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重难点培优 -选择题(有答案)—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学期期末专题复习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重难点培优 -选择题(有答案)—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学期期末专题复习检测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5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1-12 16:23: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浙教版 七上科学第一单元重难点培优练习题(选择题)
1.某同学测得一支铅笔的长度是16.34cm。从这个数据分析,他所用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是( )。
A.1dm B.1cm C.1mm D.1μm
2.为预防甲型H1N1流感,某护士用浓氯胺(NH2Cl)溶液加水配制环境消毒液,用量筒量浓氯胺溶液时俯视体积读数,而量取水时却仰视体积读数,则所配消毒液的浓度比实际( )。
A.偏小 B.偏大 C.无影响 D.无法确定
3.如图所示,温度计的主要结构是玻璃泡和玻璃管,其内部装有能够热胀冷缩的液体。现有两支普通水银温度计,玻璃泡一样大,但玻璃管的内径不同。将它们插入同一杯热水中它们的水银柱上升高度和温度示数情况为( )。
A.内径细的升得高,它的温度示数大
B.内径细的升得高,但它们的温度示数一样大
C.内径粗的升得高,但它们的温度示数一样大
D.上升高度相同,温度示数也相同
4.某同学进行的四次单位换算,其中正确的是: ( )
A、1.2米=1.2×1000=1200毫米 B、1.2米=1.2米×1000=1200毫米
C、1.2米=1.2米×1000毫米=1200毫米 D、1.2米=1.2×1000毫米=1200毫米
5.有三个长度数据:①240分米;②0.24千米;③2.4×106微米,把它们从小到大排列的顺序是( )
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①②③ D、③①②
6.某同学用刻度尺量出一本书厚度为1.70厘米,这本书共有340页。则每张纸的厚度是( )
A、0.05毫米 B、0.005厘米 C、0.1厘米 D、0.1毫米
7.某同学在测量圆柱体周长时,把一张矩形纸条紧紧包在圆柱体外面,纸条的边没有与圆柱体的轴垂直(如右图)然后在纸的重叠处用针扎个孔,把纸条展开,再用刻度尺测两孔之间的距离,如此测出的圆柱体周长 ( )
A、因实验方法错误,一定偏大
B、因实验方法错误,一定偏小
C、因实验方法错误,偏大或偏小都有可能
D、实验方法没有错误

8.用量筒量取溶液,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5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9毫升。则该同学实际倒出的溶液体积( )
A、等于6毫升 B、大于6毫升 C、小于6毫升 D、无法确定范围
9.2018年12月26日,北京交通大学一实验室在进行垃圾渗滤液污水处理实验时发生爆炸。这次爆炸事件再次敲响实验室安全警钟。下列实验室安全措施不正确的是( )
A.酒精灯不慎碰倒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少于试管容积的1/3
C.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D.易燃易爆物品不能与其他物质混存,必须隔离贮存
10.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量取液体 B.处理废弃固体药品 C.点燃镁条 D.夹试管
11.为了研究铝对鱼类的毒性及解毒方法,有人设计了以下5组实验:第①组将鱼放在正常的池水中,其余四组分别将鱼放在含铝的池水中,其中在②③④組中分別加入从不同树叶中提取的汁液。定时观察,结果如图所示,依据图示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叶的汁液加速了鱼的死亡
B.三种叶的汁液对鱼都有毒性,且不同汁液的毒性不同
C.三种叶的汁液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铝对鱼类的毒
D.松的汁液解毒效果最好
12.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前提是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下列属于科学发现的是(   )
A.小军发现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内部会形成大量气泡,气泡上升到水面后破裂
B.小明发现用铅笔触碰蜗牛后,蜗牛会做出反应
C.小王发现紫色石蕊试液遇到食醋会变红色
D.瓦特研究水的沸腾时顶起壶盖的现象后,发明并不断改进了蒸汽机
