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度高二统编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一《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检测题
第Ⅰ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周时期,耕于梓野的伊尹后来“摄行政于当国,以朝诸侯”;姜太公曾“卖饮于孟津”,后辅佐文王兴盛西周。据此可知当时( C )
A.世官制度已被打破 B.年幼君主大权旁落
C.官员选拔不拘一格 D.天下共主局面形成
2.“面向社会招揽人才,只讲德行与能力,使得许多熟知民间疾苦体恤劳苦民众的有德之士进入中央政府,为官员集团注入了新鲜血液。”此段材料描述的是我国古代(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3.《太平御览》卷二一四引《晋阳秋》曰:“陈群为吏部尚书,制九格登用,皆由于中正。考之簿世,然后授任。”材料所述的制度是( )
A.郡县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4.秦统一六国后对官吏实行严格的上计制度,即下级官员须定期把自己所辖范围的户籍、钱谷、刑狱狱状等汇编成册,呈送上级,报告治理状况。据此可知,这一制度旨在( )
A.完善选官制度 B.增加政府收入
C.强化君主权力 D.加强中央集权
5.曹操父子建立的曹魏政权,在改革选官制度时,采取了不少抑制、打击世族势力的揩施,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不断发展,曹魏政权又设置了由世家大族出身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这表明曹魏实施的九品中正制( )
A.在执行过程中标准发生了变化 B.相对于察举制具有历史进步性
C.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 D.有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意图
6.西汉察举制和隋唐科举制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其主要原因是( )
A.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到了一些德能兼备之士
B.以儒家思想作为挑选人才的唯一标准
C.自下而上的选拔方式扩大了统治基础
D.皇帝和高官主考的形式提高了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
7.据《明史·卷七零·选举志》记载洪武三年诏云:“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这反映了( C )
A.明太祖重视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B.科举制度已影响到周边各国
C.明代官僚政治的影响进一步加强 D.科举入仕是当官的唯一途径
8.两汉时期,由中央到地方实行分级负责、层层对官吏进行考核;唐代出现了专门考核机构——吏部考功司;宋代设审官院、考课院和监司负责不同类别官吏的考核;明清主要由吏部负责官员考核,由都察院协同工作。这表明( )
A.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B.官吏考核逐渐规范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官员选拔日渐科学
9.“唐朝那是个火热的年代,是个经常亮肌肉的年代,每个人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寒门出宰相,士兵成将军。”这里“改变自己的命运”的主要途径是( )
A.世袭爵位 B.察举征召
C.科举考试 D.高官举荐
10.有关司隶校尉的职责,据《汉官仪》记载:“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州郡国无不统,陛下见诸卿,皆独席。”而《续汉书·百官志》也载:“持节,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据此可知,司隶校尉( )
A.是汉代地方监察机构 B.负责监察百官和刑狱
C.只负责监察各郡官吏 D.可监察中央政府官吏
11.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 )
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
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12.19世纪初,英国新掌权者往往竭尽全力排除异己、安插亲信,把官职作为战利品“公开”“合法”地进行肥缺分赃。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革命的深化 B.政党政治的发展 C.文官制度的确立 D.国王地位的下降
13.“当君主势微,议会往往会成为贵族内讧、打击对手的政治平台。”下院议员由各郡推举而非通过恩赐制当选。然而直到14世纪末,立法活动被上院贵族所把持,下议院只能偶尔作为次要角色参与。由材料可知14世纪之前的国王( )
A.恩赐官职给身边的人 B.权力受到议会限制
C.议会制约君主进行政治恩赐 D.上下两院联合行动制约国王
14.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文官制度的国家之一。19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对文官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于1853年制订了一套行使至今的制度。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主要原因是( )
A.传统选官制度的弊端 B.英国政府的推动
C.工业革命的影响 D.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
