,地下水占1.69%。人类主要利用的淡水约
35×10亿立方米,在全球总储水量中只占2.53%。它们少部分分布在湖泊、河流、土壤和地表以下浅层地下水中,大部分则以冰川、永久积雪和多年冻土的形式储存。其中冰川储水量约24×10亿立方米,约占世界淡水总量的69%,大都储存在南极和格陵兰地区。
因此地球水体储量由大到小应是海洋水、冰川水、地下淡水
第二节
水的组成
1.水的电解
电极
气体的量
检验方法及现象
结论
正极
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负极
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2倍
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实验结论:

通直流电
氢气+氧气
(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2.、水的重要性质
颜色
无色
沸点
100℃
气味
无味
凝固点
0℃
状态
常温常压下液态
水的异常现象
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
第三节
水的浮力
1.液体(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2.方向:竖直向上
3.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
注意:(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
(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
(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
(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取kg/m?,取m?)
(5)单位转化:1毫升
=
1cm?
=

m?

1吨=1000千克=1×克
1毫升
=
1×升

1升=
m?
物体的浮沉条件: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①F浮下沉,
当物体与液体底部紧密接触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为0牛,如桥墩。
②F浮>G
上浮
③F浮=G
悬浮
此时
④F浮=G
漂浮
此时
<
注意:①
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F浮=G
(沉到水底时:F浮+F支持力=G

4.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①当>时,上浮(最终漂浮)
②当<
时,下沉
③当时,悬浮
5.
浮沉条件的应用
(1)轮船