13.实验时如果有有毒有害气体产生应该采取下列措施( )
A.停止工作,离开实验室 B.在通风橱内工作
C.移到走廊工作 D.戴上口罩继续工作
14.(2019?烟台期中)实验室加热120 mL液体,可以使用的仪器是(  )
①烧杯 ②试管 ③酒精灯 ④石棉网 ⑤试管夹 ⑥铁架台.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③
15.(2019?温州校级期末)如果在实验室发生意外伤害事故,下列处理不正确的是(  )
A.被火烧伤,用大量清水冲洗受伤处
B.酒精洒在桌面上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或沙子扑灭
C.被化学试剂灼伤,用缓缓流水冲洗1分钟以上
D.实验器材不慎打碎,继续实验,完成后处理
16.(2019?江苏校级期末)下列仪器中,能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的是(  )
①试管  ②量筒  ③蒸发皿  ④烧杯 
⑤集气瓶  ⑥试剂瓶
A.①③ B.②④⑤⑥ C.①③④ D.④⑥
17.下面四个测量数据,用最小刻度是分米的刻度尺测量的是( )
A.27.8 dm B.5.8 cm C.217.80 mm D.2.70 cm
18.下列四图分别表示测量科学课本一张纸厚度、硬币直径、铜丝直径、海底深度的方法,其中测量原理相同的是( )
A.甲、乙、丙 B.甲、丁 C.乙、丁 D.甲、丙
19.某注射蒸馏水瓶内有部分液体,按图甲正立放置测得底面直径为D厘米,液高为H1厘米;按图乙倒立测得空间高度为H2厘米。若玻璃瓶厚度不记,那么该瓶的最大容积是(  )
A.DH1H2 cm3 B.D2(H1+H2) cm3
C. cm3 D. cm3
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的国际单位是摄氏度
B.观察蜗牛时不可同时移动人的头部和放大镜
C.量筒、量杯、体温计都没有“0”刻度线
D.实验时可以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来避免仪器不精确而产生的误差
21.某学生用量筒取液体时,量筒平稳地放置在实验台上,使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读数为18mL;倒出部分液体后,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0mL,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是(  )
A.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8 mL B.肯定大于8 mL
C.肯定等于8mL D.肯定小于8 mL
22.如图所示为寒暑表,40℃与10℃两条刻度线相距AB=6厘米,刻度线C与刻度线B相距BC=3厘米。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C处应该刻上5℃ B.C处应该刻上-5℃
C.20℃刻度线距A处2厘米 D.20℃刻度线距B处3厘米
2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就“不同水质对蛙卵孵化的影响”进行了探究,其实验记录如下表:
组别/项目 水质 水量 水温 蛙卵数 孵出的蝌蚪数
A组 河水 500毫升 22℃ 30个 28只
B组 蒸馏水 500毫升 10℃ 30个 9只
该实验设计的不妥之处是(  )
A.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 B.水量过多
C.水温太高 D.水中没有水草
24.为了探究运动与静止的鸡蛋撞击时谁更容易破,小明让鸡蛋分别从斜面上的A、B、C三处由静止释放,撞击静止在水平面上的另一只相同的鸡蛋。实验结果是,第一次两只蛋都破;第二次甲蛋完好乙蛋破;第三次两蛋都不破。接下来的步骤是(  )
A.得出“与鸡蛋动静无关的”结论 B.得出“静止的鸡蛋更易破”的结论
C.在B处释放再重复做几次实验 D.分别在A、B、C处释放再重复做几次实验
25.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有(  )

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浙教版 七上科学第一单元重难点培优练习题(选择题)
1.某同学测得一支铅笔的长度是16.34cm。从这个数据分析,他所用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是( )。
A.1dm B.1cm C.1mm D.1μm
解析:16.34cm=163.4mm,保留一位小数的数值的单位就是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的单位,因此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为1mm。
答案:C
2.为预防甲型H1N1流感,某护士用浓氯胺(NH2Cl)溶液加水配制环境消毒液,用量筒量浓氯胺溶液时俯视体积读数,而量取水时却仰视体积读数,则所配消毒液的浓度比实际( )。
A.偏小 B.偏大 C.无影响 D.无法确定