15.1883年1月,美国国会通过《文官制度条例》规定: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定期考核,凭业绩奖惩升迁。这一做法( )
A.使得美国党政完全分离 B.弱化官员党派化
C.影响政府行政效率 D.造成了政治腐败
16.英国责任制内阁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胜选党派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1850年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这种变化说明( )
A.议会被政党操控阻碍民主政治发展 B.文官制度是英国民主制改革的根本
C.改革目的是保证施政措施的连续性 D.责任制内阁不具备分权制衡的特征
17.1852年屈维廉、诺斯科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各级文职官员,严格文官工作考核,以此作为文官晋升的依据等。报告为以后文官制度改革提供了基本准则。这一做法( )
A.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B.有利于建立稳定的经济秩序
C.表明资本主义发展遇到阻力 D.适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
18.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的官员任免制度实行的是“政党分肥制”,上台的执政党会大批更换政府的工作人员。后来英国采用了新型的文官常任制度,通过严格的考试录用文官,一旦录用,其任职终身化不受党派更替的影响。文官制度的确立( )
A.容易导致政府官员腐败 B.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C.体现了英国政治的保守性 D.降低了英国民主化程度
19.西方各国几乎都用立法的形式把考试的内容、方式、条件、机构等方面固定下来,形成制度。这体现的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是( )
A.官纪严明,待遇优厚 B.政治中立,职务常任
C.严格考核,晋升唯功 D.公开考试,择优录用
20.1853年英国议会组织专门委员会,对政府官制和人事制度进行调查,提出《麦克莱报告》。主张考选标准应注意通才,即一般的教育程度及适应能力;职员任用必须经过公开竞争考试。考核及格后接受训练两年,按成绩分派工作。据此分析,这个报告( )
A.对英国文官制度产生了极大影响 B.标志着英国文官制度的产生
C.导致了民众对政府的不满 D.促使英国出现书面考试制度
21.1898年,光绪帝下诏创立京师大学堂,1902年颁布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中规定:“京师大学堂之设,所以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谨遵此次谕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全学之纲领。”从中可以看出( )
A.传统教育得到稳定的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办学以培养西学人才为主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22.清末有奏折称:“自新政改官制添设各部,而该堂官误会破格用人之义,流品之杂,名器之滥,亘古未有……乃市侩胥吏,弹冠相庆,皮毛新学,一岁三迁。”材料反映出官制改革( )
A.改变了传统选官标准 B.加速了政体改革步伐
C.效果与初衷不尽一致 D.加剧了官僚队伍腐败
23.北洋政府文官普通考试分为行政职和技术职两大类,其中技术职又细分为商业、农业、林学、蚕业、化学、土木工、物理、机械、医学、电工、机织、地质、铁道、数学、染色、采矿、图案、金丁、制丝、邮电等30个专业。这一划分( )
A.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B.表明北洋时期官僚机构膨胀
C.有利于提升施政的科学化 D.说明实践经验是考试的重点
24.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这说明( )
A.文官制度比科举制更为进步 B.中国文官制度借鉴了西方文官制度的经验
C.近代中国文官考试思想开始形成 D.北洋政府重视人才的选拔
2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关键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
A.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
B.国家直接从各项工作的积极分子中选拔人才
C.中国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迅速展开
D.我国干部录用工作逐步进入规范化轨道
第II卷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4大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6分,共50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6.(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才标准问题是我国古代人才思想的重要内容,不同时期的人才思想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诸子百家倡导“德才兼备,德先于才”,曹操《求贤令》明确提出“唯才是举”,唐太宗反复强调“为官择人,为才是与”,司马光认为“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致覆灭者多矣”,又提出“取士之道,当先德行,后文学”。面对内忧外患,洋务派从实践中开始尝试新的人才标准:必须具备外语能力;必须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和近代科学技术知识,其中,关键是掌握近代军事科技知识;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仍然保持封建的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洋务派的新人才观打破了传统的人才范畴,人才内涵发生了根本变化。
