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七)
[基础运用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表达乡愁的散文写作,不是农耕文化的挽歌,而是城镇化新生活的序曲。不应该是过去时,____①____,有闪回,是原生态,是写实,非虚构,也有梦想。城镇化中的乡愁概念是情感( ),同时也是物质文明的( )。留住乡愁,保存乡村文化记忆,使之融入城市多元化的文脉,才可能有诗意的栖居。
乡愁,是散文的精神土壤。从古到今,个人的生存方式虽有不同,却都离不开与( )的关联,散文是个人的,____②____,是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的平衡,这是中国散文传统的审美特征。一部现当代散文史,是时代精神原乡的缩影,是以真切的生命体验书写的。回到生活本身,才有立足大地的散文生活,这也正是生活艺术的( )。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归属 趋向 现世 本质
B.归依 趋向 现时 本源
C.归依 取向 现世 本质
D.归属 取向 现时 本源
C [归属:属于,划定从属关系。归依:投靠,依附。根据语境可知此处修饰语是情感,突出的是情感的依附性,应选“归依”。趋向:朝着某个方向发展;趋势。取向:选取的方向,指立场或态度。根据前文可知此处是写“城镇化中的乡愁概念”与“物质文明”的关系,应选“取向”。现世:今生,这一辈子;出丑,丢脸。现时:时间词,现在,当前。根据语境可知该句是强调“个人的生存方式”与“今生今世”的关联,应选“现世”。本质: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本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本源:事物产生的根源。根据语境可知此处强调的“回到生活本身,才有立足大地的散文生活”正是生活艺术的根本属性,应选“本质”。故选C。]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散文写作中的乡愁,不仅是农耕文化的挽歌,更应该是城镇化新生活的序曲。”与原文中句子相比,哪一个表达更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修改后的句子更好。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不准确:一是语意不明,“表达乡愁的散文写作”应该改成“散文写作中的乡愁”,这样才能与后面的“挽歌”“序曲”相照应;二是“不是……而是……”是并列关系,这里前后是递进关系,应该改为“不仅是……更应该是……”。修改后的句子语意贯通,表达准确。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而应是现在时和将来时 ②同时也是社会的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日月山是农牧区的分水线。________;________。在这八月的高原上,远望起来,________,________,绘成了一幅奇妙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曾流传着多少英雄的故事和美丽的传说呢。
①向西看,眼前是崇山峻岭,是绿色一片,是茫茫无边的草原
②向东看,眼前是农舍
、湟水、麦田、青稞和菜籽花
③一边是金色的天地
④一边是绿色的天地
⑤就在日月山两面,以不同的生活方式,耕田种地,打猎放牧,和大自然进行着斗争,创造着财富、奇迹
⑥千百年来,青藏高原上的各族人民,就在日月山上出入
⑦这日月山上曾经走过了多少虔诚的教徒、喇嘛和善舞的各族男女
A.②①③④⑥⑤⑦
B.①②④③⑤⑥⑦
C.②①④③⑦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⑦
A [文段第一分句说“日月山是农牧区的分水线”,所以先填描写“农”的②句,然后填描写“牧”的①句。再根据前后文的对应关系,第三空填描写“农”的③句,第四空填描写“牧”的④句。⑤句的主语是“各族人民”,所以接在⑥句的后面。⑦句“曾经”与最后一句的“曾”照应,所以⑦句放在最后。根据“先物质后精神”的写作顺序,也可以确定⑥⑤两句置于⑦句前。故选A。]
5.请筛选、整合下面文字中的主要信息,拟写一条“年画”的定义。要求:语言简明,不超过40字。