解析:用量筒量浓氯胺溶液时俯视体积读数,看到的读数偏大,但量取的实际体积偏小,也就是说溶质少了;而量取水时却仰视体积读数,看到的读数偏小,但量取的实际体积偏大,也就是说溶剂多了。所以所配消毒液的浓度比实际偏小。
答案:A
3.如图所示,温度计的主要结构是玻璃泡和玻璃管,其内部装有能够热胀冷缩的液体。现有两支普通水银温度计,玻璃泡一样大,但玻璃管的内径不同。将它们插入同一杯热水中它们的水银柱上升高度和温度示数情况为( )。
A.内径细的升得高,它的温度示数大
B.内径细的升得高,但它们的温度示数一样大
C.内径粗的升得高,但它们的温度示数一样大
D.上升高度相同,温度示数也相同
解析:两支温度计的玻璃泡一样大,升高相同温度时,液体胀大的体积相同,玻璃管越细,液柱升得越高。温度计的刻度是根据每支温度计的具体情况分别标刻的,所示温度示数是一样的。
答案:B
4.某同学进行的四次单位换算,其中正确的是: ( )
A、1.2米=1.2×1000=1200毫米 B、1.2米=1.2米×1000=1200毫米
C、1.2米=1.2米×1000毫米=1200毫米 D、1.2米=1.2×1000毫米=1200毫米
答案:D
5.有三个长度数据:①240分米;②0.24千米;③2.4×106微米,把它们从小到大排列的顺序是( )
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①②③ D、③①②
答案:D
6.某同学用刻度尺量出一本书厚度为1.70厘米,这本书共有340页。则每张纸的厚度是( )
A、0.05毫米 B、0.005厘米 C、0.1厘米 D、0.1毫米
解析:340页共170张
答案:D
7.某同学在测量圆柱体周长时,把一张矩形纸条紧紧包在圆柱体外面,纸条的边没有与圆柱体的轴垂直(如右图)然后在纸的重叠处用针扎个孔,把纸条展开,再用刻度尺测两孔之间的距离,如此测出的圆柱体周长 ( )
A、因实验方法错误,一定偏大
B、因实验方法错误,一定偏小
C、因实验方法错误,偏大或偏小都有可能
D、实验方法没有错误

答案:D
8.用量筒量取溶液,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5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9毫升。则该同学实际倒出的溶液体积( )
A、等于6毫升 B、大于6毫升 C、小于6毫升 D、无法确定范围
答案:B
9.2018年12月26日,北京交通大学一实验室在进行垃圾渗滤液污水处理实验时发生爆炸。这次爆炸事件再次敲响实验室安全警钟。下列实验室安全措施不正确的是( )
A.酒精灯不慎碰倒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少于试管容积的1/3
C.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D.易燃易爆物品不能与其他物质混存,必须隔离贮存
解析:若不慎在皮肤上溅了一些浓硫酸:应该先用干布拭去皮肤上的浓硫酸,用较多的水冲洗, 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不可以直接先用水冲洗(因为浓硫酸遇水稀释过程释放大量的热量,会使皮肤灼伤,造成二次伤害)故C错误,符合题意。其他选项均是正确做法。
答案:C
10.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量取液体 B.处理废弃固体药品 C.点燃镁条 D.夹试管
解析: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跟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体积,图中所示操作正确;实验室中用剩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图中所示操作错误;不要用手拿着镁条,需要使用坩埚钳夹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应该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在试管的中上部,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答案:A
11.为了研究铝对鱼类的毒性及解毒方法,有人设计了以下5组实验:第①组将鱼放在正常的池水中,其余四组分别将鱼放在含铝的池水中,其中在②③④組中分別加入从不同树叶中提取的汁液。定时观察,结果如图所示,依据图示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叶的汁液加速了鱼的死亡
B.三种叶的汁液对鱼都有毒性,且不同汁液的毒性不同
C.三种叶的汁液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铝对鱼类的毒
D.松的汁液解毒效果最好
答案:故选:C。
解析:叶的分解产物降低了鱼对铝盐毒性的敏感性而抑制鱼的死亡,A错误;所测试的三种叶的分解产物能降低可溶性铝盐对鱼类的毒性,而不是对鱼都有毒性,B错误;三种叶的分解产物能降低可溶性铝盐对鱼类的毒性,C正确;柏的汁液解毒效果最好,最有利于鱼的生存而不是松,D错误。
12.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前提是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下列属于科学发现的是(   )