因为漂浮时,F浮=G

所以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或从河
到海,其受到的浮力不变

根据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因为F浮不变,ρ排减小,所以
v排必增大,即船身稍下沉
(2)潜水艇:
它的上浮和下沉是通过对水舱的排水和充水而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的
(3)密度计:
因为,液体密度不同,密度计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液面所对应的位置也就不同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1.溶液:(1)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如水、酒精等物质)
(2)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剂。
(3)溶液:由溶质溶解于溶剂后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悬浊液、乳浊液:
特征
名称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形成过程
固、液气溶解在液体里
固体颗粒分散在液体里
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
稳定性
稳定
不稳定
不稳定
长期放置
均一、稳定
下沉
上浮
举例
糖水、汽水、饮料等
石灰水、泥水、血液等
牛奶、肥皂水
3.混合物:由多种(≥2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属于混合物。
4.常用的溶剂:
水、酒精、汽油、丙酮等。
【思考】衣服上沾上了油怎么办?――用汽油擦洗
第五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称为…的不饱和溶液。
注意:(1)两个前提条件: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否则饱和不饱和溶液就没有确定的意义。
(2)饱和溶液是对一定的溶质而言的。如某温度下的蔗糖饱和溶液是对蔗糖饱和的,不能再溶解蔗糖,若加入其他溶质如食盐,仍可溶解。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大多数物质适用)
A.加溶剂
B.升温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A.蒸发溶剂B.降温C.加溶质
3.浓溶液和稀溶液:溶有较多溶质———浓溶液;
溶有较少溶质———稀溶液
注意: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4.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意点:(1)四个关键词: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
(2)溶解度就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质量
(3)溶解度单位为克
5.溶解度曲线: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地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①影响很大,如硝酸钾,表现为曲线陡
②影响不大,如氯化钠(食盐),表现为曲线平缓
(2)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6.溶质的质量分数
(1)计算公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常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它是个比值,没有单位)
(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3)溶液的稀释或计算时,要抓住要点:混合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4)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
A.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B.称量(固体:用天平称取;液体:用量筒量取)
C.溶解(后装瓶,并贴上标签)
第六节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1.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的固体。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
2.结晶――从饱和溶液中析出固态溶质的过程
3.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①蒸发溶剂
:一般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
②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如硝酸钾
4.有些晶体里结合了一定数目的结晶水,称结晶水合物,如硫酸铜晶体(俗称胆矾)
第九节
水的利用和保护
水资源――水资源的分布
1.水的利用和保护
2.水资源:人类利用较多的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
3.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且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时间分配也不均匀,我国有300多个城市面临缺水危机,其中包括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深圳也严重缺水
4.水的净化:
自然沉淀法
(1)沉淀法
加入凝固剂,如明矾、活性碳等
(2)过滤法―――把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跟液体分离开的一种方法
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一侧;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3)蒸馏
原理:利用液体里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蒸馏装置组成:蒸馏烧瓶、温度计、铁架台、冷凝管、接受器、锥形瓶
注意事项:蒸馏时温度计玻璃泡放在蒸馏烧瓶支管口附近。
冷凝管注意事项:冷却水从下口进、上口出。
2.重力常数g的单位为N/kg?,未作特别说明一般取9.8N/kg?
3.密度单位、也可写成、,压强单位Pa也写成或
4.稀释问题有时会出现m浓·A%(浓)=ρ稀·V稀·A?%(稀)或m稀×A%(稀)=ρ浓·V浓·A?%(浓)的情形?
5.稀释问题中,加入水的质量等于后来稀溶液质量减去先前浓溶液的质量:m加水=m稀溶液-m浓溶液?
【相关习题与解析】:
【考点追踪】:
考点1 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例1】如图为验证水的组成的实验装置,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正极和负极产生的气体质量比为1∶2
B.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水是由一个氧元素和两个氢元素组成的
D.该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为氢分子和氧分子
【针对训练】:
1.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的污染会引起土壤污染
B.地球上淡水资源非常丰富
C.过滤能够除去水中所有杂质
D.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2.下图是水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的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
A.水由原子直接构成
B.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C.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D.电解水属于物理变化
考点2 阿基米德原理及其应用
【例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浸没在水中越深,受的浮力越大
B.密度较大的物体在水中受的浮力大
C.重的物体受的浮力小
D.同体积的铁块和木块浸没在水中受的浮力一样大
【针对训练】:
3.用弹簧测力计竖直挂一物体,当物体浸入水中五分之一体积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4牛;当物体浸入水中一半体积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1牛。取下该物体放入水中,物体静止时受到的浮力是(
)
A.5牛
B.6牛
C.14牛
D.12牛
4.孔明灯又叫天灯,它是一盏会漂浮的纸灯笼,人们燃放孔明灯(如图所示)多作祈福之用。假设孔明灯的体积为200厘米3,升空后受到空气的浮力为__
__牛。(ρ空=1.29千克/米3,g取10牛/千克)
考点3 浮沉条件的应用
【例3】体积是50厘米3,质量是45克的物体,将其缓缓放入装满水的烧杯中,物体静止后,溢出水的质量是___
__克。将其缓缓放入装满酒精的烧杯中,溢出酒精的质量是___
__克。(ρ酒=0.8×103千克/米3)
【针对训练】:
5.放在水平桌面上的大烧杯内盛满了水,轻轻放入一小球后,从烧杯中溢出了100克水,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g取10牛/千克)(
)
A.水对烧杯底的压强一定增大
B.小球受到的浮力一定等于1牛
C.小球的体积一定等于100厘米3
D.小球的质量一定等于100克
6.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有两个完全相同的鱼缸甲和乙,盛有适量的水,把一个橡皮泥做的小船放入乙后,小船处于漂浮状态,此时两鱼缸内的水面刚好相平。然后把它们分别放在台秤上,则台秤的示数(
)
A.甲放上时大
  