年画是民间很常见的一种图画,大多于农历新年到来时张贴。年画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传统年画多为木版水印制作,主要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等;现代年画则多为机器印制。年画的常见题材有合家欢、看花灯、胖娃娃、五谷丰登等,也有以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多含有吉祥喜庆的意义。年画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就有相关记载;清代中期,年画尤为盛行;至今还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下定义属于严格的解释,从句式上必须是一个判断性的单句,还要搞清属概念(被定义概念)与种概念(定义概念)的关系。如本题首先拟定“年画是……的图画”的主干句,然后将相关体现年画特点的内容概括进去即可,但要注意各个定语的顺序。
[答案] 年画是春节时张贴的,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含有吉祥喜庆意义的图画。
6.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段话。
世上有多少这样的事呢?树在,叶去;叶在,花去;花在,香去;香在,闻它的人去。
世上有多少这样的事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例句采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顶针即上句结尾的词语做下句的开头,或前文的末尾做下文的开头,这是完成该题的关键。内容上通过相关联的几个事物,表达怅惘的感情。
[答案] (示例一)天在,风去;风在,云去;云在,雨去;雨在,听它的人去。
(示例二)池在,荷去;荷在,水去;水在,鱼去;
鱼在,赏它的人去。
(示例三)屋在,人去;人在,心去;心在,情去;情在,懂它的心去。
7.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徽州人一年中,饮茶不断,而且比较集中成习的只有“朝茶”“午茶”“夜茶”。②早晨洗漱完毕,一杯香茗,细品慢饮,清新的空气与香茶的芬芳沁人心脾,这是健身妙道。③有“朝可不食,不可不饮”之说。④所以朝茶讲究细品。⑤午饭之后,一杯浓茶,消食健胃。⑥喝朝茶与午茶不同,它讲究的是浓。⑦夜幕降临,一杯热茶,一天劳作的疲倦顿消,代之逍遥与惬意;冬夜,热茶伴火炉,融融暖意弥心间。⑧夜茶讲究的是舒适、随兴。⑨沏茶,很讲究水,喜取清澈甜美的山泉,河水中,井水次。⑩茶具也用锡壶胆,茶叶放胆中,胆放壶内,胆上有细孔,汁出叶不出,便于饮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而且”改成“但”。②“清新的空气与香茶的芬芳”改为“清新的空气与芬芳的香茶”。⑥“喝朝茶与午茶不同”改为“喝午茶与朝茶不同”。⑨“沏茶”改为“黄山人(徽州人)沏茶”。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走进塔里木
贾平凹
①八月里走进塔里木,为的是看油田大会战。沿着那条震惊了世界的沙漠公路深入,知道了塔克拉玛干为什么被称作“死亡之海”,知道了中国人向大漠要油的决心有多大。那日的太阳极好,红得眼睛也难以睁开。我们喉咙冒烟,嘴唇干裂,浑身的皮也觉得发紧。突然间起风了,先是柏油路上沙流如蛇、如烟,再就看见路边有人骑毛驴,倏忽飘起,像剪纸一般落在远处的沙梁上。天开始黑暗,前边一直有四辆装载着木箱的卡车在疾驶,一辆在风中被掀翻,另外三辆摇晃如船。司机说,在修这条公路和钻井的时候,大沙暴卷走了许多器械,单是推土机就有十多台没踪影了。我们紧张得脸都煞白了,沉甸甸的雾和沙尘,使车灯打开也难见路,风沙大得车门推不开,谁也不敢张嘴,张嘴一口沙。
②我们走进了大漠腹地,大漠让我们在一天之内看到了它多种面目,我们不是为浪漫而来,也不是为觅寻海市蜃楼。塔里木号称第二个中东,它的石油储量最为丰富,地面自然条件又最为恶劣,地下地质结构又最为复杂。国家石油开发战略转移,21世纪中国石油的命运在此所系。那么,这里演绎着的是一场什么样的故事?这里的人如何为着自己的生存和壮丽的理想在奋斗呢?眼前的塔里木,自然条件恶劣,但生活区的活动房里却也很现代化了,有电视录像看,有空调机和淋浴器,吃的喝的全都从库尔勒运进,竟也节约下水办起了绿色试验园,绿草簇簇,花在风沙弥漫的黄昏里明亮。艰苦奋斗永远是石油人生活的主旋律,但石油人并不是只会做苦行僧。不论是筑路、钻井、修房还是运输,生产体制已经与世界接轨,机械和工艺是世界一流,效益当然也是高效益。新的时代,新的石油人,在荒凉的大漠里,为国家铸造着新的辉煌。
③接触了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石油人,所到之处,工人们让签字。我写惯了那些唐诗宋词,工人们却自己想词,他们想出的词几乎全是豪言壮语。这里的工人将这些语言渗进自己的生活,他们实实在在,没有丁点儿虚伪和矫饰,他们就是这样干的,信仰和力量就来自这里。于是,我遵嘱写下的差不多都是“笑傲沙海”“生命在大漠”“我为祖国献石油”等。这里真是一块有别种意义的净土啊,这就是涌动在石油战线上的清正之气,这也是支持一个民族的浩然之气啊!