A.小军发现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内部会形成大量气泡,气泡上升到水面后破裂
B.小明发现用铅笔触碰蜗牛后,蜗牛会做出反应
C.小王发现紫色石蕊试液遇到食醋会变红色
D.瓦特研究水的沸腾时顶起壶盖的现象后,发明并不断改进了蒸汽机
解析:小军发现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内部会形成大量气泡,气泡上升到水面后破裂,是一种生活中的现象,不是小军总结的,不属于科学发现,故A不符合题意;小明发现用铅笔触碰蜗牛后,蜗牛会做出反应,是一种生物的反应,不是小明首先发现,没有提出新的问题,不属于科学分析,故B不符合题意;小王发现紫色石蕊试液遇到食醋会变红色,不是小王首先发现的,也没有提出新的问题,不属于科学发现,故C不符合题意;瓦特研究水的沸腾时顶起壶盖的现象后,发明并不断改进了蒸汽机,属于发现问题,并加以利用,发明并不断改进了蒸汽机,属于科学发现,故D符合题意。
答案:D
13.实验时如果有有毒有害气体产生应该采取下列措施( )
A.停止工作,离开实验室 B.在通风橱内工作
C.移到走廊工作 D.戴上口罩继续工作
解析:实验若有有毒有害气体产生,则要使用实验室专门的通风设备。
答案:B
14.(2019?烟台期中)实验室加热120 mL液体,可以使用的仪器是(  )
①烧杯 ②试管 ③酒精灯 ④石棉网 ⑤试管夹 ⑥铁架台.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D
解析:要加热120mL的液体,试管的容积较小,适合加热少量的液体,加热大量液体应该用烧杯。烧杯的底面积较大,灯焰小,会使烧杯受热不均,需要加垫石棉网,试管夹是用来夹试管的,而烧杯需要放在铁架台上加热,故使用的仪器为:①③④⑥
15.(2019?温州校级期末)如果在实验室发生意外伤害事故,下列处理不正确的是(  )
A.被火烧伤,用大量清水冲洗受伤处
B.酒精洒在桌面上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或沙子扑灭
C.被化学试剂灼伤,用缓缓流水冲洗1分钟以上
D.实验器材不慎打碎,继续实验,完成后处理
答案:D
解析:实验器材不慎打碎,首先进行清理,再进行实验。选项A、B、C处理方法正确。
16.(2019?江苏校级期末)下列仪器中,能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的是(  )
①试管  ②量筒  ③蒸发皿  ④烧杯 
⑤集气瓶  ⑥试剂瓶
A.①③ B.②④⑤⑥ C.①③④ D.④⑥
答案:A
解析:能够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燃烧匙、蒸发皿和坩埚等.
17.下面四个测量数据,用最小刻度是分米的刻度尺测量的是( )
A.27.8 dm B.5.8 cm C.217.80 mm D.2.70 cm
答案:A
解析:根据长度估读的规则是最小刻度值往后估读一位的原则,A最小刻度是分米,符合题意;B最小刻度是厘米;C的最小刻度是0.1mm;D的最小刻度是1mm。
18.下列四图分别表示测量科学课本一张纸厚度、硬币直径、铜丝直径、海底深度的方法,其中测量原理相同的是( )
A.甲、乙、丙 B.甲、丁 C.乙、丁 D.甲、丙
答案:D
解析:图甲:科学课本一张纸的厚度小于刻度尺的分度值,先测科学课本的厚度,再除以科学课本纸的张数,就可测出一张纸厚度,采用的方法为累积法(将不易测的小量累积成易测的大量);
图乙:由于硬币直径的两端点位置不易确定,因此不能用刻度尺直接测量,需要借助于三角板或桌面将待测硬币卡住,把不可直接测量的长度转移到刻度尺上,采用的方法是卡测法;
图丙:铜丝直径很小,无法直接测量,把铜丝紧密的绕在铅笔上,用刻度尺测量出铜线圈的总长度,数出线圈中铜丝的圈数,然后计算铜丝的直径,采用的方法为累积法;
图丁:海底深度无法直接测量,利用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时间,然后将声音传播的速度乘以来回所用时间的一半计算即可,采用的方法为转换法;
综上所述:甲、丙的测量原理相同,均是累积法。
19.某注射蒸馏水瓶内有部分液体,按图甲正立放置测得底面直径为D厘米,液高为H1厘米;按图乙倒立测得空间高度为H2厘米。若玻璃瓶厚度不记,那么该瓶的最大容积是(  )
A.DH1H2 cm3 B.D2(H1+H2) cm3
C. cm3 D. cm3
答案:D
解析:(1)根据图甲可知测得底面直径为D厘米,底面积:S=cm2;
水的体积为:V水=SH1=H1 cm3;
(2)根据图乙可知,瓶中水面上方空出部分的体积:V′=SH2=H2cm3;
(3)水瓶的容积:V总=V水+V′=H1 cm3+H2cm3=cm3。
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的国际单位是摄氏度
B.观察蜗牛时不可同时移动人的头部和放大镜
C.量筒、量杯、体温计都没有“0”刻度线
D.实验时可以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来避免仪器不精确而产生的误差
答案:C