B.乙放上时大
C.甲和乙放上一样大
  D.无法判断
考点4 溶解度
【例4】下图为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t2
℃时,A物质的溶解度________(填“>”“<”或“=”)B物质的溶解度。
(2)t3
℃时,将50克A物质溶于150克水中,得到的溶液是____
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要从A和B的混合物中提纯A,可采用
法。
【针对训练】:
7.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溶解度为60克
B.t
℃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升高温度可使不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
D.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8.下表是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据此数据,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20
40
60
80
溶解度/克
31.6
63.9
110
169
A.20
℃时,硝酸钾饱和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约为31.6%
B.20
℃时,70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升温至40
℃仍为饱和溶液
C.80
℃时,134.5克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至60
℃时有59克硝酸钾析出
D.60
℃时,105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95克水后硝酸钾的质量分数为27.5%
考点5 溶液配制及溶质质量分数的分析与计算
【例5】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下列欲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原来2倍的方法,最可行的是(
)
A.将2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蒸发掉10克水
B.将20克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蒸发掉10克水
C.在10克10%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5克40%的硝酸钾溶液
D.在10克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加入10克硝酸钾固体
【针对训练】:
9.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密度是1.84克/厘米3)配制560克质量分数为14%的稀硫酸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配制稀硫酸时,用到的玻璃仪器只有量筒和烧杯
B.配制稀硫酸时,一定不能用天平称量所需浓硫酸的质量
C.将480毫升水倾倒入盛有80毫升98%浓硫酸的500毫升量筒中
D.将80克98%的浓硫酸沿1
000毫升烧杯内壁缓缓倒入480毫升水中,并不断搅拌
10.现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氯化钠固体直接放在天平的托盘上称量
B.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冲洗后有残留
C.为加快固体溶解,用温度计搅拌
D.将配好的溶液倒入细口瓶中,塞紧瓶塞并贴上标签
                