④回到库尔勒,我们应邀在那里作报告。我们是作家,却并没有讲什么文学和文学写作的技巧,只是讲几天来我们的感受。是的,如何把恶劣的自然环境转化为生存的欢乐,如何把国家的重托和期望转化为工作的能量,如何把人性的种种欲求转化为特有的性格和语言,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石油人。如今社会,有些人在扮演着贪污腐化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醉生梦死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浮躁轻薄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萎靡不振的角色,而石油人在扮演着自己的英雄角色。石油人的今生担当着的是找石油的事,人间的一股英雄气便驰骋纵横!
⑤从沙漠腹地归来,经过了塔克拉玛干边沿的塔里木河,河道的旧址上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胡杨林。这些胡杨林证明着历史上海洋的存在,但现在它们全死了,成了死亡之海的依据。这些枯死的胡杨粗大无比,枝条如铁如骨僵硬地撑在黄沙之上。据说,它们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烂。胡杨林如一个远古战场的遗迹,悲壮得使我们要哭。我们大喊大叫,为什么呐喊,为谁呐喊,大家谁也没说,但心里又都明白。塔里木油田没有雕塑馆,但有这个胡杨林,这些树就是石油人的形象,一树一个雕塑,一片林子就是一群英雄!我们狂热地在那里奔跑呐喊之后,就全跪倒在沙梁上,捧着沙子装进矿泉水瓶子带走。这些沙子现在存放在我们各自的书房,那个八月长留在记忆中,将要成为往后人生长途上要永嚼的一份干粮了。
(有删改)
8.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题目体现行文思路,作者以游踪为线索,写路途的艰险,写油田的壮美,赞石油工人的质朴,写返程时所见胡杨的不朽,赞美了石油工人的质朴和伟大。
B.文章描写进入塔里木时沿途所见,表现了塔里木风的狂暴、沙的肆虐、尘的弥漫,表达石油大会战时的艰辛,也间接表达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
C.文章写塔里木油田承系着祖国石油的命运,石油工人在为国奉献的同时,也注重自己的生活品质的提高,在赞颂石油工人的文章里独树一帜,真实又丰满。
D.文章第③自然段表现了石油工人的满腔豪情,他们将豪情渗入生活、化为信仰和力量;表达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的赞美和由衷的敬意。
B [B项,“也间接表达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错,于文无据。]
9.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一辆在风中被掀翻,另外三辆摇晃如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沙漠起风后的恶劣环境。
B.文章末尾写到“全跪倒在沙梁上”,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一行人在奔跑呐喊之后的筋疲力尽,“永嚼的一份干粮”使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表现内心的震撼。
C.本文描写塔里木石油人战天斗地采石油,突出他们的英雄主义精神,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既用含蓄的比喻、反衬,又有多处直抒胸臆。
D.文章中写的石油工人形象和下文当今社会“有些人”的形象构成对比,突出了石油工人的英雄本色。
B [B项,“比拟”手法判断错误,应为比喻。]
10.作者为什么要“走进塔里木”?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①段“八月里走进塔里木,为的是看油田大会战”点明了作者走进塔里木的原因有对石油工人工作场景的参观;第①段中对沙漠恶劣环境的细致描写,又突出了石油工人在“地面自然条件又最为恶劣,地下地质结构又最为复杂”的生活工作环境中的艰苦奋斗、勇敢无畏的精神。第②段写了石油工人为响应“国家石油开发战略转移”“为着自己的生存和壮丽的理想”拼搏奋斗的伟大精神。第③段作者为工人们题的词几乎都是工人们想出的“豪言壮语”,体现了涌动在石油战线上的“清正之气”“浩然之气”。第④段赞扬了石油工人“把国家的重托和期望转化为工作的能量”,歌颂了石油工人身上的“一股英雄气”。第⑤段写作者一行人从沙漠腹地归来后的感受。根据以上内容,分条列举即可。
[答案] ①了解塔里木石油工人的生活图景和非凡成就;②深入探寻石油工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壮丽的事业理想;③感受一种清正之气,获得自我精神的洗礼和升华。
11.文章结尾为什么要花较多笔墨写沙漠中的胡杨林?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在作者的笔下,“这些树就是石油工人的形象”,胡杨林是石油工人的象征。胡杨“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烂”的精神,与战天斗地、艰苦奋斗的石油工人的精神一致。另外,“我们狂热地在那里奔跑呐喊之后,就全跪倒在沙梁上”,则表达出对石油工人由衷的敬意。
[答案] ①胡杨林象征着石油工人的形象,是一组悲壮群像的形象展示;②“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烂”的胡杨精神,正是石油工人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战天斗地正气豪情的真实写照;③作者以面对胡杨林的奔跑呐喊,表达了对石油工人由衷的敬意和赞美。
1/7[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采撷(xié)
瞬间(shùn)
