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信息的加工》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选自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 第五章第二节视频信息的加工中内容,主要涵盖两方面的内容:视频的简单加工和合成。
教材中关于视频信息的技术处理描述较为详尽(多为单纯的技术讲解),但对如何选择恰当的剪切点来剪切视频,以及如何利用视频来表现主题不够清晰,而课标中又要求学生能用适当的视频表达信息,并在实际应用中能对视频信息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故本节课我利用一部当前流行的动画电影作为学习素材,增加视频剪切依据的知识点学习,学生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课标的达成。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从学生的学习特点看,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讨论、体验、感受等方式总结所学知识。
随着移动数码摄像设备(手机、DV、照相机等)的普遍运用,学生接触的视频信息急剧增加,他们对掌握视频加工的方法有较强需求和兴趣。但对如何选择恰当的剪切点进行视频剪切和用视频来表达主题和思想还不是很清晰。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使用会声会影软件进行视频剪切;
②、了解视频剪切的依据;
③、学会视频的简单合成。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视频信息的剪辑与加工,学会运用视频来呈现主题,表达思想的方法。
②、通过视频剪辑依据的学习,学会从不同的视角去欣赏和评价影视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技术学习和主题视频制作,提高学习视频信息加工的兴趣,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
②、通过视频主题作品展示、欣赏和互评,感受视频制作的魅力。
四、教学重点:视频及其它素材进行合成与恰当主题的表达
教学难点:如何选择视频剪切点
五、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设想
针对学生情况,结合本节知识点的特点,我以“电影《精灵旅社》预告片”作为引入,激发学生对视频加工的兴趣。通过教师演示视频剪切操作后,让学生学会剪切的技术。通过提问学生“为什么选择此处进行剪切”,自然过度到本节难点剪切依据的学习。通过观看二个电影预告片,让学生不断地感受影片中的场景,找出选择剪切点的依据,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达到突破难点,学生根据剪切点选择的依据来完成视频的剪切。
有了前面基础的学习,在教学重点环节中我采用师生讨论的形式,梳理视频简单加工原理的知识后,再用学案导学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实践,同时考虑到学生知识经验和技能水平不同,在任务上采用分层教学,字幕、效果、图片等作为拓展任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在完成视频合成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添加。通过自我评价、他人互评及教师恰当的点评引导让学生学会在实际应用中对视频信息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的技能。
2.教学环境和学习资源
教学课件、作品评价网站、电影素材、会声会影软件、学案。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展示】播放电影《精灵旅社》预告片。
【提问】预告片与电影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讲解】预告片是一部电影里的精华,是从一部完整的电影里剪辑出来的,所以学会剪辑合成等操作技能是基本条件。
【引出课题】视频信息的加工。
【观看】欣赏预告片。
【思考、回答】思考并回答问题。
通过电影预告片的欣赏,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热情。
通过预告片和电影的关系,引出视频“剪辑加工”的学习需要,为后面学习做铺垫。
知识铺垫
技术模仿
【展示并讲解】
在电脑里进行视频信息的加工处理的软件很多,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一种——会声会影软件。
在演示文稿中展示会声会影软件界面,并简单介绍各部分功能:
【演示并精讲】
打开会声会影软件;
在素材项目区导入文件“素材1.wmv”,并双击打开;
在放映区移动飞梭选择切入点--选择切出点--点击确定。
【布置】任务一:从“素材1.wmv”中剪切出一个片段 ,学会剪切操作。提示学生学案上有操作提示。
【巡视、观察、辅导】巡视学生的操作过程,留意学生常犯的错误,并做辅导。
【听、观察】
认真的观察教师的演示和操作。
【动手制作】模仿教师的示范,进行一段视频的剪切操作练习。遇到问题参考学案(操作提示)或者向同学、老师请教。
学生通过观察教师演示,初步了解“会声会影”软件的界面及功能,为本课学习打下知识铺垫。
通过观察教师示范,模仿完成视频剪切的基本操作练习。
依据发现
技术巩固
【展示学生作业】展示一位同学剪切的视频。
【提问】为什么会选择剪切这一个片段?