——摘编自徐凯、胡君辰《人才
评价标准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英国的现代文官制度起源于18世纪中叶,正式确立于19世纪70年代。文官制度要求在选拔文官的公开考试中以“通才”为标准,择优录取。“通才”原则造成了英国文官的贵族化趋向和英国社会对教育科技事业的普遍冷淡态度。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国家职能日益转向经济管理,不懂专业知识的行政通才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复杂、日益专业化的政府工作了。1968年《富尔顿报告》揭开了二战后英国文官改革的序幕,具体内容:实行行政管理专业化,改革通才官僚结构,削弱通才对政策的影响;设立文官学院,加强对文官的专业培训;调整文官的分级制度,行政级、文书级等统称为综合类,专家科技人员通称科学类,打破了文官制度的“封闭型结构”;增加专业人员的比重,实现专业化管理,要求今后考试任用的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知识。这次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未能打破通才体制,却引发了人们关于文官选材标准的深思。
——摘编自《从富尔顿改革看英国
文官制度中的“通才”原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英两国选拔人才标准的变化。(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英两国人才标准变化的异同。(10分)
27.(16分)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古今中外人类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它一直在拷问着人类的政治智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西汉统治时期,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
——摘编自《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
材料二 1967年英国通过《议会行政监察专员法》,规定议会行政监察专员终身任职,直到退休年龄。只在行政监察专员有严重不法行为时,由议会两院弹劾才能免职。监察专员的职责是监督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保证他们依法合理地办公,防止其不当活动侵害公民的正当权益,保证对受到政府不当活动侵害的公民提供必要的补偿。监察专员管辖范围,限于公民因中央行政机关的不良行政(包括行政人员偏见、疏忽、迟缓、不作为及其他)而使利益受到侵害时的申诉。
——摘编自《从英国议会行政监察看中国
行政监察专员制度的创新》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汉朝到宋朝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据此简要评价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不得摘抄原文)。并说明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相比,英国监察制度的进步之处。(8分)
28.(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建立起世界上最完善的官僚制度,为中华帝国的数千年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组织基础。中国式官僚制度以皇权为中心,皇权与官僚权力共存并用,当代学术界称之为“君主官僚制”。在君主官僚制中,官僚体制是依附于皇权统治基础之上的,皇权与官僚权力有着等次分明的主从关系。由于国家治理的规模,皇权的统辖权只能以官僚体制代为行使;官僚体制为皇权提供组织基础和治理工具的同时,也发展出一套等级有序、稳定运行的组织机制。这些官僚组织机制常常与皇权利益分离,正是在君主与官僚互为依赖又互为钳制的矛盾中,君主专制体制产生了活力。
——摘编自周雪光《国家治理
逻辑与中国官僚体制》
材料二 鉴于政党分赃制带来行政动荡、效率低下、腐败盛行,1883年美国国会颁布《彭德尔顿法》,正式建立了以考绩制为核心的常任文官制度。该法规定:通过考试录用的文官实行常任制,由法律保障其职位;文官在政治上须保持中立,不得提供政治捐款;不受党派控制的三人文官委员会负责文官的考核。经过多年探索,美国文官考核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确立了职责一致、奖惩结合、公平对待的考核原则,强化对执职知识、工作速度、创造力、协调力等进行全面的考核,推进考核实施主体多元化等。
——摘编王锦瑭《美国文官制的改革》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官僚体制与专制皇权的关系。(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文官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10分)
参考答案
1.【答案】C。【解析】商周时期主要实行以血缘宗法为基础的世官制,伊尹“摄行政于当国”,姜太公“辅佐文王”,在当时只是个别现象,故A项错误;由姜太公“辅佐文王兴盛西周”得知,当时文王并非大权旁落,故B项错误;“耕于梓野”的伊尹“摄行政于当国”,“卖饮于孟津”的姜太公后辅佐文王,说明当时官员选拔并非完全按门第世袭,故C项正确;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是有限的,直到西周实行分封制,才形成天下共主的局面,故D项错误。