悚然(sǒnɡ)
嗥声(háo)
孑然(jié)
骤然(zhòu)
赭色(zhě)
靛蓝(diàn)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
(2)
二、写对字形
(1)
(2)
(3)
(4)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夸耀·夸赞
“夸耀”指自我炫耀,含贬义;
“夸赞”指别人称赞,含褒义。
2.明确词义
(1)孑然一身:孤孤单单一个人。
(2)俯拾皆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3)风雨如晦:指白天刮风下雨,天色暗得像黑夜一样。形容政治黑暗,社会不安。
[语言运用]
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写法和词语运用的正误,并改正。
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慧对待那消失了的村庄。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在风雨如晦(huǐ)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慧—惠 消失—消逝 (huǐ)—(huì)
2.填入下面两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我们走入山谷,____①____,便是我们居住的地方。我们住的房屋,建筑起来不过二三十年,我们走的路,是二三十年来经营山林的人们一步步踏出来的。
①沿着小溪,走两三里到了水源,转上山坡 ②沿着小溪,转上山坡,走两三里到了水源
(2)秋后,树林显出萧疏。刚过黄昏,野狗便四出寻食,____②____,做出种种求群求食的嗥叫的声音。更加上夜夜常起的狂风,好像要把一切都给刮走。
③有时远远在山沟里,有时近到墙外 ④有时近到墙外,有时远远在山沟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第一句中,
“走两三里到了水源”应紧承“沿着小溪”,应选①;第二句联系前后文应由远及近,应选③。故选A。]
3.请对下面文段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
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太阳出来后,草间菌子的色彩斑斓和旺盛的生命力。
[资料链接]
“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州人。现代著名诗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20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40年代的《伍子胥》等;散文则有1943年编的《山水》集。鲁迅称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散文也写得清新明澈,别具一格。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选自冯至的散文集《山水》。《山水》的出版有一个过程,1942年秋,冯至将过去写的10篇散文集在一起,题名《山水》。《山水》出版后,学界对它的评价很高。《山水》中的《一棵老树》和《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最为精纯,并将前者称为“白话散文诞生以来的杰作”。陆耀东称《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为“我国现代主义散文中的杰作”,“无论从哪一方面说,它都是一个真正的创造,在中国,是独树一帜的”。
[文本鉴赏]
作者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了的山村的自然风物,叠加作者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在读者面前,赋予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让人生发出时空变幻、物是人非的慨叹,寄予了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
第一部分
(1~3)点出作者居住的山村隐藏着一段兴衰史,引发读者关注________。
第二部分(4~10)作者由眼前景生发的启示和联想,抒发了________。
第三部分(11)总括自然风物给作者的启迪,事物在生命的深处有着某种关联。
[答案] 平凡的山水 独特的人生感悟
任务一 理解文本内容
1.作者猜想山村隐藏兴衰史的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石块砌成的旧路。
2.文章第6段中作者举了“一个村女在山顶上缝什么”的事例,意在表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少女从形象到品质,都像鼠麹草,像鼠麹草一样谦虚、纯洁、坚强、美好,小小的生命舍弃了浮夸,但都默默担负着一个伟大的宇宙的全部秘密。
任务二 理解语句的含意
3.在第2段中,文章说“我在那条路上走时,好像是走着两条道路: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条路通向现实,一条路连接历史,小山村是连接点。在小山村里,我们能读到一切。
4.怎么理解文末“风雨如晦的时刻……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这一句话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风雨如晦的时刻”即作者写作的年代:1942年,也是一个浩劫的年代,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作者的感悟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寄予了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共创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这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所在。
