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学习写读后感。
本单元以“走近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草船借箭》是根据《三国演义》的相关情节改写的,讲述了诸葛亮巧施妙计向曹操“借箭”的故事;《景阳冈》节选自《水浒传》,记叙了武松打虎的故事;《猴王出世》节选自《西游记》,主要写了一块仙石孕育出的石猴发现了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的故事;《红楼春趣》节选自《红楼梦》,讲述了宝玉等人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本组课文意在带领学生走近中国古典名著,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产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字词句
◎认识51个生字,读准5个多音字,会写26个字,会写17个词语。
◎能说出古典名著中常用事物名称的大致意思。
阅读
◎能初步了解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主要人物的特点。
◎能交流、总结阅读古典名著的基本方法。
◎能回顾、总结猜测古典名著中语句意思的方法。
◎能根据古典名著中的外貌描写猜测所写的人物,并能说出理由。
◎朗读、背诵古诗《鸟鸣涧》。
◎能产生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兴趣,了解故事内容,乐于与大家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
口头表达
◎能主持关于“怎么表演课本剧”的讨论,引导每个人积极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并通过协商形成一致的看法。
◎参与讨论时,能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尊重大家的共同决定。
书面表达
◎能初步了解写读后感的基本方法。
◎能选择读过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写读后感。
1.本单元是古典文学名著单元,这是学生第一次集中学习古典文学名著,你认为学生在阅读这一类作品时,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古典名著中的语言与现代汉语不同,学生可能读不懂。
◎故事太长,学生缺乏阅读兴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单元语文要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你认为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在正确的序号前画“√”。
A.根据上下文猜测语句的意思。
B.遇到难理解的语句,不用反复琢磨,大致读懂即可。
C.应该深入品味古典名著中的人物形象、文学价值等。
D.结合看过的电影、电视剧和相关资料,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3.本次安排古典名著单元的学习,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打开阅读古典名著的大门,激发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你可以做些什么?
◎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引发阅读的兴趣。
◎开展“古典名著故事会”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
草船借箭
景阳冈
猴王出世
红楼春趣
口语交际
习作
语文园地
快乐读书吧
合计
课时
2
2
2
2
1
2
2
机动
13
5
草船借箭
语文要素
阅读:
1.默读课文,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2.能通过关键语句初步了解故事中人物的特点。
3.能大致读懂“阅读链接”中的原著片段,并能找到课文中对应的段落。
人文主题
感受诸葛亮才智过人、神机妙算、以大局为重和周瑜嫉贤妒能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通过关键语句初步了解故事中人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完成本课预习卡。
2.收集相关人物及历史背景资料。
课时目标
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委托”等12个词语。
2.默读课文,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情景导入
设计意图: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利用形象思维初步感知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另外,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让学生对课文背景有大致的了解。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导入课题。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长江边上,曾经有无数的英雄豪杰演绎了无数神奇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2.提问:这篇课文选自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你熟悉这部书中的哪些人物?哪些故事?学生自由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提示学生自由交流一下内容:
(1)《三国演义》的相关背景。
(2)《三国演义》中的著名故事。
(3)对《三国演义》中部分人物的初步认识。
3.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同桌展开交流。
教师明确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2)找出文中主要人物,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自由交流文中的主要人物及故事的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提示学生在说每一部分时,注意说清楚主要人物和事情。
预设:
(1)起因:周瑜很妒忌诸葛亮,要他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以大局为重,立下军令状,答应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
(2)经过: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准备船只、军士、草把子等,并叮嘱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第三天夜里,诸葛亮把鲁肃请到船上,在大雾漫天时把船只开向曹军水寨,曹操不敢轻易出兵,只叫弓弩手射箭,使得二十条船两边草把子上插满了箭。
(3)结果:十万支箭如期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
4.引导学生把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评指导。
三、检查生字,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要求认读的词语,检查词语读音,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师重点点拨:
(1)本课生字大多为形声字,可以利用形声字规律识记。
(2)“丞”可与熟字“蒸”比较识记;“寨”可与“赛”“寒”比较识记。
(3)“瑜”和“督”可以结合故事中的人物、身份来识记、理解。
(4)“幔子”“弓弩”“水寨”等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插图来理解。
2.让学生读读本课要求会写的11个字,仔细观察后交流:写好这些字要注意什么?