【复习精练】
1.关于电解水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电解水时正极上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B.电解水时两个电极上都有气泡产生
C.电解水时产生的氢气体积小于氧气体积
D.电解水证明水由氢和氧组成
2.以下是净水的操作,单一操作相对净化程度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①静置沉淀 ②过滤 ③吸附沉淀 ④蒸馏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③②④
D.③①②④
3.如图所示,将一个小球先后放入甲、乙两个盛满不同液体的溢水杯中,小球在甲杯中漂浮,在乙杯中沉底,甲、乙两杯中溢出液体的重力分别为0.5牛和0.4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球在甲杯中受到浮力作用,在乙杯中不受浮力作用
B.小球在甲杯中受到的浮力为0.5牛,在乙杯中受到的浮力小于0.4牛
C.小球的质量为50克
D.甲杯液体的密度小于乙杯液体的密度
4.如表是不同温度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克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A.20
℃时,100克水中溶解的硝酸钾越多溶解度就越大
B.40
℃时,1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有硝酸钾63.9克
C.100
℃的水能溶解的硝酸钾一定比80
℃的水能溶解的硝酸钾多
D.0
℃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一定比60
℃的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
5.用图中实验装置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当物块浸入溢水杯时,水会流入空桶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前溢水杯未装满水,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B.物块浸入水中越深,水对溢水杯底部的压强越大
C.物块浸入水中越深,左侧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越大
D.通过计算可知实验所用物块的密度为2×103千克/米3
6.如图所示,一个放砝码的蒸发皿浮在水槽的水面上,蒸发皿底部到水面的距离为h,当不断地向水中加食盐时,下列各图中,正确反映h与食盐质量之间关系的是(
)
7.某粗心的同学在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时,部分操作如下,其中操作明显有误的一项是(
)
“彩球温度计”是一种家居装饰品。如图所示,在圆柱形玻璃容器内装有对温度敏感的液体,将一些体积相同的小球,按照密度大小排序,依次沉入液体中,球上标有设定好的温度用来读数。当外界气温降低时,容器内液体的体积变小、密度__
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小球受到的浮力变大,使沉在容器底部的一些小球依次浮起,我们就用最后浮起的小球上标记的温度来表示外界的气温。根据图中小球的位置可以判断,浮起的三个小球中__
__(填字母)球的密度最大。
已知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0克。某同学用天平称取氯化钠固体25克,用量筒量取蒸馏水60毫升(水的密度为1克/毫升),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该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
__。若该同学量取水时是俯视读数,则所配制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__
__(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10.小芳在一端封闭的均匀圆玻璃管中装入适量的小铅丸,制成一支密度计。密度计能在液体中竖直漂浮,如图1所示,根据它在液体中浸没的深度得知这种液体的密度。小芳的设计和制作过程如下:
a.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及物体漂浮条件,推导出密度计在纯水中浸没的深度h的表达式。
b.根据h的表达式,测量这支密度计自身的某些物理量,算出密度计在纯水中浸没的深度,在管上画上纯水的密度值线A(如图2)。
c.把密度计放入纯水中,验证刻度线A的位置是否准确。
请你根据上述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设纯水密度为ρ,装了铅丸的玻璃管总质量为m,玻璃管底面直径为d。请用本题的物理量符号表示步骤a中的表达式h=__
__。(可能用到的数学公式:圆柱体体积V=Sh,圆的面积S=)
(2)若纯水密度已知,请你写出b步骤中所需用的测量仪器及对应测量的物理量。
(3)步骤c中,若水面在刻度线A以上,请你简要写出一种校准的方法。
(4)若把校准后的密度计放在密度为0.8×103千克/米3的酒精中,液面的位置在纯水密度值刻度线上方还是下方?为什么?
11.图甲是修建码头时用钢缆绳拉着实心长方体A沿竖直方向以0.3米/秒的速度匀速下降的情景。图乙是A下降到水底之前钢缆绳对A的拉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取水的密度为ρ=1.0×103千克/米3,g取10牛/千克)。求:
(1)长方体A的高度。
(2)长方体A浸没在水中后受到的浮力。
(3)长方体A的密度。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专题(1)——第一章
第一节
水在哪里
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生物中含水量最高的是:水母
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5.水的循环:
小循环
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
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地球的各种水体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以太阳辐射为能量,通过各个环节,如蒸发、输送、降水、径流等,周而复始地连续运动、相互转化,这个过程就是水循环。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
②水汽输送
③降水
④地表径流
⑤下渗
(地下径流)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
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7.储存于地球的总储水量约
1386×10亿立方米,其中海洋水为1338×10亿立方米,约占全球总水量的96.5%。在余下的水量中地表水占1.78%,地下水占1.69%。人类主要利用的淡水约
35×10亿立方米,在全球总储水量中只占2.53%。它们少部分分布在湖泊、河流、土壤和地表以下浅层地下水中,大部分则以冰川、永久积雪和多年冻土的形式储存。其中冰川储水量约24×10亿立方米,约占世界淡水总量的69%,大都储存在南极和格陵兰地区。
因此地球水体储量由大到小应是海洋水、冰川水、地下淡水
第二节
水的组成
1.水的电解
电极
气体的量
检验方法及现象
结论
正极
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负极
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2倍
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实验结论:

通直流电
氢气+氧气
(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2.、水的重要性质
颜色
无色
沸点
100℃
气味
无味
凝固点
0℃
状态
常温常压下液态
水的异常现象
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
第三节
水的浮力
1.液体(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2.方向:竖直向上
3.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
注意:(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
(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
(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
(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取kg/m?,取m?)
(5)单位转化:1毫升
=
1cm?
=

m?

1吨=1000千克=1×克
1毫升
=
1×升

1升=
m?
物体的浮沉条件: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①F浮下沉,
当物体与液体底部紧密接触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为0牛,如桥墩。
②F浮>G
上浮
③F浮=G
悬浮
此时
④F浮=G
漂浮
此时
<
注意:①
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F浮=G
(沉到水底时:F浮+F支持力=G

4.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①当>时,上浮(最终漂浮)
②当<
时,下沉
③当时,悬浮
5.
浮沉条件的应用
(1)轮船