2.【答案】B。【解析】两汉时期实行的察举制是以才能和品德为标准的选官制度,故选B项;军功爵制主要是战国时期以军功为标准的选官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是主要以门第为标准的选官制度,排除C项;科举制是隋唐以来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排除D项。
3.【答案】C。【解析】题干中有中正官、标准是“簿世”,可知是九品中正制,故选C项;题干中没有体现郡县制,排除A项;察举制标准是德才,排除B项;科举制标准是考试成绩,排除D项。
4.【答案】D。【解析】上计制度有力地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D项;上计制度是一种监察制度而非选官制度,排除A项;上计制度是地方定期向中央汇报工作,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状况的了解,不能增加财政收入,排除B项;上计制度是关于中央与地方的政治制度,直接推动中央权力增强,排除C项。
5.【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九品中正制。材料中曹魏政权前期抑制、打击世族势力,而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发展又将选官权交给地方世家大族。由此可知,曹魏政权有意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故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出选官标准的变化,故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都是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官员,且九品中正制由地方世族控制,更不利于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在实行初期按才能和品德推荐人才,能选出有用之才,C项错误。
6.【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注意两点,一是所选答案是二者共有的原因,二是所选答案要能说明加强中央集权。A项和D项不符合察举制内容;B项中儒家思想是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不符合史实,察举制选人标准是多样的,注重品德、名声和才能;C项根据察举制“乡举里选”,一般知识分子参加科举考试先得通过州县等地方组织的考试后再到中央参加尚书省组织的考试甚至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可以判断C正确。
7.【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为官者必须是参加科举中榜的人,进一步明确了以科举制为基础的官僚政治体系的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官吏的来源,而没有体现官员的素质,故A项排除。材料强调明朝为官者的途径和方法,没有体现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故排除B项。依据史实可知,科举制不是为官的唯一途径,还有比如皇帝恩赐等途径,故D项错误。
8.【答案】B。【解析】专制皇权是指皇帝总揽一切大权,而“对官吏进行考核”只是官僚政治的一个具体环节,题干没有涉及专制皇权强化,故A项错误;从材料“分级负责、层层考核”“专门考核机构”“不同类别官吏的考核”“主要由吏部负责,由都察院协同”,表明制度的不断完善,故B项正确;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材料只反映了“官吏的考核”,故C项错误;题干不是官员选拔而是“考核”,故D项错误。
9.【答案】C。【解析】唐朝实行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拓宽了平民子弟通向社会上层的通道,故选C项;世袭制度为先秦官吏选拔制度,排除A项;察举制度为汉代主要选官制度,排除B项;高官举荐不是唐代主要官吏选拔形式,排除D项。
10.【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监察制度。根据材料“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州郡国无不统”“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隶校尉可监察中央政府官吏,故D项正确,A,C两项错误。材料只能说明司隶校尉有监察百官的职能,不能体现监察刑狱职能,故B项错误。
11.【答案】C。【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宋太祖时期,由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同乡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成为常制,由此可得出宋代科举考试程序增加了殿试,这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世家大族特权及人才选拔标准的内容,故A、D两项错误;由材料可知,由于增加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省试考试权威反而下降,故B项错误。]
12.【答案】B。【解析】英国新掌权者当时属于执政党的负责人,他们为了政党的利益等,实行“政党分肥制”,故选B项;工业革命与上述现象不存在直接关联,故排除A项;文官制度的出现有助于削弱上述现象,故排除C项;国王地位的下降与上述现象不存在直接关联,排除D项。
13.【答案】A。【解析】注意时间限制“14世纪之前”。据材料可知,14世纪末议会在君主进行政治恩赐、任命官员时也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在此之前国王往往挑选身边人来处理事务。官员也只是为国王和显贵服务,类似于仆从。故选A项。