解析:温度的国际单位是开尔文(K),故A错误;观察蜗牛要用到放大镜,应手拿放大镜正对蜗牛并前后移动直到看到大而清晰的像,可以根据需要移动头部或者放大镜,但不能移动蜗牛,故B错误;量筒和量杯是用来测量液体的体积,也就是看看你倒入其中的液体有多少毫升,不需确定它的“0”刻度线,体温计是用来测量体温的,人的体温不可能是0摄氏度,所以,量筒、量杯、体温计都没有“0”刻度线,故C正确;实验中产生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有效减小偶然误差,但不能避免误差,故D错误。
21.某学生用量筒取液体时,量筒平稳地放置在实验台上,使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读数为18mL;倒出部分液体后,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0mL,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是(  )
A.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8 mL B.肯定大于8 mL
C.肯定等于8mL D.肯定小于8 mL
答案:D
解析: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某学生用量简量取液体,初次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18mL,实际体积等于18mL;倒出部分液体后,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0mL,读数比实际偏低,其读数会比实际偏小,那么实际体积应大于10mL;则该学生实际倾倒的液体体积小于8mL。
22.如图所示为寒暑表,40℃与10℃两条刻度线相距AB=6厘米,刻度线C与刻度线B相距BC=3厘米。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C处应该刻上5℃ B.C处应该刻上-5℃
C.20℃刻度线距A处2厘米 D.20℃刻度线距B处3厘米
答案:B
解析:因为40℃与10℃两条刻度线相距AB=6厘米,所以两条刻度线相距1cm温度差为5℃,记为:5℃/cm;当BC=3cm时,温度相差3cm×5℃/cm=15℃,又因为寒暑表越往上示数越大,故A示数为40℃,B示数为10℃,C的示数为10℃-15℃=-5℃,故A错误,B正确;20℃与30℃相差10℃,相隔10℃/(5℃/cm)=2cm,即在B的下面2cm处或A下面6cm+2cm=8cm处,故CD错误。
2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就“不同水质对蛙卵孵化的影响”进行了探究,其实验记录如下表:
组别/项目 水质 水量 水温 蛙卵数 孵出的蝌蚪数
A组 河水 500毫升 22℃ 30个 28只
B组 蒸馏水 500毫升 10℃ 30个 9只
该实验设计的不妥之处是(  )
A.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 B.水量过多
C.水温太高 D.水中没有水草
答案:A
解析:科学探究中,探究某个因素对研究对象的影响,应该控制其他因素相同,本实验中应该将“水质”设为变量,则其他变量应该相同,但该实验中设置的水温也是不同的值,故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A正确。
24.为了探究运动与静止的鸡蛋撞击时谁更容易破,小明让鸡蛋分别从斜面上的A、B、C三处由静止释放,撞击静止在水平面上的另一只相同的鸡蛋。实验结果是,第一次两只蛋都破;第二次甲蛋完好乙蛋破;第三次两蛋都不破。接下来的步骤是(  )
A.得出“与鸡蛋动静无关的”结论 B.得出“静止的鸡蛋更易破”的结论
C.在B处释放再重复做几次实验 D.分别在A、B、C处释放再重复做几次实验
答案:C
解析:科学规律应该在正确进行方案设计、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得出,如果实验方案不合理、次数太少,容易出现以偏概全、极端、片面甚至错误的结论。本实验中ABC三处均只做了一次实验,A高度较大,撞击时的能量比较大,两者容易破;C高度较小,不容易破;而B处做1次甲蛋完好,乙蛋破,具有偶然性,应该再在B处释放再重复做几次实验。
25.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有(  )

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解析: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且手不能按在短柄上,故①错。用滴管向试管滴加液体时,不能将滴管伸入试管内,更不能与试管内壁接触,故②错。闻气体的气味时应该用手轻轻地在瓶口上方扇动,使少量的气体飘入鼻孔,故③错。取用块状固体药品时,要用镊子夹住将其放入平放的试管口,再将试管慢慢竖立,使块状物缓缓滑落至试管底部,故④错。用细口瓶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细口瓶的标签要向着手心,瓶塞要倒过来放在桌面上,两个容器口要紧靠,试管要倾斜,并缓缓倒入,故⑤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