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JJ)
第3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内容】
教材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会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
2.能根据现实情境和信息,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等方法去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探求意识和探求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知道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一、复习导入
拿出长方体模型,先让学生指出各长方体的长、宽和高各是多少,再分别指出各长方体前面的长和宽,并口算出前面的面积。学生计算完以后,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各长方体后面、左侧面、底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使学生认识到后面的面积与前面的面积相等。只要算出一个长方体前面、上面和右侧面的面积,就可以知道另外三个面的面积。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分别用“上”“下”“左”“右”“前”“后”标明六个面,边观察边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②长方体有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它们的面积怎样?有几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
然后让学生分别沿着长方体纸盒的棱剪开,再展平。(教师将长方体表面积的教具展开贴在黑板上)
(2)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用“上”“下”“左”“右”“前”“后”标明六个面,回答下面的问题:
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正方体有几组面积相等的正方形?
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再展平。(教师将正方体表面积的教具展开贴在黑板上)
(3)教师指着两个展开图说明: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教学例题。
让学生观察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纸盒,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什么叫长方体的表面积?
②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什么形状?每个面的面积怎样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计算?
教师说明: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遇到要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现在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出示例题的题目和图,指定学生读题,复述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提问要求“至少需要多少彩纸”就是要求什么?
让学生明确:就是要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让学生将刚才展开的长方体再折回原状,并按照例题的数据在自己的长方体上注明长24厘米、宽15厘米、高12厘米。
然后提问:长方体的表面积中包括哪几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4×15×2+24×12×2+12×15×2
上、下两面面积的和前、后两面面积的和左、右两面面积的和
然后提问: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列式解答?自己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后,集体讨论进行订正。着重讨论为什么先算出三个面的面积之和,再乘2。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 24×15 + 24×12 + 12×15)×2
上面面积 前面面积 左面面积
(2)比较例题的两种计算方法。
教师提问:上面两种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明确:第一种方法是先分别算出上、下面的面积之和,前、后面的面积之和,以及左、右面的面积之和,然后再相加。第二种方法是先算出上面、前面、左面三个面的面积之和,再乘2。
这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吗?
引导学生说出: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把第一个式子变形成第二个式子。第二个式子更简便些。
(3)小结。
教师:从上面的计算中看出,要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关键的是找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关键是要找出不相对的三个面中每个面的长和宽。
3.教学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提问: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求?
学生回答:棱长×棱长×6
下面来看一个题目:
一个正方体木箱,棱长1.2米。做这样一个木箱至少要用木板多少平方米?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1.2×1.2×6=8.64(平方米)
教师:如果这个木箱没有盖,做这个木箱至少要用多少木板,该如何列式?
学生:少算一个面的面积。列式:1.2×1.2×5=7.2(平方米)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39页“练一练”第1、2题。
教师巡视,全班订正。
四、课堂小结
虽然表面积是指六个面的总面积,但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有很多实际情况,不需要我们求出长方体、正方体六个面的面积和。审题时要分清求的是哪几个面的面积和,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计算表面积的方法。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