因为漂浮时,F浮=G

所以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或从河
到海,其受到的浮力不变

根据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因为F浮不变,ρ排减小,所以
v排必增大,即船身稍下沉
(2)潜水艇:
它的上浮和下沉是通过对水舱的排水和充水而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的
(3)密度计:
因为,液体密度不同,密度计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液面所对应的位置也就不同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1.溶液:(1)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如水、酒精等物质)
(2)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剂。
(3)溶液:由溶质溶解于溶剂后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悬浊液、乳浊液:
特征
名称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形成过程
固、液气溶解在液体里
固体颗粒分散在液体里
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
稳定性
稳定
不稳定
不稳定
长期放置
均一、稳定
下沉
上浮
举例
糖水、汽水、饮料等
石灰水、泥水、血液等
牛奶、肥皂水
3.混合物:由多种(≥2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属于混合物。
4.常用的溶剂:
水、酒精、汽油、丙酮等。
【思考】衣服上沾上了油怎么办?――用汽油擦洗
第五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称为…的不饱和溶液。
注意:(1)两个前提条件: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否则饱和不饱和溶液就没有确定的意义。
(2)饱和溶液是对一定的溶质而言的。如某温度下的蔗糖饱和溶液是对蔗糖饱和的,不能再溶解蔗糖,若加入其他溶质如食盐,仍可溶解。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大多数物质适用)
A.加溶剂
B.升温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A.蒸发溶剂B.降温C.加溶质
3.浓溶液和稀溶液:溶有较多溶质———浓溶液;
溶有较少溶质———稀溶液
注意: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4.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意点:(1)四个关键词: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
(2)溶解度就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质量
(3)溶解度单位为克
5.溶解度曲线: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地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①影响很大,如硝酸钾,表现为曲线陡
②影响不大,如氯化钠(食盐),表现为曲线平缓
(2)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6.溶质的质量分数
(1)计算公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常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它是个比值,没有单位)
(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3)溶液的稀释或计算时,要抓住要点:混合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4)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
A.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B.称量(固体:用天平称取;液体:用量筒量取)
C.溶解(后装瓶,并贴上标签)
第六节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1.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的固体。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
2.结晶――从饱和溶液中析出固态溶质的过程
3.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①蒸发溶剂
:一般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
②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如硝酸钾
4.有些晶体里结合了一定数目的结晶水,称结晶水合物,如硫酸铜晶体(俗称胆矾)
第九节
水的利用和保护
水资源――水资源的分布
1.水的利用和保护
2.水资源:人类利用较多的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
3.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且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时间分配也不均匀,我国有300多个城市面临缺水危机,其中包括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深圳也严重缺水
4.水的净化:
自然沉淀法
(1)沉淀法
加入凝固剂,如明矾、活性碳等