教师相机点拨:
(1)示范写“忌”“曹”“督”“委”“鲁”“寨”等上下结构的字,提示学生注意各部分的不同比例。
(2)“忌”字的上半部分是“己”,书写时竖弯钩不要出头。
(3)“插”字共12画,右半部分的笔顺是撇、横、竖、撇、竖、横、横折、横、横。
3.让学生在方格纸中书写本课生字,每个字写两遍。
教师明确写字要求:书写正确、端正,力求美观,注意写字和握笔姿势。
4.选择学生书写作业展示,让学生互相交流评价。
5.针对本班的书写问题,教师范写易错字。学生把自己不满意的字再写一遍。
四、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订正本课预习卡。
2.听写本课重点词语。
课时目标
1.能通过文中关键语句,结合相关资料,感受故事中人物的特点。
2.能大致读懂“阅读链接”中的原著片段,初步感受原著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1.回顾课文的记叙顺序,用小标题的形式汇报。
提示:立军令状、探听情况、借箭经过、借箭成功。
2.过渡: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草船借箭的大概情况,知道这个故事中最主要的人物是诸葛亮。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
二、细读课文,认识“诸葛亮”
1.布置阅读任务:这篇课文中有很多地方写了诸葛亮,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觉得最能体现诸葛亮谋略和智慧的地方找出来,仔细地读一读。
2.全班交流阅读体会。教师相机点拨。
(1)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
预设:诸葛亮不害怕周瑜的诡计;诸葛亮胸有成竹,早有计划;诸葛亮敢立下军令状,真是太厉害了。
教师点拨:
①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立下军令状意味着什么?当时诸葛亮心里想了些什么?
预设:立下军令状意味着必须完成任务,不然就要受罚。当时诸葛亮可能在心中暗想对策,也可能在暗笑周瑜上钩了。
②追问:诸葛亮这么机智,为什么不推掉这个任务呢?明明知道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替周瑜借十万支箭呢?
预设:诸葛亮有把握应对,不怕周瑜的诡计;诸葛亮心中早有对策,所以干脆将计就计。
提示:可引导学生借助相关背景资料,加深对诸葛亮的认识:当时孙刘联盟,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支箭是为了顾全大局,达到联合东吴抗击曹军的目的。
(2)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预设:诸葛亮找鲁肃借东西,计划得非常周详;诸葛亮不让鲁肃告诉周瑜,结果鲁肃果然就没有告诉借船的事,证明他事先已经预计到了,他对鲁肃的为人也了如指掌。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资料了解:鲁肃作为东吴的重臣,是“孙刘联合抗曹”的忠实拥戴者,因此诸葛亮才放心向他借船。
(3)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预设:诸葛亮居然算到了第三天晚上会有大雾,真是神机妙算;诸葛亮还料定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说明诸葛亮对曹操了如指掌。
教师点拨:
①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究竟是碰巧遇上了大雾,还是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算准了大雾呢?从课文中找出能说明诸葛亮早已算准天气的语句。
预设: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②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是否可以改成“诸葛亮到了第三天四更时候,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为什么?
预设:不可以,这样就不能体现诸葛亮早就有计划有安排,料事如神。
(4)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预设:诸葛亮下令把船调过来,好让船的两边都能受箭,真是思虑周全。
(5)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诸葛亮那边船轻水急,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预设:诸葛亮知天文晓地理,看来他早就想好了,即使雾散后被曹兵发现,己方船轻水急,顺风顺水,曹兵也追不上。
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当时正值冬季,曹操率军南下,在长江北岸集结兵力,周瑜则驻守长江南岸防御,冬天江面上刮西北风,且船上只有草把子和箭,因此诸葛亮借箭后驾船返回南岸是“船轻水急”。
三、品读其他人物特点
1.布置小组学习任务:默读课文,找出文中能体现周瑜、鲁肃、曹操等人物特点的句子,读一读,和同学交流。
2.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
《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经典故事,它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在整本书中也是前有起因、后有延续的。在阅读时结合相关的背景资料,就能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加深对人物的了解。预设:
(1)周瑜妒忌心重,要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明里是共商军事,暗里却是设陷阱害人。
(2)鲁肃这个人十分忠厚,重承诺,顾全大局。
(3)曹操是个疑心很重的人,大雾天气里怕诸葛亮用计,不敢出兵,结果还是上了诸葛亮的当。
3.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结合故事的背景资料,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预设1:周瑜陷害诸葛亮,不是简单的“妒忌”,而是担心诸葛亮的才能会让蜀国更加强大,将来对东吴不利。
预设2:鲁肃作为东吴的重臣,是“孙刘联合抗曹”的忠实拥戴者,所以他才会尽心帮助诸葛亮。
预设3:曹操为人疑心很重,《三国演义》中写了他曾经因为疑心而杀死了恩人一家。所以在这样的恶劣天气下,他会谨慎出兵。
4.小结:《三国演义》中的这些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可谓是家喻户晓,值得在阅读中细细体会。同学们还可以联系自己看过的影视作品,加深认识。
四、拓展阅读
1.学生自主默读“阅读链接”,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大概意思。
2.学生交流原文片段中不理解的语句。教师提示学生找出课文中与之对应的内容。
预设:
(1)操传令曰——曹操下令说。
(2)重雾迷江,彼军忽至——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
(3)追之不及——要追也来不及了。
3.让学生比较原著与课文,谈谈自己的发现或感受。
预设:
(1)原文中把诸葛亮称为“孔明”。
(2)课文与原著在内容上有不同之处。原文中出现了“毛玠”“于禁”二人,他们是曹操手下的军士,课文里没有出现。
4.引导学生自由交流: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故事中的人物有了进一步了解。你还想了解《三国演义》的哪些故事?