理解句子含意“四注意”
1.分析句子,抓关键词
在理解某句话时,不妨分析句子结构,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这样有助于理解句意。
2.关注特色,由表及里
这类句子往往意在言外,内涵丰富,如能看出其中所用的手法,那么句子含意的理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3.抓住主旨,抽丝剥茧
先要弄清作者的创作意图、情感态度,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更好地理解句意,避免盲人摸象。
4.联系“两境”,深层把握
只有结合上下文弄清了语言环境,再对语句进行分析,才会弄清楚句子所要表达的真正含意。同时,还要关注写作背景,只有如此,才能理解那些含蓄句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任务三 赏析景物描写
5.作者描绘了哪些风物作为感怀的载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溪;鼠麹草;彩菌;加利树;野狗;麂子。
6.任何一篇散文都要借助一定的人和事,通过一系列文学手段来传递作者的一种情感或理性的思考。学习了课文之后,有些同学对《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的风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们成立了一个学习小组,进一步研究课文中风物生发的联想以及承载的情思(或获得的感悟)。请你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意见。用图表的形式简要述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风物
联想
情思(感悟)
小溪
曾养育昔日的人们
人类声息相通
鼠麹草
少女、村庄
生命的宁静之美
彩菌
滋养过山村里的人
生命的美好
加利树
严峻的圣者
生命的渺小
野狗
海上的飓风,寒带的雪潮
生命对于疾苦的恐惧
麂子
幻境
生命的庄严与神圣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煨熟(wēi)
攒拥(cuán)
偌大(ruò)
冰雹(báo)
麦秸(jiē)
二、写对字形
(1)
(2)
(3)
(4)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做客·作客。
“做客”拜访别人,自己是客人。
“作客”寄居在别处。
(2)冗长·绵长
都用于形容“长”的状态。
“冗长”(文章、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
“绵长”延续很长。
2.明确词义
(1)出人头地:指高人一等。形容德才超众或成就突出。
(2)凶神恶煞:原指凶恶的神。后用来形容非常凶恶的人。
(3)揪心裂肠:形容极度悲伤。
[语言运用]
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音、写法和词语运用的正误,并改正。
在黎明或者黄昏的时分,一个人独独地到田野里去,远远看着天幕下一个一个山包一样隆起的十三个朝代帝王的陵墓,细细辩认着田埂上、荒草中那一截一截汉唐时期石碑上的残字,高高的土屋上的窗口里就飘出一阵冗(yǒnɡ)长的二胡声,几声雄壮的秦腔叫板,我就痴呆了,感觉到那村口的土尘里,一头叫驴的打滚是那么有力,感觉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喷薄而出。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辩—辨 (yǒnɡ)—(rǒnɡ)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每每村里过红白丧喜之事,那必是要包一台秦腔的,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致哀,似乎这个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人只要在舞台上,生,旦,净,丑,才各显了真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恶的夸张其丑 ②善的凸现其美 ③善的使他们获得了美的教育 ④恶的也使丑里化作了美的艺术
A.②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②①④③
D.①②④③
B [短句与短句、长句与长句应联在一起,④句中的“也”提示我们应将其放在③后,故选B。]
3.请对下面文段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
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了夸张手法,把唱秦腔“快板”所流露出来的高兴狂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极为形象地表现了秦腔“慢板”对秦人心灵的抚慰作用,增添了语言的情趣。
[资料链接]
“鬼才”——贾平凹
贾平凹,1952年生,陕西人,是新时期小说、诗歌、散文“三马并进”的著名作家,作品有小说《废都》《腊月·正月》《浮躁》;散文《秦腔》《月迹》《丑石》。他的散文陕西特色很浓,常常坦率、真诚地表现自己,他善于运用朴素、自然的写实手法,在似乎漫不经心地描绘人们的生活与风情中,萦绕着一种使人深思的哲理,给读者一种社会、人生的启迪。
