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11 23:12: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02690011188700剑河县南寨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备课教案
任教学科
世界历史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902.903.904
课 型
新授课
备 课 人
课 题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 时 数
1课时




知识与
技能
掌握新经济政策、苏联工业化、农业集体化、1936年新宪法和斯大林模式的确立相关知识;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来思考其作用,探讨斯大林模式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评价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培养学生阐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引入有关历史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能力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对比和分析,培养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科学观点和知识结构,达到教学目标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列宁、斯大林等人物的讨论,培养学生全面、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开创性、艰巨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把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实施的相关政策,再结合中国现代史部分的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历程,明白国家政策的实行必须要立足国家的基本国情,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信心。
教学重点
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教学难点
分析和评价苏联模式。
教学方法
讲授法、史料分析法、合作讨论法、问题导入法。
教学活动组织流程(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089150411480经历4年世界大战和3年内战后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政府必须调整政策。苏联是如何建立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怎样走过来的呢?
苏联模式是苏维埃时期苏联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组织体系和思想体系。这一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诸多问题。苏联领导集团在对该模式进行改革过程中,出现了重大偏差,这最终导致了苏联社会制度的转轨。其采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它的关键要害在于树立个人崇拜。它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基本原则,以长官意志取代社会主义性质的民主集中制,个人崇拜出现于斯大林时期,但赫鲁晓夫的改革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导致官僚主义专政的官僚独裁的形成,这也成了苏联解体的因素之一。
讲授新课
一、新经济政策
(一)背景(社会经济危机)?
1.经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2.列宁经过调查后认为,必须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204152566509900477266013538201601470 (二)时间及内容
1.时间: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2.内容:(1)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2)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3)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4)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意义: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
(一)苏联的建立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二)工业化背景
1924年1月,列宁逝世。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三)工业化开始
从1926年起,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四)工业化成就
1928—1937年,苏联先后提前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五)工业化特点
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
(六)工业化评价
1.它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2.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日益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
(一)背景
1927年底至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二)措施
在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苏联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同时,政府也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四、苏联模式?
(一)背景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施,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二)标志
为了从法律上肯定这些变化,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也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三)评价(影响)
1.积极: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2.消极: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但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没有尊重政治经济发展规律,付出代价,苏联解体)。
板书设计
81153010350515265402226945166941514077951669415655320170751545720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社会经济危机)
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两个五年计划
苏联工业化 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
评价(影响)
苏联的
社会主义建设 粮食收购危机
农业集体化
集体农庄

1936年新宪法
苏联模式 特征: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评价
教学总结
本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关于列宁和斯大林在不同时期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探索。列宁用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斯大林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导致苏联经济缺乏活力,政治上权力过于集中,苏联模式的弊端最终导致苏联走向解体。
教学反思
通过展示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阅读史料以及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教材知设置问题导入,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插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相关举措,分析对比,让学生明白基本国情的重要性,学生课堂反映效果较好。不足之处是教学语言的严整性还有待加强,课堂的气氛不够热烈,一些后进生有点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