(2)过滤法―――把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跟液体分离开的一种方法
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一侧;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3)蒸馏
原理:利用液体里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蒸馏装置组成:蒸馏烧瓶、温度计、铁架台、冷凝管、接受器、锥形瓶
注意事项:蒸馏时温度计玻璃泡放在蒸馏烧瓶支管口附近。
冷凝管注意事项:冷却水从下口进、上口出。
2.重力常数g的单位为N/kg?,未作特别说明一般取9.8N/kg?
3.密度单位、也可写成、,压强单位Pa也写成或
4.稀释问题有时会出现m浓·A%(浓)=ρ稀·V稀·A?%(稀)或m稀×A%(稀)=ρ浓·V浓·A?%(浓)的情形?
5.稀释问题中,加入水的质量等于后来稀溶液质量减去先前浓溶液的质量:m加水=m稀溶液-m浓溶液?
【相关习题与解析】:
【考点追踪】:
考点1 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例1】如图为验证水的组成的实验装置,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B
)
A.正极和负极产生的气体质量比为1∶2
B.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水是由一个氧元素和两个氢元素组成的
D.该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为氢分子和氧分子
【解析】 正极和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1∶2,故A说法错误;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B说法正确;元素是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故C说法错误;该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故D说法错误。
【答案】 B
【针对训练】:
1.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水的污染会引起土壤污染
B.地球上淡水资源非常丰富
C.过滤能够除去水中所有杂质
D.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2.下图是水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的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C
)
A.水由原子直接构成
B.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C.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D.电解水属于物理变化
考点2 阿基米德原理及其应用
【例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物体浸没在水中越深,受的浮力越大
B.密度较大的物体在水中受的浮力大
C.重的物体受的浮力小
D.同体积的铁块和木块浸没在水中受的浮力一样大
【解析】 阿基米德原理的数学表达式为:F浮=ρ液gV排,公式表明了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根据公式分析题目叙述的内容,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A选项物体浸没在水中,无论深度如何,V排不变,水的密度不变,F浮不变,A选项不正确。B选项物体所受的浮力与物体密度的大小没有直接的关系,B选项不正确。C选项重力的大小对物体所受的浮力无影响。例如:大铁块比小铁块要重一些,但将两者浸没于水中,大铁块受的浮力反而大些,因为大铁块的V排大,C选项不正确。D选项同体积的铁块和木块,浸没于水中,V排相同,水相同,F浮铁=F浮木,铁块和木块受的浮力一样大。
【答案】 D
【方法归纳】 物体所受的浮力跟物体自身的重力、自身的密度、自身的形状无关。
【针对训练】:
3.用弹簧测力计竖直挂一物体,当物体浸入水中五分之一体积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4牛;当物体浸入水中一半体积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1牛。取下该物体放入水中,物体静止时受到的浮力是(
B
)
A.5牛
B.6牛
C.14牛
D.12牛
4.孔明灯又叫天灯,它是一盏会漂浮的纸灯笼,人们燃放孔明灯(如图所示)多作祈福之用。假设孔明灯的体积为200厘米3,升空后受到空气的浮力为__2.58×10-3__牛。(ρ空=1.29千克/米3,g取10牛/千克)
考点3 浮沉条件的应用
【例3】体积是50厘米3,质量是45克的物体,将其缓缓放入装满水的烧杯中,物体静止后,溢出水的质量是___45__克。将其缓缓放入装满酒精的烧杯中,溢出酒精的质量是___40__克。(ρ酒=0.8×103千克/米3)
【解析】 判断此物体在水中和酒精中的状态。
物体密度:ρ物===0.9克/厘米3
∵ρ物<ρ水,物体在水中漂浮
∴F水浮=G
m排水g=m物g
∴m排水=m物=45克
又∵ρ物<ρ酒精,物体在酒精中沉底
∴F酒精浮=ρ酒精V排g,浸没:V排=V=50厘米3
∴m排酒精=ρ酒精V排=0.8克/厘米3×50厘米3=40克
【答案】 45 40
【方法归纳】 遇到此类问题不要直接应用阿基米德原理去套,应该考虑物体在液体中的状态如何。
【针对训练】:
5.放在水平桌面上的大烧杯内盛满了水,轻轻放入一小球后,从烧杯中溢出了100克水,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g取10牛/千克)(
B
)
A.水对烧杯底的压强一定增大
B.小球受到的浮力一定等于1牛
C.小球的体积一定等于100厘米3
D.小球的质量一定等于100克
6.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有两个完全相同的鱼缸甲和乙,盛有适量的水,把一个橡皮泥做的小船放入乙后,小船处于漂浮状态,此时两鱼缸内的水面刚好相平。然后把它们分别放在台秤上,则台秤的示数(
C
)
A.甲放上时大
  