贾平凹是地地道道的陕西农村人。生长的故土、家庭背景、成长历程、艺术观念、文化传统等是形成贾平凹散文地域特质的美学理念、文化根源和心理根源。即使身处城市多年,他依然不改乡音,不忘乡情。黄土高原的野山野地、一草一木、乡亲父老,连同那高亢的秦腔、自足自乐的生活方式一起,构成了贾平凹全部创作的“根”,也构成了他散文创作中鲜明的民俗性和地域文化意识。《秦腔》就属于这类题材。
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经历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是相当古老的剧种。“一声秦腔吼,吓死山坡老黄牛,八尺汉子眼泪流,出嫁的姑娘也回头。”这是陕西人民对家乡戏曲艺术的赞词。唱戏大声吼起来,说的是秦腔声如黄河奔腾,如华山宏伟,如黄土深厚,高亢的秦腔融有山地民歌的吆喝和西北民风的淳朴。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是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剧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桄桄”声)。
[文本鉴赏]
《秦腔》不但绘形绘色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生成、变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对故土的热爱使得作者热情地赞颂了黄土地人民的人情美。在贾平凹笔下,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答案] ①演出的场面 ②不可动摇 ③不可侵犯
任务一 鉴赏语言
1.如何理解“秦腔在这块土地上,有着神圣的不可动摇的基础”中“神圣”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秦腔是秦川人不屈的精神鸣唱,秦腔对秦人是不可或缺的,可以说秦腔关乎秦人的生活甚至是生存。
2.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交换位置?为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能。“只有”表示必需的条件,“只能”指唯一的办法或出路。先说“只有”,再说“只能”有一种层层递进的作用,更好地突出了秦腔对于秦人的重要性。
“三步骤”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第一步:审视词语特点
一看其自身特点,关注词性、内部结构(针对短语而言)、表达特点(有无使用修辞等);二看其外部语境,关注句中的搭配成分,出现在段中、文中的位置和次数,其上下文有无提示。
第二步:扣住语境理解其义
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最重要的是理解其在文中的语境义,就是该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派生出来的临时义,它有两类:一类是词语因运用比喻、反语、借代等修辞手法或改变词语的感彩而产生的新义;另一类是词语在语境中作远距离的引申而产生的新义。
第三步:把握理解思路——由实到虚
从读“实”出发,探究“实”象背后的虚指意义。
任务二 鉴赏表达技巧
3.试举例分析本文在场面、细节描写上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场面描写雄浑阔大,如作者写自己听到土屋的窗口飘出几声雄壮的秦腔叫板,由于这一情景置放在“天幕下一个一个山包一样隆起的十三个朝代帝王的陵墓”这样一个背景下,便使得飘出的秦腔充满了苍凉和厚重的历史感。②细节描写运用繁笔细致描摹、写实。文中多用繁笔、工笔描绘,以写实的笔调多角度多方位铺叙秦腔艺术的戏态人情,或山川风俗,或人心世态,或喜怒哀乐,多精雕细刻进行细部勾勒,又加上恰当地运用夸张修辞和铺排手法,使读者对秦腔有了一种全面、感性的认识和了解。如第8段对演员上台时的描写,一步一步,环环紧扣,细致入微,神态毕现。
4.文章是如何来表现秦人对秦腔的那种痴迷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情景描写和细节描写。通过对排演的情景描写,搭建戏台的过程,看戏时的盛况的细节描写,表现了秦人对秦腔的痴迷。
任务三 分析句段作用
5.文章第5段为什么将秦腔一年十二个月从头写到尾?这样写会不会太啰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里一一列举,并不啰唆,作者是巧妙地运用了繁笔,一年十二个月,月月铺排下来,烘托出秦川人“扳着指头”盼演出的急切心情。在秦川人心里,他们不仅仅是一月月地数,而且是一天天地算,算哪天秦腔上演,还有几天。这样的逐月铺排不仅不会显得啰唆,反而更有表现力了。
6.文章结尾一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再次点明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强调它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②呼应了开头,强化了主题。
任务四 探究文本意蕴
7.《秦腔》这篇文章不仅仅给我们介绍一个地方剧种,你认为还有哪些思想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秦腔》是一篇浑厚深重的文化散文,其中不仅濡染了秦地的民情风俗,而且传神地展现了秦地百姓的精神风骨。《秦腔》不但绘形绘色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生成、变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对故土的热爱使得作者在描述中更多地凸现了黄土地人民的人情美,而滤掉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愚昧与丑陋。在贾平凹笔下,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工笔描绘