14.【答案】C。【解析】[从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时间上来看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时期,是工业革命使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才导致了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建立,故选C项;传统选官制度弊端、英国政府的推动都是原因,但不是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主要原因,排除A、B两项;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确实受到过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但只是客观原因而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15.【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文官制度条例》将文官与执政党分开,保持文官的独立性,但并不能使美国党政完全分离,只能是弱化官员党派化,故A项错误,B项正确;文官与执政党分开,不会影响政府行政效率,故C项错误;文官独立性的保持主要是减少政党对政府的影响,与政治腐败无关,故D项错误。
16.【答案】C。【解析】英国的权力中心是议会,政党通过议会选举促进民主政治发展,A项错误;经济和社会发展是英国民主制改革的根本,B项表述错误;由材料“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可知,文官成为政府中不参与党派之争的人,有利于保证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故C项正确;责任制内阁具有分权制衡的特征,D项错误。
17.【答案】D。【解析】 [根据材料所述,英国通过考试的办法选取文官,有利于人才的选拔,结合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当时处于工业革命之后,故D项符合题意;垄断资产阶级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A项不正确;材料涉及的是选官制度的变化,与经济秩序的建立无关,B项不正确;文官制度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C项不正确。]
18.【答案】B。【解析】 [根据题干“英国……通过严格的考试录用文官,一旦录用,其任职终身化不受党派更替的影响”可知,文官制度的确立改变了过去政党间斗争的局面,更加注重文官的能力而非其所属的党派,有助于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故选B项。]
19.【答案】D。【解析】 [由题干可知,西方国家把考试的各方面以法律的形式进行规范,所以D项正确;A、B、C三项与题干无关,皆排除。]
20.【答案】A。【解析】 [英国文官制度最终确立于1870年,B项明显与这一时间不符;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因后勤供应问题伤亡惨重,使人们对政府官员的管理能力产生不满,C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这是英国首次使用试卷考试,D项错误;《麦克莱报告》有利于选拔真正有治国能力的人才,使选拔制度更加趋于公平、公正,因此推动了英国文官制度产生,故选A项。]
21.【答案】D。【解析】据材料“所以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造就通才,为全学之纲领”可知,清末所谓的“通才”指的是具有封建伦理道德观和掌握并熟练运用西学艺能之人,这表明清末教育制度正处于转型时期,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是新式学堂教育的内容,并未体现传统教育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此时期新式学堂教育刚刚起步,尚未得到普及,排除B项;清政府意图培养的“通才”,并非只是精通西学的人才,还要具备封建伦理道德观,排除C项。
22.【答案】C。【解析】新政要破格用人,但由材料“堂官误会破格用人之义,流品之杂,名器之滥,亘古未有……乃市侩胥吏,弹冠相庆,皮毛新学,一岁三迁”可知,新政的效果与初衷不尽相同,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官员任用出现的问题而非选官标准的改变,排除A项;清末官制改革加速了封建政体的瓦解,排除B项;清末官制改革暴露了封建政治的腐朽,加剧了封建政治体制的瓦解,排除D项。
23.【答案】C。【解析】文官普通考试分类并细分专业,能够适应相应的技术工作需求,有利于提升施政的专业化、科学化程度,故选C项;从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到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故排除A项;由材料看不出官僚机构膨胀,只能说明官僚机构的专业化,故排除B项;划分专业不等于实践经验,故排除D项。
24.【答案】D。【解析】 [A项说法本身正确,但题干未涉及科举制,故无法比较,排除此项;B项说法本身正确,但由题干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此项;C项说法本身有误,排除;自1913年初开始,北洋政府颁布一系列关于文官考试的法令、制度,这说明北洋政府对文官人才选拔的重视,故D项正确。]
25.【答案】C。【解析】[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是在1993年,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B、D两项均应发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排除这两项;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干部人事制度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退休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故C项正确。]