【引导讲解】非常棒,这是你的依据,同学们有没思考过视频剪切有那些依据?
【引入环节】剪切的依据
播放电影预告片,看学生能否从中找出视频剪切的依据
【师生总结】剪辑的依据:
1、符合事物运动的变化规律
2、表达主题
3、能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
4、能让人们感到震撼的视觉效果
【布置】任务二:围绕主题(例如温情、刺激、搞笑等),在两段素材中剪切出3、4个影片片段,每个片段时间不超过15秒。
【思考、回答】教师的问题。
【思考、回答】视频剪切的依据。
【观察、思考、回答】观看预告片,通过自己的感受,思考总结剪切影片的依据。
【动手制作】根据剪切的依据,围绕自己设定主题,剪切视频片段。
由上个环节的学习内容的过度、引出视频剪切点的选择。
高一的学生具备自学思考能力,可以让其尝试找出支撑剪切的依据。学生先思考总结,教师点拨梳理知识,突破教学难点。
体验所学,并为下个环节做准备。
技术合成
主题表达
【知识梳理】在动手合成视频之前,师生一起用讨论形式解决以下问题,以便学生了解视频简单合成原理。
①、预告片里除了视频片段还可以有哪些素材?
②、软件里时间轴的用途?
③、作品表达的主题?
经过讨论之后,通过学案操作步骤的提示,学生自主探究完成视频合成任务。
【布置】任务三:将视频素材进行合成,最终完成一个连贯流畅、主题鲜明的作品。
拓展任务:在任务三的基础上,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适当增加标题、图片、音频等素材,创作作品。
【巡视、观察、辅导】巡视学生的操作过程,把握探究的时间及深度,灵活引导课堂。
【思考、讨论】与老师一起讨论3个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初步明白视频合成的原理。
【思考】作品表达主题
【自主探究】学习学案上视频合成的操作步骤。
根据自己的能力,在视频素材合成的基础上增加其它素材进行作品创作。
让学生不仅只学会合成技术,更懂得合成原理,把经验系统化、科学化。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完全有能力去自主探究实践,让学生尽情的发挥。
拓展任务体现学生的层次性。
及时掌握课堂的情况,灵活教学。
作品展示
互评互学
【引导】引导学生提交作品到网站平台,点击同学们的作品在线观看。对好的作品给予“赞”票,想一想别人的作品表达了什么主题?
【作品展示与评价】展示“点赞率”比较高的作品。
【提问】你觉得这个作品表达了什么主题?添加了那些素材和技术?剪切是否合理?
【提交、观看】提交自己的作品到网站平台,在线观看其他同学的作品,并给予评价。
【思考、回答】教师的提问,对作品给予评价。
通过视频主题作品展示、欣赏和互评,感受视频制作的魅力,以评促学。
归纳总结
课堂延伸
【提问】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技术加工和主题表达两方面进行总结)
【总结归纳】
希望同学能把今天所学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的视频信息加工,例如:运动会、艺术节、毕业礼等,可以做成微视频表达自己的思想。
【回答】学习所得。
【思考】视频信息的加工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以师生总结分享的形式来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不仅是让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可以在大脑里再次回放,且也是学生这节课掌握情况的检测手段。
七、教学反思
1、教学流程清晰,整节课以电影素材的制作为主线,从已有预告片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学习剪切技术→如何选择剪切点→视频简单合成与表达→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课堂小结,六个教学环节贯穿于课堂,使课堂教学流程合理紧凑。
2、本节课不仅从技术上教会学生对视频的剪切和合成,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剪切的依据和视频合成的基本原理,教会学生如何去评价视频作品。最终与课程标准达成一致--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去分析与评价视频信息。
3、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尝试操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开拓自己的思维。教师稍作提点、引导,进一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促进及引导者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4、借助评价网站,让学生及时可以相互看到各自作品并进行评价,评价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以评促学。