B.乙放上时大
C.甲和乙放上一样大
  D.无法判断
考点4 溶解度
【例4】下图为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t2
℃时,A物质的溶解度____=____(填“>”“<”或“=”)B物质的溶解度。
(2)t3
℃时,将50克A物质溶于150克水中,得到的溶液是____不饱和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要从A和B的混合物中提纯A,可采用___降温结晶__方法。
【解析】 两曲线交点处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由图可查,t3
℃时,A的溶解度为50克,而150克水中可溶解75克A物质,故此时为不饱和溶液;由于A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而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故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分离。
【答案】 (1)= ;(2)不饱和 ;(3)降温结晶;
【针对训练】:
7.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甲物质的溶解度为60克
B.t
℃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升高温度可使不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
D.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8.下表是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据此数据,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温度/℃
20
40
60
80
溶解度/克
31.6
63.9
110
169
A.20
℃时,硝酸钾饱和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约为31.6%
B.20
℃时,70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升温至40
℃仍为饱和溶液
C.80
℃时,134.5克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至60
℃时有59克硝酸钾析出
D.60
℃时,105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95克水后硝酸钾的质量分数为27.5%
考点5 溶液配制及溶质质量分数的分析与计算
【例5】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下列欲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原来2倍的方法,最可行的是(
C
)
A.将2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蒸发掉10克水
B.将20克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蒸发掉10克水
C.在10克10%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5克40%的硝酸钾溶液
D.在10克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加入10克硝酸钾固体
【解析】 A项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将2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蒸发掉10克水,蒸发水溶质硝酸钾析出,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温度不变,硝酸钾的溶解度不变,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A不可行。B项将20克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蒸发掉10克水,在不析出晶体时,蒸发水后因溶液的质量减少一半而溶质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一倍为原溶液的2倍;但若蒸发过程中有硝酸钾析出,则所得溶液质量分数将不能变为原溶液的2倍,故B项不可行。C项在10克10%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5克40%的硝酸钾溶液,混合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20%,为原溶液10%的2倍,故C项正确。D项因所加硝酸钾是否全部溶解不能确定,而且原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未明确,因此无法准确判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D项不可行。
【答案】 C
【针对训练】:
9.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密度是1.84克/厘米3)配制560克质量分数为14%的稀硫酸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D
)
A.配制稀硫酸时,用到的玻璃仪器只有量筒和烧杯
B.配制稀硫酸时,一定不能用天平称量所需浓硫酸的质量
C.将480毫升水倾倒入盛有80毫升98%浓硫酸的500毫升量筒中
D.将80克98%的浓硫酸沿1
000毫升烧杯内壁缓缓倒入480毫升水中,并不断搅拌
10.现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将氯化钠固体直接放在天平的托盘上称量
B.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冲洗后有残留
C.为加快固体溶解,用温度计搅拌
D.将配好的溶液倒入细口瓶中,塞紧瓶塞并贴上标签
                