26.【参考答案】(1)变化:
中国:由德才为主到增加专业能力的关注;评判标准走向多元化;“德”由传统的忠君到以近代爱国为主;“才”由注重人文素养拓展到自然科学。(4分,每点1分)
英国:由重视“通才”到关注“专才”;观念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强调人文科学到重视专业技能;选拔的范围由严格限制到日益扩大。(4分,每点1分)
(2)同:由重视人文学科到关注自然科学;都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2分)
异:①背景:中国内忧外患;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国家经济职能增强。②目的:中国为了培养近代化人才,救亡图存;英国为了改革通才标准弊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③内容:中国重视道德和传统文化;英国则更重视专业技能。④结果:中国突破了传统的德才标准,评价标准走向多元化;英国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未能打破通才体制。(8分)
【解析】(1)关于中国的人才观,由材料“德才兼备,德先于才”“唯才是举”“面对内忧外患”和“必须具备外语能力;必须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和近代科学技术知识”可得出,中国由德才为主到增加专业能力的关注,评判标准走向多元化,而非只是品德;古代中国“德”主要是传统的忠君,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深重,“德”以爱国为主;从洋务运动的人才观来看,“才”由注重人文素养拓展到自然科学。关于英国的人才观,由材料“以‘通才’为标准”“实行行政管理专业化”可见,由重视“通才”到关注“专才”;由材料“打破了文官制度的‘封闭型结构’”可见,观念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材料“增加专业人员的比重,实现专业化管理,要求今后考试任用的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可见,由强调人文科学到重视专业技能;由材料“英国文官的贵族化趋向”“增加专业人员的比重”可见,选拔的范围由严格限制到日益扩大。(2)关于相同点,中英两国人才标准,从知识构成来看,由侧重人文学科到侧重自然科学,且人才标准的变化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关于不同点,可以从背景、目的、内容和结果等方面分析。
27.【解析】(1)第一小问趋势,概括趋势需要解读材料一,抓住关键信息,从对象来看,西汉监察皇帝、宫廷、政府,唐代监察政府,宋代监督宰相;从制度成熟角度看,后世监察与谏官相配合。第二小问评价,注意评价要做到客观、辩证、全面,组织答案时要看到其积极作用,防范腐败;也要看到监察制度演变中君主专制的强化。
(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1967年英国通过《议会行政监察专员法》”得出有法律保障,据材料二“议会行政监察专员终身任职,直到退休年龄,监察专员的职责是监督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得出行政监察专员终身任职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据材料二“在行政监察专员有严重不法行为时,由议会两院弹劾才能免职”得出议会对政府的监督。第二小问说明,从其服务的主体进行回答即可。
【答案】(1)趋势:由监察皇帝、宫廷、政府到只监察宰相与政府;监察制、谏官制相配合。(4分)
评价:积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局限: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4分)
(2)特点:有法律保障;行政监察专员终身任职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体现了议会对政府的监督。(4分)进步:中国古代监察服务于皇权,英国则是服务于民主体现民意的监察体制。(4分)
28.【参考答案】(1)关系:官僚体制依附于皇权(以皇权为中心),为皇权提供组织基础和工具;官僚体制形成了一套有序的组织机制,与皇权利益也有分离的一面;总之,皇权与官僚权力之间是等次分明的主从关系,互为依赖又互为钳制。(6分)
(2)特点:实行常任制,注重保障文官权益;明确规定文官必须保持政治中立;注重考核的民主性和公平性,推进考核实施主体多元化;考核内容全面,突出对文官工作能力和效率、协调合作等能力的考察。(4分)
成因:工业革命深入开展,民主建设进程加快;政府主管社会事务增加,对文官素质要求提高;两党轮流执政导致行政动荡、政府效率低下、腐败盛行的问题。(6分)
【解析】(1)据材料一信息“官僚体制是依附于皇权统治基础之上的,皇权与官僚权力有着等次分明的主从关系”可知,官僚体制依附于皇权(以皇权为中心),为皇权提供组织基础和工具;据材料一信息“这些官僚组织机制常常与皇权利益分离”可知,官僚体制形成了一套有序的组织机制,与皇权利益也有分离的一面;据材料一信息“正是在君主与官僚互为依赖又互为钳制的矛盾中,君主专制体制产生了活力”可知,皇权与官僚权力之间,互为依赖又互为钳制。(2)关于美国文官制度的特点,根据材料二“通过考试录用的文官实行常任制,由法律保障其职位”可知实行常任制,注重保障文官权益;根据材料二“文官在政治上须保持中立,不得提供政治捐款”可知明确规定文官必须保持政治中立;根据材料二“不受党派控制的三人文官委员会负责文官的考核。经过多年探索,美国文官考核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确立了职责一致、奖惩结合、公平对待的考核原则,强化对执职知识、工作速度、创造力、协调力等进行全面的考核,推进考核实施主体多元化等”还可从考核实施主体多元化、内容全面、强调文官工作能力和效率以及协调合作等能力等方面概括。关于成因,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