5.小结:《三国演义》中有不少家喻户晓的故事,如“三顾茅庐”“空城计”“火烧赤壁”等,同学们课后可以找到原著中的片段,试着读一读。读不懂的地方,可以结合影视作品来尝试理解。
五、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完成本课课后习题。
2.完成本课随堂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研读主题“从哪些地方能够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抛给学生后,首先让学生去找,去琢磨,然后带着他们体会,教给他们联系上下文学习的方法来学习课文。真的不用担心学生会读不出、找不到,课堂上学生的滔滔不绝让我见识到了孩子们知识面之广、思维潜力之强。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方式,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共43张PPT)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五年级下
5
草船借箭
第一课时
《三国演义》中的著名故事
周瑜
妒忌
都督
帷幔
水寨
擂鼓
呐喊
弓弩
丞相
会认字
瑜
忌
督
幔
寨
擂
呐
弩
丞
yú
jì
dū
màn
zhài
léi
nà
nǔ
chénɡ
会写字
dù
jì
cáo
dū
wěi
lǔ
léi
zhē
nà
zhài
chā
默读课文,说说“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如何,边读书边做批注,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整体感知
(起因)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要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内造出十万支箭。
(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周瑜妒忌诸葛亮,设计让诸葛亮三天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将计就计,巧妙计划,周密安排,向曹操成功“借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周瑜得知经过后心服口服,自叹不如诸葛亮。
思考:诸葛亮和周瑜分别是什么样的人呢?
简要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1.订正本课预习卡。
2.听写本课重点词语。
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回顾课文的记叙顺序。
立军令状
探听情况
借箭经过
借箭成功
主要人物:诸葛亮
默读“故事经过”部分,思考:诸葛亮成功“借”到箭的原因是什么?画出文中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
立下军令状意味着什么?
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胸有成竹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一定不敢
你从“一定不敢”看出了什么?
比较:
1.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早已算准天气
2.诸葛亮到了第三天四更时候,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第2句不能体现诸葛亮早就有计划有安排,料事如神。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诸葛亮为什么要调转船头?
为了撤退的方便,节省时间。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诸葛亮那边船轻水急,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船轻水急有利于撤退,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
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反衬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从“果然”一词,你体会到鲁肃是个怎样的人?
十分忠厚,重承诺,顾全大局。
学了课文,你对他们有了哪些进一步的了解?
周瑜是一个足智多谋、才智过人的统帅。但他性格中有着嫉贤妒能、气量狭小的弱点。
诸葛亮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己知彼,周密谋划。他足智多谋,具有非凡的才干。
曹操十分谨慎,生性多疑。
鲁肃老实守信、顾全大局。
却说曹寨中,听得擂鼓呐喊,毛玠
、于禁二人慌忙飞报曹操。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又差人往旱寨内唤张辽、徐晃各带弓弩军三千,火速到江边助射。比及号令到来,毛玠、于禁怕南军抢入水寨,已差弓弩手在寨前放箭;少顷,旱寨内弓弩手亦到,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
阅读链接
孔明教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二十只船两边束草上,排满箭枝。孔明令各船上军士齐声叫曰:“谢丞相箭!”比及曹军寨内报知曹操时,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
——选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
找出课文对应段落,说说原著与课文相比,语言有什么特点。
操传令曰——曹操下令说。
重雾迷江,彼军忽至——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
追之不及——要追也来不及了。
“阅读链接”对应文中的第8、9自然段。
我发现,标红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是简洁凝练,多为书面语;而现代文浅显通俗,富有表现力。
拓展阅读
神机妙算
才智过人
草船借箭
起因——妒忌——设计陷害
准备——识鲁肃——借助帮忙
经过
结果——周瑜叹服——比不上诸葛亮
晓天象——以雾为障
知曹操——逼寨受箭
识地理——船轻水急
板书设计
1.完成本课课后习题。
2.完成本课随堂练。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