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目标感知
1.知识目标
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行;识记圆明园被焚毁、领土被大量割占、主权进一步丧失的耻辱。
2.能力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列强肆无忌惮地侵略我国的根本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知道民族的强弱同国家的先进或落后息息相关;作为青少年一代要为民族复兴和国家的强大而发愤学习,努力奋斗。
重难点感知
重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
难点
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等列强侵华罪行。
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教学图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由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组成,总称圆明三园;占地面积约5200亩。如此美丽的皇家园林,却被一把火烧光,是谁如此残忍?这又是怎样的一场战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
讲授新课
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1.师:英法为什么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师: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欧洲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始贸易,大家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他们满以为打开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就能大量销售产品,获得高额利润。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英国商人把英国的棉纺织品在中国带销的原因归结为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英国在中国享受的特权太少。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法两国在俄、美两国的支持下,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2.标志性事件:“亚罗号事件”与”马神甫事件”
“亚罗号”是一艘中国走私船,曾在香港注册,但已经过期。1856年10月,广东水师在黄埔搜捕了船上的几名海盗和涉嫌船员。英国驻广州领事坚持说“亚罗号”是英国船,要求中国方面释放被捕人员,并谎称中国士兵扯落英国国旗,要求向英方赔礼道款。两广总督叶名为避免事态扩大,同意释放被捕人员,但拒绝道歉。这就是所谓的“亚罗号事件”
“马神甫”即马赖,法国天主教神甫。他从广州非法潜入广西西林县,为非作歹,1856年2月被当地官员逮捕处死。这就是所谓的“马神甫事件”,又称“西林教案”。
3.战争过程与签订的条约
(1)1856年10月,英军炮菱广州,挑起战争。次年,英国和法国联合出兵,攻陷广州。
(2)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攻陷大活炮台,通近天津。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
(3)条约的危害:通过这些条约,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车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随后,清政府在与英、法美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又被迫承认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二、火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师:圆明园由圆明、长春、万春三园组成,是清代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它综合了中西建筑的精华,举世闻名
师:《天津条约》并没有使侵略者满足。1860年,英、法两国借口换约受阻,再次出兵占领天津,进通北京。10月初,英法联军对北京西北郊著名的皇家园林一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圆明园不仅是中国封建时代艺术的结品,而且也是世界见的博物馆和艺术馆。清朝时期皇家的宝物不放在紫禁城里的宫殿中,而是放在圆明园,园内珍藏着许多中外古今的孤本秘籍、名人字画、鼎礼器、铜器古玩、艺术奇珍、金球玉石,圆明园被西方称为“万园之园”,这个美替是当之无愧的。(多体展示国明因宫殿及艺术奇珍)
师:但是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宫苑,却因英法联军的贪欲而受破坏。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后,闯入圆明园大肆抢劫,圆明园成了一场“有组织劫掠”的行动。十兵们碎花瓶和镜子,撕下画幅和卷轴,破开仓库抢夺丝绸,他们裹上皇后的凤袍,口袋里装满红宝石、蓝宝石、珍珠和水晶。一名士兵记载道:“两天内,我拿到了价值3000万法郎的丝绸、珠宝、瓷器、铜器和雕塑,这是一场令人错而迷幻的狂欢,就像是吸食大麻者的幻觉。”
据参与的目击过劫掠现场的英法军官、牧师、记者描述:军官和土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攫取财宝,从四面八方涌进圆明园,纵情肆意,予取予夺,手忙脚乱,纷纭万状。他们为了抢夺财宝,互相殴打,甚至发生过械斗。
因为园内珍宝太多,他们一时不知该拿何物为好,有的搬走景泰蓝瓷瓶,有的贪恋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着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有的往外衣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的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蓝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牌子上挂着翡翠项圈。有一处厢房里有堆积如山的高级绸缎,据说足够北京居民半数之用,都被士兵们用大车运走。就这样圆明园里的珍宝被洗劫一空,为掩人耳目,英法联军放火烧园,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宏伟华美的圆明园变成了一片废墟。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
讨论:当你看到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你有什么感想?生:我们要努力学习,正视历史、不忘历史,时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只有祖国强盛了,国民才能不受欺辱,我们应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而努力。(学生畅所欲言)
2.《北京条约》的签订
(1)背景:英法联军占领安定门,控制北京城,并扬言要直皇宫。亦忻被迫与英、法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2)内容:在条约中,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外,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也大幅增加。
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师:请同学们观看教材11页《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叙述沙俄侵占我国领土的情况,总结出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的特点。
生:概况:1858年,中俄《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千米领土。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和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千米领土。
1881年中俄《改订条约》以及以后5个勘界议定书割占中国西北部7万多平方千米领土。
生:特点:1.趁火打劫。2.武力相通,调停为辅。3.一纸定夺,强割强占。4.步步蚕食。
思考: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的主权、领土更多,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中国为什么会遭到如此的动难,主观原因是什么?人民作出了什么反应?
生:主观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无条件的要协以及“落后就要挨打”的命运。
反应:引起了人民群众的极大不满。人民纷纷起义,反对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反击外国的侵略势力。
教学反思
本课需要让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包括: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通过对列强侵华罪行的揭露,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想象的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方面,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