【复习精练】
1.关于电解水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电解水时正极上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B.电解水时两个电极上都有气泡产生
C.电解水时产生的氢气体积小于氧气体积
D.电解水证明水由氢和氧组成
2.以下是净水的操作,单一操作相对净化程度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C
)
①静置沉淀 ②过滤 ③吸附沉淀 ④蒸馏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③②④
D.③①②④
3.如图所示,将一个小球先后放入甲、乙两个盛满不同液体的溢水杯中,小球在甲杯中漂浮,在乙杯中沉底,甲、乙两杯中溢出液体的重力分别为0.5牛和0.4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小球在甲杯中受到浮力作用,在乙杯中不受浮力作用
B.小球在甲杯中受到的浮力为0.5牛,在乙杯中受到的浮力小于0.4牛
C.小球的质量为50克
D.甲杯液体的密度小于乙杯液体的密度
4.如表是不同温度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D
)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克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A.20
℃时,100克水中溶解的硝酸钾越多溶解度就越大
B.40
℃时,1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有硝酸钾63.9克
C.100
℃的水能溶解的硝酸钾一定比80
℃的水能溶解的硝酸钾多
D.0
℃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一定比60
℃的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
5.用图中实验装置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当物块浸入溢水杯时,水会流入空桶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实验前溢水杯未装满水,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B.物块浸入水中越深,水对溢水杯底部的压强越大
C.物块浸入水中越深,左侧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越大
D.通过计算可知实验所用物块的密度为2×103千克/米3
6.如图所示,一个放砝码的蒸发皿浮在水槽的水面上,蒸发皿底部到水面的距离为h,当不断地向水中加食盐时,下列各图中,正确反映h与食盐质量之间关系的是(
C
)
7.某粗心的同学在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时,部分操作如下,其中操作明显有误的一项是(
B
)
“彩球温度计”是一种家居装饰品。如图所示,在圆柱形玻璃容器内装有对温度敏感的液体,将一些体积相同的小球,按照密度大小排序,依次沉入液体中,球上标有设定好的温度用来读数。当外界气温降低时,容器内液体的体积变小、密度__变大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小球受到的浮力变大,使沉在容器底部的一些小球依次浮起,我们就用最后浮起的小球上标记的温度来表示外界的气温。根据图中小球的位置可以判断,浮起的三个小球中__C__(填字母)球的密度最大。
已知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0克。某同学用天平称取氯化钠固体25克,用量筒量取蒸馏水60毫升(水的密度为1克/毫升),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该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26.5%__。若该同学量取水时是俯视读数,则所配制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__偏大__(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10.小芳在一端封闭的均匀圆玻璃管中装入适量的小铅丸,制成一支密度计。密度计能在液体中竖直漂浮,如图1所示,根据它在液体中浸没的深度得知这种液体的密度。小芳的设计和制作过程如下:
a.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及物体漂浮条件,推导出密度计在纯水中浸没的深度h的表达式。
b.根据h的表达式,测量这支密度计自身的某些物理量,算出密度计在纯水中浸没的深度,在管上画上纯水的密度值线A(如图2)。
c.把密度计放入纯水中,验证刻度线A的位置是否准确。
请你根据上述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设纯水密度为ρ,装了铅丸的玻璃管总质量为m,玻璃管底面直径为d。请用本题的物理量符号表示步骤a中的表达式h=____。(可能用到的数学公式:圆柱体体积V=Sh,圆的面积S=)
(2)若纯水密度已知,请你写出b步骤中所需用的测量仪器及对应测量的物理量。
(3)步骤c中,若水面在刻度线A以上,请你简要写出一种校准的方法。
(4)若把校准后的密度计放在密度为0.8×103千克/米3的酒精中,液面的位置在纯水密度值刻度线上方还是下方?为什么?
解:(2)用天平(带砝码)测量装了铅丸的玻璃管总质量为m;用刻度尺测量玻璃管的底面直径为d和在管上确定纯水的密度值线A的位置。
(3)从玻璃管中取出适量的小铅丸,使水面刚好在刻度线A处。
(4)上方;因为依密度计浸没的深度公式h=知,待测液体的密度越小,密度计浸没液体的深度越深。
11.图甲是修建码头时用钢缆绳拉着实心长方体A沿竖直方向以0.3米/秒的速度匀速下降的情景。图乙是A下降到水底之前钢缆绳对A的拉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取水的密度为ρ=1.0×103千克/米3,g取10牛/千克)。求:
(1)长方体A的高度。
(2)长方体A浸没在水中后受到的浮力。
(3)长方体A的密度。
解:(1)由图乙可知,长方体A从下底面接触水面到刚好浸没所用的时间:t=15秒-10秒=5秒
根据v=可得,长方体A的高度:s=vt=0.3米/秒×5秒=1.5米
(2)由图乙可知,前10秒钢绳的拉力不变,等于物体A的重力,此时物体在水面以上,所以拉力与重力是一对平衡力,则:G=F=3×104牛
10~15秒时,钢绳的拉力减小,物体A从与水面接触到完全浸没,由图可知,当A完全浸入水中时,拉力F′=1×104牛
所以A受到的浮力:F浮=G-F′=3×104牛-1×104牛=2×104牛
(3)根据F浮=ρ水gV排可得,A的体积:V=V排===2米3
所以A的密度:ρ====1.5×103千克/米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