工笔描绘指文学作品中用工整细密的笔法来描绘事物,也就是用细腻的笔触,精细地描绘人物外貌和生活场景,使人或景物的形象逼真,给读者一种呼之欲出之感。《秦腔》中多用繁笔、工笔描绘,从多角度、多方位铺叙秦腔艺术的戏态人情。如第4段对秦腔演唱场面进行了工笔细描,“吹,拉,弹,奏,翻,打,念,唱,提袍甩袖,吹胡瞪眼……”描绘得有声有色。
2.写法指导
工笔描绘的写作要领
(1)它与白描手法不同(白描是简笔、粗线勾勒),细描的写法,要求笔法细腻工巧;而且,语言要绚丽多彩;对细微环节(事物的特征性细节)要做细致生动的描绘;还要多角度、多侧面不厌其烦地详细描写。
(2)要多积累,使用描写抒情语汇,调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的运用。
(3)大胆而丰富的想象。使描写的形象,具体生动,绝妙传神,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工笔描绘对描绘的人物、景物等,以叙述为牵线,以描写来展开,细致入微地不惜笔墨,逐层描绘、渲染,绘出色彩鲜明的具体生动的画面。
3.迁移运用
运用工笔描绘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写出人物的鲜明特征。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这是一个长相和打扮很特别的孩子,你只要瞧他一眼,这一辈子就甭想再忘记。他额头大而阔,显出他天资十分聪慧;眼睛、鼻子和嘴却使劲地拥挤在一起,仿佛凑在一块谋一个什么坏招儿。他总不肯理发,头发长得遮过眼睛,盖了耳轮。那裤似断了裤带,不是胯骨勾住,就一定会滑落下来露出光腚。领扣从来不扣,露出黑黝黝的粗脖儿。下面的纽扣不是玩掉了,就是扣得错开了,衣襟一长一短。若在头上戴顶帽子,无从正样。最使人难忘的是:他在后脖领里斜插一根细杆儿,那杆上站着一只用铜卷锁住颈顶的蜡嘴鸟……
[素材采撷]
一
1.素材积累
在《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感觉历史的人,一个感受生命的人,一个让时间与生命完美融合的人。这行云流水的文字中,作者将自己置身于两个不同的历史空间中,现在与过去。一切都起始于一条“没有历史负担”的石路上,作者由此引出了一段关于在这条石路上,以及这条石路通往那个消逝的村落的故事。最后作者明白了自己于生命与时间以及大自然的关系。那就是像“鼠麹草”一样谦虚,像那“村女”一样恬静,像“山村”一样质朴。让大自然带你去领略这生命的含义,平静与安详;让大自然带你去感受这时间的定义,白驹过隙,但每分每秒都值得留念,即使你会永远消逝在这无尽的生命长河中。
【应用角度】 “人与自然”“谦虚”“质朴”“感悟生命”“时间”等。
2.素材应用
我们时常被周围的人和事感动着。有了鲜花绿树,才有鸟语花香;有了蓝天白云,才有一望无垠;有了海涛浪花,才有烟波浩渺……于是,我在感动的养分中成长,学会了感悟,感悟世间与生命。
朋友告诉过我:生命是崎岖坎坷的路,路上有着荆棘、沼泽,也有鲜艳的花果。想想,这成长的路上不是有着许多烦恼、挫折和成功吗?是啊,朋友说的话没有错,生命就是一条路。
父母告诉我:生命是一盘漫长的棋局,这盘棋局里没有猎猎西风,没有四起的狼烟,只有在取舍和进退之间的抉择,就像棋子中最不起眼的卒,要有那股勇敢前进的魄力。是的,生命正是一盘如此的棋局。冯至在《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里告诉我:生命与自然的关联,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地理解与沉思。
二
1.素材积累
贾平凹在棣花街生活了十九年,陕南农村滋养了他的灵魂,即使他披上了“城市皮”,内心仍对故土的人事物满怀感激和怀念,所以在面对棣花街破旧的老街,消失的土地,逝去的人之时,他会有悲伤,有迷惘,想要留住熟悉的记忆,于是,贾平凹产生了想为棣花街写一些东西的冲动,“我决心以这本书为故乡竖起一块碑子。”书稿写了整整一年九个月,贾平凹全心全意投入其中,“缺席了多少会议被领导批评,拒绝了多少应酬让朋友们恨骂。”伟大的作家有着共同点,那就是他们有为时代发声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驱动着他们孜孜不倦进行创作。
【应用角度】 “责任感”“专注”“记忆”等。
2.素材应用
责任是诸葛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写就的《出师表》;责任是孔繁森离家别母、血洒高原树起的公仆丰碑;责任是贝多芬挑战人生、超越自我谱写的《命运》;责任是
保尔·柯察金顽强拼搏、热爱生命锻造的烈火精钢;责任是贾平凹“我决心以这本书(《秦腔》)为故乡竖起一块碑子”的执着……责任,让你的人生辉煌璀璨,与日月争辉。
1.[先贤语录]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选自《论语·学而》)
[古文今译]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敬爱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知行启迪] 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精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2.[先贤语录]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选自《论语·学而》)
[古文今译]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而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知行启迪] 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的进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这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他也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